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特色与保护调查.docx_第1页
沙湾古镇特色与保护调查.docx_第2页
沙湾古镇特色与保护调查.docx_第3页
沙湾古镇特色与保护调查.docx_第4页
沙湾古镇特色与保护调查.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市古镇特色与保护调查以广州沙湾古镇为例报告完成人:章天成、赵生祥、周勇君、范艳妮、王宇桐、董滕滕、房芳、陈伟杨、白雪、王敏、胡慧实习时间:2014年11月17日实习地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大巷涌路10号沙湾古镇 指导老师:邹君、杨立国、李强、袁佳利、陈驰1实习目的 通过调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状况,了解古镇的景观要素和保护现在及方法;通过分析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既学习人文地理学的“元-胞-链-形”法,又归纳总结古镇的优势文化;在不同地段不同时间对居民和游客进行问卷访问,了解古镇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游客对古镇的满意度;通过文献调查分析,古镇的保护政策并提出改进建议。2实习方法本专题采用以下实习方法:实地调查、现场踏勘、手绘图法、CAD制图法、拍照、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查阅以及人文地理学忠的“元-胞-链-形”文化景观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与拍照分析出沙湾古镇的具体特色。实地调查:通过访问古镇的工作人员以及部分游客统计数据现场踏勘:实地勘探植物品种、建筑风格等 文献调查:1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3调查区域概括3.1古镇位置偏远图1 沙湾古镇位置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大巷涌路,是广州市区的边缘区。远离珠三角经济发展重心,距离广州地标广州塔约30公里,距离佛山市市政府约35公里,距离东莞市政府约55公里。但好处是受城市开发影响较小,这使得古镇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3.2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表1 沙湾古镇三大产业比重据统计,沙湾古镇的经济发展状态较好,2012年全区经济总量排名全区第六位。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亿元、21.1亿元、41.6亿元,分别增长3.7%、2.5%和20.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5:32:63,第三产业拉动全镇经济增长11.7个百分点,渐趋形成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工业平稳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3.3古镇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沙湾古镇在八百余年的宗族聚落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保存了丰富多彩、系列较为完整的独具广府乡土韵味的文化资源,比如乡土建筑、宗族制度、族群关系、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和科举文化等,均有相应的古建筑、宗祠遗址和民艺活动、手稿等作为支撑,成为广府民间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图2 沙湾飘色4调查分析 4.1古镇建筑文化特色显著4.1.1蚝壳墙体现了海洋文化 沙湾古镇保存着上半年历史的蚝壳墙,而蚝壳墙体现了岭南建筑中的海洋文化特色。何氏迁移之初,生活水平低,没有财力建造砖瓦房,只得就地取材。渔民捕捞回的物品多为生蚝,居民将生蚝吃完后,留下蚝壳作建造房屋的材料。蚝壳墙不怕虫蛀,不积雨水,保温防潮,适合于岭南气候。 图2 排列整齐的蚝壳墙4.1.2青砖石脚是身份的象征 沙湾古镇中的房屋建筑皆为青砖石脚。由于青砖石脚具有防潮和祭祀的功能,且用料费用较高,因此石脚的高度成为了身份高低的象征。石脚高度越高证明房屋主人的身份越高或家世越好;反之,石脚高度越低,证明屋主地位越低。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沙湾古镇严格的等级关系。图3 具有身份象征的青砖石脚4.1.3防盗木门是古镇人民智慧的体现 沙湾古镇中出现了中国古代的防盗门。大门两边的门框上各设置了间距相等、对应的圆孔,圆孔中插有圆木,将圆木横插于圆孔中,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无法进入宅内,起到了良好的防盗作用。而这一种防盗木门,又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通风防潮环境,体现了古镇人民的智慧。 图4 具有防盗作用的木门4.1.4镬耳屋是岭南建筑中防火通风作用的显著体现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有花鸟的图案。因墙壁像镬耳,故称为“镬耳屋”。鑊,是古代的一种大锅,鑊耳屋也叫“锅耳屋”。镬耳屋的主要作用是防火,火灾时,高耸的墙壁可以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通风作用也很显著,特殊的墙壁可以使风吹入巷道,通过门、窗吹入屋内。屋内空气流动,通风良好,适合于岭南气候。且民间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的说法。然而现存的古屋已不多,有一部分的镬耳屋为后世世人新建。 图5 具有防火通风作用的镬耳屋4.2沙湾宗族文化核心是发展4.2.1沙湾古镇祠堂众多沙湾古镇现存以留耕堂为代表的古祠堂约10多座,整个沙湾古镇几乎有街必有祠堂,其中沙湾第一富街车陂街就有留春堂、惠岩祠、炽昌堂、佑昌堂4座祠堂,这些年代数百年以上的祠堂形成了沙湾街道的一大特色。在宗族意识日益薄弱的今天,分布于各处的宗祠建筑及祖先墓地,充分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古镇宗族文化。4.2.2宗族文化使沙湾古镇发展壮大沙湾最早的居民是苏姓和麦姓,当时,沙湾只是一个小村定居点,后来,何氏始祖何人鉴迁居沙湾,由其子何起龙始,何族分为甲、乙、丙、丁四房,并以(甲房)六世和(乙房、丁房)九世为中心组成十四房的宗族系统,沙湾其他姓氏也开始建立宗族。在清初康熙年间, 海禁政策使沙湾宗族聚落一再衰落,海禁取消后,宗族再度兴起,清末明初已达八百指数,宗族使沙湾成为了“烟火万家”的大聚居地。4.2.3祠堂传播了发展进取思想何氏大宗祠,惯称“留耕堂”,是沙湾何氏的始祖祠堂。 “留耕”两字取自“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而门两边的一副对联是:“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联语表明留耕堂的修建,前后历经几十代人几百年,是为使后人生活更美好,并希望全族人同舟共济,永远和睦。宗祠内“诗书世泽”、“三凤流芳”的石额也揭示了名宗巨族自始至终崇尚善良勤劳、重读进取,在不断超越中创造奇迹,无愧于宗祖的精神体现;此外在沙湾三稔厅的三稔树,所结的三稔果,似杨桃,味极酸,广东话“好酸”与“好孙”相似,代表了宗族希望儿孙满堂,后代各有成就的殷切希望。 图6 留耕堂门前楹联 图7 “诗书世泽”石额4.3沙湾古镇注重科举4.3.1沙湾古镇兴建私塾 在明代进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因此古镇开始设立私塾,如古镇书斋,以便为村人及族人子弟传授文化。沙湾崇文重教,文风鼎盛,可见一斑。 图8 古镇书斋中孔子像 图9 古镇书斋外景 4.3.2求学拜文昌帝君 古镇的西南方向有一座文峰塔是全村的风水塔,首层外嵌“文峰”石刻门额,内奉“文昌”神,作“文昌星”拜祀,中层窗外嵌“明心”石刻窗额,内奉“关帝”神,作“武曲星”拜祀,顶层窗外嵌“参天”石刻窗额,内奉“魁星”神,为古镇中儿童必叩拜之处祈求学有所成,功成名就。体现了古代历史上重教育、兴科举的现象。 图10 文峰塔原图 图11 文峰塔手绘图4.3.3重科举使得沙湾古镇人才涌现沙湾科举人才涌现。在留耕堂中何氏族人宗谱上,自宋代至清朝历代登科人数约为57人;在宋代李昂英中丙戊科第一甲第三名,成为广东省第一位探花,官至大宗丞兼任兵部侍郎后升任吏部侍郎家中大夫,封为番禺开国男石邑三百户。旗杆夹众多。旗杆夹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古人凡科场得意取得功名者,必于宗祠前竖旗杆为光宗耀祖。据现场调查,古镇中旗杆夹约为12个,直观地显示了沙湾的科举人才辈出。正是这样的耕读文化背景,塑造了广州音乐的“何氏三杰”和“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5 旅游质量分析5.1街巷呈梳式网格分布沙湾古镇街巷由麻石铺设,以东北向西南的四大街为主干道,分别为文林坊大街、车陂街、官巷里大街、安宁街,在各主干道之间,有多达21条小街、巷贯穿其中,道路通达性高。图14 沙湾古镇景点分布图5.3景点空间集群性显著沙湾古镇祠堂众多,沿街分布,仅车陂街和鹤鸣街这两条相邻街道就多达7座祠堂,分布密集,且何少霞故居也坐落于鹤鸣街,可增加景点的吸引力;进士里巷内科举文化浓厚,古镇书斋、文峰塔、文峰塔广场分布其间,文化气息表现力更加深厚。图15 推荐线路图5.4旅游资源的集群性好沙湾古镇位于广州番禺区沙湾镇,周围以人文景观为主,包括墨宝园,南粤苑,余阴山房等展示岭南文化为主的古建筑景点,也有自然景观滴水岩森林公园,展现岭南独特的自然风光。从更大范围的广州市比较,广州长隆游乐园,广州塔,越秀公园,陈家祠,沙面公园,白云山,多种类型的风景聚集,景点的集群性好,能够吸引游客前来游玩。4.6古镇居民围绕古镇生活4.6.1古镇居民生活节奏舒缓古镇居民生活较为闲适,大部分居民从事古镇旅游中的餐饮和游乐工作。从起床时间中分析,大部分居民起床时间在7点到9点,且在8点之后起床的居民比较多,很好反映了居民闲适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我们的实地勘察从8点开始,但古镇的大部分景点和餐饮店9点才开放,更好的说明的古镇居民享受生活的态度。表3 古镇居民起床时间统计另一方面,沙湾古镇老人慢节奏的生活状态随处可见,他们的活动分布在古镇的大街小巷中,下棋、散步、喝茶聊天、打球甚至给游客做义务讲解。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在古镇中从未停止过,一代熏陶着一代。6.2古镇居民生活态度“一生一件事” 当地的居民世世代代守护着古镇。沙湾古镇的开发,虽然提高了古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给古镇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古文物破坏、环境严重污染,古镇形象因商业化失色。居民虽然充当着开发古镇的角色,但更多的是保护古镇。无论是古镇的卫生环境还是文物保护,他们都尽全力的做到最好,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外人。居民“一生一件事”的生活态度,便显示了他们对沙湾古镇的深厚情感。6.3居民对沙湾古镇建筑保存现状满意度高古镇建筑在保存现状上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比较高。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宗族文化通过几个典型的祠堂保留展现;飘色活动和私营局组织,使得沙湾的音乐之乡的地位得以保留。在此图中有31%的人认为古镇的建筑保存现状相比其他古镇来讲,过于失调,没有特色性,无法体现沙湾古镇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在图中也有19%的人对古镇的建筑不满意,根据我们的追踪访谈,他们的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古镇现代化的改造,大量的商业化建筑兴起且在风格上千篇一律,这使得原有的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并且对原有的建筑在保护力度上不强,古建筑在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下,破坏严重,风格特色下降。7.总结与建议 沙湾古镇在几百年的宗族聚落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保留下来了独具广府乡土蕴味的文化,无论是宗族文化,还是有岭南气息的乡土建筑文化。亦或是沙湾在音乐和美食上的突出表现,足以作为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广府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通过合理的保存和开发,既能够合理保护古镇建筑,使得古镇非物质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也能通过旅游开发,发展旅游业,为当地居民创收。 当然,沙湾古镇保护与开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前文提到的:城市发展严重破坏传统风貌,新镇旧镇界限不明确;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对此,我们提出下列建议:1.明确古镇保护区域。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古镇保护区域,将划定的古建筑重点保护起来;为改善新旧古镇混搭的局面,通过一定的搬迁改造,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