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中心小学 王芳一、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3.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教学准备:PPT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 课前3分钟 诗朗诵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二)观看视频 畅谈体会 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中华振兴的 视频短片 2.学生畅谈体会3.导入新课(三)出示并明确学习目标(四)聚焦“中华不振” 1.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五) 品析“中华不振” 1. 小组交流导学单中“我会品读”:你从课文那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要求:边读边思考,遇到“中华不振”的句子记得拿起笔留下你思考的痕迹。(1)小组成员按照导学单上的要求自读自悟,圈划(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师巡视(3)小组代表全班汇报,师适时指导 2、交流反馈:重点交流课文的7、8自然段(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到找到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而此时此刻,那个不幸妇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4、补充材料。(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图片:(课件展示)解说:(2)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3)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学生齐答:中华不振。)读到、看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真是欺人太甚了!他们践踏我们的国土,杀害我们的同胞,简直没有人性!我们不能太软弱,要反抗,把帝国主义赶走!)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六)感悟立志,拓展延伸(1)重温课题 感悟立志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时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请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 (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情感激发,立志报国小练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时代的我们 “为什么而读书”呢?请同学们写一写。(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八)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写写记记。 2.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怜 中国妇女 哭诉中华不振 可恨 洋人 得意洋洋 可恶 中国巡警 耀武扬威 可悲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拳头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它较历史更添厚重,它比教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章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讲下来,就会在40分钟内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的阅读理解上,因为这件事既是激发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的直接诱因,又能承上启下,贯通全文。深入地体会这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于理解他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最后,“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