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七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七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七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七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七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及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讨“北京人是猿还是人”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想象能力。 (3)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争论,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 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 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教学重点北京人。 教学难点远古人类历史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对寻找有科学依据的感触和历史想像有一定难度。 三、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可以组织学生讲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科学性强,再加上离今天的现实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中外神话传说中有许多人类起源的故事,哪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东方的女娲造人和西方的亚当夏娃)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展示课题。 (西方)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让二人结为夫妻,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他们生活在伊甸园,生活美满幸福。 后来,一条蛇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他们懂得了爱情、羞耻,心明眼亮,变得聪明起来。 但是他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到了人间,他们就成了人类的祖先。 (东方)盘古把宇宙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 有个女神叫女娲把泥土揉到一块,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一根藤条从泥中一抽。 甩出许多泥点,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这样就有了人类。 一、元谋人看书快速找出元谋人的得名、距今年代。 对于元谋人,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呢?(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那这些文物的发掘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元谋人留给后人研究的资料非常少,难以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 那有没有能够提供更多资料的原始人呢?由此导入北京人一目。 二、北京人1.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哪些丰富的资料呢?2.北京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仔细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说出北京人长得跟现代人有啥不一样?(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3.从外表上看,北京人还像猿,可我们为什么说他已经是人呢?(结合书本的内容和播放的“北京人视频”录像资料回答)学生归纳总结北京人能直立行走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对于北京人作为“人的特征”的具体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让学生先自学3分钟,然后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把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如直立行走有什么好处,北京人的石器可用来干什么,石器与石块有何不同,天然火是怎么来的,天然火有什么用,我们怎么知道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北京人怎么保存天然火,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等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补充引导。 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在险恶的环境里,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不断进化、进步。 那么,十几万年之后的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三、山顶洞人大家看教材第45页有关山顶洞人的内容,然后说一说,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已经会人工取火)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么看?说明山顶洞人走得很远,已经到了海边。 不对!说明北京当时距海很近,因为一万多年前北京地区的地貌与现在不同。 延伸与提高(任选其中一个回答)1.根据事实,合理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2.北京人喝过白开水吗?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二、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三、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是哪个国家?那又是在什么时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 展示课题。 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言,了解什么叫氏族,什么叫聚落。 说一说什么叫氏族?氏族有何特点?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氏族聚落遗址? 一、半坡聚落1.先通过看书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梳理基础知识。 2.观看表格相应内容的图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3.结合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半坡遗址类别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制陶业建筑业表现栽培粟和蔬菜磨制石器饲养猪狗制造彩陶建筑半地穴式房屋(小组合作,可任选其一)问题探究1.你认为古人是怎么想到种植粟、蔬菜的?又是怎么想到饲养猪、饲养狗的?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想到制造陶器的?陶器有什么用?3.为什么会形成原始聚落?(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为定居创造了条件)“河姆渡聚落”的一目学习可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河姆渡居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然后再与半坡居民进行分析比较。 观察与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住居特点)相同点 (1)都从事农业生产。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 (1)房屋的结构不同。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点的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 动脑筋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是进步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说一说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居民。 2.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选一选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B)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C.最早栽培了水稻D.还能够饲养家畜农耕文明的特征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A)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 (2)了解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3)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和判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了解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概括、判断和解释,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2)在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乐形象的描绘。 在结构上,它上承“氏族部落”,下启“国家”的产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知识结构比较明晰,按历史时序先后介绍了“炎帝和黄帝”“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 教学重点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认识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培养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正确认识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可先给学生播放录像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 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在炎帝黄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呢?(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对祖先的拜祭,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他们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尊敬?他们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下面就进入本课学习,你将会了解到这些内容。 (新课学习) 一、炎帝和黄帝(本目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即三个问题的完成来学习)试一试你能说出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哪些贡献吗?(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可播放有关炎帝的一段视频,黄帝展示一张图片然后学生再进行归纳)想一想: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说一说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除此之外,还自称什么? 二、尧舜禹“禅让”本目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清楚“禅让”的概念,在哪些人之间进行的?禅要注意读音。 其次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些知道的有关尧舜禹的小故事。 当学生讲到大禹治水时,可自然过渡到下一目内容。 讲一讲你能讲讲有关尧舜禹的故事吗?你觉得当时什么样的人才能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大禹治水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练一练1.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早生活在(A)。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2.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B)。 A.炎帝B.黄帝C.尧D.舜E.禹3.传说中造字的人是(C)。 A.黄帝B.嫘祖C.仓颉D.伶伦4.在下列哪个战役之后,炎黄两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主体(A)。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阪泉之战D.官渡之战5.传说中古代通过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叫(A)。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选举制6.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D)。 A黄帝B尧C舜D禹知识延伸绍兴大禹陵公祭升格为国祭xx年03月19日02:57第一财经日报4月20日,浙江绍兴将举行xx年公祭大禹陵,延续了10多年的大禹陵祭祀升格为“国祭”后将以最高礼仪形式和最高规格举行。 公祭大禹陵是绍兴市自1995年开始的祭祀活动。 xx年2月,绍兴市明确提出,公祭活动要提升规格,争取“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格局。 与此同时,绍兴加快了对大禹陵的保护开发力度,将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文化空间大类”中。 今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号函件就向国家文化部商请共同主办xx年公祭大禹陵,并得到文化部的同意。 这次公祭大禹陵的所有资金全部有政府财政拨付。 据介绍,绍兴对文化事业投入已达10个亿,以后将考虑如何让民营企业更好地参与其中。 你认为大禹是绍兴人还是到过绍兴?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 一一、简介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它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动手体验的方式,去观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去体验彩陶制作的过程,去了解陶器的产生,去欣赏彩陶。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了解到在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出现了陶器,并看到一些图片,学生对陶器的制作、形状、用途充满了好奇。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陶器,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类陶器,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关陶器历史、制作、种类等各方面的信息。 3.初一学生非常乐于动手通过各种方式制作陶器。 三、活动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的观察,了解彩陶的造型、颜色和图案,分析彩陶的用途,想象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用观察的学习方法,并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古代陶器的发明、彩陶的制作,培养了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陶器、彩绘图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审美观。 4.学生通过课前的分组、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课堂上的展示、互动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展示自己、倾听别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本次活动意在通过学生的查找、体验、交流,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并获得快乐。 2.活动在学生根据能力与意愿组合小组中展开,学生利用一星期的业余时间分头组织活动,根据本组的主题收集并处理信息。 在此期间,学生可主动与老师不断交流,听取意见。 3.在学生活动的同时,老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以增加在陶器方面的知识积累。 同时,老师也动手制作陶器、彩绘图案,以此获得体验并与学生交流。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1.老师在课前收集并处理有关陶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制作成简单课件。 2.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展示的需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个性课件,展示本组的成果。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学生分为四大组访古小组、制作小组、彩绘小组、解谜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时间为一星期。 各组任务访古小组了解陶器的发明、分类、用途。 用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方式展示成果,也可用投影片、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展示。 制作小组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原料模拟制作陶器、捏制陶坯,如各色橡皮泥、面团、水彩、小刀、农村的大灶等。 也可直接到陶吧里制作陶器。 其制作的陶器种类可模拟远古彩陶的某类器具,亦可由学生自行决定。 彩绘小组自制陶器的颜料、图案花纹均模拟远古祖先所作,以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 亦可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些图案,用水彩着色。 可直接画在纸上,也可与制作小组的同学合作。 解谜小组就课本第19页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探讨,破解彩陶之谜。 2.老师在课前就“彩陶”尽量多收集信息,并把远古与现代的一些彩陶中的经典图片制作成简单课件,让学生欣赏并获取信息。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1.这是一次活动课,学生活动阶段需要一周的时间,这堂课是学生展示并互动的阶段。 2.学生在课前分为四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意愿进行分配,尽量注意男女生的搭配以及人数的平均。 各组可设组长一名,由组长根据本组职责进行分工,要求人尽其才,各尽其责,每位同学都要有任务。 3.每组展示成果时间不得超过7分钟。 4.本课设“彩陶行动”、“彩陶解谜”、“彩陶Q&A”三大版块。 其中“彩陶Q&A”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版块。 5.最后由学生填写本课评价反馈表。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内容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2)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2)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 约公元前21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本课内容分成三目,依次介绍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教学中要注意介绍更迭的顺序,建国时间,建立者,国都等。 教学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教学难点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 三、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本课的知识点多又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可用表格进行归纳,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呢?下面我们就学这些内容。 (新课学习) 一、“家天下”的夏朝阅读思考 (1)夏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2)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区别?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尧舜禹启相传夏朝建都阳城,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它的活动中心。 夏朝历经13代、16个王,历经400余年的历史,它的最后一个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主要通过三部分来完成)本目的学习首先可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商汤灭夏、商为何一再迁都等情况。 通过阅读课文,比较商朝比夏朝进步的地方。 说说有关商纣王的故事。 商朝的政、经、文和夏朝相比有哪些进步? (1)政治商朝疆域有所扩大,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经济农业有了显著发展,畜牧业也有相应发展;手工业中青铜器铸造是最重要的部门,商朝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3)文化商朝的使用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朝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禅让制世袭制 三、武王伐纣(主要通过三部分来完成)1.首先可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周的起源、武王伐纣、周易等基本情况,看完后问学生得到了哪些信息?2.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1)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3.了解西周的经济发展情况。 西周的经济 一、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人工灌溉 二、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 三、建筑业开始使用瓦夏商西周的更迭动脑筋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看法。 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制度是否进步看它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内容标准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了解统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3)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成末代君主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殷纣西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镐京幽王 (1)通过参与模拟贵族、平民与奴隶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情况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2)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课讲的是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严密的阶级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关系。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一目主要介绍了最高统治者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维系等级关系、管理广大地区的;“贵族、平民与奴隶”一目主要介绍当时的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刑法、军队与礼仪教化”是统治阶级通过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来统治人民。 教学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三、学情分析1.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对表演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可以在这个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周朝疆域辽阔,假如你是周王,你准备如何管理你的国家呢?(新课学习)西周的分封制主要通过一段视频结合课文自主学习,回答问题来解决。 一、西周的分封制(阅读思考)1.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周王对哪些人进行了分封?为什么要分封前代贵族后裔?4.周初有哪些分封国?这些分封国集中在什么地方?说明什么?5.分封制有何意义?在讲第4题时结合周初分封略图,注意古今地名的比较,影响最大的诸侯国的名字。 在讲第2题时,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图,加深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 在讲第4题时结合周初分封略图,注意古今地名的比较,主要的诸侯国的名字。 在讲第5题时可以提问“分封制”能永远“以藩屏周”吗?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看书思考)1.夏商西周社会是依据什么来确定不同的等级的?2.当时社会有哪些阶级?各阶级是做什么的?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材料解析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墨子问题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角色扮演假如我们处于西周社会,围绕着贵族、平民、奴隶可能会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叙述出来,如果由小组表演出来,将会更棒!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本目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完成教学,在讲到刑法时再来完成书上的“想一想”。 1.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哪些?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2.什么是礼?礼的实质是什么?礼仪教化有何作用?动动手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祖父母到你本人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称谓。 第7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内容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史实。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3)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讲述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和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毅等到优良品质。 二、教材分析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本课讲述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讲述了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自己成为春秋是第一位霸主。 “战国七雄”讲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各国之间时而合众,时而连横,几经反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时间跨度长,国名多,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理解春秋战国各自战争的特点及趋势。 三、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对成语故事很感兴趣,有一定的基础,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 2.本课国名多,人物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要关注。 四、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屏幕展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首先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一、春秋五霸首先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个?(二说)他们为什么会争霸?(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然后让学生根据春秋形势图,掌握具体的地理方位。 可以结合今天的地名,如可提问当时我们的家乡所在地处于哪一个诸侯国?由五霸导入第一位霸主,提问“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教师稍做1.东方大国,盛产鱼盐;2.管仲改革,国富兵强;3.“尊王攘夷”,策略正确。 讲到第2点时可提问“管仲为齐国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你知道哪些有关管仲的故事?”(一箭之仇,管鲍之交)讲到第3点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尊王攘夷”,为什么要“尊王攘夷”,得出结论是成功的外交政策,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 接着提问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葵丘之盟)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 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晋文公称霸用看图说史的形式,让学生讲述这一段历史,“退避三舍”诚信,实现承诺;避敌锋芒,诱敌深入。 楚庄王主要通过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来讲述。 (过渡)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 二、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多媒体显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齐楚秦燕赵韩魏,东南西北后中间。 在七国之间,秦国实力逐步增强。 出示一段材料,思考如果你是当时某一国的谋士,你会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什么策略?由此引出合纵和连横。 用图演示,讲述合众时可提问为什么六国合纵抗秦不能成功?学生可以参考课文内容及材料阅读的内容。 提问“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战争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出现了什么趋势?”(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说明出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小结与作业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内容标准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比较石制农具与铁制农具的性能,理解铁器得到推广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3.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表格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 4.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辩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 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器的使用。 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 而这一切的变化均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老师精选有关商鞅变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廷议”相关内容等)(8K纸一页)准备课堂使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劳动体验”,自由组合小组,分别使用石器和铁器进行割草或翻地等劳动,并按要求写出劳动报告(写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劳动工具,劳动项目,比较结果,劳动体会)。 四、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劳动体验,请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 (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 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 到春秋时期,田地里出现了个体小农。 提问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现象呢?(学生可能会提到“劳动工具的改进”“人身自由”“交租税”等字眼)从事个体生产的人与奴隶有什么不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出现)过渡地主阶级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却无实权。 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社会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 由此引入“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列举改革各国)商鞅变法要求学生在看书、阅读资料后思考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到“角色扮演”模拟“廷议”)“经过这些“波折”后,商鞅是如何变法的呢?”引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首先,让学生看书23分钟并思考商鞅变法的内容。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每一条内容如果能实行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这个讨论基础上,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商鞅变法还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变法内容和作用。 表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梯形、圆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 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学生辩论后,老师可总结几点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成功,使秦国崛起。 通过商鞅个人命运与变法关系的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练习巩固以水果拼盘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兴趣。 拼盘由四种水果组成,每盘水果与相关题目链接。 如香蕉、草莓、西瓜、苹果等。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内容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 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三、教学流程导入新课1.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 (直观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 为上好本课建立良好的开端)2.请学生根据影视片段谈谈开幕式这段场景象征着什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3.提问开幕式上的青铜大鼎是件仿制品,它的原型是什么?(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导入到新课的学习,进入司母戊鼎的教学环节)青铜器1.司母戊鼎被国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 但是最近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人却发现司母戊鼎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国宝失窃了吗?(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2.多媒体出示新闻“司母戊鼎回乡,为殷墟申遗助力”。 同时创设出情景请你做小导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