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初步设计版.doc_第1页
煤矿初步设计版.doc_第2页
煤矿初步设计版.doc_第3页
煤矿初步设计版.doc_第4页
煤矿初步设计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65 前 言 一 概述一 概述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山西省沁源县王和镇铁水沟村东 行 政区划属沁源县王和镇管辖 矿井工业场地至王和镇约 5km 为土石公路 即 与汾 屯公路接运 汾 屯公路全程为沥青质路面 沿其向北约 32km 即到达 平遥县城 与南同蒲铁路及大运公路接运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山西金晖煤焦化工有限公司 山西金晖 煤焦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能源 化工 电力 物流仓储为一体的大型煤焦化 民营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资产总额 30 亿元 职工总数 4000 余人 年可实现销 售收入 25 亿元 现已形成 500 万吨煤炭 120 万吨焦炭 5 万吨煤焦油 1 万 吨粗苯的产品生产能力 公司于 1999 年经批准获得自营出口权 产品行销国内 10 余家大型钢铁公司 并外销欧美 日本 印度市场 公司自备铁路专用线八 条 可发运煤炭 焦炭 化工产品 公司是国家发改委首批公告通过的 74 家焦 化行业准入企业 是山西省焦化行业 五十强 企业 是山西省 十一五 期 间重点扶持的 77 个三大方阵企业 是山西省政府 十一五 期间重点培育的煤 化工大企业 大集团之一 是山西省纳税重点企业之一 本次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中 长治市山西汾西正新煤焦有限公司贾 郭煤矿等 3 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 经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 导组审查通过 并于 2009 年 12 月 9 日在晋煤重组办发 2009 118 号文 关 于长治市山西汾西正新煤焦有限公司贾郭煤矿等 3 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 案的批复 中予以批复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由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 公司和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两矿及中间部分空白资源区兼并重组整合而成 重组整合后批准生产能力 900kt a 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 300kt a 为 2010 年底关闭矿井 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 300kt a 为兼并重组主体矿井 2009 年 12 月 30 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颁发了采矿 许可证 证号为 C1400002009121220050900 批采 1 11 煤层 2 265 2 3 6 9 10 11 号煤层 批准生产规模 900kt a 井田面积 7 6663km2 2010 年 3 月山西省煤炭地质 114 勘查院编制提交了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 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2010 年 7 月 28 日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 晋煤规发 2010 722 号文 关于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 井地质报告的批复 对该地质报告进行了批复 为了合理开发 开采兼并重组整合后的井田资源 特委托我公司编制 山 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 二 编制依据二 编制依据 1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编制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 司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委托书 2 2009 年 12 月 9 日 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晋煤重组 办发 2009 118 号文 关于长治市山西汾西正新煤焦有限公司贾郭煤矿等 3 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3 2009 年 12 月 30 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 C1400002009121220050900 4 2010 年 3 月山西省煤炭地质 114 勘查院编制提交了 山西金晖隆泰煤 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5 2010 年 7 月 28 日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晋煤规发 2010 722 号文 关于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 6 河南理工大学于 2010 年 7 月编制提交的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报告 7 2007 年 9 月 18 日 山西省长治市煤炭工业局长煤局规发 2007 596 号文 关于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初步设计的批复 8 长治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长安局监煤发 2006 131 号文 关于 沁源县 21 万吨 年以下乡镇煤矿 2005 年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 批复 9 煤层煤质 煤尘爆炸性和自燃发火倾向性检验报告 3 265 10 矿方提供的现有采掘工程 地面设施 设备等技术资料 11 有关供电 供水 救护协议 12 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法律 法规 规程 规范和技术政策等 三 设计的指导思想三 设计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山西省政府有关能源开发的方针 政策及煤炭工业 规程 规范 设计中以科技进步为手段 以安全生产为原则 以经济效益 为中心 结合矿井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矿井现有各类工程 设施及设备 最大 限度的降低矿井建设投资 力求各系统简单实用 投资少 工期短 工艺新 通过本次兼并重组整合 提高矿井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和资源回收率 提高矿井 安全装备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 将矿井建成开拓合理 机械化程度高 安全好 效率高 效益优 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新型煤矿 四 设计的主要特点四 设计的主要特点 1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900kt a 属于兼并重组 整合矿井 矿井采用一次设计 一次建成投产的移交方式 2 井田采用斜 立混合开拓方式开采先期开采地段各煤层 矿井以主斜井 副立井和回风立井三个井筒开发采先期开采地段各煤层 其中主斜井已有 383m 主斜井装备带宽 1000mm 的大倾角带式输送机 铺设检修轨道 担负矿 井煤炭提升及下大件 液压支架 的任务 兼做进风井和矿井的安全出口 副 立井装备双罐笼 担负矿井矸石 材料设备及人员等辅助提升任务 兼做进风 井 回风立井装备梯子间担负矿井回风任务 兼做矿井安全出口 3 在井田开拓巷道布置上 充分考虑了井田范围 煤层赋存特征 回采工 作面装备水平 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等因素 设计以 1240 主水平开采 F3 断 层以北的 9 号 10 号 11 号煤层及东北部 6 号煤层 设计以一个高档普采面 6 号煤层 和一个综采工作面 9 号煤层 来保证矿井设计规模 依据工作面 的年推进度 回采面的合理接替时间 井田特征和煤层产状 来确定回采面的 连续推进长度 并依此布置井田开拓巷道 比较符合本井田的实际 尽量利用已有设施 贯彻井下多做煤巷少做岩巷的原则 井下巷道除斜巷 4 265 外均沿煤层布置 基本属煤及半煤巷 依据工作面的年推进度和工作面顺槽掘进方式 设计以两个回采工作面 四个掘进工作面保证矿井正常生产接替 采掘比为 1 2 4 井巷工程采用锚网喷或锚杆 锚索联合支护方式 实现了支护锚喷化和 锚杆化 5 井下大巷主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 可实现自回采工作面至地面胶带一条 龙连续运输 用人少 效率高 故障率低 安全性好 利于实现集中自动化控 制与管理 大巷辅助运输 采用调度绞车及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牵引 1 0t 系列矿车运输 既满足了矿井井下巷道沿煤层布置对辅助运输的要求 又满足了生产需要 而 且还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矿井初期投资 6 地面充分利用了既有工业场地及已有设施 五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五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900kt a 2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33750kt 3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28 6a 4 该矿移交时井巷工程量总长度为 10397m 掘进体积为 287428m3 万 吨掘进率 115 5m 万吨 万吨掘进体积 3193 6m3 万吨 5 矿井建 构 筑物总平面为 4792m2 建 构 筑物总积为 55250m3 新建行政 生活福利建筑总面积 9836 87 m2 6 矿井总占地面积 7 77hm2 其中工业场地占地面积 6 12 hm2 矸石周转 场地占地面积 1 0 hm2 地面爆炸材料库场地占地 0 65 hm2 7 矿井全员效率 8 0t 工 8 矿井在籍总人数 512 人 9 矿井建设工期 21 个月 10 矿井建设项目总造价为 39724 37 万元 吨煤投资为 411 38 元 11 评价指标 税后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 21 78 税后投资回收期 5 265 5 85a 盈亏平衡点 56 95 投资利润率 18 64 投资利税率 31 04 六 存在问题与建议六 存在问题与建议 1 井田内勘探钻孔未进行启封检查 封孔质量不详 生产中应注意防范钻 孔导水 上部煤层的 2 3 号煤层采空区积水是安全隐患之一 建议矿方进一步 加强水文地质工作 应进一步查清核实采空区积水情况 矿井施工和生产过程 中 应坚持 预测预报 先探后掘 先治后采 的探放水原侧 2 矿井首采 6 号煤层和 9 号煤层爆炸性及煤层自燃发火性资料均为邻近矿 井资料 建议见煤后尽快补充相关资料 生产中加强防火防尘工作 3 建议进一步加强井田地质工作 在先期开采地段进行三维地质勘察 查 清隐伏断层特征 尽量避免隐伏构造造成损失 4 本矿井地质报告仅批复了先期开采地段 而坡底北断层南部勘探程度严 重不足 建议尽快安排井田中南部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矿井开采井田中南部各 煤层时必须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井田中南部各煤层开采设计 5 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较高 对工人 干部的素质要求也高 建议对干部 工人进行岗前培训 使其掌握使用及维护技能 持证上岗 6 265 第一章 井田自然概况及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 第一节 井田自然概况 一 交通位置一 交通位置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位井田于山西省沁源县王和镇铁水沟村东 行 政区划属王和镇管辖 整合后的井田地理坐标 东经 112 12 06 112 14 49 北纬 36 47 36 36 48 43 本井田至沁源县王和镇约 5km 为土石公路 即与汾 屯公路接运 汾 屯公 路全程为沥青质路面 沿其向北约 32km 即到达平遥县城 与南同蒲铁路及大 运公路接运 因此 本井田煤炭外运条件较好 交通较为便利 见交通位置示 意图 1 1 1 二 地形地貌二 地形地貌 本井田地处太岳山区 地表为山区侵蚀地貌 沟谷纵横 地形十分复杂 总的地势地形最高点为井田西南部山梁上 标高 1597 0m 地形最低点为井田 南部边界处沟谷中 标高为 1420 3m 相对高差 176 7m 基岩出露中等 山顶 山脊大面积被黄土覆盖 植被不发育 纵观该井田所处的自然地形条件 为侵 蚀较弱的中 低山区 三 水系三 水系 本区地表水属黄河水系汾河支流的龙凤河小流域 沟谷内一般无水流 在 雨季遇暴雨时 雨水短时聚集 顺沟向南流入龙凤河 再向西流入汾河 四 气象及地震情况四 气象及地震情况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 根据沁源县气象台观测记录 本区 7 8 9 三个月为 雨季 降水量最小为 463 3mm 1972 年 最大为 861 6mm 1975 年 蒸发 量最小为 1306 7mm 1983 年 最大 1609 6mm 1972 年 蒸发量大于降水 量 冬春两季雨雪较少 夏末秋初雨量较大 一月份气温最低 极端最低温度 为 22 5 平均 6 5 七月份气温最高 极端最高温度 38 平均 23 十 7 265 一月份开始结冰 次年三月份开始解冻 最大冻土深度为 750mm 本区夏季多 东南风 冬春季多西北风 最大风速 16m s 据山西省颁发的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表 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 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 15g 五 矿区经济概况五 矿区经济概况 井田中北部有坡底村 井田的西部边缘处有铁水沟村 人口约 436 人 主 要农作物为玉米 井田内多为山区荒地 树木极少 以杂草丛生为主 局部地 带为灌木丛 井田内未有其它工矿企业 第二节 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晋煤重组办发 2009 118 号文 关于长治市山西汾西正新煤焦有限公司贾郭煤矿等 3 处煤矿企业兼并重 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由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 和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两矿及中间部分空白资源区兼并重组整合而成 重组 整合后批准生产能力 900kt a 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 300kt a 为 2010 年关 闭矿井 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 300kt a 为兼并重组主体矿井 2009 年 12 月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颁发了兼并重组后的采矿 许可证 C1400002009121220050900 批采 1 11 煤层 2 3 6 9 10 11 号煤层 批准生产规模 900kt a 井田面积 7 6663km2 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是由原沁源县王和镇铁水沟煤矿和沁源县王和 镇红莲煤矿于 2006 年资源整合而成 原沁源县王和镇铁水沟煤矿位于铁水沟村 东 为一村办集体企业 于 1991 年建井 1992 年投产 批准开采 2 号煤层 井田面积 0 7349km2 设计生产能力 10kt a 核定生产能力 60kt a 原沁源县王 和镇红莲煤矿位于红莲村西北 铁水沟煤矿的东北 系红莲村办集体企业 井 田面积 0 6447km2 批准开采 1 2 3 号煤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0kt a 2006 年 3 月 17 日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整合办 核 2006 15 号文 关于长治市沁源县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方案 予以 8 265 核准 同时将整合后的矿井更名为 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 山西省工商 行政管理局以 晋 名称变核企字 2006 第 0623 号 予以核准 2007 年 5 月 16 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该矿颁发了采矿许可证 证号为 1400000722310 批准开采 1 号 2 号 3 号 6 号 9 10 号 11 号煤层 井田 面积为 2 2556km2 证载生产规模 210kt a 2007 年 7 月 6 日 山西省煤炭工业 局发晋煤行便字 2007 48 号文 批准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按 300kt a 建设 2007 年 8 月 兖矿集团邹城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该矿提交了 沁 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初步设计 设计生产能力 300kt a 设计首 采 6 号煤层 2007 年 9 月 18 日 山西省长治市煤炭工业局长煤局规发 2007 596 号文 关于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初步设计的批复 批准了该初步设计 2008 年 5 月 10 日 山西省长治市煤炭工业局长煤局规发 2008 208 文 关于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资源整合矿井开工建设的批 复 批准该矿开工建设 现在该矿属于手续齐全的在建矿井 地面设施及井筒 已部分形成 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由原沁源县王和镇大栅煤矿煤矿和沁源县王和镇虎 眼煤矿整合而成 本次兼并重组整合前 沁源万峰铁水煤矿有限公司矿井及山 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 300kt a 的资源整合项目井下均未施工建设 仅沁源万峰铁 水煤矿有限公司主斜井施工 383m 一 兼并重组前井田各煤矿开采情况一 兼并重组前井田各煤矿开采情况 1 沁源县王和镇铁水沟煤矿 2006 年资源整合主体 原铁水沟煤矿位于铁水沟村东 为一村办集体企业 井田面积约 0 7349km2 主要开采 2 号煤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 设计生产能力 10kt a 该矿 1991 年开工建设 1992 年投产 2005 年 10 月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核定矿井生产 能力为 60kt a 矿井采用短壁式开采 放炮落煤 人工攉煤落后的回采工艺 主副斜井均采用绞车进行提升 目前 2 号煤已大部采空 2 沁源县王和镇红莲煤矿 2006 年与铁水沟煤矿资源整合后关闭 原红莲煤矿位于红莲村西北 铁水沟煤矿的东北 该煤矿为红莲村办集体 9 265 企业 井田面积 0 6447km2 批准开采 1 2 3 号煤层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 设计生产能力 20kt a 矿井于 1978 年 6 月开工建设 1981 年 7 月投产 矿井 采用短壁式开采 放炮落煤 人工攉煤落后的回采工艺 主副斜井均采用调度 绞车进行提升 该矿井已于 2005 年 12 月关闭 2 号煤已全部采空 3 号煤已大 部采空 3 大栅煤矿 山西晓利煤业有限公司 2006 年资源整合主体 该矿 1996 年建井 设计生产能力 20kt a 2004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 90kt a 经 煤炭工业局 2005 年 1 月换发煤炭生产许可证 证号 X040413093Y1G1 有效期 限 2005 年 1 月 13 日至 2006 年 1 月 30 日 2005 年 12 月经山西省国土资源厅 换发了采矿许可证 证号为 1400000521148 批准开采 1 2 3 号煤层 井田 面积为 1 4799km2 有效期限 2005 年 12 月至 2006 年 12 月 核定生产规模 90kt a 矿井采用一对斜井单水平分区式开拓 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 批准 开采煤层为 1 号 2 号 3 号 现采煤层为 2 号煤层 采煤方法为壁式炮采 全 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 型号为 SGB 320 17 型 大巷 采用矿车运输 主斜井装备提升绞车 型号为 JT 800 功率 30kw 担负矿井提 煤 运料 出矸 进风兼安全出口 回风斜井井筒内布置行人台阶 安设 FBCZNO 11 防爆轴流式主扇两台 一台工作 一台备用 担负矿井的回风 行 人任务 兼作安全出口 据长治市安监局办发 2004 96 号文件批复 该矿瓦斯相对涌出量 5 2m3 t 绝 对涌出量为 0 18m3 min 为低瓦斯矿井 根据矿井涌水量观测 涌水量一般 150m3 d 最大涌水量 210m3 d 主要为 大巷出水 工作面水小或无水 与降雨量有一定的关系 雨季排水量有所增加 应引起注意 开采情况 该矿开采主要位于井田的东南部边界 南部为早年开采的采空 区 4 虎眼煤矿 2006 年与大栅煤矿资源整合后关闭 10 265 该矿始建于 1989 年 于 2003 年正式投产 为一对斜井开拓 开采 2 号煤 层 原设计生产能力为 20kt a 2004 年 1 月换领煤炭生产许可证 证号 X040413095Y1G1 有效期限 2004 年 1 月 13 日至 2001 年 6 月 30 日 核准生 产能力 30kt a 属虎眼村办集体经营企业 持有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 许可证 证号 1400000330393 有效期限 2003 年 6 月至 2006 年 6 月 核准生 产规模 20kt a 批准开采 2 号煤层 井田面积 1 2265km2 该矿开采 2 号煤层 一对斜井位于井田西南角 该矿采用斜井单水平分区 式开拓 矿井见煤后采用条带式布置工作面 采煤方式为刀柱式 采宽 40 60m 矿井涌水量为 50m3 d 最大排水量为 75m3 d 为低瓦斯矿井 2 号煤层 西部为采空区 剥蚀区及风氧化区 5 停废小窑 据调查井田西部 2 号煤层露头处有铁水沟村过去开采的两座停废弃小窑 均开采 2 号煤层 因煤层较薄 开采方法落后 开采范围不大 二 周边煤矿开采情况 二 周边煤矿开采情况 井田东部为山西长沁煤焦有限公司的原新超煤业有限公司和财源煤矿 其 它为国有空白 见相关位置图 1 2 1 1 原新超煤业有限公司是由王和镇古寨煤矿和西沟煤矿整合而成 批准开 采 1 2 3 9 10 11 号煤层 井田面积 3 1506km2 生产能力 30 万 t a 井田 内曾开采 2 3 号煤层 整合后全井田共布置 3 个井筒 拟计划开采 9 10 号煤 层 尚属基建矿井 古寨煤矿 1979 年建井 1982 年投产 批准开采 1 2 3 号煤层 井田面积为 1 0804km2 为开采 2 号煤层 一对斜井位于其井田东部 见煤后采用条带式布置 由开采水平在条带内直接布置回采工作面 西部为采 空区 东部为剥蚀及风氧化区 9 10 号煤层南部边界有私开小煤窑 形成一小 片采空区 与本井田无越界行为 其采空区距本井田较远 积水对本井田煤层开采 无影响 西沟煤矿位于古寨村东部 井田面积 0 9832km2 批准开采 2 3 号煤 层 一对斜井位于其井田北部 见煤后采用条带式布置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走 向长壁式回采 2 号煤层南部为采空区 剥蚀区及风氧化区 3 号煤层北部小面 11 265 积采空区 与本井田无越界行为 其采空区距本井田较远 积水对本井田煤层开采 无影响 2 财源煤矿 位于本井田东南 井田面积 0 4266km2 生产能力为 15 万 t a 批准开采 9 10 11 号煤层 主采 9 10 号煤层 采高 2 3m 该矿于 2008 年 9 月 16 日经 有关部门责令停产关闭 根据 2005 年 2005 年瓦斯等级和 CO2涌出量鉴定结果 财源煤矿瓦斯相对涌出量为 4 82m3 t 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0 57m3 min 二氧化碳 相对涌出量为 2 53m3 t 绝对涌出量为 4 23m3 t 确定该矿为低瓦斯矿井 与本井 田无越界行为 其采空区距本井田较远 积水对本井田煤层开采无影响 三 兼并重组后设备设施利用情况三 兼并重组后设备设施利用情况 办公楼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建筑面积 2980m2 主井绞车房完成 绞车已安 装到位 综采车间已全部完成 钢结构 建筑面积 810m2 10Kv 变电所已建成 安装 2 台 500KVA 变压器 需进行扩建 澡堂已完成 砖混结构 建筑面积 300m2 需按 900kt a 扩建 食堂已完成 建筑面积 300m2 井下主斜井已经施工 383m 矿井现有单滚筒 JK 2 20 型矿用绞车一台 已新购双滚筒 2JK 2 0 20 型提 升机一台 12 265 第二章 兼并重组整合的条件 第一节 资源条件 一 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一 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 2010 年 3 月山西省煤炭地质 114 勘查院编制提交了 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 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2010 年 7 月 28 日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以 晋煤规发 2010 722 号文 关于山西金晖隆泰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 井地质报告的批复 对该地质报告进行了批复 先期开采地段达到勘探程度 二 地层及地质构造二 地层及地质构造 一 地层 井田内分布不均 由北向南出露上石盒子组下段 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地 层 北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以不整合大面积覆盖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现依据井 田钻孔揭露资料 结合地表出露情况 对井田内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O2f 本组为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 主要由灰 深灰色中厚层状的石灰岩 泥质 灰岩组成 局部含白云质灰岩 顶部含较多的星散状黄铁矿 下部常夹有薄层 状 似层状的石膏层 为浅海相沉积地层 顶部为古风化壳 地层厚度为 162 8m 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岩性由灰色 灰黑色铝土岩 泥岩 粉砂岩 石英砂岩组成 底部沉积有 山西式铁矿 其厚度和品位很不稳定 地层厚度为 28 75 30 97m 平均 29 86 m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地层之上 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自 K1砂岩底至 K7砂岩底 地层厚度为 90 81 116 37m 平均 107 09 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主要由灰白色 灰黑色砂岩 粉砂岩 泥岩 石灰岩组成 含丰富的动物化石 旋回结构清楚 横向稳定性 13 265 好 易于对比 4 二迭系下统山西组 P1s K7砂岩底至 K8砂岩底 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地层厚度为 53 10 65 25m 平均 57 63 m 岩性主要由灰色的细粒砂岩 灰黑色粉砂岩 泥岩和 1 2 3 号 煤层组成 其中 1 部分可采煤层 2 3 号煤层为先期开采地段大部可采的较稳 定煤层 底部 K7砂岩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岩性及厚度变化大 5 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K8砂岩底至 K10砂岩底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其岩性 岩相特征 划分为上 下两段 下段 Plx1 K8砂岩底至 K 9砂岩底 地层厚度为 39 79 50 85m 平均 45 32 m 以灰色 绿灰色中 细粒砂岩为主 夹深灰色 灰黑色粉砂岩 泥岩 局部夹薄层煤线 顶部为黑灰色泥岩 底部 K8砂岩为灰色 灰白色细粒石英长石砂岩 具直线型 斜交层理和斜层理 局部含泥质斑块 上段 Plx2 K9砂岩底至 K1 O砂岩底 地层厚度为 62 87 65 15m 平均 64 01 m 底部 K 9砂岩为灰白色中粒砂岩 其上为互层状绿灰色 灰色中 细粒砂岩和灰绿色 泥岩 粉砂岩 顶部为一层状灰绿色与紫红色花斑相间 含鲕状铁质结核的泥 岩 俗称 桃花泥岩 可作为确定 K 1 O砂岩的辅助标志 6 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井田内只出露下段 P2s1 下部地层 厚度约 70 00m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主要由浅黄色和灰色的细粒砂岩 粉砂岩 暗紫色泥岩组成 底部 K10砂岩为灰白色中粒长石石英杂砂岩 含少量的白云母 黑云母等 底部常含有细砾岩 具泥质包裹体 7 第四系全新统 Q4 主要分布井田中部大栅下游地段 岩性以砾层 粉土及砂砾组 厚度 0 6 5m 14 265 8 第四系上更新统 Q3 底部多为砂层及砂砾层 中部为灰黄色亚粘土和亚砂土 上部为灰黄色亚 粘土夹古土壤条带 厚度 3 5 16 5m 9 第四系中更新统 Q2 为棕红 黄褐色亚粘土 亚砂土组成 厚度 5 5 32 50m 二 构造 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北东倾伏的宽缓向斜构造 地层倾角 5 15 在北部原万峰铁水井田发育两条正断层 落差均在 100m 以上 组成地垒构造 中部发育王和南断层 落差在 40 200m 向南为阶梯式下降 井田主要构造分 述如下 1 褶曲 铁水沟向斜 向斜轴由井田西南部向井田北东部沿伸通过 向北东倾伏 轴部出露下石盒子顶部及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 两翼不对称 西北翼出露太原 组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地层 走向北北东 倾向南东东 地层 倾角 5 15 东南翼出露下石盒子组地层 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地层倾角 5 10 2 断层 铁水沟北正断层 位于本井田北侧铁水沟村北 关子岭北 走向北东东 倾向北北西 落差 150 100m 倾角 70 由西向东落差逐渐变小 上盘出露 上石盒子组上段 P2s2 地层 下盘出露上石盒子组下段 P2s1 地层 坡底北正断层 F3 位于本井田北部 坡底村北 走向北东东 倾向 南南东 落差 80 300m 倾角 65 由西向东落差逐渐变小 上盘出露上石 盒子组地层 下盘出露下石盒子组地层 王和南正断层 位于井田中部 走向北东东 倾向南南东 落差 40 200m 倾角 65 向西落差很快变小 铁 5 号钻孔东北正断层 位于铁 5 号钻孔东北 150m 处 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落差 10m 倾角 15 265 70 断层北部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上段地层 向南部延伸被黄土覆盖 铁 6 号钻孔北正断层 位于铁 6 号钻孔北 40m 处 走向北东东 倾向北北西 落差 25m 倾角 70 断层东西两头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地层 中部黄土覆盖 F2正断层 位于王和南断层南侧 走向北东东 倾向南南东 落差 10 30m 倾角 70 井田内延长约 900m F1正断层 位于井田南端西南角 在 2003 号孔以东的山上 落差 80m 左右 倾角 70 走向北弱东 倾向北北西 区内延伸长度 500m 倾角 70 左右 3 陷落柱 铁水沟煤矿在开拓过程中 遇有一长轴 45m 的陷落柱 在勘探过程中未发 现陷落柱 但是随着开采面积的增大 还会有陷落柱呈现出来 4 岩浆岩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 煤层及煤质均不受岩浆岩的影响 井田构造属于中等类 三 煤层及煤质三 煤层及煤质 一 含煤性 本井田含煤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山西组平均厚度 57 63m 含煤 2 4 层 含煤总厚度为 1 21 2 36m 平均 2 07m 含煤系数 5 41 山西组含煤性总的特点是煤层层数多 单层厚度小 变化大 达可采厚度的层数少 其中 2 3 号煤层为先期开采地段大部可采的较 稳定煤层 1 号煤层为不稳定 零星可采煤层 太原组平均厚度 107 09m 含煤 5 7 层 总 厚 度 为 4 44 10 90m 平 均 7 39m 含煤系数 6 98 总的特点是煤层层数多 达可采厚度者层数较少 但可采煤层厚度较大 其中 9 10 号 11 号煤层为本区稳定的可采煤层 6 号 煤层为先期开采地段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7 号 8 号煤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煤 16 265 层 二 可采煤层 本井田共含煤 10 层 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 1 2 3 6 7 7下 8 9 10 11 号煤层 其中 2 3 6 9 10 11 号煤层属可采煤层见表 2 1 1 可采煤层分述如下 表 2 1 1 先期开采地段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 号 见煤 点 个 可采 点 个 尖灭 点 个 煤层厚度 m 最小 最大 平均 煤层间距 m 最小 最大 平均 结构 夹石 层数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可采范围 稳 定 性 2640 0 30 0 95 0 6810 95 13 45 简单 0 1 砂质泥岩 泥岩 大部可采 较 稳 定 3432 0 1 10 0 56 12 20 68 85 69 80 简单 0 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大部可采 较 稳 定 6551 0 1 05 0 78 69 32 33 60 35 95 简单 0 泥岩 粉砂岩 砂质泥 岩 大部可采 较 稳 定 966 1 50 3 15 2 58 34 78 3 05 4 00 简单 0 2 石灰岩 泥岩 全区可采 稳 定 1065 0 60 2 10 1 38 3 58 2 30 5 30 简单 0 1 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 砂质泥 岩 大部可采 稳 定 1166 1 35 2 60 2 06 3 35 简单 0 1 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全区可采 稳 定 1 2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部 煤层厚度 0 30 0 95m 平均厚度 0 68m 结构简单 层 位稳定 上距 1 号煤层 13 35 21 15m 平均 17 33m 顶板多为砂质泥岩 泥 岩 底板均为泥岩 可采范围分布在井田的北部先期开采地段的中部 属先期 开采地段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井田南部为零星可采 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 煤层 井田内及周边均因煤质好 0 60m 以上均在开采 2 3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下部 先期开采地段煤层厚度 0 1 10m 平均厚度 0 56m 结构简单厚度变化大 上距 2 号煤层平均 12 20m 顶底板均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17 265 可采范围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先期开采地段的东部 属先期开采地段大部可采的 较稳定煤层 井田南部推断东南边缘可采 本层井田内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 层 井田内原红莲矿开采过 周边未有开采 3 6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上部 K3 K4石灰岩之间 上距 K4石灰岩 6 65 7 30m 平 均 7 08m 下距 K3石灰岩 7 80 10 60m 平均 9 08m 先期开采地段煤层厚度 0 1 05m 平均厚度 0 78m 煤层结构简单 层位稳定 顶板为泥岩 底板为 粉砂岩或砂质泥岩 本煤层在铁 6 号孔尖灭 其它范围均可采 属先期开采地 段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井田南部 2003 钻孔为尖灭 推断为不可采煤层 井 田内未有开采 较远的西坡开采过 4 9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 K2石灰岩之下 先期开采地段煤层厚度 1 50 3 15m 平 均厚度 2 58m 中上部常含一层 0 1 0 3m 厚含炭质泥岩 夹石层位稳定 厚度 变化不大 顶板 K2石灰岩 局部具泥岩伪顶 底板为泥岩 属先期开采地段全 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南部合并为 9 10 号煤层 2003 钻孔厚度为 3 35m 夹石厚 0 40m 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 只有井田西南财源煤矿开采 5 10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 先期开采地段 9 号煤层之下 上距 9 号煤层 3 05 4 00m 平均 3 58m 10 号煤层厚 0 60 2 10m 平均厚度 1 38m 结构简单一 般不含夹石 顶板为砂质泥岩或泥岩 底板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 本层在先期 开采地段的铁 6 号孔中不可采 属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井田南部推断为与 9 号煤层合并 6 11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 10 号煤层之下 先期开采地段 上距 10 号煤层 2 30 5 30m 平均 3 35m 煤层厚度 1 35 2 60m 平均厚度 2 06m 中部常含一层 0 25 0 30m 厚的夹石 结构简单 顶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底板多为泥岩 局 部为砂质泥岩 属先期开采地段可采的稳定煤层 井田南部 2003 钻孔厚度为 18 265 2 47m 含 0 27m 夹石 推断为可采稳定煤层 井田及周边未有开采 三 煤质 1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2 号 3 号煤层 黑色 强玻璃光泽 断口具参差状 裂隙发育 条带状结 构 9 号 10 号煤层 黑色 强玻璃光泽 断口具阶梯状 裂隙较发育 条带 状结构 6 号 11 号煤层 黑色 强玻璃光泽 断口具阶梯状 裂隙不发育 条带状结构 各可采煤层一般以亮煤 暗煤为主 夹少量镜煤和丝炭 条带状结构 层 状构造 属半亮型煤 半暗型煤 各可采煤层显微煤岩组分 镜质组含量介于 60 90 之间 平均在 80 左右 主要为基质镜质体和均质镜 质体 半镜质组含量介于 1 6 之间 平均在 2 5 左右 多为无结构的团块状 棉絮状 丝质组含量介于 5 30 平均在 15 左 右 多为半丝质体 粗粒体 碎屑体 无机组分含量除 11 号煤层平均在 20 左 右外 其余煤层均在 10 左右 主要以粘土为主 呈分散状和充填状 可见少 量的黄铁矿和次生方解石 多在 9 10 号煤层见到 各煤层镜煤最大反射率一般在 1 50 1 60 间 属第 变质阶段 相当于焦 煤 2 煤的化学性质 工艺性能及煤类 2 号煤层 水分 Mad 原煤 0 40 0 64 平均 0 53 浮煤 0 28 0 54 平均 0 47 灰分 Ad 原煤 17 97 27 64 平均 21 98 浮煤 6 75 8 45 平均 7 55 挥发分 Vdaf 原煤 24 63 25 69 平均 25 06 浮煤 19 28 24 20 平均 22 68 全硫 St d 原煤 0 50 0 64 平均 0 54 浮煤 0 46 0 52 平均 0 49 19 265 发热量 Qnet v ad 平均 25 030MJ kg 粘结指数 GR I 浮煤 68 92 平均 85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浮煤 9 0 20 0mm 平均 16 5mm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 GB T15224 1 2 炼焦用煤分级 和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 准 GB5751 86 该煤层属低灰 低硫 强粘结 特强粘结的焦煤 3 号煤层 水分 Mad 原煤 0 56 0 60 平均 0 58 浮煤 0 44 0 62 平均 0 54 灰分 Ad 原煤 15 89 29 57 平均 24 47 浮煤 8 43 8 86 平均 8 71 挥发分 Vdaf 原煤 24 95 26 60 平均 25 83 浮煤 23 21 24 40 平均 23 98 全硫 St d 原煤 1 06 2 19 平均 1 50 浮煤 0 76 1 04 平均 0 87 发热量 Qnet v ad 平均 23 612MJ kg 粘结指数 GR I 浮煤在 90 94 平均 93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浮煤 20 0 23 0mm 平均 21 2mm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 GB T15224 1 2 炼焦用煤分级 和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 准 GB5751 86 该煤层属低灰 中低硫 中硫 特强粘结的焦煤 表表 2 1 22 1 2 煤质特征表煤质特征表 项目 煤层号23691011 原煤 0 40 0 64 0 53 4 0 56 0 60 0 58 3 0 34 0 57 0 48 5 0 46 0 82 0 61 6 0 42 0 81 0 54 5 0 48 0 82 0 62 6 Mad 浮煤 0 28 0 54 0 47 4 0 44 0 62 0 54 3 0 30 0 56 0 44 5 0 23 0 66 0 47 6 0 14 0 56 0 42 5 0 40 0 76 0 54 6 原 煤 17 97 27 64 21 98 4 15 89 29 57 24 47 3 16 60 38 71 31 44 5 11 67 18 38 15 45 6 13 13 20 08 17 11 5 21 47 28 49 25 22 6 Ad 浮 煤 6 75 8 45 7 55 4 8 43 8 86 8 71 3 6 87 12 86 9 54 5 5 29 8 04 7 14 6 6 17 9 81 8 13 5 7 46 9 42 8 08 6 原 煤 24 63 25 69 25 06 4 24 95 26 60 25 83 3 24 59 30 31 26 91 21 38 23 94 22 66 6 21 61 23 32 22 43 5 22 74 24 90 23 43 6 Vdaf 浮 煤 19 28 24 20 22 68 4 23 21 24 40 23 98 3 21 60 26 72 23 82 5 20 65 22 49 21 69 6 20 22 21 39 20 84 5 19 94 21 24 20 32 6 原 煤 0 50 0 64 0 54 4 1 06 2 19 1 50 3 1 78 3 80 2 47 5 2 16 2 79 2 77 6 1 13 2 84 1 83 5 0 56 2 00 1 28 6 St d 浮0 46 0 520 76 1 040 75 1 131 27 2 390 86 2 140 66 0 93 20 265 6 号煤层 水分 Mad 原煤 0 34 0 57 平均 0 48 浮煤 0 30 0 56 平均 0 44 灰分 Ad 原煤 16 60 38 71 平均 31 44 浮煤 6 87 12 86 平均 9 54 挥发分 Vdaf 原煤 24 59 30 31 平均 26 91 浮煤 21 60 26 72 平均 23 82 全硫 St d 原煤 1 78 3 80 平均 2 47 浮煤 0 75 1 13 平均 0 94 发热量 Qnet v ad 原煤 20 757 28 354MJ kg 平均 23 517MJ kg 粘结指数 GR I 浮煤在 87 95 平均 91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浮煤 15 0 23 5mm 平均 19 6mm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 GB T15224 1 2 3 炼焦用煤分级 和中国煤炭分类国家 标准 GB5751 86 该煤层属低灰 高灰 中低硫 中硫 特强粘结的焦煤 9 号煤层 水分 Mad 原煤 0 46 0 82 平均 0 61 浮煤 0 23 0 66 平均 0 47 灰分 Ad 原煤 11 67 18 38 平均 15 45 浮煤 5 29 8 04 平均 7 14 挥发分 Vdaf 原煤 21 38 23 94 平均 22 66 浮煤 20 65 22 49 煤0 49 4 0 87 3 0 94 5 1 74 6 1 31 5 0 84 6 原 煤 0 005 0 021 0 011 3 0 003 0 010 0 007 2 0 007 0 010 0 008 3 0 008 0 018 0 012 4 0 004 0 032 0 014 3 0 006 0 007 0 007 4 Pd 浮煤 0 001 0 004 0 006 3 0 001 0 014 0 003 2 0 001 0 008 0 004 3 0 001 0 018 0 006 4 0 001 0 026 0 010 3 0 000 0 006 0 002 4 原 煤25 030 1 23 612 1 20 757 28 354 23 517 3 27 504 29 936 28 808 3 27 351 29 573 28 55 3 23 245 24 548 23 934 3 Qnet v ad MJ kg 浮煤 32 686 1 31 589 1 31 534 32 554 32 101 3 31 983 32 417 32 182 3 32 112 32 494 32 249 3 31 037 32 257 31 725 3 G 浮 煤 68 92 85 3 4 90 94 92 7 3 87 95 91 4 5 72 90 84 8 6 79 88 83 2 5 72 82 76 5 6 Y mm 浮 煤 9 0 20 0 16 5 20 23 0 21 2 3 15 0 23 5 19 6 4 9 20 0 15 5 6 11 5 15 0 13 1 5 12 0 13 5 12 4 6 精煤回收率 48 00 63 57 57 32 44 40 57 98 50 97 3 37 23 55 65 43 96 5 39 74 56 46 49 22 6 44 52 67 30 58 86 5 30 61 47 88 39 34 6 煤类JMJMJMJMJMJM 21 265 平均 21 69 全硫 St d 原煤 2 16 2 79 平均 2 77 浮煤 1 27 2 39 平均 1 74 发热量 Qnet v ad 原煤 27 504 29 936MJ kg 平均 28 808MJ kg 粘结指数 GR I 浮煤 72 90 平均 85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浮煤 9 0 20 0mm 平均 15 5mm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 GB T15224 1 2 3 炼焦用煤分级 和中国煤炭分类国家 标准 GB5751 86 该煤层属特低灰 低灰 中高硫 高硫 强粘结 特强粘结的焦 煤 10 号煤层 水分 Mad 原煤 0 42 0 81 平均 0 54 浮煤 0 14 0 56 平均 0 42 灰分 Ad 原煤 13 13 20 08 平均 17 11 浮煤 6 17 9 81 平均 8 13 挥发分 Vdaf 原煤 21 61 23 32 平均 22 43 浮煤 20 22 21 39 平 均 20 84 全硫 St d 原煤 1 13 2 84 平均 1 83 浮煤 0 86 2 14 平均 1 31 发热量 Qnet v ad 原煤 27 351 29 573MJ kg 平均 28 55MJ kg 粘结指数 GR I 浮煤在 79 88 平均 83 胶质层最大厚度 Y 浮煤 11 5 15 0mm 平均 13 1mm 根据煤炭质量分级 GB T15224 1 2 3 炼焦用煤分级 和中国煤炭分类国家 标准 GB5751 86 该煤层属低灰 中灰 中低硫 高硫 强粘结 特强粘结的焦煤 11 号煤层 水分 Mad 原煤 0 48 0 82 平均 0 62 浮煤 0 40 0 76 平均 0 54 22 265 灰分 Ad 原煤 21 47 28 49 平均 25 22 浮煤 7 46 9 42 平均 8 08 挥发分 Vdaf 原煤 22 74 24 90 平均 23 43 浮煤 19 94 21 24 平均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