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 区区 低低丘丘缓缓坡坡土土地地综综合合开开发发利利用用 专专项项规规划划 2013 2017 年年 xxx 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 2013 年年 7 月月 xxx 区区 低低丘丘缓缓坡坡土土地地综综合合开开发发利利用用 专专项项规规划划 2013 2017 年年 文文 本本 规划编制单位 规划编制单位 xxx 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 组织编制单位 组织编制单位 xxx 市国土资源局龙马潭区分局市国土资源局龙马潭区分局 技术承担单位 技术承担单位 xx 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前言前言 1 第一节 规划背景 1 第二节 目的和意义 1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2 第四节 规划任务 3 第五节 规划依据 4 第六节 规划期限与范围 5 第七节 规划基础数据 5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概况区域概况 6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6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7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 7 第四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实施情况 8 第五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 第三章第三章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概况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概况 10 第一节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现状与特点 10 第二节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条件分析 12 第三节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12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 14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潜力 14 第二节 综合开发利用理论潜力 15 第三节 综合开发利用可实现潜力 16 第五章第五章 综合开发利用战略与目标综合开发利用战略与目标 17 第一节 综合开发利用战略 17 第二节 规划目标 17 第六章第六章 综合开发利用规模与布局综合开发利用规模与布局 18 第一节 宜建区块开发布局 18 第二节 宜农区块开发布局 21 第三节 宜林区块开发布局 22 第七章第七章 重点项目安排重点项目安排 22 第一节 建设开发重点项目安排 22 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安排 23 第三节 林地开发重点项目安排 24 第八章第八章 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调整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调整 24 第一节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24 第二节 与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 29 第三节 与林地保护规划的衔接 29 第四节 与土地整治规划的衔接 30 第九章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30 第一节 投资估算 30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与管理 32 第三节 综合效益分析 33 第十章第十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5 第一节 环境影响 35 第二节 防治措施 37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 38 第一节 行政措施 38 第二节 技术措施 39 第三节 经济措施 39 第四节 监督机制 40 附表附表 41 第一章第一章 前言前言 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 龙马潭区属于低山丘陵区 拥有良好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条件 随着龙马潭区城镇化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加速推进 耕地 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间的矛盾愈加严峻 保护坝区良田 好地 利用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城镇及工业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为科学指导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确保落实耕 地保护目标 保障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 布局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升低丘缓坡土地生态功能 保护农业 生态环境 增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特编制 xxx 区低丘缓 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2013 2017 年 以下简称 规划 第二节第二节 目的目的和意义和意义 开展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 三个 最严格 制度的重要举措 是符合区域土地资源禀赋特点的科学决策 是保护坝区优质耕地的重要手段 是探索 保障发展和保护难题 的 迫切要求 通过开展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统筹安 排龙马潭区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提高土地 资源利用水平 通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布局 推动城乡统筹 发展 提升低丘缓坡区生态功能 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 土地保障 增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龙马潭区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较为发达 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 相对比较稀缺 大部分土地处于丘陵山区 为落实 十分珍惜 合理 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基本国策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 的重要政策 在新形势下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 拓展建设用地 新空间 既是促进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有效减少工业 城镇及农村新居建设占用城市周边和平原 地区优质耕地 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 指导思想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多点多极 发展 等战略机遇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以严格保护耕 地为前提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 充分发挥辖区低丘缓坡土地资 源优势 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 探索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为目的 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 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提高土地资源 利用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保障能力 二 二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1 坚持保护优先 切实保护坝区优质耕地 减少非农建设对优 质耕地的占用规模 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 质量达到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 2 坚持科学性 在科学分析基础上 开展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 用适宜性评价 合理确定土地利用布局方向与重点 因地制宜利用 好低丘缓坡土地资源 3 坚持生态优先 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应维系地貌的整体连 续性 顺应山地自然形态 维护山体稳定 留置绿色空间 实现土 地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 4 坚持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应做好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林业规划 城市规划等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 衔接 5 坚持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特别是城 乡建设用地规模 严格执行国家供地政策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 第四节第四节 规划任务规划任务 一 摸清低丘缓坡土地现状和潜力一 摸清低丘缓坡土地现状和潜力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低丘缓坡土地和集中连片耕地资源调查 摸 清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和集中连片耕地的规模和布局 分析其利 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 评估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二 评估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 结合区域自然条件 地质条件以及相关规划 对低丘缓坡土地 综合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 划分宜农 宜建 宜林土地 三 确定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目标三 确定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目标 根据资源条件 开发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明 确规划期内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 四 明确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规模 时序与布局四 明确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规模 时序与布局 科学引导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上山上坡 合理规划开发规 模 时序和布局 五 做好规划衔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五 做好规划衔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 做好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林业保护利用规划 城镇 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根据低丘缓坡开 发规划科学 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 六 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六 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研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支持政策 制定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机制和措施 第五节第五节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一 法律法规一 法律法规 规划以下列法律法规的现行版本为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5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6 环境保护法 7 水土保持法 二 相关文件二 相关文件 1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 2004 28 号 2 国土资源部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3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的通 知 4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 土资发 2012 2 号 5 关于印发 保发展保红线工程 2012 年行动方案 的通知 国土资 发 2012 58 号 6 国土资源部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审查要点 试 行 三 相关规划三 相关规划 1 龙马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 规划纲要 2 xxx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3 xxx 区土地整治规划 2011 2015 年 4 xxx 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 2020 年 5 xxx 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 2020 年 6 xxx 市临港产业物流园规划 2012 2030 年 7 xxx 区胡市镇总体规划 2010 2030 年 8 xxx 市石洞空港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9 龙马潭区胡市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0 龙马潭区石洞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四 相关调查评价成果四 相关调查评价成果 1 xx 省龙马潭区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技术报告 2 xx 省龙马潭区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报告 第六节第六节 规划期限与规划期限与范围范围 本次规划以 2012 年为基期年 规划期限为 2013 2017 年 规划 范围为龙马潭区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 涉及 7 个镇 2 个乡和 3 个街道办事处 土地总面积 33313 37 公顷 第七节第七节 规划基础数据规划基础数据 本规划采用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基础上形成的 2012 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概况区域概况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 xxx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 长江 沱江交汇处 属中亚热带湿润 季风气候 且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 地处东经105 19 19 至105 33 50 北纬28 52 17 至29 04 25 之间 西 北与泸县相交 南邻 xxx市江阳区 东连泸县和xxx市江阳区 是泸州的商贸 物流 经 济 客运中心 区域内地形以浅丘为主 海拔在224 454米之间 整 个地势为西北高 东南低 最高处为双加镇加祥寨 海拔454米 最 低处为特兴镇芙蓉岛水冲坝 海拔224米 相对高差230米 热量丰 富 雨量充沛 日照比省内同纬度地区偏多 四季分明 冬暖春早 霜雪少 适宜多种粮菜果林的生长 区内年均气温18 2 年日照 1228小时 年雨量1150毫米 无霜期350天 龙马潭区境内水资源丰富 除长江 沱江流域44 5千米外 还 有龙溪河 濑溪河贯穿南北 区内年平均地标径流量1 19亿立方米 地下水总量1 7亿立方米 可开采0 64亿立方米 可作酿造用水 水 质优良 土壤除沿江河岸边有5 的第四季新冲积潮土外 其余均属 侏罗纪紫色母岩风化而成的土壤 其中沙溪庙组紫色土占85 00 主要分布于海拔224 454米之间的浅丘区 自流井组山地黄壤占10 00 主要分布于海拔330米以上的中丘区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是沙金 天然气 页岩 河沙 砾石等 森林植被有阔叶 针叶 灌丛和竹类四个类型 主要有樟 楠 松 柏 桉 桂圆 慈竹等共63科250多种 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 小麦 玉米 红苕 柚子 桂圆 柑桔 甜橙是主要水果 区内有龙马潭 公园 洞宾亭 九狮山风景区 石洞花博园 电视塔休闲山庄 大 通山公园 金山桂圆林 芙蓉岛等为重点的风景园区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333 13 平方公里 城市建成区面积 36 62 平 方公里 下辖 2 个乡 7 个镇 3 个街道办事处 50 个村 39 个社 区 806 个村民小组 300 个社区小组 总人口 35 万人 常住人口超 过 50 万人 城镇人口 25 万人 城镇化率 71 2012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144 9 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 下同 比上年增长 16 6 增速居全市第 1 位 经济增长总体水 平虽呈现走低放缓的趋势 但仍然保持了相对较高 较快的发展势 头 比全市的 14 8 高 1 8 个百分点 比全省的 12 6 高 4 个百分点 比全国的 7 8 高 8 8 个百分点 从产业发展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 8 35 亿元 增长 4 7 第二产 业增加值 104 19 亿元 增长 18 8 第三产业增加值 32 36 亿元 增长 13 第一 二 三产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1 6 79 7 18 7 分别拉动 GDP 增长 0 3 个百分点 13 2 个百 分点 3 1 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6 2 71 2 22 6 调整 为 5 8 71 9 22 3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 GDP 突破 4 万元 达 41434 元 比上年增加 5339 元 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15 3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龙马潭区 2012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2012 年全区土 地总面积 33313 37 公顷 其中农用地面积 24964 32 公顷 占土地总 面积的 74 94 建设用地面积 5685 1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7 07 其他土地面积 2663 9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8 一 农用地一 农用地 2012 年 全区农用地面积为 24964 32 公顷 其中 耕地面积为 16281 0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8 87 园地面积为 1594 3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 79 林地面积为 4226 73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2 69 全区牧草地面积为 0 00 公顷 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2862 20 公顷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8 59 二 建设用地二 建设用地 2012 年 全区建设用地面积为 5685 15 公顷 其中 城乡建设 用地面积为 5100 0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5 31 交通水利用地 面积为 520 6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 56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 64 4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19 三 其他土地三 其他土地 2012 年 全区其他土地面积为 2663 90 公顷 其中水域面积为 2655 3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7 97 自然保留地面积为 8 5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03 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实施情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实施情况 xxx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的规划目标为 至 2020 年 龙马潭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4773 00 公顷 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不少于 11311 00 公顷 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6985 00 公 顷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549 00 公顷 其中新增建设占用耕 地控制在 882 00 公顷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不低于 657 00 公顷 规划实施以来 截至 2012 年龙马潭区已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725 13 公顷 占规划指标的 50 53 因此 2013 2020 年新增建设用 地指标还剩余 709 86 公顷 第五节第五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 面临的机遇一 面临的机遇 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为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国土资源部和 xx 省国土资源厅的决策部署下 xxx 市和龙马 潭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组织专人到云南就低丘缓坡土 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积极探索科学开发坡 地 集约节约用地的新路子 加之近年来 我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在耕地保护 土地综合整治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促进土地集 约节约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 为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 用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基本农田下坝 建设用地上山 的用地方式 为低丘缓坡 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龙马潭区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区 可利用的平地资源相当有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坝区耕地 资源持续减少 双保 矛盾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 工业 化和现代农业化的加速进程 建设用地无序扩展 如果不及时进行 保护 坝区优质耕地将进一步减少 基本农田下坝 建设用地上山 的用地方式 可以破解建设用地瓶颈 并保护坝区优质耕地 为低 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 3 各地区已开展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利用的典型示范 为 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 各地区有序推进了低丘缓坡的建设开发利用 并取得 了显著的效果 如以大理州为代表的山地城市建设 以昆明为代表 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宜良为代表的山地工业建设等 为龙马潭区开 展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了典型示范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面临的挑战二 面临的挑战 由于龙马潭区境内各区域间自然条件 资源禀赋 经济基础和 发展环境等存在差异 导致人口分布不均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 因 此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对区域土地利 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筹协调行业 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极其艰 巨 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大 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随着人口总 量的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进一 步加大 同时 城镇化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 耕地 生态建设也将需要调整占用一些耕地 由于全区耕地后备资 源不足 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 低丘缓坡区域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复杂 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 开发利用过程中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泥石 流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还会引发生态环境退化 因此 在低 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过程中 对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以及环境保护 等防护措施的要求也较高 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成本较高 第三章第三章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概况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概况 第一节第一节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现状与特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现状与特点 一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现状一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现状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调查采用抽样调查与小班调查结合 法 采用以资料判读为主 实地核对调查为辅的工作方法 进行低 丘缓坡土地资源抽样调查和小班调查 通过搜集现场调查数据 结合 GIS 系统的校正 龙马潭区共有 低丘缓坡土地面积 18552 51 公顷 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 55 69 低 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 其中农用地面积 14844 01 公顷 占全 区低丘缓坡土地面积的 80 01 建设用地面积 3080 94 公顷 占全 区低丘缓坡土地面积的 16 61 其他土地面积 627 56 公顷 占全区 低丘缓坡土地面积的 3 38 从坡度来分析 6 15 的缓坡土地面积 6121 13 公顷 占全区低 丘缓坡土地面积的 32 99 15 25 的斜坡地面积 12431 38 公顷 占全区低丘缓坡土地面积的 67 01 二 低丘缓坡土地利用特点二 低丘缓坡土地利用特点 1 资源丰富 具有综合开发的优势 但地域差异大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总量较为充裕 以缓坡地资源为 主 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 由于不同区域间 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及气候等方面存在差异 低丘缓坡资源又体现 出明显的地域性 按照 宜林则林 宜耕则耕 宜建则建 的原则进 行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 既可以提高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节 约集约利用程度 还可以防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环境退化 问题的出现 2 资源总量较大 利用方式单一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为 18552 51 公顷 低丘缓坡 土地资源总量较大 据 2012 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低丘缓坡资源中 农用地面积为 14844 01 公顷 占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 的 80 01 由此看来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相对 较为单一 主要以农用地为主 第二节第二节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条件分析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条件分析 1 利用率高 后备资源有限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 但是后备资源有 限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率为 96 62 仅有 627 56 公顷 的其他土地 占低丘缓坡土地总面积的 3 38 其他土地中 水域 面积为 621 50 公顷 自然保留地中以草地 沙地和裸地为主 2 耕地以坡耕地为主 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耕地资源中 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 供水 条件得不到保障 并且土层相对于平坝地区耕地较薄 土地肥力低 保水保肥能力差 不恰当的土地利用方式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优 质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 灌溉条件好 交通便利的平坝地 区 以往建设用地扩展也主要以坝区为主 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资 源之间矛盾突出 此外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 龙马潭区土地利用 方式粗放 尤其低丘缓坡区广种薄收的现象普遍 严重造成耕地资 源的浪费 低丘缓坡区域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经济欠发达 城镇化水平不 高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 人居环境有待 改善 第三节第三节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龙马潭区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区 山地多平地少 低丘缓坡资源 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55 69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 工业化以 及现代农业化等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第二 三产业的发展给龙马潭 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前景 作为成渝经济区中的重要城镇 龙马潭区的科学发展 跨越式发展 事关 xxx 市区域发展总体部署 但是土地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建设用地需求进一步加大 需求量 远远大于建设用地的供给量 许多重点项目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 项目因为建设用地供给不足问题而严重制约龙马潭区社会经济发展 龙马潭区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 灌溉条件好 交 通便利的平坝地区 以往建设用地扩展也主要以坝区为主 保障经 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之间矛盾突出 根据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 开发专项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严格遵照 宜耕则耕 宜林则林 宜 建则建 的原则 编制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为保护坝区优质耕地 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 构和布局 充分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 缓解用地 供需矛盾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提供重要保障 龙马潭区开展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符合国土资源部提出的 工业城镇上山 优质农田下坝 的要求 一 方面有利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破解建设用地瓶颈 保障龙马 潭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能够指导耕地 林地的开发利用 提高农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 通过专项规划的编制 能够充分 发挥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优势 提高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 用的经济 社会以及生态的综合效益 因此 龙马潭区进行低丘缓 坡土地综合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也是保障龙马潭区社会经济发 展的重要新举措 1 有利于严格保护优质耕地 通过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 充分利用城镇周边低山 坡地进行城镇 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把原规划布局占用平坝和谷 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建设用地调整到宜建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重 点区块 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低丘缓坡土地的比例 切实保护优 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 2 有利于保障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 龙马潭区城镇建设和工业产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年增 加 而当前龙马潭区耕地紧缺的现实决定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不能 再以牺牲优质耕地资源为途径 因此急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研究 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 推动城镇 工业上山上坡 3 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 按照 宜农则农 宜建则 建 宜林则林 的原则和方针 提高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综 合效益 推进农业规模化 现代化建设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 低丘缓坡区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 逐渐消除城乡差异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潜力土地适宜性评价潜力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结合工业区规划 城乡规划 林 业保护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矿产资源规划 生态功能区划等 相关规划和资料 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 划分 规划期内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适宜区 限制区 一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将地质灾害分为高易发区 中易发区 低易发区 在开展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时 需对具体项目区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避让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重大地质灾害 隐患点 并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等方式 实施系统的地质灾害 防治 二 地震断裂带危险性评估二 地震断裂带危险性评估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需避开主要的地震断裂带 在引导 项目上山时 对具体项目实施需进行地震断裂带危险性评估 对不 具有地震灾害危险的地区方可实施开发利用 三 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估三 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估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需避开水源涵养功能区 生物 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土壤保持功能区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确需利 用的需在项目实施前对区域的环境容量 项目实施产生的环境影响 进行充分的论证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避免引起生态环境退化 四 矿产资源压覆评估四 矿产资源压覆评估 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应避开矿产资源压覆性高的区域 并在具体项目实施前开展矿产资源压覆性调查和评估 五 水土流失评价五 水土流失评价 根据生态建设规划确定的水土流失分布图 将水土流失严重区 域中的低丘缓坡土地纳入开发利用的限制性区域 六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六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论结论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 地震断裂带危险性 生态环境适宜性 矿产资源压覆性 水土流失评价等评估结果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 林业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 镇 总体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保护区 禁止 开发 建设区 将低丘缓坡土 地综合开发利用划分为适宜性区域和限制性区域 全区低丘缓坡土地中 适宜区面积 13750 30 公顷 占低丘缓坡 土地总面积的 74 12 限制区面积 4802 21 公顷 占低丘缓坡土地 总面积的 25 88 第二节第二节 综合开发利用理论潜力综合开发利用理论潜力 经过对龙马潭区适宜区内的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 土地综合整治 林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将低丘缓坡适宜区细分为宜 建区 宜农区和宜林区 科学测算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理论潜力 土地综合整治理论潜力 林地开发理论潜力 一 宜建用地理论潜力一 宜建用地理论潜力 经测算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的理论潜力总规 模为 4688 44 公顷 占全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理论潜力总规模 的 34 10 二 宜农用地理论潜力二 宜农用地理论潜力 经测算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农用地开发的理论潜 力总规模 6385 87 公顷 占全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理论潜力总 规模的 46 44 三 宜林用地理论潜力三 宜林用地理论潜力 经测算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林地开发的理论潜力总规 模为 2675 99 公顷 占全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理论潜力总规模 的 19 46 第三节第三节 综合开发利用可实现潜力综合开发利用可实现潜力 根据龙马潭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用地供需矛盾 建设限制条 件 开发成本 资金投入能力以及科技保障手段等现实因素 确定 规划期内龙马潭区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块 即可实现潜力规模 一 建设开发可实现潜力一 建设开发可实现潜力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建设开发可实现潜力总规模 3580 公 顷 占全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理论潜力总规模的 76 36 二 土地综合整治可实现潜力二 土地综合整治可实现潜力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土地综合整治可实现潜力总规模 5123 70 公顷 占全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土地综合整治开发理论潜力 总规模的 80 23 三 林地开发可实现潜力三 林地开发可实现潜力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林地开发可实现潜力总规模 2108 70 公顷 占全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林地开发开发理论潜力总规模的 78 80 第五章第五章 综合开发利用战略与目标综合开发利用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第一节 综合开发利用战略综合开发利用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多点多极 发展 等战略机遇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以严格保护耕 地为前提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 充分发挥辖区低丘缓坡土地资 源优势 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 探索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为目的 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 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提高土地资源 利用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保障能力 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充分发挥低丘缓坡资源优势 合理开发低丘缓坡土地资源 切 实保护耕地特别是集中连片耕地 增加土地有效供给 拓展建设用 地空间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优化用地结 构和布局 有效减少工业和城镇建设占用集中连片耕地 改善区域 生态环境 增强区域生态稳定性 规划期内 龙马潭区拟开发低丘缓坡宜建区块 3 个 共实施建 设开发项目 3 个 建设开发规模 994 52 公顷 其中新增建设用地规 模 679 41 公顷 占用耕地 253 96 公顷 占用林地 106 08 公顷 拟 开发低丘缓坡宜农区块 6 个 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 6 个 整治规模 4600 75 公顷 新增耕地 387 41 公顷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拟开发 低丘缓坡宜林区块 1 个 共实施林地补充项目 1 个 新增林地 2 公 顷 第六章第六章 综合开发利用规模与布局综合开发利用规模与布局 第一节第一节 宜建区块开发布局宜建区块开发布局 一 总体布局一 总体布局 根据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禀赋 结合龙马潭区 十二五 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 重点产业布局 以及本区发展定位 产业特色 用地需 求等因素 综合安排部署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 建设开发布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或是有 条件建设区内 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受地形条件制约难以避让耕地 的 可占用少量劣质坡耕地 但不得占用集中连片优质耕地 规划 期内 拟实施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重点区块 3 个 分别位于罗汉 镇 胡市镇和石洞镇 二 建设开发布局原则二 建设开发布局原则 1 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好 距离现有城镇 工业园区 比较近 靠近交通主干道出入口 交通便捷 通达性好 2 区块内坡度为 6 度以下的土地面积所占比重原则上不超过 30 3 区块内耕地所占比重原则上不超过 30 尽量避开基本农田 4 区块内坡度为 6 度以下的耕地所占比重原则上不超过 30 三 建设开发规模结构三 建设开发规模结构 依据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未来 5 年内的工业发展用地 需求 结合可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基础设施条件 区位条件和 适宜性评价结果等 筛选出低丘缓坡重点开发区块共计 3 个 规划 面积 994 52 公顷 其中耕地 286 86 公顷 园地 364 70 公顷 林地 124 56 公顷 其他农用地 54 94 公顷 现状建设用地 126 93 公顷 其他土地 36 53 公顷 耕地所占比例为 28 84 6 度以下土地所占 比例为 30 24 6 度以下耕地所占比例为 5 75 临港物流产业园区区块总面积为 443 70 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 127 52 公顷 园地 154 53 公顷 林地 47 50 公顷 其他农用地 26 83 公顷 现状建设用地 76 88 公顷 其他土地 10 44 公顷 泸州金山城市综合体项目区区块总面积为 212 49 公顷 其中耕 地面积 61 45 公顷 园地 79 06 公顷 林地 35 88 公顷 其他农用地 10 84 公顷 现状建设用地 18 48 公顷 其他土地 6 78 公顷 空港经济区区块总面积为 338 33 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 97 89 公 顷 园地 131 11 公顷 林地 41 18 公顷 其他农用地 17 27 公顷 现状建设用地 31 57 公顷 其他土地 19 31 公顷 四 建设开发重点区块产业定位四 建设开发重点区块产业定位 临港物流产业园区将建设成为 xxx 市 工业发展先行区 商贸物 流核心区 统筹城乡示范区 实现龙马潭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坚 持四个集中 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建设资 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努力构建和谐龙马潭区 实现龙马潭 区社会 经济和生态的有序发展 泸州金山城市综合体项目区通过可持续发展 最终形成一 二 三产业联动 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培育三大支柱产业 即生态农业 现代服务业 含休闲旅游 高品质居住和商贸物流 无污染工业 实现经济发展 社会公平 人民生活富裕与生态环境 治理和保护的和谐互动 缩小区域内部差异 特别是农村地区实现 脱贫致富 加快城镇建设 提高城镇质量 城镇建设要以生态城镇 服务型城镇 休闲城镇为发展目标 空港经济区项目区为现代生产服务业聚集区及新兴战略产业发 展区 xxx 市城乡统筹 生态宜居的示范性新区 最终建成复合交 通枢纽 高端产业新区 田园都市新城 城乡统筹典范 五 建设开发管控措施五 建设开发管控措施 1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允许建设区 内进行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区块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允许建 设区外的 必须进行调整 严格禁止在禁止建设区内进行一切与自 然和人文资源保护无关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行为 2 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受地形条件制约难 以避让耕地的 可适当占用劣质坡耕地 但不得占用集中连片耕地 3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布局应与城市规划 村镇规划和林地保护 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充分衔接 4 用于低丘缓坡建设开发的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相 关产业政策 满足入园条件 禁止高耗能 高污染 低效益等产业 项目 鼓励低碳 环保 循环型产业项目用地 5 符合相关要求的工业项目 应优先使用低丘缓坡土地 不得 占用集中连片耕地 6 严格限制在生态环境脆弱区进行大规模 高强度的工业化 城镇化开发 7 实施低丘缓坡建设开发的区块应首先编制项目区实施方案 项目区实施方案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低丘缓坡专项规划 工业 园区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 第二节第二节 宜农区块开发布局宜农区块开发布局 一 总体布局一 总体布局 在开展低丘缓坡建设开发的同时 有序地推进土地整治开发工 作 补充新增耕地 实现个耕地占补平衡目标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 价结果 结合资源潜力 土地整治部署 地方积极性和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 确定低丘缓坡宜农区块 进行总体布局安排 规划期内 拟开发低丘缓坡宜农区块 6 个 二 布局与规模二 布局与规模 根据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调查结果 结合可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 源适宜性评价 筛选出交通 水利和土壤条件均较好的低丘缓坡耕 地开垦区块 规划期内 拟开发低丘缓坡宜农区块 6 个 实施土地 整治项目 6 个 以农用地整治为主 整治规模 4600 75 公顷 新增 耕地 397 53 公顷 主要分布在胡市镇来寺村 黄桷村 安宁镇柏杨 村 福林村 枣子村 双加镇颜坪村 凉坳村 金龙乡金龙社区 曹坝村 官渡社区和胡市镇来龙社区 金龙乡西坛村 三 土地整治管制措施三 土地整治管制措施 1 按照 因地制宜 科学开发 的要求 严格编制宜农区块的土地 整治规划方案 并进行严格论证 2 以提高宜农区块土地平整度 灌溉保障度和耕地地力为重点 着重加强区域土地平整 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壤培肥改良工作 3 加强宜农区块生态环境保护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开发造 成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影响 4 宜农区块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相协调 严禁在禁 止建设区内进行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宜农项目开发 5 补充的耕地应经过严格验收合格后 优先作为集中连片耕地 和基本农田纳入保护范围 第三节第三节 宜林区块开发布局宜林区块开发布局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结合资源潜力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和地方积极性 确定低丘缓坡宜林区块 根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在规划期内 选取金龙乡林地补充项目作为宜林开发区块 可新增 林地 2 公顷 第七章第七章 重点项目安排重点项目安排 第一节第一节 建设开发重点项目安排建设开发重点项目安排 规划期内 拟实施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重点区块 3 个 预计 投资 119 34 亿元 建设开发规模 994 52 公顷 其中现状建设用地 93 09 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 679 41 公顷 生态及其他保留用地 222 03 公顷 所有重点建设项目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供地政策和龙马潭区 提出的重大产业布局要求 用地规模均符合行业标准 用地布局合 理 一 临港物流产业园项目区一 临港物流产业园项目区 该项目区位于龙马潭区城区中心的罗汉镇 预计项目总投资为 53 24 亿元 主导产业为物流产业 建设开发规模 443 70 公顷 其 中现状建设用地 49 70 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 256 15 公顷 生态及其 他保留用地 137 86 公顷 主要安排布局的重大项目有中外运保税物 流中心 传化物流 一汽物流等 二 二 泸州金山城市综合体项目区泸州金山城市综合体项目区 该项目区位于龙马潭区胡市镇 预计项目总投资为 25 50 亿元 主导产业为城市商业和住宅开发 建设开发规模 212 49 公顷 其中 现状建设用地 14 40 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 187 23 公顷 生态及其他 保留用地 10 87 公顷 三 三 空港经济区项目区空港经济区项目区 该项目区位于龙马潭区石洞镇 预计项目总投资为 40 60 亿元 主导产业为医药和酒业等 建设开发规模 338 33 公顷 其中现状建 设用地 28 99 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 236 04 公顷 生态及其他保留用 地 73 30 公顷 主要安排布局的重大项目有川南医药产业园和承接 郎酒浓香型白酒基地及下游产业等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安排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安排 规划期内 拟实施低丘缓坡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6 个 整治规模 4600 75 公顷 新增耕地 397 53 公顷 一 胡市镇来寺村 黄桷村土地整治项目一 胡市镇来寺村 黄桷村土地整治项目 项目位于胡市镇来寺村 黄桷村 整治规模 812 51 公顷 预计 投资 1828 15 万元 新增耕地 58 16 公顷 二 安宁镇柏杨村 福林村 枣子村土地整治项目二 安宁镇柏杨村 福林村 枣子村土地整治项目 项目位于安宁镇柏杨村 福林村 枣子村 整治规模 994 20 公 顷 预计投资 2236 95 万元 新增耕地 100 01 公顷 三 双加镇颜坪村 凉坳村土地整治项目三 双加镇颜坪村 凉坳村土地整治项目 项目位于双加镇颜坪村 凉坳村 整治规模 790 51 公顷 预计 投资 1778 65 万元 新增耕地 63 87 公顷 四 金龙乡金龙社区 曹坝村土地整治项目四 金龙乡金龙社区 曹坝村土地整治项目 项目位于金龙乡金龙社区 曹坝村 整治规模 768 65 公顷 预 计投资 1729 46 万元 新增耕地 77 63 公顷 五 金龙乡官渡社区土五 金龙乡官渡社区土地整治项目地整治项目 项目位于金龙乡官渡社区 整治规模 453 82 公顷 预计投资 1021 10 万元 新增耕地 33 81 公顷 六 胡市镇来龙社区 金龙乡西坛村土地整治项目六 胡市镇来龙社区 金龙乡西坛村土地整治项目 项目位于胡市镇来龙社区 金龙乡西坛村 整治规模 781 06 公 顷 预计投资 1757 39 万元 新增耕地 64 05 公顷 第三节第三节 林地开发重点项目安排林地开发重点项目安排 根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在规划期内 选取金龙乡林地补充项 目作为宜林开发区块 可新增林地 2 公顷 第八章第八章 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调整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调整 第一节第一节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一 衔接情况一 衔接情况 1 规划目标衔接情况 根据 龙马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以下简 称 土规 规划至 2020 年全区耕地保有量 14773 00 公顷 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 11311 00 公顷 建设用地总规模 6985 00 公顷 新增 建设用地规模 1549 00 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882 00 公顷 龙马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实施到 2012 年 全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还剩余 709 87 公顷 本规划中确定的新 增建设用地规模为 679 41 公顷 考虑到现阶段到 2020 年龙马潭区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保留 309 87 公顷的新增建设用地 指标供其所用 因此 龙马潭区尚可供给 400 公顷的新增建设用地 指标供本次低丘缓坡专项规划使用 规划期内 该区的建设用地供 给规模不能满足本次低丘缓坡专项规划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因承接 乌蒙山扶贫开发片区的古蔺县的产业转移 该区还需新增建设用地 279 41 公顷 2012 年 3 月国务院批复的 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 贫攻坚规划 2011 2020 年 明确了将加大对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 与扶贫攻坚的支持力度 在政策制定 资金投入 项目安排上给予 倾斜 并根据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实行差别化 的国土资源管理政策 土地政策包括 强化土地规划 保障合理用 地 加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倾斜力度 鼓励合理使用未利用地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保障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用地 加强土地资源 调查与监测 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 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等 因此本项目拟向 xxx 市和国土资源部申请增加建设用地指标 279 41 公顷 2 基本农田布局 根据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项目区范围 与 龙马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数据库叠加后空 间位置分析 项目区内无基本农田布局 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与 龙 马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中保持一致 3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根据龙马潭区低丘缓坡专项规划开发项目区与龙马潭区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数据库叠加后空间位置分析结果 项目 区在龙马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中 位于允许建设 区的有 197 72 公顷 位于有条件建设区的有 431 46 公顷 位于限 制建设区的有 85 93 公顷 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 1 规划调整原则 纳入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区域 因开展低丘缓坡土地综 合开发利用引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目标和重要内容发生变化的 需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 并依法定程序进行修改和报 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修改应坚持以下原则 1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涉及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调整的 各类开 发区域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分区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相衔 接 新增建设项目要落实在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 建设区范围内 2 严格保护耕地 涉及基本农田和耕地调整的 应从严控制 确 保规划范围内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 分布集中 连片 确保平坝中的耕地比例有提高 2 规划调整方法 1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区块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许建设区内的 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不变 2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利用区块位于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内 的 按照 土规 可供建设用地指标情况 规划调整为允许建设区 同时相应的减少县域内平坝区域内的允许建设区面积 保持允许建 设区面积平衡 并在允许建设区周边增加划定有条件建设区 作为 重点区块的后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专业技能测试题库
- 申报课件教学课件
- 甲骨文的演变
- 甲状腺癌护士课件
- 游戏主题活动方案设计
- 《教学相长》课件
-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简短
- 急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指征护理查房
- 2025年英语四级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卷 阅读理解词汇训练
- 2025年秋季会计职称考试 税法与财务会计实务历2025年真题试卷
- 渝20TJ11 浮筑楼板隔声保温系统构造 难燃型改性聚乙烯复合卷材(蜂窝型)DJBT 50-143
- 2023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上库力、三河、苏沁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节日期间纪检监督检查记录表
- GB/T 311.1-2012绝缘配合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
- (完整word)600习题《工会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2020.1.6
- 中医药法宣讲余课件
- 富士康科技集团劳保用品采购
- 2022年家用空调安装合同范本
- 多智能体系统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
- 艺术欣赏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