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周考试题1.doc_第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周考试题1.doc_第2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周考试题1.doc_第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周考试题1.doc_第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周考试题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2016、10、22) 1、 (40分,每题5分)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目前,中学生作文中错别字俯拾即是,改变这种现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B曾几何时,十年寒窗磨剑,到头来,看到成堆的稿纸难以变成铅字,他内心无比痛苦。C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D在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一致认为,政府应名正言顺地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2、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北京举办了古埃及第一个文物展览,此次展览有143件埃及国宝级文物集体亮相北京。B一个民族可以用刀剑,或者用弓矢打败另一个民族;但是要征服一个民族的灵魂,却绝非单凭刀枪剑矢就能做到的。C虽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交流、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质疑。D在对“建始人”古人类化石进行考证研究后,我国考古专家认为:“建始人”化石,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是一个挑战。3、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_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A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B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C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D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4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的那一天。 时间真如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A休戚与共东山再起另眼相看白驹过隙B休戚相关死灰复燃刮目相看行云流水C休戚与共死灰复燃刮目相看白驹过隙D休戚相关东山再起另眼相看行云流水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战后几十年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的。B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C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D即使生活艰辛,但只要还有爱我的父母,还有我疼爱的妹妹,幸福就不会消失,希望就还会存在,我就还会顽强地奋斗着。6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机也更明确学前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积累感性的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智能上的提高才有利于提高智能,也有助于进入小学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知识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并未发展出足够的抽象性、概念性思维因此只有从游戏的亲身体验中获取渗透性、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在游戏中积累零散经验越丰富,在上小学后学习的效果就越好A BC D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医学博士王祥学识渊博,他不仅在免疫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营养学等方面也有诸多独到的见解,真可谓金玉满堂。B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C现在这样乱糟糟地没有一个标准,南北口音不同,一个译者译成一个模样,随心所欲,教读者莫衷一是。D李军原来的学习基础虽然不好,但他凭着一股打破沙锅璺(wn)到底的精神,刻苦钻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已名列前茅。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和中国经济进一步有机结合之际,科学技术必须及时走在经济建设的前列,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占据和开拓国际市场。B一部全国性的职业病防治法将提交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审议,有望为劳动者保护自身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武器。C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磁浮列车示范线运行成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磁浮列车系统技术的国家。D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如今在中国比比皆是,正如3点3线的几何结构,这样的家庭看来是幸福而稳定的,殊不知却时刻潜藏着隐匿的危机。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15分,每题5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大广,选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注】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分裂。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多于市人之言语B属文日数千言 举匏尊以相属C比冠,博通经史 比去,以手阖门D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B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C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D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B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C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D东坡居士: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号。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2分,共12分)(1)李白蜀道难中“_,_ ”一句通过人的动作从行人的感受角度衬托出蜀道之高危。(2)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3)王湾次北同山下中“_,_”一句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白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四、(23分)13请参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句话。(5分)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14、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上联_ 上联幽借山颠云雾质书画院对联 茶叶店对联下联 一笔可画古今情 下联 _备选短语:千秋 片纸 九州 松涛梦 荡俗尘 芝兰魂 水甜幽泉 香凭崖畔竹院赠绿 歌唱东方红 风云胸中贮 能缩天下意15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6分)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以红楼梦为主语_以曹雪芹为主语_16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五、作文(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少于5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姓名_ 得分_ 一、(55分,每题5分)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2分,共12分)(1)(2)(3)13 请参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句话。(5分)14、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上联_ 上联幽借山颠云雾质 下联 一笔可画古今情 下联 _15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6分)以红楼梦为主语_以曹雪芹为主语_16(6分)17、写作(60分) 第五次周考语文答案1 A(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2、B(A. 改为“第一个古埃及文物展览”,最后一句去掉“北京”。;C.“商务”与“购物”是种属概念,不能并列;“感到质颖”动宾搭配不当;D.“化石是挑战”逻辑不当。) 3B 试题分析:“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_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从题干中所给的两个句子来看,“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这句话之后应该解释“为什么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这句话之前应该阐述“为什么说在他们眼里收进了许多秘密”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或者我们也可以从所给的选项中进行排除,先要飞上天空,然后俯瞰城市,然后才能看得清晰和真切。4、解析“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东山再起:指失势以后重新恢复地位。“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答案C5、解析B“突然猝死”,成分赘余;C.“措施”和“提高”搭配不当;D.“即使”和“但”关联词不搭配。答案A6、解析此话题为学前教育,所以相比较而言比较适合作为开头句,构成因果关系,中“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答案B7 B 金玉满堂:既可形容财富非常多,又可以比喻才能出众,学识渊博。休戚相关:指彼此的优喜祸福紧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就不恰当,可换为“息息相关”。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说法对,得不出一致的结论。名列前茅:比喻名次列在前面。8B(A语序不当,“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对调,“占据”和“开拓”对调。C结构混乱,在“运行”前加“并”;成分残缺,在“达到”前加“其工程质量”。D重复赘余:“潜藏”与“隐匿”重复。)9C(A语:说出,动词;语言,话语,名词。B属:写; 敬酒,劝酒。C比:等到。D胜:严重;美,光彩。)10B (A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C原文为“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D“密州”应为“湖州”)11D (D项中“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等到他加冠(二十岁)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为母守孝,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奏议上呈后,神宗觉悟地说:“我本来怀疑这事,得到苏轼的奏议,心里就清楚了。”当天召见他,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然后加以处理。”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