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史部分 考点一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三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进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一 分封制1 对象及内容 王族 功臣 先代贵族 土地和人口 2 权利与义务 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 影响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朝势力范围扩大 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 主干知识排查 二 宗法制1 核心 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 在各自范围内 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 影响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 裙带关系等 三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 贵族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 地方分权 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 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 等级森严 形成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等级序列 大宗 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1 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 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 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 热考重点深化 2 分封制的影响 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 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 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 拓展疆域 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西周后期 分封制逐渐崩溃 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历史遗存影响a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b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 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 如宋 鲁 郑 陈等 c 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 如山东省简称鲁 山西省简称晋等 真题例证1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2015 江苏单科 1 礼记 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 三公 中阶之前 诸侯 阼阶 东台阶 之东 诸伯 西阶之西 诸子 门东 九夷 东门外 八蛮 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 解析材料大意为 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 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 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 故a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 均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排除b c d三项 答案 解析 考向预测1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积极影响 2017 晋冀豫联考 有观点指出 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 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答案 解析 解析材料 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a项正确 材料 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 表明无法推动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故b项错误 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材料没有涉及到 故c项错误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材料没有涉及到 故d项错误 2 先秦时期 家国一体 的形成与演变 1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 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 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 家国一体 的政治结构 2 春秋战国以来 宗法分封制崩溃 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 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 贵族世袭爵位 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 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 故a项错误 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 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 故d项错误 材料 民之父母 为民父母 爱民如子 体现的是 家国同构 的 家天下 观念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真题例证2家国同构对中国古代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 2016 海南单科 3 在中国古代 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 往往称其人为 民之父母 官员亦以 为民父母 爱民如子 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 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 解析 考向预测2君臣尊卑秩序与宗法制的瓦解 君臣尊卑所反映的 家国同构 春秋初期 在鲁国宗庙祭礼上 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 鲁闵公的庶兄 的神主 牌位 置于鲁闵公 鲁僖公的前位君主 之前 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 礼 这是因为此做法a 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b 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c 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d 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解析 解析根据材料 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的神主置于鲁闵公之前 不符合宗法顺序 但由于其为国君之父 从宗法的角度也有道理 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周王的反对 故b项错误 鲁僖公曾为鲁闵公之臣 这样做是与君臣之礼不合的 故c项正确 材料关于牌位的摆放没有涉及继承制问题 故d项错误 3 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1 宗法制促使 忠 孝 观念深入民心 造就了中华民族 国 与 家 密不可分的观念 2 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 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 温良恭敬 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 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 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 重男轻女 修族谱 后代继承父亲的 姓氏 4 宗法制中 道德专制 男女不平等 等级观念 自律盲从 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 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解析 家族和睦 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 故a项错误 等级秩序 不是宗法制的内涵 故b项错误 贵族世袭 不属于材料中的信息 故c项错误 材料中 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 体现了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 故d项正确 真题例证3 立嫡以长不以贤 原则的影响 2016 江苏单科 1 中国传统家族有 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 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 答案 解析 考向预测3宗法正统观念的影响 2017 山东青岛模拟 24 山西省因历史上出现韩 赵 魏三国而被称为 三晋之地 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 而不是韩 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解析晋国是周成王直接分封的诸侯国 而韩 赵或魏则是三家分晋后受周威烈王追封的诸侯国 不具有正统地位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短板1对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例题 2016 新课标全国丙卷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 字数越来越多 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 追颂祖先功德 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补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阅读和理解史料时 断章取义 囫囵吞枣 扣不住主旨大意 例如本题中只根据材料中 字数多 语句格式化 等词句误选a项 而实际上史料反映出铭文沿袭商代 不是新文字体系 有的考生弄不清材料的主旨误选c项或d项 而 追颂祖先 保用子孙 正是维护宗法制的体现而非挑战 故c项错误 史料反映了青铜器的功用并无变化 故d项错误 补短抓中心词 理线索 寻主旨 全面提取史料信息 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是周代青铜器与商代相比 从字数 语句到内容的变化 其中不变的是什么 我们可以找出其中心词从而理清线索 沿袭商代 格式化语句 追颂祖先 子孙保用 这体现的正是价值习俗的继承发扬 这一主旨是正确解题的依据 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针对练1 2017 山东济宁二模 据记载 公元前892年 西周懿王崩 其叔父辟方以 德望 被宗室诸侯 拥立 为王 是为孝王 孝王崩 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 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a 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 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 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 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 解析 解析材料反映出西周王位的继承为 懿王 孝王 懿王叔父 夷王 懿王太子 这贯穿其中的是血缘宗法关系 故a项正确 孝王是以 德望 被宗室诸侯 拥立 为王的 但夷王不是因为贤明而是因为他是懿王太子而被立为王的 故b项错误 太子燮被拥立为王而不是其他王子 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排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 主干知识排查 2 热考重点深化 1 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 具体表现在 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政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 也能分工合作 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 一切政令从起草 中书省 审核 门下省 至执行 尚书省 都经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 未经政事堂通过 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 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削弱相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限制了相权 加强了君权 2 科举制度完善了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 提高了行政效率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加强了中央集权 真题例证4史学研究中对历史事实的认定方法 2017 课标全国卷 26 下表 解析四则材料记述的共同点是唐军 败绩 故c项正确 a项 皇帝 与材料中 秦王 不符 故排除 四则材料中仅有一项提到刘文静 并且其身份是 将领 而非 主帅 故排除b项 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 而其它三则材料均未提及 故排除d项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解析 考向预测4唐代中枢机构中的行政规则 2017 山东临沂高三模拟 唐制 任免唐吏 须经吏部 出纳帝命 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欲用何人 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 权庞用事 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 斜封付中书 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a 君主权力被削弱b 用人机制较完善c 宦官专权已出现d 行政规则受干扰 答案 解析 解析斜封官是唐朝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 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 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 这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 与君主权力被削弱无直接关系 故a错误 斜封官不符合正式程序 反映出用人机制不完善 故b错误 权庞用事 不能等同于宦官专权 故c错误 斜封官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 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干扰 故d正确 2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 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行省制度 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 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 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并且走向反动 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 影响 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 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粉碎内部分裂叛乱 抵御外来入侵 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影响 从目的看 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 家天下 的皇族统治 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 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 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 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 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 阻碍了历史进步 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 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真题例证5明代宦官读书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7 课标全国卷 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 明代中后期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解析 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 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 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 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 而不是皇权衰落 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 排除c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d项错误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故a项错误 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 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 故b项错误 官员敢于以死进谏 并以此为荣 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 故c项正确 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 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 故d项错误 考向预测5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背景下的皇权制约因素明中叶以后 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 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 这主要表明当时a 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b 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d 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答案 解析 3 明清时期的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 真题例证6物化的政治制度 中英建筑之比较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4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殿 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白金汉宫 左 和唐宁街10号 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答案 1 提取信息准确 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 太和殿高大雄伟 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 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却是英国行政中枢 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 概括综合 示例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 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可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 历史归宿 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 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 走上民主道路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 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解析 解析解答图片类试题 首先要结合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当时具体历史知识 从政治 经济 习俗 文化传统等多角度解读 解答本题失分主要体现在不能将建筑信息与政治特点相联系 不能恰当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具体知识点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明朝废除丞相后 设立内阁作为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 也始终未能正式统率六部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 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a c d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项 考向预测6明代内阁职权的强化 永乐时 内阁初设 阁臣与部臣为平交 至严嵩始阴挠部权 迨张居正时 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 内阁地位上升 职权逐步强化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 内阁职能强化 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解析 4 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 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 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 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如汉朝设刺史 北宋设通判 4 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 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 如汉武帝的 推恩令 真题例证7郡国并行制的实践与矫正 2017 课标全国卷 25 下表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解析 解析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 故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 中央行政体制 的变化 故排除b项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排除 解析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 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 故a项错误 元代行省的权力大 故b项错误 行省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 防止其割据一方 表明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故c项错误 尽管行省权力很大 但受中央政府节制 故d项正确 考向预测7元代的行省制度 历代名臣奏议 卷二七三称 元代 行省 有诸侯之镇 而无诸侯之权 据此可知 元行省a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b 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 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答案 解析 短板2史料信息与历史概念的对接有偏差例题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 明初废行省 地方分设三司 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 司法 军事 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 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补短 查短 3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明代 废行省 设三司 这一历史概念包括 背景 明代吸取前朝行省制的弊端 行省官员主政一方 大权独揽 内容 废行省 地方设三司 三司互不统属 对中央 六部 负责 影响 这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三司实际上缺乏一个主导机构 因此省内 事无总统 难免运转不灵 材料信息是 明代三司由对六部负责变为对巡抚负责 联系以上历史概念 可以判断这不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 因为明代已吸取地方官员大权独揽的教训 故a项错误 这也不是削弱六部的权限 六部本来是中央机构 与地方三司是 对口管理 变化之后六部职责未变 故c项错误 三司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无对立的情况出现 故d项错误 补短准确提炼题干史料信息 全面把握历史概念 仔细分析选项与史料题干信息的逻辑关系 做到准确对接 明代三司由向六部负责变为对地方巡抚负责 这就克服了省内 事无总统 的弊端 有效地整合地方行政资源 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故b项正确 针对练2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 以内阁稽查六科 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科 各设给事中 辅助皇帝处理奏章 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 以六科稽查六部 都察院 六部 都察院稽查巡抚 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 已经威胁到皇权b 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 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d 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答案 解析 解析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 故a项错误 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 与行政权无关 故b项错误 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 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故c项错误 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 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 可见内阁权力较大 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故d项正确 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进 考点三 一 选官制度1 察举制 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 1 目的 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的需要 2 方式及标准 自下而上进行 以孝廉 品行 为标准 2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按门第选拔 垄断仕途 1 主干知识排查 3 科举制 1 建立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2 发展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3 作用 积极方面 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方面 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 监察制度1 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 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 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秦朝的御史大夫 汉代的刺史 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 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 隋唐时期 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 出现谏议制度 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 4 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 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 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 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 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 管地方监察 司法 清代设有监察机构 都察院 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两大阶段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1 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 2 隋唐开始以才学为选官依据 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由皇帝任命 2 热考重点深化 真题例证8科举制的现实作用 2016 课标全国卷甲 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 a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a项错误 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 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 故b项错误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并不排除世家子弟 故c项错误 答案 解析 考向预测8科举制的价值取向古代民间认为 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 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 说他们是佛 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 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答案 解析 解析据材料 古代民间认为 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 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 说他们是佛 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 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可以得出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故d项正确 2 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 监察机构独立 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 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 凭政绩黜陟 严格考核监察官 5 允许风闻言事 真题例证9元代中书省的集体决策 2015 福建文综 15 元初 中书省 省规 三日一奏事 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 逐项讨论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 解析 解析材料主旨强调 奏事 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 逐项讨论 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 材料表明强调集体决议 以防止大臣专权 故b项正确 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 说明 省规 并不专为军国急务而设 故a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 分权 并且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 说明强化皇权 故c项错误 并不是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而是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 故d项错误 考向预测9北宋通判的职权 宋史 职官志 载 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 被视为 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