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测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测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测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测试试卷D卷.doc_第4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测试试卷D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测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的处境已经够惨了,你就不要再说这样的话给他“烧冷灶”了。B . 帝国主义对于所侵略的国家决不肯因摇尾乞怜而终止,这是很显然的。C . 书主被糟蹋到这种程度,怎能不潸然泪下欤。D . 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朋友,不算好汉。2. (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通过融入诸多国际文化元素的图书节,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参展国家的文化。 修改:删去“通过”或“让”。B .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同仁就如何提高学生情商的问题公布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修改:将“公布”改为“提交”。C . 只有学校开设多门选修课,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和选择学习内容。 修改:将“确定”与“选择”调换顺序。D . 一个真正的探险者,应该是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与敢于挑战自己的非凡勇气。 修改:去掉“是”。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默写填空。 (1)喂养了,_、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角声满天秋色里,_。(李贺雁门太守行) (4)_,寂寞沙洲冷。(苏轼仆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读与朱元思书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我们会想到小石潭记中的句子:_,_。 (6)“一带一路”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让我们做行走在路上的诗人,接力“飞花令”吧!请写出古诗中含“路”字的连续两句: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4. (1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g p_美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qi jng_,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设计者和匠师们yn d zh y_,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lin min b dun_,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5. (10分)请你参加某中学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搜集名言】请从下面的方格里找出相关字词,组成一句和友谊有关的诗句,并且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2)【活动二:积极调查】下边的调查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活动三:巧对对联】初三的哥哥姐姐们马上就要中考了,你的同学写了“滴水穿石战中考如歌岁月应无悔”这样的句子给他们加油鼓劲,请你以此为上联,续写下联。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 (8分)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晓雾将歇 _夕日欲颓 _从流飘荡 _鸢飞戾天 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顾恺之说会稽山“千岩竞秀”,鲍照也有“积山万状,负气争高”之句,吴均化而用之,形象写出舟行途中所见高山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的情趣的句子是: (4)(甲)(乙)两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5)(甲)(乙)两文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12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注释】高:此指有名望。 戒律:指佛教的清规戒律。 普照:日本僧人。匮:缺少。渝:改变。竟:最终。奈良:日本城市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 长:_。天宝十二年,竟至日。 至:_。(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3)鉴真“竟至日”靠的是什么?你由此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8. (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炸豆1阿慧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小姐妹被蛇追赶_用细土抚慰伤痛(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结合文章内容,品析第段划线句子的妙处。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3)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9. (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请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妙处。如何理解第段中划线词“俗气”?(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段描写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以恶劣的生长环境突出枣树的生命力顽强。B . 第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C . 第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同时也表达了“小伙子”以及作者对枣树的无奈和厌恶之情。D . 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比较第段与链接材料,说说两位作者分别从“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和“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里感悟到了什么?链接: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吴功正阿里山纪行)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10. (1分)写作。请以“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