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综合实训手册大全.doc_第1页
植物保护综合实训手册大全.doc_第2页
植物保护综合实训手册大全.doc_第3页
植物保护综合实训手册大全.doc_第4页
植物保护综合实训手册大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保专业综合实训实训一 昆虫形态构造及生物学一、目的要求:1、认识昆虫体躯的分段、分节及附属器官的着生情况和功能。2、了解昆虫的口式,着重认识不同类型口器的基本构造、变化和特点。3、认识昆虫触角、足及翅的基本构造及各种类型。4、认识昆虫腹部的主要附属器官一一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5、认识昆虫卵、幼虫、蛹的类型和特征,了解昆虫变态类型,成虫的性二型和性多型。二、用具:体视显微镜、镊子、培养皿、小剪刀、铅笔、实验报告纸。三、材料:蝗虫、蝉、蝇、步行虫、菜粉蝶、家蚕幼虫(浸渍标本)、天蛾、蜜蜂、白蚁、米露尾虫、绿豆象(雌雄)、金龟子、棉铃虫、雄蚊、蝼蛄、豆象标本;蓟马、家蝇幼虫(口钩)及蛾玻片标本等。各种卵:蝗虫、蝽象(或负子蝽)、三化螟、二化螟、(或玉米螟)、叶蝉、螳螂、草蛉等的卵。各种类型幼虫:蛾蝶类幼虫、叶蜂类幼虫、步甲类幼虫、金龟子类幼虫、叩甲类幼虫、天牛类幼虫、蝇类幼虫各种蛹的类型:天牛(或金龟甲)蛹、稻苞虫(或二化螟)、蝇。各种盒装生活史标本:蝗虫、叶蝉、棉蛉虫、玉米螟。盒装性二型或多型标本:独角仙、三化螟、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褐稻虱、蚜虫、白蚁(示范标本)。四、内容和方法:(一) 观察蝗虫的体躯:取一只蝗虫观察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及各部的附属器官,注意体躯由环节组成,环节间联以节间膜,并观察昆虫的体壁(外骨骼)(图1-1)。(二) 观察昆虫的口式:观察蝗虫、步行虫、蚜虫的口器在头部着生位置,昆虫的口式和它的食性有关,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图1-2)。1、下口式:植食性昆虫的口器,口器大多位于头部的下方,其开口方向与体躯的纵轴垂直。如蝗虫、螽蟖的口器。2、前口式:肉食性昆虫的口器,口器着生于头部的前方,其开口方向与体躯纵轴几乎成一直线。如步行虫的口器。3、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的后方,其开口方向与身体的纵轴成锐角,如蚜虫、蝉、的口器。图1-1 蝗虫的体躯侧面观图1-2 昆虫的口式(1、下口式;2、前口式;3、后口式)(三)观察昆虫的口器1、解剖观察咀嚼式口器(图1-3):先剪取蝗虫头部,观察其口器各部分所在位置,再将各部分仔细用剪刀或解剖刀取下,观察其构造和活动方向。上唇:盖在口器上方的一块活动薄片,内壁有柔软的内唇,能分辨食物的味道。上颚:在上唇后方,左右各一块,坚硬,前端具尖齿称切齿叶,后端呈粗糙面称臼齿叶。下颚:位于上颚的后方,左右成对,取一个详细观察,连在头壳的部分称轴节,下面连着的是茎节;茎节外侧着生匙形状称外颚叶,还有一根五节的下颚须;内方生有带刺的内颚叶。下唇:位于后头孔下面下颚的后方,呈片状分节,基部和头壳相连为后颏,下面连结的是前颏,前颏的两侧着生分三节的下唇须,前颏的下方外侧的称侧唇舌、内侧的一对称中唇舌。舌:在口器中央,是一个囊状突出物。图1-3 咀嚼式口器2、解剖观察刺吸式口器(图1-4):取蝉一只,先观察其头部正面各附属器官,然后用解剖针自喙中部下方挑起,使头部与胸部分离,取下头部,再用解剖针轻压喙的中部,注意在喙基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尖芒,即为上唇。稍用力将喙往下压,即可见嵌在喙中央的唇槽中的三根针状物,称口针,外侧两根为一对上颚特化的上颚口针,中间一根实为一对互相嵌合的下颚口针,其中有二个管道即食道和涎道。将头放在培养皿内,用镊子轻轻地刮几下下颚口针,一对下颚口针即可分开。图1-4 刺吸式口器3、观察锉吸式口器(图1-5):这类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与典型刺吸式口器不同处是上颚不对称,即右上颚高度退化或消失,以致只有3根口针,即左上颚和1对下颚特化而成。其中2根下颚形成食物管,唾液管则由舌与下唇的中唇舌紧合而成。取食时,以左上颚锉破植物组织表皮,然后吸取汁液。被害植物常出现不规则的变色斑点、畸形或叶片皱缩、卷曲等症状。图1-5 锉吸式口器4、观察虹吸式口器(图1-6):观察菜粉蝶成虫口器,特别注意一条既能卷曲又能伸展的长喙。这是由下颚的外叶特化而来,内壁具槽相互嵌接形成了食道,下唇退化,下唇须发达。图1-6 虹吸式口器5、观察咀纺式口器(图1-7):取家蚕幼虫,从头部正面观,中央呈三角形骨片是额,其下连接着的是唇基,下方一块中间凹入的骨片是下唇,两侧是较强坚的上颚;从头部反面观,可见由舌、下颚、下唇合并而成的一个复合体,中间的开口是吐丝器。图1-7 鳞翅目幼虫头部及口器构造1. 头部正面观 2. 上唇外面观 3 上唇内面观 4. 右上颚 5. 下唇下颚复合体正面观6、观察舐吸式口器(图1-8):观察蝇的口器,注意一个粗而短的喙,是由下唇转化而来,在唇槽里有一根扁长的舌,上面盖一片剑状物即上唇,唇瓣的环沟都通达食道口。7、观察家蝇幼虫口器(图1-9):蝇幼虫头部不发达,完全缩入前胸内,口器十分退化,仅具有一对钩(上颚),其余均全部消失。图1-8 舐吸式口器图1-9 蝇类幼虫口器(四)观察昆虫触角(图1-10、1-11):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可分成三个部分,基部第一节称柄节,第二节称梗节,其余各节称鞭节,鞭节的节数和形状变化很大,形成各种类型,请观察常见的触角类型。1、丝形(线形)细长如丝,各节长筒形,如蝗虫。2、串珠形(念珠形)各节如珠,连接如一串珠,如白蚁。3、鬃形(刚毛形)各节越尖端越细,尖细如鬃毛,如叶蝉。4、棒形(球杆形)自基部至端部渐次膨大,如蝶类。5、锤形端部数节膨大,如小蠹、米露尾虫、皮蠹。6、锯齿形各节向一侧突出,似锯齿、如叩头虫、雌绿豆象。7、栉齿形(梳形)各节向一侧突起呈细枝状,如雄绿豆象。图1-10 触角的类型模式图图1-11 触角的类型的实例8、羽毛形(双栉齿形)各节两侧均突起成细枝状,如家蚕蛾、天蛾。9、鳃叶形顶端数节侧展成片状,如金龟子。10、柄节长,与鞭节间折成屈膝状,如蜜蜂,象鼻虫。11、轮毛形各节轮生长毛,如雄纹。12、具芒形(不正形)短粗,仅三节,第三节上有触角芒,如蝇类。(五)观察足的基本构造及主要变化类型:昆虫足的基本构造(图1-12),观察蝗虫或蜚蠊的后足,足由六节组成,从基部至端部分别称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又称爪),由于昆虫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构造发生变异,主要有下列数种(图1-13)。图1-12 足的基本结构1、步行足腿节和胫节细长,适于爬行,如步行虫的三对足。2、跳跃足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有力,适于跳跃,如蝗虫的后足。3、开掘足腿节粗短,胫节端部扁阔如耙,有的跗节变成齿状,适于掘土。如蝼蛄,金龟子的前足。4、捕捉足基节特长如臂,腿节粗扁,具槽及齿,且与纵扁具齿的胫节组成镰刀状,适于捕获食物,如螳螂的前足。5、游泳足胫节和跗节扁宽,内缘生长毛适于游泳。如龙虱的后足。6、携粉足后足胫节端部扁宽,外侧凹陷且边缘生长毛,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蓝,第一跗节扁平,内侧具刺列,构成花粉刷,如工蜂的后足。(六)观察昆虫翅的类型(图1-14、1-15)1、膜翅一一除翅脉外,全部膜质透明,如胡蜂。2、复翅一一翅革质,复盖于体背司保护,如蝗虫、蟋蟀的前翅。3、鞘翅一一角质坚硬,翅脉消失,无飞行能力,司保护,如豆象,金龟子等甲虫的前翅。4、半鞘翅一一基部革质或角质,端部膜质,无飞行能力,如豆象的前翅。5、鳞翅一一膜质,表面密被鳞片,司飞行,如蝶、蛾的翅。6、毛翅一一膜质,表面生有很多刚毛司飞行,如石蛾的翅(请看示范镜下)。7、缨翅一一膜质,狭长,边缘生很多的长毛,司飞行,如蓟马的翅(请看示范镜下)。8、平行棒一一细长,端部膨大,呈球杆状;在飞行时司平衡体躯,如蚊、蝇的后翅。图1-13 足的基本类型图1-14 昆虫翅的类型1. 覆翅; 2. 毛翅;3. 鳞翅; 4. 缨翅;5. 半覆翅;6. 覆翅;7. 半鞘翅;8. 鞘翅;9. 平衡棒图1-15 昆虫翅的类型实例(七)观察昆虫前后翅的联结方式: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多联合行动,联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粘连一一后翅前缘肩角膨大,垫于前翅后缘之下,如菜粉蝶。2、翅缰一一后翅前缘基部,具有一至数根细长硬刺称翅缰,而前翅后缘腹面有一束毛,称翅缰钩,飞行时翅缰串入翅缰钩内,如蛾类。3、翅钩一一后翅前缘中部有一列小钩,钩住前翅后缘的骨化褶起,如蜜蜂。(八)观察雌雄蝗虫的外生殖器1、雌性蝗虫先观察腹部外形,可看见由11节组成,每一腹节由一个背板和一个腹板组成,上下两侧以侧膜相连,形成筒状,第11腹节背板复于腹部末端背方,称肛上板,其下为肛门,两侧为肛门侧板,其旁生有一对尾须,第8、9腹节着生三对瓣状物,腹面一对称第一产卵瓣(腹产卵瓣),背方一对称第三产卵瓣(背产卵瓣),张开两对,当中还有一对小形的第二产卵瓣(内产卵瓣),生殖孔在第八腹节(图1-16)。图1-16 雌性外生殖器2、雄性蝗虫先观察腹部,一般与雌虫基本相同,但第8、9腹节附肢已全部退化消失,生殖节只有第9腹节一节,其腹板较发达,向后延伸成下生殖板(盖片),与上面的肛上板及肛侧板一起将外生殖器包于其内,拉下盖片,即可见外生殖器(阳茎),阳茎分二部分,端部坚硬部分称阳茎端,基部柔软部分称阳茎基(图1-17)。图1-17 雄性外生殖器(九)观察各种昆虫的卵(图1-18):1、观察形态学性状:如形状、大小、颜色、刻纹、附属物等1-18昆虫卵的形态(仿彩万志等,2001)A. 高粱瘿蚊; B. 浮游; C. 鼎点金刚钻; D. 一种竹节虫目昆虫; E. 一种小蜂; F. 米象; G. 木叶蝶; H. 头虱; I. 一种竹节虫; J. 东亚飞蝗; K. 菜蝽; L. 美洲蜚蠊; M. 草蛉; N. 中华大刀螳; O. 灰飞虱; P. 天幕毛虫; Q. 玉米螟2、观察生物学性状:如散产或块产,卵的排列方法,外表保护物,产卵部位等。(十)观察供给的各种昆虫的幼虫(图1-19、1-20): 1、原足型:卵寄生蜂幼虫(见挂图)。2、多足型:(1)蛾蝶类幼虫 (2)叶蜂类幼虫。3、寡足型:(1)步甲类幼虫 (2)金龟子类幼虫 (3)叩甲类幼虫。4、无足型:(1)天牛类幼虫 (2)蝇类幼虫。1-19幼虫的类型原足型: 1. 广腹细蜂幼虫; 2. 环腹蜂幼虫; 多足型: 3. 天蛾幼虫; 4. 尺蠖幼虫; 5. 叶蜂幼虫; 寡足型: 6. 翼蛉幼虫; 7. 步甲幼虫; 8. 金龟子幼虫; 无足型: 9. 棘胫小蠹幼虫; 10. 丽蝇幼虫; 11. 胡蜂幼虫图1-20 幼虫类型的实例(十一)观察供给的各种昆虫的蛹(图1-20、1-21):1、裸蛹(又称离蛹):天牛(或金龟甲)蛹。2、被蛹:稻苞虫(或二化螟)。3、围蛹:蝇。图1-21 蛹的类型a. 泥蛉; b. 蚊褐蛉; c. 皮蠹; d. 胡蜂; e, f: 丽蝇, 示围蛹及其内部的裸蛹; g. 木蠹蛾; h. 天蛾; i. 凤蝶; j. ;瓢虫图1-22 蛹类型的实例(十二)区分不全变态与全变态:了解各变态在整个个体发育中各有几个虫态(虫期)。变态:(1)不全变态(图1-23、1-24):蝗虫、叶蝉、蚜虫;(2)全变态(图1-25):棉蛉虫、玉米螟等。(十三)区分性二型或多型现象:观察了解各种成虫雌雄形态特征区别或同一性别不同类型的形态特征区别。性二型或多型:(1)性二型(图1-26):独角仙、三化螟、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2)多型现象(图1-27):褐稻虱、蚜虫、白蚁(示范标本)。图1-23 乳草蝽的生活史图1-24 豆蚜的生活史图1-25 斑蝶的生活史图1-26 性二型现象图1-27 多型现象五、作业:1、请举例说明昆虫的外部特征。2、请举例比较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的外部形态差异。3、绘图说明昆虫的触角和足的基本构造。4、列表比较各类幼虫与各类蛹的特征。实训二 粮食与棉花害虫的识别一、目的要求:认识为害粮食作物和棉花上的重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为害状。二、工具:体视显微镜、实验报告纸等。三、材料:(一)水稻害虫标本: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包虫、条纹螟蛉、稻眼蝶、稻蓟马、稻管蓟马、褐稻虱、白背稻虱、灰稻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白翅叶蝉、稻小潜叶蝇、稻杆蝇、稻负泥虫、稻水象甲等。(二)杂粮害虫标本:粘虫、非洲蝼蛄、华北蝼蛄、麦蚜类(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小米蚜)等)、高梁蚜(甘蔗蚜)、小麦叶蜂、大麦叶蜂、麦秆蝇、玉米螟、条螟、粟灰螟、粟穗螟、甘茹小象甲、甘薯大象甲、甘茹麦蛾、甘茹叶甲、甘茹天蛾(旋花天蛾)等。 (三)棉花害虫标本:棉蚜、棉粉虱、棉蓟马、花蓟马、野蛞蝓、灰蜗牛、棉红蜘蛛、棉叶蝉、棉褐带卷蛾、棉铃虫、红铃虫、鼎点金刚钻、翠纹金刚钻、棉夜蛾、棉大造桥虫等。四、内容和方法:(一)应用植物保护学教材的有关稻虫形态部分,对照供给标本观察形态特征,重点比较:1、三化螟(图2-1)、二化螟(图2-2)、大螟(图2-3)和稻纵卷叶螟(图2-4)成虫、幼虫、蛹和卵的特征。图2-1 三化螟的各虫态形态图2-2 二化螟的各虫态形态图2-3 大螟的各虫态形态图2-4稻纵卷叶螟的各虫态形态2、稻螟蛉(图2-5)、稻包虫(图2-6)、稻眼蝶(图2-7)的幼虫等特征。图2-5稻螟蛉的各虫态形态图2-6直纹稻弄蝶(稻苞虫)的各虫态形态1. 成虫; 2. 初羽化成虫静止状; 3. 产于稻叶上的卵粒; 4.卵粒放大;5. 幼虫; 6. 蛹(背面); 7. 蛹(腹面); 8.水稻被害状; 9. 幼虫越冬在蓉草卷的虫苞图2-7 稻眼蝶的各虫态形态3、稻蓟马、稻管蓟马(图2-8)的各虫态特征。图2-8 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稻蓟马: 1.成虫 2.卵 3.若虫 4.假蛹 稻管蓟马: 5.成虫 6.成虫静止状 7.卵 8.若虫 9.稻叶被害状4、褐飞虱(图2-9)、白背飞虱(图2-10)、灰飞虱(图2-11)成、若虫和卵的特征等,及褐稻虱成虫的长、短翅型与各龄若虫的区别。图2-9褐飞虱的的各虫态形态图2-10 白背飞虱的各虫态形态及为害状5、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电光叶蝉(图2-12)成虫的主要特征。图2-11 灰飞虱图2-12黑尾叶蝉(上左右各为雄和雌成虫)、白翅叶蝉(下右)、电光叶蝉(下左)(二)观察下列杂粮害虫的外形特征和为害状标本。1、粘虫(图2-13)【成虫】 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5毫米。体翅淡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缘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方圆斑下有1个小白点,其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顶角具1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上述特征雄蛾较为明显。后翅基部淡灰色,顶角及外线附近黑褐色。雄蛾腹部较细,活虫或刚死的雄蛾用手指轻捏,腹部可伸出1对长鳞片状的抱握器;雌蛾腹部较粗,活虫或刚死的雌蛾用手指轻捏,腹部末端可伸出一管状产卵器。雌雄的区别也可通过翅缰数目辨认,雄蛾一根,雌蛾三根。【卵】 馒头形,表面有网状脊纹。直径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卵单层排列成行,形成卵块。【幼虫】 共6龄。老熟时体长38毫米。头部黄褐色,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形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边缘有细黑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有灰白色细条。气门黑色,气门线黄色,上下有白色带纹。腹足基部外侧各有1黑褐色斑。趾钩单序中带,排成半环状。3龄前幼虫第1对腹足明显小于第3、4对腹足,头部“八”字纹,背线不明显。大发生年3龄后幼虫体色常呈现黑色。【蛹】 体长2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腹部第5-7节背面近前缘有马蹄形刻纹。尾刺1对,中间的1对较大而直,两侧的细小而弯曲。雄蛹生殖孔位于腹部第9节,雌蛹生殖孔位于腹部第8节。图2-13 粘虫的各虫态形态及为害状2、非洲蝼蛄(图2-14)【成虫】 体淡茶褐色。全身密生细毛。前翅短仅达腹中部。后翅折叠成筒状超过腹部末端。前足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前翅背板中央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若虫】 初孵化时乳白色。腹部末端近紡锤行。外形似成虫。仅翅不发达为翅芽。3、华北蝼蛄(图2-14)外形似非洲蝼蛄,成虫体较非洲蝼蛄略大,后足胫节背面内侧只有1个距。若虫腹部末端圆筒行。图2-14 非洲蝼蛄(左)和华北蝼蛄(右)成虫4、高粱蚜(甘蔗蚜)(图2-15)【有翅胎生雌蚜】 体长2.0毫米,长卵形。头、胸部黑色,腹部淡黄色。触角6节,长度为体长的2/3,第3节有感觉圈813个,单行排列,不整齐。翅脉粗黑。腹管圆筒形,黑色。尾片圆锥形,黑色,具毛510根。【无翅胎生雌】蚜 体长1.8毫米,长卵圆形。体黄色或淡紫红色。触角6节,长度为体长的3/5。第8腹节背板具中横带,有时后胸或第7腹节亦有横带。腹管圆筒形,黑色。尾片圆锥形,黑色,有曲毛818根。【无翅有性雌蚜】 体长2.16毫米,卵圆形。体紫褐色。触角6节,较体短。腹部肥大,腹管短小。尾片圆锥形,具毛45对。【有翅有性雄蚜】 体长1毫米,长椭圆形。体灰黑色。触角6节,黑色。腹管短小,末端渐膨大呈喇叭状。尾片圆锥形,具毛34对。【卵】 长卵形。初产时黄色,不久变为绿色,后为黑色,有光泽。图2-15 高粱蚜(甘蔗蚜)5、麦蚜类(图2-16)参考表1,观察三种麦蚜。6、小麦叶蜂(图2-17)【成虫】 雌蜂体长8.99.8毫米;雄蜂体长8.08.8毫米。大部黑色微有兰光。前胸背板赤褐色,中胸背板两侧(前盾板和翅基片)各有1个菊黄色斑,后胸背板两侧各有1白斑。翅膜质透明。雌蜂腹末有锯齿状产卵器。【卵】 长1.8毫米,宽0.6毫米。肾形。淡黄色,表面光滑。【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17.718.8毫米。圆筒形。头褐色,后头后缘中央有1黑点。胸部较粗,腹部较细,各体节有多条横纹。具腹足7对和尾足1对。【蛹】 长9.09.5毫米。体色由淡黄到棕黑色。顶端圆,头胸部粗大,长几占体长一半,腹部细小,末端分叉。图2-16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形态及为害状1、2、3:麦二叉蚜有翅雌蚜、无翅雌蚜、卵;4、5:麦长管蚜有翅和无翅雌蚜;6、7:为害状表1. 三种麦蚜形态的主要区别种类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毫米)1.82.32.42.81.6左右体色绿色,腹背中央有深绿色纵纹黄绿色至浓绿色,背腹两侧有褐斑45个暗绿带紫褐色,腹背后方具红色晕斑2个触角比体短,第3节有58个感觉孔比体长,第3节有618个感觉孔比体短,第3节有2030个感觉孔前翅中脉分二叉分三叉分三叉腹管圆锥状,中等长,黑色管状,极长,黄绿色近圆筒形,黑色,端部缢缩如瓶颈状无翅胎生雌蚜体长(毫米)1.422.32.91.71.8体色淡黄绿至绿色,腹背中央有深绿色纵线淡绿色或黄绿色,背侧有褐色斑点浓绿色或紫褐色,腹部后方有红色晕斑触角为体长的一半或稍长与体等长或超过体长,黑色仅为体长的一半7、大麦叶蜂(图2-17)成虫与小麦叶蜂相似,不同点是:雌蜂中胸前盾板除后缘赤褐色外,其余黑色,而盾板的两叶都为赤褐色。雄蜂全体黑色。其余各虫态与小麦叶蜂相似。图2-17 小麦叶蜂、大麦叶蜂和黄麦叶蜂18:小麦叶蜂成虫、产卵管、卵、幼虫、蛹、土茧和为害状;9-10:黄麦叶蜂成虫和幼虫;11:大麦叶蜂成虫 8、麦秆蝇(图2-18)【成虫】 体长雄虫3.03.5毫米;雌虫3.74.5毫米。黄绿色。复眼黑色,有青绿色光泽,单眼区褐斑较大,边缘越出单眼之外。翅透明,翅脉黄色。胸部背面有3条纵纹,中央的纵纹宽而长,其后端宽度大于前端宽度的1/2,两侧纵纹各在后端分叉为二。越冬代成虫胸背纵纹为深褐色至黑色,其它世代成虫则为土黄至黄绿色。腹背有纵纹,越冬代成虫为3条,呈黑褐色,其它世代仅背中央1条明显,两侧不明显。图2-18 麦秆蝇成虫【卵】 长10毫米左右。长椭圆形,两端瘦削。卵壳白色,表面有十余条纵纹。【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6.5毫米。蛆形,细长。黄绿或淡黄色,口钩黑色。前气门分枝和气门小孔数为69个,多数为7个。【蛹】 体长雄4.34.8毫米;雌55.3毫米。围蛹。蛹壳半透明,可透视蛹体各部形态,蛹形稍扁。9、玉米螟(图2-19)【成虫】 体长1315毫米,翅展2234毫米。雄蛾前翅黄褐色,内横线波状,外横线锯齿状,均为暗褐色,内、外横线之间有2个深褐色小斑,外横线与外缘线之间有1褐色宽带。后翅灰黄色,中央及外缘附近各有1褐色带状纹。雌蛾翅色较雄蛾浅淡,前翅呈鲜黄色,内、外横线及斑纹不及雄蛾明显;后翅黄白色;腹部较肥大。【卵】 椭圆形,稍扁。长约1毫米。由数粒至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卵块形状不规则。卵粒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孵化前端部附近出现小黑点(幼虫头部)。如被赤眼蜂寄生则卵粒整个漆黑。【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深褐色。体色深浅不一,多为淡褐色,或淡红色。体上毛片圆形,明显。中后胸背面每节有毛片4个,腹部第18节每节6个,分成2排,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腹足趾钩为3序缺环式。【蛹】 体长1519毫米,黄褐色,腹背密布横皱纹。腹末尾端臀棘黑褐色,顶端有58根钩刺,并有丝缠连。 图2-19 玉米螟成虫、卵块和幼虫11、粟灰螟(图2-20)【成虫】 体长8.510毫米,翅展1825毫米。体背和前翅淡黄褐色,前翅中室附近暗灰色,中室顶端和中脉下方各有1暗色斑点,外缘有7个黑点排成1列,两侧有弧形平行的暗色点,缘毛草黄色;后翅灰白色,外缘淡褐色,缘毛黄褐色。【卵】 椭圆形,扁平。表面有三角形网纹。长约0.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灰黑色。2030 粒排列成鱼鳞状,与玉米螟卵块相似,但卵粒间很少重叠,排列较为松散。【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1523毫米。头红褐至黑褐色。胴部黄白色,体背有5条紫褐色纵线。腹足趾钩为3序缺环。【蛹】 长约12毫米,黄褐色。背部可见5条纵线。腹部第7节以后瘦削,末端平。第57腹节背面和第67腹节腹面近前缘处均有几个横列的不规则的片状突起,其中第6节腹面的较不明显,第5、6节腹面有腹足痕迹。图2-20粟灰螟成虫12、粟穗螟【成虫】 体长711毫米,翅展2127毫米。体和前翅红白色。下唇须向前突出,长度与头部相等。触角丝状,细长。前翅狭长,前缘和外缘色较深,中部有2个小黑点,外缘有5个小黑点。后翅白色,半透明。【卵】长0.5毫米,椭圆形。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褐色。【幼虫】 体长约20毫米。淡黄色,老熟时为蜡黄色,有光泽。体背有2条红褐色纵纹。【蛹】 长1012毫米。黄褐色。体背中央有1纵隆起线。腹部末端无尾刺。13、东亚飞蝗(图2-21)【成虫】 体长雄33.541.5毫米,雌39.551.2毫米。体通常黄褐或绿色。头顶宽短,与颜面交接呈圆形,颜面垂直。复眼长卵形。触角丝状,刚好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马鞍形,隆线发达。前翅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褐色,具许多暗色斑。后翅无色透明。后足股节内侧基半黑色,近端部具黑环,后足胫节红色。【卵】 卵块褐色。圆柱形,稍弯曲,上部略细。长5367毫米。卵块上端为海绵状胶质物,约占卵块长度的1/5,下部含卵粒,卵粒间由胶质粘结,卵粒斜排成4行,呈有规则排列。卵长约6.5毫米,淡黄色,圆柱形,一端稍尖,一端微圆,略弯曲。【若虫】(蝗蝻) 体型似成虫。共5龄,其龄期形态,可从体长、翅芽和前胸背板等特征加以识别。图2-21 东亚飞蝗成虫和若虫14、甘薯天蛾(图2-22)【成虫】 大型蛾。体长4352毫米,翅展100120毫米。体、翅暗灰色。前翅内、中、外横线为锯齿状的黑色细线,翅尖有1曲折斜走的黑褐色带。后翅有4条黑褐色横带。腹部各节两侧,顺次的白、红、黑色横带3条,故整个腹部似煮熟的虾壳。【卵】 球形。直径约2毫米。初产时蓝绿色,孵化前转黄白色。【幼虫】 各龄间体色存在变化,其中13龄体黄绿至绿色,4、5龄体色可分3型:体绿,头黄绿色,两侧各有2条深褐色斜纹。气门杏黄色,中央及外围深褐色。概似前型,唯腹部两侧斜纹为黄白色。体暗褐色,密布黑点,头黄褐色,两侧各有2条黑纹,腹侧斜纹黑褐色,气门黄色。幼虫第8腹节背角有1个光滑而末端下垂呈弧形的尾角。成长幼虫体长约83毫米及腹部第18节背面有许多皱形环纹,侧面皱纹也多。【蛹】 长56毫米,红褐色。喙长,卷曲成象鼻状。图2-22甘薯天蛾的各虫态形态及为害状15、甘薯麦蛾(图2-23)【成虫】 体长6毫米,翅展15毫米。头、胸部暗褐色。前翅狭长,暗褐或锈褐色,中室内有2个暗色小点,内方的圆,外方的较长,其周缘均为灰白色,外缘有1列黑点,缘毛甚长。后翅淡灰色,缘毛也甚长。【卵】 椭圆形。长0.6毫米。初产时白色,后变为淡黄褐色。【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15毫米。头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胸至第2腹节背面漆黑色,但中、后胸前缘及第1、2腹节的前侧方均为白色。第3腹节以后,底色为乳白色。亚背线1对,黑色,第36节每节又有1条从亚背线分出的向后斜伸的黑纹。全体生有稀疏的长刚毛,着生于漆黑色的圆形小毛片上。【蛹】 长79毫米。呈纺锤形,头钝尾尖。黄褐色,全体散布细长毛。臀棘末端有钩刺8根。图2-23 甘薯麦蛾成虫、幼虫和为害状16、甘薯小象甲(图2-24)【成虫】 体长58毫米,形似蚂蚁。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红褐色外,其余部分均为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头向前延伸成细长的喙,状如象鼻。复眼半球形突出。触角10节,末节特别长大;雌虫末节长卵形,较其它9节的总和短;雄虫末节长圆筒形,较其它9节的总和长。前胸细长,长,在后部1/3处缩入如颈状。足细长,腿节棒形。【卵】 椭圆形,长约0.6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转为淡黄色,表面散布许多小凹点。【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为58.5毫米,近圆筒形,两端略小,稍向腹面弯曲。头部淡褐色,胸腹部乳白色,生有稀疏白色细毛。胸足退化成很小的革质突起。第二至第四龄幼虫胸腹部各节较细瘦,背面和两侧多少杂有紫色或淡红色斑纹;第一龄和末龄幼虫胸腹部各节肥大,无斑纹。【蛹】 体长4.75.8毫米。体乳白色,复眼褐色。管状喙贴于腹面,末端伸达胸腹部的交界处。腹中部隆起,各节背面隆起处各有一横列小突起,其上各生1细毛,末节具尖而弯曲的刺突一对。17、甘薯大象甲【成虫】 体长7.59毫米,黑色或黑褐色,体表长有灰褐、土黄或红棕色的鳞毛,头前管状喙微弯曲,触角膝形、12节,末端4节稍膨大,前胸背密生颗粒状突起,中央有一鳞片密集而成的纵纹。鞘翅上有纵沟、隆纹、鳞毛,自鞘翅会合处向外的第3、8条隆纹和第5条纵沟上的鳞毛不易脱落。图2-24甘薯小象甲的各虫态形态特征【卵】 长椭圆形,约1.51.8毫米,淡黄色,卵壳柔软,表面光滑。【幼虫】 长约14.516.5毫米,体肥胖,前端较小,后方较大,向腹面弯曲,多皱纹。第一龄幼虫腹面淡紫褐色,第二、三龄后变乳白色。胸足退化为小突起,第九、十腹节短小,常隐于第八腹节之下。【蛹】 长7.810.9毫米,淡黄色,体背密生金黄色细毛,头顶具褐色乳状突1对,第1至7腹节背后缘各具小瘤一列,末节尾端具发达的刺突一对。18、甘薯叶甲(图2-25)【成虫】 短椭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具金属光泽,体色有蓝黑、蓝绿、紫铜、红黑四色,由于阳光反射呈多种色彩,丽鞘亚种鞘翅有紫铜色带蓝色三角形斑,雌虫鞘翅肩胛后方皱褶粗而隆起,指名亚种无上述三角形色斑,租皱纹较细。【卵】 长圆形,长约1毫米,约产时淡黄色,后微带黄绿色。图2-25甘薯叶甲的成虫【幼虫】 长约910毫米,粗短圆筒形,头部淡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腹部各节被红棕色刚毛,胸足短小。 【蛹】 长57毫米,黄白色,密被细毛,腹部末端有6个刺,2个生于末节后缘,4个生于末2节的两侧。(三)观察棉花害虫标本,认识各害虫特征及为害状,然后在镜下仔细观察害虫微细结构,掌握主要特征,加以识别。1、棉蚜(图2-26)【有翅胎生雌蚜】 体黄色,浅绿或深绿色,前胸背板黑色。腹部背面两侧有3、4对黑斑。触角第3节有感觉圈一般58个。至多不超过10个。几乎排列呈一行。第4节无或有感觉圈。第5节近端部有一个感觉圈。第6节基部有感觉圈26个。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较宽,上有瓦状纹。尾片黑色,两侧各具毛3根。【无翅胎生雌蚜】 体色多变。夏季多黄色,春秋两季绿色、兰黑色等。触角第3、4节无感觉圈。第5节一个。第6节膨大部有34个感觉圈。触角除1、2、4、5节的端部暗黑色外。其余部分为灰黄色。腹管、尾片同有翅胎生雌蚜。参考表2观察玻片标本。图2-26棉蚜的各虫态形态特征、棉红蜘蛛(图2-27)观察棉红蜘蛛成虫、卵、幼虫、若虫的体色、体形、体侧的斑纹及色泽,足的颜色及对数。成虫 卵圆形。雄虫腹末较尖。体一般呈红色或锈红色,也有浓绿色,褐绿色等。虫体两侧有长条形块状斑。足4对。无爪。腹节先端有粘毛4根。、棉蓟马及花蓟马(图2-28)观察棉蓟马及花蓟马的形态,用比较方法,观察其体长、体色、复眼颜色、单眼着生位置、排列的方式,着重观察前翅上脉鬃的刚毛根数及排列情况,下脉鬃的根数,同时,注意前后翅缘的长毛。表2 棉蚜各蚜型主要特征蚜 型体 色触角节数触角感觉圈干母茶褐色5节,约为体长的1/2无翅胎生雌蚜春秋季节绿色、棕黑色或蓝黑色,夏季多黄色。6节第5节1个第6节膨大部有34个感觉圈。有翅胎生雌蚜夏季腹部淡黄绿,秋季蓝色,背面两侧有3-4对黑斑6节第3节有5-8个,排成行,第4节0-1个,第5节末端1个,第6节基部2-6个有翅雄蚜体色变异大,有深绿色、灰黄色、暗红色、赤褐色等。6节第3-4节20余个,第5节10余个,第6节7-8个无翅卵生雌蚜体褐、墨绿、暗红、赤褐,头及前胸背灰黑色。节第节有个,第节基部-个。无翅若蚜夏季黄绿色,春季和秋季蓝灰色,眼红色。因虫体大小有变异同上有翅若蚜夏季淡黄,秋季蓝灰色,第腹节中侧及第5腹节两侧各有1个白圆斑。同上同上图2-27 棉红蜘蛛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4、棉叶蝉(图2-29)观察成虫体淡黄色,头枯黄色,近前端有二黑褐小点,中央有纹形白带,前胸背板中央有纹形白色宽带,两侧各有一大白斑,前翅细长半透明,离翅端处有黑褐斑个。5、蛀铃害虫(红铃虫、棉铃虫、金刚钻类)仔细观察识别三种蛀铃害虫为害状,在蕾铃上蛀口大小、虫粪有无,蛀孔部位及花被害状(参考表3)。图2-28 棉蓟马(左)及花蓟马(中、右)图2-29 棉叶蝉成虫和若虫红铃虫(图2-30):观察成虫、幼虫、蛹、卵的形态,并注意区别其成虫、幼虫的雌雄个体。棉红铃虫雌雄成虫、幼虫的区别见表4。棉铃虫(图2-31) 观察棉铃虫、成虫、幼虫、蛹的特征与烟青虫进行比较,掌握其区别要点,加以识别,请参考农业昆虫学棉虫部分。三种金刚钻(图2-32):观察为害棉花三种金刚钻形态,其区别可参考表5,着重识别鼎点与翠纹两种金刚钻。图2-30 棉红铃虫成虫和幼虫6、地老虎类(图2-33)地老虎属于夜蛾科,前翅面斑纹具有名称。为害棉苗的主要是小地老虎,但其近缘种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在棉田也有发生,故应采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可参考表6。图2-31 棉铃虫各虫态形态特征及为害状表3 三种蛀铃害虫被害状虫 名蕾、铃、花被害状棉铃虫蕾上蛀孔较大,直径约在mm,外有虫粪,铃上蛀孔多在基部,蛀孔较大,约有5mm,铃外有许多虫粪,花内有虫粪,花瓣有大孔洞。红铃虫蕾上蛀孔较大,直径为mm,铃蛀孔也小,未见有虫粪,花瓣无孔。金刚钻类蕾上蛀孔中等大小,直径约mm。铃期为害,蛀孔内外均有虫粪,花上有小蛀孔,并有虫粪。表4 棉红铃虫雌雄性别主要特征虫 态雌 虫雄 虫成虫尾部末端丛毛排列整齐均匀,圆孔清晰可见,上方稍有缺口从尾端直视,丛毛间呈小圆孔状,但上部丛毛较长翅 缰三根一根幼 虫腹背无黑褐色丸形物腹背7-8节有个呈黑色丸形物表5 三种金刚钻的主要特征虫态鼎点金刚钻翠纹金刚钻埃及金刚钻成虫前翅大部黄绿,外缘角橙黄外缘波状褐色翅上有鼎足三小斑点。前翅前后缘呈较宽的白条斑,其间有一草绿色三角形条斑。前翅外缘线及基线有不明显的“W”及“V”字形。卵鱼篓形,初产鲜绿,后变灰白,最后变黑色。鱼蒌形,淡蓝色。扁球形幼虫体除前胸与末节外,各节有6个肉庞,唇基桔红色,上有褐色圆斑。体赤褐色,头黑褐色,中后胸各有4个较短的毛突,第2-6腹节无毛突,第7-10腹节有较小的毛突,气门下方无刺。体淡灰绿色,中胸至第9腹节,各有毛突4个,气门下方有1个白色小刺突。蛹触角长于或短于后足,肛门两侧突起3个。触角与中足等长,肛门两侧突起4个。触角短于中足,肛门两侧有隆脊5-8条。图2-32鼎点金刚钻(1、2)、翠纹金刚钻(3)和埃及金刚钻(4、5、6)形态及为害状五、作业:1、画三化螟、二化螟、大螟成虫右前翅图。2、用图示方法简要说明叶蝉和飞虱的区别。3、绘玉米螟成虫前翅图。4、简要说明棉蚜、棉红蜘蛛、棉叶蝉为害所引起的征状有何异同?6、绘出大、小地老虎的幼虫区别特征。表6 三种地老虎形态比较虫态特 征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成 虫体 长mm翅 展mm前翅斑纹前翅褐色,肾形纹环形纹和棒形纹,周围有黑褐色边,肾形纹和外缘线上有两个楔形斑与三个楔形尖端相对亚基线、内外横线亚缘线具明显双条波形。翅褐色,前翅前缘自基部至处有黑褐色肾形纹。环形纹明显,其周围有褐边,肾形纹处侧为一不规则黑纹亚外缘线中横线极不明显,内外横线亚基线不明显。前翅黄褐色,肾状纹,环状纹棒状纹明显,各围以暗褐色亚基线、内中,外横线不明显,但在亚外缘线外面呈暗褐色。雄蛾触角双栉形,分枝仅达触角长的处,其余为丝状。双栉状,分枝逐渐短小而达末端。双栉状,分枝达处,其余丝状。幼 虫体 长mm体 表暗褐色,粗糙密布大小颗粒,颗粒较显著。黄褐色,多皱纹,颗粒不明显。淡黄褐色,多皱纹,颗粒不明。头 部额为等边三角形,顶端不达顶。额的底边大于斜,边顶端不达顶。额的底边大于斜边顶端达顶。腹部至节背面毛片及气门每节前个毛片比后个毛片小得多,气门圆形。前个毛片比后个略小,椭圆形。个毛片大小相同,椭圆形。臀板黄褐色并有两条深褐色的纵纹。全为深褐色,密布皱纹。有两块黄褐色,中间断裂。蛹刻点大小及排列每节点刻在背面的极大两侧的极小。第腹节基部密布刻点,背面与侧面刻点大小相同。第腹节背中央基部有不明显的少数刻点,腹节刻点小而多图2-33小地老虎(1、2)、大地老虎(3)、黄地老虎(4、5、6)形态实训三 果树与蔬菜害虫的识别一、目的要求:认识果树和蔬菜(包括油料作物)的主要害虫。二、用具:体视显微镜、实验报告纸等。三、材料:(一)果树害虫标本 柑桔凤蝶、玉带凤蝶、柑桔潜叶蛾、星天牛、桔褐天牛、桃红颈天牛、梨网蝽、梨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梨星毛虫、梨木虱、桃蛀螟、枣粘虫等合装标本。桔蚜、梨二叉蚜、柑桔螨类、介壳虫类玻片标本及为害状标本。(二)蔬菜(包括油料作物)害虫标本 菜粉蝶、菜蛾、菜螟、萝卜蚜(菜缢管蚜)、桃蚜、黄条跳甲、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玉米夜蛾)、银纹夜蛾、黄守瓜、瓜绢螟(瓜螟)、豆荚螟、豆野螟、碗豆潜叶蝇、美洲斑潜蝇、烟青虫、棕榈蓟马、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等。四:实验内容:(一)观察下列果树害虫的形态特征和为害状1、柑桔凤蝶(图3-1)、玉带凤蝶(图3-2) 表1 柑桔凤蝶和玉带凤蝶各虫期形态比较表比较项目柑桔凤蝶玉带凤蝶成虫体长雌约26毫米,雄约22毫米雌约28毫米,雄约25毫米翅展雌约90毫米,雄约76毫米雌约92毫米,雄约82毫米体色体背有黑色背中线,两侧黄白色全体黑色前翅和后翅前翅黑色,亚外缘线有8个黄色月形斑,翅中央从前缘至后缘有8个由小渐大的1列黄色斑纹,翅基部近前缘处有34条放射状黄色纵条纹。后翅黑色,外缘有波形黄线纹。亚外缘处也有6个黄色月形斑,基部有8个黄色斑,在臀角处有1个橙黄色圆斑,其斑内有1个小黑点前后翅均为黑色,雄前翅外缘有8个黄白斑,后翅中央有8个不规则黄白色斑纹,其翅反面外缘有7个桔黄色新月形斑。雌蝶常有两型,但多为赤斑型。前翅外缘有黄白细条斑8个,翅中央有25个黄白色椭圆形斑,其左右及下方有410个紫红或黄褐色弯月形斑。在赤斑型中,后翅斑纹常有变化卵形状及大小球形,直径1.21.3毫米球形,直径约1.2毫米颜色初为淡白色,后变深黄,孵化前为紫黑色初为黄绿,后变深黄色,孵化前呈紫黑色幼虫体长老熟幼虫约48毫米老熟幼虫约45毫米体形和体色初龄幼虫黑褐色,体侧有白色斜带纹,虫体似鸟类,老熟幼虫体黄绿色,后胸背面两侧有蛇眼纹,左右相连似马蹄形,臭腺角橙黄色初龄幼虫淡褐色,形似柑桔凤蝶幼虫。但老熟后幼虫为深绿色,后胸背面前缘处有1齿状黑线纹,臭腺角紫红色蛹体色和形状体长2932毫米,鲜绿色,有褐色点,体较瘦小,中胸背面突起较长而尖锐,头顶角状突起中间凹入较深体长3235毫米,体色有变化,灰黄、灰褐及绿色等。体较肥胖,中胸背面突起较钝,头顶角状突起中间凹入较浅图3-1 柑桔凤蝶成虫和幼虫的形态图3-2 玉带凤蝶的形态及其为害特征2柑橘潜叶蛾(图3-3)【成虫】 银白色,体长2mm,翅展5.3mm,前翅披针形,翅基部有两条褐色纵脉,约为翅长之半,翅中部有黑色“Y”字形纹,翅尖缘毛形成一黑色圆斑,后翅针叶形,缘毛极长。【卵】椭圆形,长0.30.6mm,白色透明。【幼虫】 体黄绿色,初孵时体长0.5mm,胸部第1、2节膨大近方形,腹部短小,足退化,形似蝌蚪。老熟时体扁平,长约4mm,头部尖,胸腹部每节背面在背中线两侧各有4个凹孔,排列整齐,腹部末端尖细,具有一对细长的尾状物。【蛹】 体长2.8mm,纺锤形,初为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腹部可见7节,16节两侧各有1瘤状突,并着生1根长刚毛,末节后缘每侧有明显肉质刺1个,茧呈褐色。图3-3 柑桔潜叶蛾1. 成虫; 2. 卵; 3. 幼虫; 4、5. 雌蛹腹面观和背面观; 6. 被害状3、梨网蝽(图3-4)【成虫】 体长(连翅)3.5毫米,扁平,暗褐色。头小。触角线形,4节,第一、二节短,第三节细长,第四节端半部略膨大。前胸背板向前突出成头兜,盖覆头部,两侧向外扩展成侧背板,约具4列小室。侧背板及前翅均半透明,具金属光泽。前翅具黑褐色斑纹,两翅叠起时以斑纹呈“X”状。雄虫腹部稍瘦长,雌虫稍圆钝,产卵器呈弯钩状。【卵】 圆筒形,长0.6毫米,一端稍弯曲。初产时淡绿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 共5龄。初孵若虫透明无色,后变乳白色,不久腹部中央变为墨绿色,体渐变为灰色。第二龄若虫的翅芽灰色,极小隐约可见。第三龄若虫的翅芽明显,黑色,腹部背面中央有一前一后的白色发亮的圆形小斑点。成长若虫体淡褐色,体长1.9毫米,外形似成虫,头、胸、腹部两侧各生有刺状突起,头部有5根,前方3根,中部两侧各1根,胸部两侧各1根,腹部两侧各有1根。图3-4 梨网蝽成虫4、天牛类(图3-5)表2 3种天牛的主要识别特征虫态星天牛褐天牛桃红颈天牛成虫体漆黑色,具金属光泽。触角黑色,第311节每节基部有淡蓝色毛环。前胸背板光滑。鞘翅基部密布颗粒,鞘翅表面散布有许多不规则排列的大小白毛斑体黑褐色有光泽,被灰黄色短绒毛。头顶两复眼间有一深纵沟。触角基瘤隆起,其上方有1小瘤突。前胸背板上呈密而不规则的脑状褶皱体黑色有光泽。前胸背面分为光亮棕红色的“红颈”和黑色发亮的“黑颈”2型。触角基部两侧各有1叶状突起,前胸背板上有多个瘤突卵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褐色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以后渐呈灰褐色,表面有网纹及细刺状突起长圆形,乳白色,光滑略有光泽幼虫淡黄白色,前胸背板前方左右各有一黄褐色飞鸟形斑纹,后方有一块黄褐色骨化的“凸”字形大斑纹乳白色,前胸背板上有横列分成4段的棕色宽带,中央的2段较长,两侧的较短乳白色被黄棕色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具黄褐色斑块,后半部背面淡色,有纵皱纹蛹乳白色,羽化前呈黑褐色,触角细长,卷曲,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后缘淡黄色,翅芽叶形,伸达腹部第3节的腹面后端淡黄白色。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突图3-5 星天牛成虫和幼虫(上左右)、褐天牛(下左)和桃红颈天牛(下右)5、梨小食心虫(图3-6)【成虫】 体长4.66.0毫米,翅展10.615毫米。体翅均暗灰褐色,无光泽。前翅前缘有1排10条左右的白色斜纹,翅上混生白色鳞片,在翅中央近外缘1/3处有1个明显的小白点,近外缘有10个黑色小点,且翅外缘较直,静上时两翅合拢,两外缘构成的夹角为钝角;后翅灰色。【卵】 长约0.8毫米,椭圆形,扁平,中央稍隆起,半透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