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浙江语文高考论语选读复习重点.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浙江语文高考论语选读复习重点.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浙江语文高考论语选读复习重点.doc_第3页
高中语文浙江语文高考论语选读复习重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复习重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2课 克己复礼)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大地常人罕见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有人评论“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课 仁者爱人)这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及坐”,年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记述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在这些话当中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并简要赏析其情感的表达手法。安贫乐道、乐以忘忧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运用比喻的手法,如浮云,其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女奚不言”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从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对论语中的格言特点作简要分析。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敬鬼神而远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正确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11课 诲人不倦)“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别人,可以看出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用“诲人不倦”相关语句来谈谈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11课 诲人不倦)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上的教育培养如“求也退,故进之”等。孔子非常推崇“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事实上这与他的政治倾向有紧密关联,你发现其中有怎样的关联吗?试从继承与创新这一角度对“述而不作”加以简要评析。(11课)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但也应意识到,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但是,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吸收;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请从句子形式、语体特点角度简要赏析其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12课 高山仰止)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沂水春风”一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3课 沂水春风)人物神情风貌:1)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冉有的谦虚:“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公西华的谦退:“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4)曾点的从容:“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5)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本章还运用了对比手法。“率尔”与“铿尔”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表现了子路与曾点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对二人志向的不同态度。“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14课 中庸之道)“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