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 水 岩石 土壤 地形等要素组成的整体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中有哪些圈层 2 各圈层间通过哪些循环使彼此间进行联系与作用的 圈 大气 水 生物 岩石 土壤 地形等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生物循环 水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 能量交换 物质迁移 传递 循环 阅读案例1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1 说明生物在自然环境演化中对大气 水 岩石 土壤的作用 2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通过哪些过程形成的 其中哪一过程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改变原始大气成分组成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参与岩石的形成 加快岩石的风化 促进土壤的形成 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自然环境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合成有机物不是某一地理要素的能够独立完成的 而是由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多种地理要素 如 生物 大气 水 土壤 岩石等 相统一共同完成的 因此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新功能 大气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水圈 思考 绿色植物 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精讲点拨 平衡功能 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的成分构成 物种在数量上的构成状况都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 藏羚羊 学案 藏羚羊 地理环境与藏羚羊数量的关系 活动 二氧化碳的平衡 氧气的平衡 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平衡 地理要素间的平衡功能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探究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都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是统一的变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汉代的黄土高原 草肥水美 山青水秀 自唐代以后 大兴土木 连年战争 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 土壤受流水侵蚀 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面土层 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植被生长慢 气候变得干旱 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 沟谷不断加深扩大 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水美 山青水秀 今天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景观 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 土壤 生物 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黄土高原景观正是这种统一变化形成的 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 土壤 生物 水文 气候统一变化的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间接或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 西北地区景观 从气候 地形 水文 植被等要素的相互联系 说明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合作探究 深处内陆 气候干旱 统一演化 案例分析 例1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分析回答 1 2 题 1 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 整体性特征c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 垂直分异规律 b 学以致用一 2 下列有关叙述 属于m环节的是 a 高温多雨 有机质分解快 积累少b 山区坡陡 水力资源丰富c 植被破坏严重 易形成红色沙漠d 水系发育 山 丘 盆 谷交错分布 a 1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 2 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精讲点拨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形 湖泊气候 湿润生物 水生生物土壤 土壤水位水文 湖泊面积 陆地 干燥 陆生生物 土壤水位下降 缩小直至消失 湖泊演化演化为陆地的过程 是地形 气候 生物 土壤 水文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 变式训练 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在演化过程中的整体性 森林减少 土壤腐殖质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滞留降水功能降低 洪水断流 沟谷纵横岩石裸露 风化加速 东北森林主要分布于大 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 经过20世纪大规模的采伐 森林面积锐减 多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 比较a b所在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当堂检测 比较a b所在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性 外流盆地 河流水量大 水能丰 差异性 甲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砖红壤 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紫色土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河流含沙量增加 易发生洪涝灾害 失去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 渗入的地下水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土层变薄 肥力下降 1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 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请你把这些变化填入下图方框中 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结论 2 在河流上 中游地区砍伐森林 导致水土流失 对下游地区会产生如何影响 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 河流上中游水土流失 河流含沙量增加 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发生洪涝灾害 河床抬升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某一要素的变化 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还会对其它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 材料 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对尼罗河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下游泥沙淤积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 地中海沿岸渔业减产 海岸侵蚀加剧 海水倒灌 土壤盐碱化 自学指导2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上图中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 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3分钟后 比一比 谁更会迁移运用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分析r河 科罗拉多河 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 对河流 对土壤 对生态 降水减少 蒸发旺盛 气候更加干旱 大陆性增强 径流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海水倒灌 水质变差 海水倒灌 土壤盐碱化加剧 来水来沙减少 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 海水入侵 海岸侵蚀加剧 湿地减少 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河口附近渔业资源减少 下游生态环境恶化 荒漠化加剧 1 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读 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 回答问题 2 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本地区气候干旱 蒸发量大 沿河发展农业 大量引水灌溉 湿地面积不断萎缩 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 沙尘暴天气频繁 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 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 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 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 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 请你根据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 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地表多沟谷 呈破碎状 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覆盖率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大 水量季节变化增大 地方气候趋于干旱 降水变率增大 变式训练 课堂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4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某一要素的变化 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还会对其它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2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 海南四季炎热 黑龙江长年冰雪 热量 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 却经常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 探究点二 形成的原因 纬度位置差异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 西北大漠 南方水乡 水分 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 却经常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 形成的原因 海陆位置差异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 陆地自然带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太阳辐射 热量 水分 影响 形成 气候 产生 植被 土壤 自然带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自然带 地球上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陆地自然带 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最显著标志 一一对应 植被 自然带名字的记忆 植被 带 注意区别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表示植被 表示自然带 表示气候类型 66 34n 23 26n 0 西岸中部东岸西岸中部东岸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荒漠带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回答3 4题 优化方案p83 3 图示自然带中植被类型相同的是 a j和ib g和ic j和hd e和h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回答3 4题 优化方案p83 3 图示自然带中植被类型相同的是 a j和ib g和ic j和hd e和h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回答3 4题 优化方案p83 4 k j两自然带东西宽度不一致 其原因是 a 地形不同b 降水差异c 植被不同d 洋流影响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回答3 4题 优化方案p83 4 k j两自然带东西宽度不一致 其原因是 a 地形不同b 降水差异c 植被不同d 洋流影响 2014 广州测试 下图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优化方案p83 1 图中 地自然带是 中与此地自然带相同的是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纬度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特征 自然带沿着南北 纬度 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影响因素 热量 a d e b c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带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由南向北的变化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纬度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特征 自然带沿着东西 经度 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影响因素 水分 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为基础 ba 纬线路线 1 2 3 一和五 3 二和四 1 三 2 降水量 200mm200 400mm400 600mm 由东向西的变化 1 自然景观 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 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 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 b 的变化 产生的原因是 3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而同纬度的 为温带荒漠带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例2读 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热量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a 从山麓到 山顶水热状况的变化 海陆分布不同导致 水分条件的差异 学以致用二 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对此你有何疑问 探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预习小测 为什么纬度地带性只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 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前者接收太阳光热多 暖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 全年高温 长夏无冬 后者接收太阳光热少 冷空气是矛盾主要方面 全年低温 长冬无夏 因而在低纬和高纬地带 各种气候类型均按纬度南北更替 多呈带状分布 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 为什么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只在中纬度表现明显 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 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 气温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 进而 中纬度的气压季节变化也很显著 按热量情况 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 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 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 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 而表现出干湿地带性 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热量与水分相比 哪个是主导因素 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能量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热能 而热能分布又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 所以纬度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的基础 而经度地带性现象则是在纬度地带性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探究 为什么真实的自然带分布并不完全与纬线和经线平行 由于海陆分布 水热状况的地域差异受地形的影响 以至陆地水平自然带并不是简单地与纬线或经线相平行分布 而是有某些变化 一般说来 地表起伏和缓 地形影响不大 水平地带性规律表现尤为明显 请说出以下古文反映了哪种地域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纬度地带分异 五原春色归来迟 二月垂柳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你发现高大山地的景观特点吗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高度增加 水热状况差异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麓 山顶 自然带垂直分布的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以水热差异为基础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海拔高度差异 水热状况差异 气候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温度越来越低 降水越来越少 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m n o p 热带雨林带 混交林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高山草原带 针叶林 高山灌木带 苔原带 终年积雪 森林上限 雪线 赤道地区高山植被带模式图 e f g 思考 珠穆朗玛峰的南坡自然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如何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高山上表现明显 高寒荒漠带 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灌木林 草甸带 荒漠带 冰川带 p81活动2 1 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 海拔低 相对高度大 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探讨 二 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决定于山地的高度和纬度 如果南北两坡的相对高度一样 那么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自然带吗 不会 还是要比南坡少 因为北坡的水热条件没有南坡好 南坡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又是阳坡 所以自然带还是比南坡少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 2 比较珠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因为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3 想一想 珠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因为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降水量大 因而积雪量大 雪线较北坡低 海拔高度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 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如下图 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 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 也就是山脚处的自然带 同一自然带在阳坡海拔较高 阴坡较低 迎风坡雪线海拔低 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南北坡差异很大 阴坡 阳坡 小 大 背风坡 南坡水份条件好 南坡热量条件好 迎风坡 低 高 南坡自然带与北坡的差异 相对高度 基带所处纬度 阳坡与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小结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 相同高度的山体 纬度越低 自然带谱越复杂 山顶 山麓之间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 自然带谱越复杂 山体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 海拔越高 自然带谱越复杂 看到书93面 观察高山草甸在两坡分布的海拔高度有什么差别 向阳坡分布的高度要比阴坡高 这是由热量条件差异造成的 明确几个坡面 南坡北坡东坡西坡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面向哪个方向就是什么坡 风吹来的方向 要注意是什么风的迎风坡什么风的背风坡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23 26 n 0 23 26 s 怎样来判断阳坡和阴坡 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 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 这里的南面就相当于山的阳坡 怎样在野外用树的年轮来判断方向 若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棵树的年轮 那怎样去判断该处的方向 南 北 既是阳坡又是西南季风的迎风破 阴坡 东北季风的迎风坡 东南信风的背风坡 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1500 山地草甸草原 针叶林 高山草甸 高山垫状植物 积雪冰川 北坡 南坡 荒漠 荒漠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山地草原 高山草甸 积雪冰川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找到天山的阳坡和迎风坡 1 找到乞力马扎罗山的纬度位置 2 找到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是什么自然带 3 基带和所处的纬度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4 你观察珠穆朗玛峰的基带是什么带 探讨 一 三 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 随着海拔的增加 水热状况 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就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以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为例 1 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站立的水平地带 纬度越低 山地自然带数越多 比高越大 自然带类型越多 三 垂直分异规律2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差异明显降水量一般表现为 少 多 少 的变化3 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纬度越高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同一自然带在阳坡海拔高 阴坡海拔低 山地垂直自然带带数的多少 分布高度与山地相对高差 所在的纬度位置 坡向等因素紧密相关 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但要更加复杂 基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探究三 垂直地带性的几个特点 1 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比较 2 纬度及海拔对垂直地带性的影响 纬度越低 海拔越高 垂直自然带谱越丰富 3 坡向对垂直地带性的影响 自然带 由基带向山顶垂直分布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低纬高山地区 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体验高考 2012年高考安徽卷 风经过森林后 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时风速的影响 完成26 27题 26 距地面6米以内 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 b c d 27 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 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 宜选择a b c d a b 4 雪线 定义 常年积雪的下界 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影响因素 气温与降水 坡向对雪线的影响 阴坡雪线低 阳坡雪线高 迎风坡雪线低 背风坡雪线高 雪线海拔高度的纬度差异 副热带雪线海拔最高 赤道和高纬地区雪线海拔较低 雪线及影响因素 三 垂直分异规律4 雪线高度不同 在高纬度和雪山地区 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称为雪线 在雪线以上 气温较低 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 形成了常年积雪区 在雪线以下 气温较高 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 不能积累多年积雪 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 在雪线附近 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达到动态平衡 因此 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季节变化引起雪线的升降 夏季雪线上升 冬季雪线下降 这种临时界线叫做季节雪线 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固定 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 由于这个缘故 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地球上各个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 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气温和降水都与雪线分布的高低有关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 降水量越大 雪线越低 降水量越少 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从山势看 陡峻的山地 积雪易下滑 不利于积雪保存 雪线偏高 坡度较小的山地 有利于积雪沉积 雪线偏低 在海拔相同的山坡两侧 雪线位置阳坡较高 阴坡较低 就北半球而言 南坡 西坡日照多 雪线偏高 北坡和东坡雪线较低 具体到某一山区 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珠峰南坡既是阳坡 又是迎风坡 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 南坡年降水在2000mm以上 在同等气温 低于0 情况下 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 产生降雪 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 北坡受山脉阻挡 年降水仅600mm左右 空气要达到过饱和 必须海拔升高 气温继续降低 才可能产生降雪 雪线多在6000米左右 个别地区达6200米 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 大体有从边缘向内部 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 阿尔卑斯山北坡背阳迎风 雪线北坡低南坡高 天山南坡向阳少雨 雪线也是南坡高北坡低 注意 阳坡不等于迎风坡 阴坡不等于背风坡 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的制约全球变暖 臭氧层的破坏 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练习2 读右侧我国西部雪线高度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沿图中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北段 青藏高原以北 由南向北降低 主要因为纬度向北增高 降水量大致向北增多 南段 青藏高原向南 由北向南降低 主要因为降水量大致由北向南增加 2 近几十年来 我国西部雪线高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的趋势 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人类生产 生活排放大量co2 产生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所致 1 南坡和北坡的判定 告知具体的山地2 阳坡和阴坡 某山体3 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的高低a 从雪线与纬度的关系来看 副热带地区 南北纬20 到30 的范围 的雪线最高原因 纬度低 热量充足 积雪易融化 多下沉气流 晴天多 积雪易融化 降水少 b 阿尔卑斯山 北坡的雪线低原因 北坡是阴坡 蒸发量小 迎风坡 大西洋来的水汽在北坡产生大量的降水 c 珠穆朗玛峰 南坡的雪线低原因 迎风坡 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在南坡产生大量的降水 d 乞利马扎罗山 南坡的雪线低原因 迎风坡 东南信风 e 天山 北坡的雪线低原因 北坡是阴坡 蒸发量小 迎风坡 大西洋和北冰洋来的水汽通过准葛尔盆地的西部缺口进入 在北坡形成地形雨 探究四 陆地自然带的非地带性 受地形起伏 海陆分布 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带的分布呈现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缺失 二 改变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形成热带雨林 赤道穿过的非洲东部形成热带草原欧洲西部超过北纬60度依然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 三 约束 四 块状 荒漠地区的绿洲 地势低洼地区的湿地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美洲西海岸自然带仅分布在狭窄的沿海地区 一 热带草原带变成热带雨林带 分布区一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东南部 中美地峡东部 成因 1 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 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2 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暖流 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 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 中美地峡东部的北赤道暖流及圭亚拉暖流 分布区二 非洲西部15 n附近 成因 1 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 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 2 由于赤道逆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二 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该地虽然纬度较低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但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 使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 降水较同纬度地区少 热量 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 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2 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该地虽受暖流影响 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而降水少 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 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 根据所处纬度 该地本来应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 气温较低 蒸发弱 水分条件相对较好 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三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分布 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以东成因 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 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在安第斯山的西岸形成迎风坡降水多 而其东岸的大西洋岸处在背风坡 降水很少 气候干旱 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 四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是由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西风难以入内 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岸西风漂流 寒流 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阿塔卡玛沙漠 1 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2 受秘鲁寒流 降温减湿 的影响 1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 2 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景观有何差异 3 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 这种分异现象是地带性分异吗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 思考 森林 荒漠 五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 但北美大陆东岸该类型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 一是因为北美大陆西部高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 东岸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北美洲 欧洲西部高纬度地区本应属于极地气候的地区 由于暖流对沿岸的增温作用 因而仍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4 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1 概念 由于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雪 练习3 读下图 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示意图 回答 1自然带 是 带 它在40 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 苔原 4000 5000米 雪 2自然带 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判断理由是 没有 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纬度范围是50 n 70 n 而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是海洋 雪 3 自然带 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是 和 4自然带 在大陆东岸的典型土壤是 在大陆西岸的典型植被是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雪 5 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最大分布区是 该自然带典型动物有 等 6 从高 中 低纬度地带来看 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南美亚马孙平原 河马 猩猩 低纬度高山地区 2013 山东文综 右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2 3题 2 图中 为 a 草原b 荒漠c 针叶林d 针阔混交林3 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 其主导因素是 a 纬度b 洋流c 地形d 季风 a d 大兴安岭至贺兰山 年降水量在200毫米 400毫米之间 植被类型为草原 由南向北 夏季风势力减弱 影响时间缩短 影响的东西宽度缩小 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南北更替 纬度方向 东西更替 经度更替 东西延伸 南北延伸 热量 水分 从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到内陆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自然带规律总结 规律方法总结 运用图示全景式多方位探究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荒漠带 66 34n 23 26n 0 西岸中部东岸西岸中部东岸 自然带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小结 整体性 陆地环境 地域差异 各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现象 针对训练 1 2010 盐城模拟 读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图1 1 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2 图1中自然带从 表示的是自然带的 规律和 规律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纬度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 自然带 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是否有分布 原因是 它在40 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约是 4 图2是沿46 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 填序号 自然带相符 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 原因是 无 该纬度内全部是海洋 4000米 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背风坡 气流下沉 降水少 5 自然带 在 洲分布最广 自然带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地区 南美 秦岭 淮河一线以南 2 读下面的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 回答问题 1 自然景观 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 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热量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 自然景观 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 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3 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 b c d 水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 距海远近不同 a 4 珠穆朗玛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 解析 1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类似于由低纬向高纬的分布规律 同时其自然带带谱与基带的纬度位置和山体的海拔有关 2 是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为经度地带性 3 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山顶为积雪冰川带 类似于 的纬度变化 4 珠峰北坡海拔在4000米以上 缺乏森林生长条件 北坡的基带处于4000多米的高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