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数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2007年是中国数学会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国数学会以组织召开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为主线,积极构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动中国数学会会员制建设,切实落实中国数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扩大方案。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圆满成功,是中国数学会呈递给全国的数学工作者的一份阶段性工作的满意答卷。一、以组织建设为核心,深化改革中国数学会历来一直十分重视学会的组织建设工作,经过几届理事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4月22日至24日中国数学会召开了第九届理事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探讨中国数学会如何能在新时期把握机遇,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深化学会改革,切实落实会员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为了适应我国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国数学会理事的名额范围应该适当扩大,并在分析各地区数学力量变化的基础上,依据数学学科博士点的分布情况,提出 “中国数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扩大方案提案”,并酝酿提出了“中国数学会实行会员制方案提案”。两提案于2005年7月26日和27日在九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和九届二次理事会上通过,并最终形成中国数学会关于扩大第十届常务理事理事方案和中国数学会实行会员制方案。2007年5月20日中国数学会召开了第九届理事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第十次会议,对提请讨论的中国数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名额方案和中国数学会实行会员制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经过充分的酝酿,最终对理事扩大提出分两个环节进行的办法:第一环节,依据中国数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名额方案(114名)扩大理事会;第二环节,为了团结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将保留个别少量的名额,用于吸纳那些在数学教育、数学普及、数学交叉等领域的人士(机构),成为中国数学会的理事(理事单位)。2007年8月27日召开的正副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和2007年9月27日召开的九届十次常务理事会对理事会扩大和实行会员制方案进行深入的讨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学会与有关单位推荐的下届理事候选人进行了汇总分析,并最终确定下届理事会规模为122人,常务理事会的规模为34人。在11月2-4日召开的中国数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以无记名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正副理事长、秘书长。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数学会实行会员制方案,从会议现场开始,理事和常务理事单位已陆续遵照会员制方案,自觉交纳会费。第十届理事会理事成员共122位,其中新当选的有72位,占理事总数的59%,平均年龄为47岁。新生力量的加入,为中国数学会注入巨大的新的活力。二、中国数学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07学术年会隆重举行中国数学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07学术年会”于2007年11月2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楼大报告厅隆重开幕。各方面领导、嘉宾、20多位数学院士和著名数学家以及各大院校的校长、院长、系主任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会代表及特邀代表共3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副主任张立群、科学院基础局副局长刘鸣华、科技部国家奖励办公室社会力量设立奖励办公室主任黄灿宏等到会祝贺。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给大会发来了贺信。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文兰致大会开幕词,历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吴文俊、杨乐、马志明在开幕式上讲话。开幕式由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郭雷主持。开幕式上颁发了第八届华罗庚数学奖、第十一届陈省身数学奖、第八届钟家庆数学奖。大会听取了文兰理事长作的题为“团结广大数学工作者开创我国数学事业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数学会章程(修改草案)。11月3日,在全体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并召开了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数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和领导机构,马志明院士当选中国数学会第十届理事长,陈志明、巩馥洲、李安民、龙以明、王诗宬、吴宗敏和周向宇当选为副理事长,王长平当选为秘书长。大会同时举行了2007学术年会。这次大会邀请了50多位近年来在数学各个领域取得出色成绩的优秀数学家做45分钟邀请报告,同时安排了若干场15分钟报告。三、承接社会职能,提升科技奖励的社会影响中国数学会在积极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方面做出了极为出色的工作。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和钟家庆数学奖是中国数学会有着崇高声誉的三个奖项,分别设立于1991年、1985年和1987年。华罗庚数学奖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资,奖励我国有杰出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的50岁以上的资深数学家,每年一人,是一种“终身成就奖”。陈省身数学奖由香港亿利达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出资,奖励我国有杰出学术成就的中青年数学家,两年一届,每届两人,是一种“斩关夺隘奖”。钟家庆数学奖由我国数学界有关人士出资,奖励我国最优秀的在读以及获得学位不久的数学研究生,两年一届,每届数人,是一种“初出茅庐奖”。中国数学会的三个奖项,年龄分布齐全,是我国在数学领域的最重要的奖励项目,在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人才成长、推动数学学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数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第八届华罗庚数学奖、第十一届陈省身数学奖、第八届钟家庆数学奖颁奖仪式。第八届华罗庚数学奖获奖人为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严加安院士;第十一届陈省身数学奖获奖人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宗传明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吉敏研究员;第八届钟家庆数学奖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者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邸亚娜等八位青年学者。四、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1提升西藏大学数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暨随机分析及其应用国际研讨会为了响应中国数学会“全面提升西藏大学数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行动计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的支持下,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联合组织了“提升西藏大学数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暨随机分析及其应用国际研讨会”,会议于2007年8月1016日在兰州交通大学和西藏大学成功举行。会议主题是对当今概率论与随机分析的国际前沿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并与西藏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巩馥洲代表中国数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向西藏大学捐赠了图书2七届全国微分方程稳定性暨第六届全国生物动力系统学术会议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和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工作委员会主办,运城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七届微分方程稳定性暨第六届生物动力系统学术会议,于2007年10月6日10日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山西运城召开。会议专家云集,探讨微分方程妙机,纵横生物动力系统,各抒睿思卓见,欲穷稳定性之谜。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63所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135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05篇,经会议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录用196篇,分别刊登在核心期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和生物数学学报上。本次学术会议代表人数多、学术论文多、中青年学者占了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比例占到了27%。特别是微分方程和生物动力系统会议的共同举办,突出了学科交叉和应用,为以后举办类似的会议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这显示了我国微分方程稳定性和生物动力系统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3全国第七届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七届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7日至12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来自意大利、美国和国内的4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3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是历届研讨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42007年黑龙江省数学会年会召开黑龙江省数学会于2007年1月13日至15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黑龙江省数学会第十一届二次年会。会议共有来自全省数近二十所大专院校、重点中学的百余代表参加本次大会。会议期间全省各高校共进行了四场28次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泛函分析、拓扑、代数、微分方程、控制论等领域。通过学术报告及互动式的交流;使与会代表扩大了视野;促进了学科发展。5第二届HPM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数学史会议于4月26-30日在石家庄召开“第二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数学史会议”于2007年 4月26至30日,在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单位、重点中学的代表共计170余人参加了会议。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研讨会是数学史研究工作者与数学及数学教育工作者相互交流的平台,旨在推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发挥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与作用,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和中学的数学教学中利用历史知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本届会议共安排大会报告13场,分组报告72场。6第三届国际应用与计算调和分析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第三届国际应用与计算调和分析会议”于2007年5月18-22 日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功举行。会议邀请了菲尔茨奖及沃尔夫奖获得者S.Smale、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美国SIAM前理事长G.Strang等。会议组织委员会由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吴宗敏教授与周定轩教授担任。参加会议的学者共有120余人,其中半数以上来自海外,并且有20多位来自国外的学者自费参加了会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此次会议的国际影响力与学术水平。五、提高期刊整体水平,打造精品中国数学会目前编辑出版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数学学报(中英文版)、数学进展、数学通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9种数学期刊,各刊发展态势良好。在提高期刊整体水平的同时,中国数学会致力于发掘潜力,打造精品。数学学报(中文版)成为我国数学类唯一连续五次获“中国百种杰出期刊”的期刊。数学学报(英文版)自1999年起由Springer公司出版,采用国际办刊方式,编委会国际化,实行编委负责制。该刊的学术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期刊影响因子达到历史最高的0.44。2007年数学学报(英文版)再度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A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