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1.1.2 碱金属元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 探究A族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 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学习重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指导自学】请同学们画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元素名称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碱金属元素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观察现象。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行比较。归纳与整理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的反应LiO2 = NaO2 = K+O2 =K、Rb等碱金属与O2反应,会生成超氧化物。 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2、与水的反应 NaH2O = KH2O =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从LiCs,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钾比纳的反应剧烈,铷、铯的反应更剧烈。小结2M2HO = 2MOHH 碱性: 合作探究 1 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知识点拨】 1. 元素的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2. 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 价。 3. 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即金属性逐渐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合作探究 2 阅读课本第7页,归纳总结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异同点:当堂检测:1、关于碱金属元素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B依Li、Na、K、Rb、Cs,单质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C随核电荷数递增,氢氧化物碱性增强D随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金属还原性增强2、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下列预言错误的是:( ).在碱金属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是一种极强的碱C.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D.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3、(2008四川)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B除点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个元素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A族的所有元素4(2008全国理综)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 ( )A.3和17 B.1和8 C.1和6 D.7和12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1.1.3 卤族元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卤族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 探究第A族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 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学习重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指导自学】阅读教材第7页 -学与问 ,总结卤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解释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归纳与整理相似性:递变性:一、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第8页,请大家根据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归纳与整理颜色: 状态: 密度:熔沸点: 在水中的溶解性:二、卤素的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见课本第8页)卤素和H2的反应可用通式H2X2= 来表示,反应时按F2、Cl2、Br2、I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越 ,反应剧烈程度依次 ,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也依次 。实验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实验2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2、卤素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反应:Cl2 NaBr = Cl2 Br-=Cl2 KI = Cl2 I=Br2 + KI = Br2 + I =注意:F2不能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Cl2,因为F2在水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2F2 2H2O = 4HF + O2小结卤素单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归纳与总结 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 ,失电子能力逐渐 ,得电子能力逐渐 ,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当堂检测】1、【合作探究2】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氟的含氧酸不存在。自1971年美国科学家用F2通过细冰末获得HFO(次氟酸)以来,对HFO的研究引起了充分重视。 (1)HFO的电子式为:_。 (2)次氟酸能与水反应得到溶液A,A中含有B、C二种溶质。B常用于雕刻玻璃,C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能迅速分解生成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次氟酸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砹(At)是卤族元素中位于碘后面的元素,试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备性质 A.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B.砹化氢很稳定不易分解C.砹是有色气体 D.砹化银不溶于水或稀HNO33、氯化碘(ICl)的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与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A. HI和HClO B. HCl和HIOC. HClO3和HIO D. HClO和HIO4、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X-为Cl-、Br-、I-)离子。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氯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A、Br-、Cl-、I- B、I-、Br-、Cl- C、Br-、I-、Cl- D、Cl-、I-、Br- 5、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卤素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B、 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熔沸点升高 C、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氧化性增强 D、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通式X2+H2O=HX+HXO表示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1.1.4 核素 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同位素,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2初步学会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联系起来运用能力。【学习重点】同位素、质量数和X的含义【指导自学】原子的构成: 原子 看表分析:构成原子的粒子电 子质 子中 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思考:从表格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哪种微粒?【探索新知】一、质量数1、定义: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 的质量,将核内所有 和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2、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间的关系。质量数(A)= + 质量数 =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3、原子表示方法:在化学上,我们为了方便地表示某一原子。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Z,左上角标出质量数A,即X。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合作探究1】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01111121666686 合作探究2:和 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的变化。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二、核素和同位素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 和一定数目 的一种原子。2、同位素: 相同而 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即同一元素的不同 互称为同位素。氢元素的同位素: 、 、 ;氧元素的同位素: 、 、 ;碳元素的同位素: 、 、 。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当堂检测】1、(见导学教程课堂达标 第5题)2、(2008广东)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Pt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Pt和Pt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B. Pt和Pt的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C. Pt和Pt的核外电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