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沉默权制度法律论文 浅析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必要性 姓 名李 烈 学 号0941001455950 学 校济源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写作时间 目 录 一、沉默权概述?1 (一)沉默权的由来?1 (二)沉默权概念的界定?2 (三)沉默权的基本含义?2 二、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3 (一)沉默权制度的合理性根据?3 (二)是与国际法接轨的需要?3 (三)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民主公正的需要?4 (四)是我国司法走向文明、民主的重要标志,是国际领域人权斗争的需要?4 (五)是落实无罪推定原则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内在要求?5 (六)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5 (七)是改变传统的国家本位、国家至上观念,树立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相结合的观念的需要?5 (八)是提高办案水平的需要?6 三、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6 (一)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 是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根本法律依据?6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少量沉默权的内容,是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基础?7 (三)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社会条件已趋成熟?7 四、结语?8 参考文献 ? 9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 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本文从法理的角度分析沉默权制度的合理性根据,沉默权是刑事诉讼对于个人人格尊严的让步,不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审讯的客体,而是作为诉讼主体来公平、直截了当的表现。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法律发展水平、社会条件和国际环境下,确立沉默权制度有其必要性。确立沉默制度,符合宪法基本精神,能够克服刑讯逼供,进一步促进刑事诉讼民主公正,是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沉默权 法理学 刑事诉讼 刑讯逼供 自我归罪 论文题目 浅析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必要性 一、 沉默权概述 (一)沉默权的由来 沉默权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的12世纪早期。英国13世纪以后,在宗教法院、星法院的刑事程序中,强令被告人就犯罪宣誓供述,被告人拒绝回答时就要受到刑讯或处罚。在这种程序中,不是由控诉方证明被告人有罪,而是强迫被告人证明自己是否有罪,因此,公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这引起国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公民享有不自我控告的权利。 沉默权就是在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背景下产生的。后来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在很多国家的宪法或其他法律中就可以看到。日本国宪法第38条中规定“任何人不得强迫昨不利于自己的供述;出于强制、拷问或胁迫,或者经过不适当的长期扣留或拘禁后的自白,不得作为证据”。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16条规定:“预审法官应当告知被审查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对他进行讯问”。同样的规定也出现在美国的宪法修正案第5条。沉默权的精神也为联合国有关文件所确认。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 中规定, 受刑事追诉的人不得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 或者强迫承认犯罪。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 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诉讼法中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7 条规定: “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并且从警察或司法机关进行首次侦讯开始即有权知悉受控的内容。”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 第7条中也有类似规定。 (二)沉默权概念的界定 法学界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 1、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享有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查人员、法官保持沉默,不证明自己有罪的权利。 2、沉默权即拒绝陈述权。 3、沉默权即拒绝供述的权利。 4、沉默权是与反对自我归罪证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沉默权又被称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 5、刑事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自证其罪,可以对司法人员的询问保持沉默的权利。 综上所述,诸学者对于沉默权所下的定义均有可取之处,笔者认为沉默权可以简单的说在法律上特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对司法人员的讯问拒绝供述或陈述的权利。这样从权利主体,追诉者,行为方式三方面都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三)沉默权的基本含义 美国学者CHRISTOPHER OSAKWE认为沉默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 被追诉人没有义务为追诉方向法庭提供任何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 和其他证据。追诉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追诉人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实做出供述或提供证据。 2、被追诉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或法官的讯问, 有权在讯问中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检察官或法官应及时告知被追诉人有此项权利, 法官不得因被告人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境地或做出对其不利的判断。 3、被追诉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做出有利或不利的陈述, 但这种陈述必须是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情况下做出的处于其真实意愿的陈述, 法庭不得将被追诉者处于自愿而迫于外部强制或压力所作的陈述作为定案的根据。 对于沉默权的基本含义,美国学者的这段话已经说的够清楚了,笔者再补充一点,追诉者在追诉的时候有义务告之被追诉者有此项权利。 二、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一)沉默权制度的合理性根据 绝大数西方学者都承认沉默权的合理性及其重要性。汉姆赫兹在其新著的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起源与发展开篇就指出,沉默权是“英美法律建立的砖基”。格列高利.W.瑞里也说:“在很大程度上,弹勤式诉讼程序的生命力以及该模式产生的好处均于对嫌疑人沉默权的保护。” 在美国,其联邦最高法院曾经在审判中指出以下七项作为沉默权的根据: 沉默权论文-沉默权制度的立法构想 摘 要:沉默权现已成为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在已经对我国生效的一些国际公约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仍然没有从立法上确立这项制度,故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构想,以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 关键词:沉默权;刑事诉讼;立法完善 沉默权又称反对强迫自我归罪权,它是指由无罪推定原则所要求的,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不对案件的侦破审理及任何协助义务和举证责任,针对司法警察、检察官、法官的讯问有拒绝回答的权利。1这样实质上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是否陈述享有不受强迫权和对于是否陈述及是否提供不利于己的陈述享有选择权。2 制止犯罪与保障人权是两个方向上的力,它们的合力指向和平、自由社会的建立。沉默权的承认与否,则是一国刑事程序在上述冲突的利益选择上的价值倾向的最集中的表现之一。 3 沉默权在我国尚未确立。因为:其一,刑事诉讼法并未明文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任何阶段享有沉默的权利;其二,刑事诉讼法第93条的规定,该条中规定的应当如实回答的问题,就是不允许犯罪嫌疑人沉默的依据,故表现刑事诉讼法未确立沉默权原则。 一、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 1.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宪法权利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 沉默权的本质是人权,每一个人都享有人格尊严、意志自由和 * 的权利,而 * 的权利体现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自愿供述的权利,也有沉默不语的权利。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在法院判决之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沉默往往被认为是抗拒,刑讯逼供也就应运而生。只有确立沉默权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2.确立沉默权制度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使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得以确立,即判决产生罪犯。但是没有沉默权作保证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充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依法由控方承担,被告人不承担指控自己有罪的责任。这里的沉默权不仅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更是诉讼程序正义的重要体现,尤其是被告人被法院认定有罪之前的人格尊严的保障。 3.沉默权制度是实现控辩双方地位平等的重要条件 我国刑事诉讼法建立了控辩式的庭审模式,既然是控辩式的庭审模式,就意味着在诉讼中双方主体地位的平等。但是,在实际的刑事诉讼中仍带有浓厚的纠问式色彩,诉讼的双方却是不平等的,这与没有规定沉默权和要求被诉方如实回答的义务有关。 二、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可行性 1.观念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有人认为沉默权在我国缺乏必要的土壤,与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相违背。其实不然,孔子曾明确指出亲亲相隐,其相隐的方式就是有权保持沉默。从-定意义上说这也是沉默权思想的反映。当前我国法治环境已发生了较大改变,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随着我国签署加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法律规范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3.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侦查手段落后,侦查水平不高,司法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而且犯罪率又居高不下,如果引进沉默权势必造成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第265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可以说司法实务部门已明显意识到无罪推定和非法证据排除的重要性,沉默权的观念在实务部门也有一定基础。 三、我国确立沉默权的构想 沉默权实际上使被告人和司法机关处于公开对抗的位置,仅确定法治理念是不够的,需要一些程序性的制度加以保障。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1.侦查阶段 侦查阶段是确定追诉对象、收集证据、查明犯罪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犯罪嫌疑人权利极易受到侵犯的诉讼阶段。为了在追诉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应当设立沉默权制度。 首先,设置沉默权的告知程序。即在侦查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前,书面或口头告知他们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其次,限制讯问时间、对象、两次讯问的间隔、地点,明确对犯罪嫌疑人连续讯问的时间界限,保证其基本人权不受侵犯。 第三,在讯问内容上,对侦查人员提出的关于是否有犯罪行为、陈述有罪的情节是否构成犯罪等问题,犯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 第四,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会见权和通讯权,避免犯罪嫌疑人在被羁押期间受到强制,保证在其受到强制时可以获得法律救济;认为侦查人员有逼供、诱供、骗供等行为的或希望得到律师帮助的,在得到帮助前有权保持沉默。 最后,犯罪嫌疑人对本案外的人的犯罪行为有沉默权。 2.审查起诉阶段 在起诉阶段,检察机关的任务不是努力收集各种证据,而是对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予以核实和补充,因此,追诉者与被追诉者之间激烈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犯罪嫌疑人权利被侵犯的现象也大为减少。但由于追诉方与被追诉方对抗依然存在,沉默权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9条: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阶段至少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一次,以保证其有机会申述辩解意见。另外在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的基础上还应明确律师在场的权利。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犯罪嫌疑人回答问题的思想压力,使其更为自由地行使辩护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检察人员全面了解侦查情况,使犯罪嫌疑人在回答讯问中敢于控告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以便人民检察院实行侦查监督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行使诉讼权利。 3.审判阶段 如果我国确立了沉默权,那么庭审程序中的讯问被告人程序亦应予以调整。可以参照日本的对起诉书的认可与否程序和提问被告人制度取代讯问被告人程序。所谓对起诉书的 认可与否程序是指在公诉人宣读起诉书以后,进入证据调查以前,审判长告之被告人沉默权及其它权利,同时给予被告人就被告案件陈述的机会。所谓提问被告人程序,是指在证据调查完毕后,被告人可以选择是否自愿陈述,若其自愿陈述意见,审判长可以随时就必要事项要求被告人供述。 总而言之,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是符合宪法精神的,是法律为公民构造的一个抗衡强大的国家司法机器的法律屏障。4正如中国人民大学何家弘教授的态度:宁可错放,不可错判。错放可能放纵了一个真正的罪犯,而错判不仅冤枉了一个好人,还放纵了一个真正的罪犯,社会成本上的差异不言自明。 参考文献: 1 何家宏.证据学论坛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xx,3:237. 2 宋英辉,吴宏辉.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及其程序保障J.中国法学1999,2:37. 3 赵国玲,韩友谊.论沉默权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6:22. 4 汪建成,王敏远.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J.法学研究,xx,1:146-147. 沉默权论文-沉默权制度的立法构想 摘 要:沉默权现已成为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在已经对我国生效的一些国际公约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仍然没有从立法上确立这项制度,故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构想,以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 关键词:沉默权;刑事诉讼;立法完善 沉默权又称反对强迫自我归罪权,它是指由无罪推定原则所要求的,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不对案件的侦破审理及任何协助义务和举证责任,针对司法警察、检察官、法官的讯问有拒绝回答的权利。1这样实质上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是否陈述享有不受强迫权和对于是否陈述及是否提供不利于己的陈述享有选择权。2 制止犯罪与保障人权是两个方向上的力,它们的合力指向和平、自由社会的建立。沉默权的承认与否,则是一国刑事程序在上述冲突的利益选择上的价值倾向的最集中的表现之一。 3 沉默权在我国尚未确立。因为:其一,刑事诉讼法并未明文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任何阶段享有沉默的权利;其二,刑事诉讼法第93条的规定,该条中规定的应当如实回答的问题,就是不允许犯罪嫌疑人沉默的依据,故表现刑事诉讼法未确立沉默权原则。 一、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 1.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宪法权利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 沉默权的本质是人权,每一个人都享有人格尊严、意志自由和 * 的权利,而 * 的权利体现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自愿供述的权利,也有沉默不语的权利。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在法院判决之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沉默往往被认为是抗拒,刑讯逼供也就应运而生。只有确立沉默权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2.确立沉默权制度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使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得以确立,即判决产生罪犯。但是没有沉默权作保证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充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依法由控方承担,被告人不承担指控自己有罪的责任。这里的沉默权不仅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更是诉讼程序正义的重要体现,尤其是被告人被法院认定有罪之前的人格尊严的保障。 3.沉默权制度是实现控辩双方地位平等的重要条件 我国刑事诉讼法建立了控辩式的庭审模式,既然是控辩式的庭审模式,就意味着在诉讼中双方主体地位的平等。但是,在实际的刑事诉讼中仍带有浓厚的纠问式色彩,诉讼的双方却是不平等的,这与没有规定沉默权和要求被诉方如实回答的义务有关。 二、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可行性 1.观念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有人认为沉默权在我国缺乏必要的土壤,与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相违背。其实不然,孔子曾明确指出亲亲相隐,其相隐的方式就是有权保持沉默。从-定意义上说这也是沉默权思想的反映。当前我国法治环境已发生了较大改变,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随着我国签署加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法律规范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3.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侦查手段落后,侦查水平不高,司法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而且犯罪率又居高不下,如果引进沉默权势必造成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第265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可以说司法实务部门已明显意识到无罪推定和非法证据排除的重要性,沉默权的观念在实务部门也有一定基础。 三、我国确立沉默权的构想 沉默权实际上使被告人和司法机关处于公开对抗的位置,仅确定法治理念是不够的,需要一些程序性的制度加以保障。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1.侦查阶段 侦查阶段是确定追诉对象、收集证据、查明犯罪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犯罪嫌疑人权利极易受到侵犯的诉讼阶段。为了在追诉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我们认为在这个阶段应当设立沉默权制度。 首先,设置沉默权的告知程序。即在侦查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前,书面或口头告知他们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其次,限制讯问时间、对象、两次讯问的间隔、地点,明确对犯罪嫌疑人连续讯问的时间界限,保证其基本人权不受侵犯。 第三,在讯问内容上,对侦查人员提出的关于是否有犯罪行为、陈述有罪的情节是否构成犯罪等问题,犯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 第四,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会见权和通讯权,避免犯罪嫌疑人在被羁押期间受到强制,保证在其受到强制时可以获得法律救济;认为侦查人员有逼供、诱供、骗供等行为的或希望得到律师帮助的,在得到帮助前有权保持沉默。 最后,犯罪嫌疑人对本案外的人的犯罪行为有沉默权。 2.审查起诉阶段 在起诉阶段,检察机关的任务不是努力收集各种证据,而是对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予以核实和补充,因此,追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