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旅游资源概况及其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1页
长白山旅游资源概况及其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2页
长白山旅游资源概况及其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3页
长白山旅游资源概况及其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4页
长白山旅游资源概况及其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白山旅游资源概况及其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旅游业凭借着强大的乘数效应带动着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长白山地方经济的意义极为重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首先要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禀赋及其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实现旅游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本文在充分调查了解长白山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该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会在日后的具体规划、开发实践中得以应用,为长白山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使该地区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者统一发展。 关键词: 长白山;旅游资源;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0903 一、长白山地区概况 1.长白山地区自然概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我国东北地区,也是欧亚大陆东部的最高山系,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是中朝两国的界山,有“关东第一山”之称。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由于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不同于其他山脉的景观,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其中心是以长白山天池为主的火山群,区内分布河谷、沼泽、台地、山坡、高原、高山湖泊、火山口等地貌类型。同时长白山还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的发源地,是三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长白山属于典型的火山地貌,自上而下可以分为火山锥体、倾斜玄武岩高原和玄武岩台地三大地貌单元。由于水热条件和地质地貌的明显差异,使得长白山的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自上而下依次为:山地苔原土、山地草原森林土、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山地暗棕色森林土1。 特殊的气候、地貌条件造就了长白山独特的景观,尤其是长白山明显的垂直分带,“一山有四季”的景色更是给了长白山很好的探险旅游资源禀赋。 2.长白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本区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资源型产业,尤其是林业是本区的支柱型产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围分布有6个林业局,它们分别是白河林业局、露水河林业局、泉阳林业局、松江河林业局、临江林业局、长白森林经营局。目前,这些林业局的职能已由原来的单纯森林采伐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为主。 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和集聚,从而消耗了大量林木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该区的生态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因此该区更加需要实现产业转型,转向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社区参与度高的产业,这将更有效的保护长白山生态环境,还将实现社区的经济利益,使社区真正远离原来的采伐业。 近些年,该区旅游交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延吉朝阳川机场每年的旅客输送量已经达到几百万人次,成为东北地区仅次于沈阳、大连、哈尔滨和长春的第五大民用机场;图们、通化两个铁路分局开通了往北京、大连、长春沈阳等地的直达旅客列车;较高等级的公路已经形成了向长白山西、南、北各个方向的放射状路网1。特别是2008年8月1日正式通航的长白山机场,更是大大提高了长白山景区的可进入性。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长白山地区,特别是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得到了发展。 二、长白山旅游资源概况 长白山旅游是以面积始达 190 582 公顷始建于 1960 年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最主要的资源依托体的。该保护区是中国现有的 99 个国家级保护区中最早一批被批准的,也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之一。长白山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被中国旅游百科全书列为我国 31 个山岳旅游精品之一。本区自然景观总体上来说是由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火山地貌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三大部分所构成的2。 1.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 长白山垂直自然景观带的基带是针阔混交林带,它位于长白山下部,分布在海拔1 100米下的玄武岩台地上。红松阔叶林带地势平缓、气候温和湿润,森林下发育着比较好的山地棕色森林土。森林生长茂密、树木种类繁多,形成“长白林海”的壮丽景观,这一景观是长白山探险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观。 向上,是暗针叶林带,暗针叶林带分布于倾斜玄武岩高原上。土壤主要是山地棕色泰加林土。这里湿冷,冬寒夏凉。常年云遮雾罩。森林结构比较简单,云杉占据优势。“东北三宝”之一的紫貂,集中分布在本带,这是垂直分布带兽类动物的代表种。 再往上是岳桦林带,分布在海拔1 8002 100m之间,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坡度较陡,一般超过20以上。气候处在针叶林气候型与山地苔原气候型之间,气温低,相对湿度较大。土壤类型为山地生草森林土。植被为岳桦林,同时山地苔原与针叶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复杂的植被镶嵌类型。动物种类较单调,数量亦少,这里仅在夏季成为偶蹄类动物如马鹿、梅花鹿等“避暑”取食的场所。 海拔2 100m以上的则是高山苔原带,为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中上部。地表覆盖着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气候为高山苔原型,湿度大、风力特强、土层脊薄。植被类型为高山苔原,无高大乔木,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松毛翠、大白花地榆、长白景天、圆叶柳等。动物种类更加稀少,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唯一的兽类3。 人们从海拔 500 米的山麓到 2 600 米的山顶,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却可以明显地观察到从温带到寒带四个不同的自然景观带4。这种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如果在平地上,需要从南到北走几千公里的路程才能见到,而在长白山只要从山脚走到山顶,垂直距离不过 2 公里,就可以饱览无遗,这无疑是得天独厚的旅游景观资源。 2.火山地貌 火山是长白山又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它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它熄灭之后,喷出的熔岩、建造的锥体、台地、形成的火口湖、矿泉、发育新的土壤和植被却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在众多的火山中,构成本区景观的主要是白头山火山群和龙岗火山群。白头山火山群是我国最大的层状复式火山群,也是长白山探险旅游自然景观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以白头山巨型火山锥体为主,周围有近百个小火山,这些山峰经过大自然的长期雕琢,嶙峋突兀,千姿百态,险峻挺拔,气势雄伟。我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 2 691 米,为东北第一高峰,顶部有一个椭圆形的、由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天池,北侧有一缺口,池水由此外泻,飞流直下,形成 68 米高的长白山瀑布,落水轰鸣如雷,水珠四溅,非常壮观5。 关于野生动植物景观,在前面的山地垂直景观带中已经有交代,这里就不再重复提及。 三、长白山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模式相对单一 虽然长白山没有被放任自流地开发,也幸运地逃脱了掠夺式的开采,但是长期以来大众观光旅游作为当前长白山旅游的主要形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因为它只是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单纯寻求客源增长型发展,将旅游收入的增长等同于游客量的增加;旅游的目的不是受教育,也不是为了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系统,而是纯粹的观光浏览。它不是以自然而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这就必然从游客和景区管理者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对环境承受能力的科学评估,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同时,在最大化利益驱动下,为了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往往超量接待旅游者6。孙道玮,陈田,姜野在2005年12月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就曾利用AHP的方法计算出长白山景区的生态脆弱度为70.44,参照“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分级标准”(表1)可以得知,长白山景区为高度脆弱7。这就说明长白山的生境是很容易被破坏的。因此,长期大规模的采取大众旅游模式对长白山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这种粗放的大众旅游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境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长白山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因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要远远的大于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2.在管理方面,由于行政割据,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机制8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长白山景区位于安图县、抚松县、长白县的交界处,又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上缺乏有效统一的体制。如果招商引资,负责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有可能并不能从中受益。因此,在管理和开发方面“各自为政”。在目的地营销方面更是缺乏有效的营销主体,所以缺乏有效持续的资金来源。 3.保护区内的建设与整体景观不够和谐 长白山山门内建有五座宾馆,在造型、建材上追求城市风格,与周围的自然风光格格不入。为了建设而破坏环境。把原来生长极不易的岳桦树砍掉,建一座宾馆很容易,但是却不容易种活几株岳桦树,这是对景区开发极不负责任的态度8。尤其对于生态旅游,更需要与长白山整体景观协调一致的基础设施,例如森林生态小屋。 4.客源市场单一,特别是海外市场过分依赖于韩国市场9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韩国人对于长白山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们把长白山看成是自己民族的发源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于海外市场的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没有具体的分析,长白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态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对于欧美、日本、东南亚的年轻人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我们相关的管理部门却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相应的市场开发方案和销售计划。 5.线路沿途旅游项目单一,淡旺季过于分明 目前长白山旅游产品项目单一,还是停留在大众观光旅游这种粗放型的旅游产品上,长白山独特的朝鲜族风情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并融入到整个大旅游中去,没有充分的引入社区参与机制。长白山旅游目前只是集中在6月至8月,其他时间无疑是对长白山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冬季项目没有形成规模,这主要是冬季项目的营销和定位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四、结论 长白山凭借着独特的景观,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我们更好的开发利用这项资源,一方面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一种循环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分析评价长白山的旅游资源,在充分了解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我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修正,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协调。 参考文献: 1常禹.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定量判定及其动态变化A. P25-26. 2周伟.长白山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A. 3李扬.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对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A. 4黄锡畴,刘德生,李祯.长白山北侧的自然景观带J.地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