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鉴赏课.doc_第1页
高中文学鉴赏课.doc_第2页
高中文学鉴赏课.doc_第3页
高中文学鉴赏课.doc_第4页
高中文学鉴赏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学鉴赏课“三维”教学模式初探作者:教务处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量:2426 更新时间:2007-4-26 20:02:42 热 【字体:小 大】【内容提要】论文简要阐释了“高中文学鉴赏课”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即由课内的“精读鉴赏”、课外的“交流汇报”和持久性的“阅读积累”三部分组成的“三维”教学模式。横跨课内外,连接读和赏,将短期训练延伸为常规持久的训练,并明确了适用范围,证实了实际效应。【关键词】高中 鉴赏 模式 一概念试释“文学鉴赏”这一概念在此不是“文学”和“鉴赏”两个词单纯意义上的合成,“文学”在这里包括的内容只指古代诗歌、古今散文和小说,不包括古今中外的戏剧;“鉴赏”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鉴赏”也包括了“阅读”和“评价”,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压合成“文学鉴赏”一词。二理论依据1、国家教育部在普通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阐述“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学,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教学内容和要求”关于“阅读”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对“语文”的解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语文“教育教学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学鉴赏”既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最直接切入点,也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最具吸引力的角度。而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只有两个层面的目标,其一就是“阅读与鉴赏”,而阅读与鉴赏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3、中国古代教育的最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初始就是将人文性覆盖在工具性之上,使语文教学在生龙活虎、趣味盎然与哲理深思、济世救民的双重目标教育下,不仅培养能够使用语文工具的人更能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智慧的人。这一点,也正是本模式力图借鉴并实施的目标。三模式内涵高中文学鉴赏课“三维”教学高效模式精读鉴赏 交流汇报 阅读积累本模式由三个部分构成,三部分是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不可以偏废。其中第一部分“精读鉴赏”,是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主体,是语文教师通过课内全程控制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战场;第二部分“交流汇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自学实现能力延伸的阵地;第三部分“阅读积累”,是通过持久的常规性的课外阅读来实现文学鉴赏由感知到表达的转换,是应对高考的直接手段。(一)精读鉴赏【A】所有“精读鉴赏”的课内活动必须体现出以下基本思想:1、能够体现完整的阅读过程体系(1)快速自读作品(2)简单回顾作品内容(3)提炼作品内容,整理作品思路,掌握作品结构(4)对作品关键词句进行赏析(5)把握作品主旨(6)简析作品表达技巧。2、能够体现完整的指导方法体系(1)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2)阅读时间的控制(3)阅读知识网络的建构(4)文学鉴赏基本知识建构(5)鉴赏表达的知识建构(6)读一篇文章、一类文章、一本书的能力培养体系(7)纠正不良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B】一般文学鉴赏课堂的结构形式1、课外预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自主建构2、教学目标建立适合在单位时间内坚持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适合语文教学的内在逻辑和学科特质,一般只应该设置2-3个目标,目标应根据上述两大体系设置。3、教师检查预习和整体阅读效能通过小题目、小朗读、小讨论或小思考来检测资助学习的效果,并由此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适度调整。4、针对性鉴赏能力培训主要构成部分有:(1)培养筛选并整合主要信息的能力(2)培养理解解说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3)培养理解并解释主要句子含意的能力(4)培养快速把握文脉、理清结构的能力(5)培养将自己鉴赏所得表述出来的能力。5、针对性课后训练保证只布置一道题目,保证回答在作业本上,保证每次作业全批全改,保证未达标的作业及时重写。(二)交流汇报1、每半学期进行一次“文学鉴赏”专题交流活动,以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展示读书活动成果。2、每一个月主办一次“语文读本”阅读鉴赏的心得交流活动,突破单篇阅读障碍,向综合性阅读和分类阅读转轨。(三)阅读积累1、“一周一诗词”活动:每一周在黑板上正楷抄录一首古典诗词,简单讲析。每个学期大约15首,高中全学段为90100首,高三大约为40首。高三学生争取在一年之内读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精短名篇。2、“一周一文言”活动:最好是古文观止中的选文,高三学生争取在一年之内读完古文观止。3、“一周一散文”活动:选文范围确定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及外国著名作家作品之内,最好是集中阅读现代(当代)散文鉴赏辞典,高三学生争取在一年之内阅读不下30篇名篇。四适应对象适应普通高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学段的学生课内应用,适合全国十七套高考试卷覆盖的全部应考地区,更适合于我校各层级班级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适合我校高三班级的现代文阅读鉴赏训练。高中文学鉴赏课“三维”教学模式教案(示例) 一课 题:古代散文的鉴赏表达二教学目标:借古代散文训练文章赏析能力三教学思路:导练与自练结合,课内导练课外消化四教学控制(共3课时)【选第1课时】明确教学目标:1、熟读原文2、根据要求对原文进行鉴赏3、按照要求写出鉴赏文章 进行具体操作:(一)安排学生用两天时间预习课文:登泰山记五人墓碑记自主建构知识网络:1、散文鉴赏的要素和及其各自内涵(主题思想、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结构思路)2、两篇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作家简介、创作目的)(二)课前检测自主学习情况:师生交流讨论1、交流讨论的范围(5分钟内)1)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2)文章在语言上是否有值得学习之处?3)抒情方式和技巧有何特点?4)哪些是值得借鉴的东西?2、交流方式:两种。学生提问法,教师提问法3、教师设问:从细处设问,为课内学生笔头答题做铺垫(15分钟内)1)有关“表现手法”的知识网回顾(为回答第1题做准备)2)登泰山记主要表现手法交流讨论3)登泰山记景物描写的特点有哪些4)登泰山记是如何写日出的呢?5)五人墓碑记最大的表达技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三)赏析短文的写作导练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间不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主要是为学生指出一条具体可感的鉴赏写作的道路。【导练示例】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字左右的文章赏析、登泰山记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提示必须将“表现手法”的知识网络提供给学生。【参考答案】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巧妙运用烘托和善用比喻拟人两个方面。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山顶所见景观的描绘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山顶所见景观的描绘,镜像开阔,层次分明,表达简洁而形象。从曲折的山径并在一路冰雪与迷雾之中登上山顶,会觉得骤然开朗。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八个字写出了初至山头一刹那间的感受。然后写远望,写俯视。远望是“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俯视是“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的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井然,又照应前文。写山,写水,写雪,写雾,写日光,写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作者用词极其生动形象。“负”“居”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用,更富于形象性。把半山腰凝聚的雾气比成带子,比喻也很巧妙。这部分通过雪、日、雾富有代表性的事物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参考答案】文章写山顶景观的描写层次井然,用语传神而简练,富于生气和意趣。从“及既上”起,文意陡转,一幅泰山夕照图,便在作者的粗疏勾画下,显现出来。“苍山负雪”的“负”字,极得神韵。作者不言雪盖青山,而说青山背雪,把主动者说成被动者,用语新颖脱俗。更重要的是,着一“负”字,顷刻赋予苍山以生命,像骡马一样背载着沉重的积雪。同时,于此一字,形成山、雪之间的联系。如果说,“苍山负雪”,是出奇地描绘了积雪的情景,那么,“明烛天南”,则出色地焕发出积雪的光彩。前句绘景,后句着色,各自承担了描述任务,且又互相联结。作者纵目远眺,夕阳投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如同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恍若飘带一般。这段描述,富于生气和意趣。群山的青色、积雪的白色、夕阳的余晖,交相辉映,融汇一体,显现出雪天晚晴时,山川城池所特有的景象风貌。“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设喻新奇。它得力于亲临其境并进行了充分的联类比附和审美想像。同时,这幅雪天晚晴图是一帧静物山水画。“半山居雾若带然”,正是显示出“静”态,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特有的宁静气息,沉浸在对大自然进行欣赏的审美氛围之中。、文章第三段泰山日出的描写有何特点?【参考答案】第三段从“戊申晦,五鼓”至“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描写在日观峰观日出。先交代时间,然后分三层详细地描绘整个日出的过程。先写日出之前的景物:“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风雪交加正是黎明前的特征。日观峰位置很高,出自云雾,因此当作者俯瞰时,一切都消失在茫茫的云海里。可是那些负雪的山峰却披上一件比云更白的衣裳,微露于云海之中,所以才出现白若摴蒱的景象。其次写日出,这一层不过是写日出一刹那间的情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就在这一刹那间,白茫茫的云雾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朝霞;天空中升起一轮正赤如丹的旭日,遥远的大海上荡漾着红光。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幻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最后写日出之后的景物:“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回头看西面那些白如摴蒱的雪山,有的承受了日光的照射,有的没有,所以有的鲜红,有的仍然洁白。“而皆若偻”衬托出作者所在的日观峰的高峻。这段描写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技巧。写日出前后景物的种种变幻,无不在作者的笔下跳跃。写日出情景次第井然,而且照应前文,扣紧时令。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而形象。如“大风扬积雪击面”的“击”字,形象地表现了风雪之猛;“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承”字,烘托出日出的壮丽。其他如用“白若摴蒱”来比喻日观以外诸峰在云海之中的形态,以状其小,来反衬日观峰的高峻。以“正赤如丹”来形容太阳初出海面时的颜色,以状其红。这些比喻也可以说是曲尽其妙了。日出是泰山最奇丽的景色。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虽然作者正面描写日出仅有“日上,正赤如丹”一句,可是作者先用大风、云漫布置好日出前的声势,再用极天的一线异色渐成五彩来衬托初升的红日,最后又用东海的红光动摇承之,群峰的绛皓驳色来渲染日上后辽阔的境界,就完成了一幅瑰丽、生动的日出图。(四)讨论迁移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口头答辩,然后归纳概括。【答辩示例】五人墓碑记的对比手法赏析教师注意诱导学生搜集以下信息:巧妙使用对比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第二段中把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激于义而死焉的五人作对比,突出“独五人之皦皦”的伟大;第五段中把“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六段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意义的重大:又把假设中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这样反复对比,使五人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强化了文章的主题。(五)课外练习交卷时间:2006年9月14日下晚自习前。1五人墓碑记夹叙夹议手法赏析2病梅馆记托物取喻的手法赏析【1题参考答案】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点。从全文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但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比如文章开始,作者先简述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嗷激”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又比如第三部分,作者在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入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据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古文观止的评注者说,本文“议论随叙事而人,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2题参考答案】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文章前一部分写“病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