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doc_第1页
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doc_第2页
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doc_第3页
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doc_第4页
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他结束了我国“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但自己却命运多舛,充满“不测风云”:曾在“学运”中被追捕而死里逃生,曾因回国签证而四处奔走,也曾因无休止的批斗和审查而险些被逼上绝路变的是世事,不变的是科教兴国的夙愿,他在中国气象领域的白纸上描绘出了最美的图画。2003年5月28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55次会议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颁奖典礼在日内瓦隆重举行。当大会宣布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荣获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时,精神矍烁的叶笃正老泪纵横。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和阵阵掌声,叶笃正这位新中国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奠基人缓步走上颁奖典礼主席台曾听说,在每年固定的节日,某国臣民们会把国王置于天平的一端,在天平另一端放入黄金,直至两者平衡,最后的黄金量就是臣民当年的奉献。而要赢得国际气象组织奖沉甸甸的金牌,科学家需要在天平的那一端付出什么呢?1916年,中国开始有了第一份气候记录。这一年,叶笃正在天津降生。叶笃正的父亲叶崇质曾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道台,这位封建王朝最后的地方官吏娶了三房太太,并生下15个子女,叶笃正排行老七。叶崇质目睹过军阀混战和官场的种种腐败,故而弃官赴天津办实业,先后参与开办了华新纱厂、启新洋灰公司,最后病故在华新银行总经理的任上。叶崇质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众多子女都受过高等教育。然而,小时候的叶笃正跟同龄人不一样,他在14岁以前没有进过学校,一直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家庭生活虽然富裕,传统的封建气氛却很浓厚,加上叶笃正等五兄弟均为庶出,待遇上的不平等和思想上的压抑使得他们对封建家庭深恶痛绝,因此父亲一去世,他们便先后叛离,走上自强之路,甚至投身革命。1935年,叶笃正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那是民族危亡、兵荒马乱的年代,“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叶笃正积极参加了“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各大学的学生纷纷走出校门到民众中宣传抗日救国,有的走向农村,有的走向工厂。叶笃正毅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离开了沦陷的北平城,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学生救亡团,到卫立煌的军队里做宣传工作。他们跟随部队辗转在陕西、山西,经常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在延安停留的日子里,叶笃正到各处参观访问,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政民朝气蓬勃,使他耳目一新。后来,叶笃正几经周折才回到学校,那是由北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南迁昆明后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班上的同学不满现状,课堂内外议论纷纷,讨论怎样才能救中国,叶笃正主张走“科学救国”之路。对此,叶笃正说:“南开中学理科很好,培养了我对理科的兴趣,我要念科学,将来我一定要把科学搞好。另一点,就是当时我特别感觉到,中国人实在是被欺负得太厉害了。” 他说考进清华一心想学物理,后来才改学气象,这个改变是他与钱三强的一次偶然谈话后形成的。有一天,叶笃正和钱三强一起打乒乓球。这时,还是理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叶笃正对马上就要从物理系毕业的钱三强说:“念完了一年级,我想念物理,你觉得怎么样?”钱三强兄长般坦诚地说:“你不要念物理,还是搞点实用的学问吧!我看你还是学气象比较好,中国的气象科学太落后了。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叶笃正听了学兄钱三强这一番话,觉得很在理。他知道研究气象没有扎实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不行,从此读书更为认真。大学一毕业,他便考进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成了气象学家涂长望和物理学家王淦昌教授的研究生,专攻大气学。两年后,通过论文答辩,经竺可桢介绍,进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不多久,叶笃正经考试被选送留学美国。在叶笃正回国之前,中国的现代气象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叶笃正满怀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喜悦,早出晚归,到处奔走忙碌着。他从怎样看天气图教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气象工作者。如今,这间简陋的实验室虽然早已废弃,但人们依然把它保留下来,以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不久,中国科学院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央气象局共同建立了天气分析预报联合中心和气候资料联合中心,叶笃正参与了中心工作的领导。这两个中心随后发展为采用近代方法作天气预报的中央气象台和以近代方法整编气候资料的气候资料室。 叶笃正教过的许多学生到今天还记得他指着墙上挂的巨幅天气图,兴奋地告诉这些年轻的气象工作者:“回国后我过得很充实,没有虚度光阴,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在我国该结束了。”叶笃正在纷繁的工作中教书、育人、创业,年复一年地着手建设中国的气象科学。仅几年时间,他就和其他同志一起把大气物理学的主要分支都一一建立起来了。由他担任所长的大气物理研究所,从原来的十几个人只做一些简单的天气和气候研究,发展到数百人、门类齐全的大型研究所。平时,叶笃正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想到什么就立刻记下来,即使是工作间隙的10分钟时间也不例外。他最关心的课题是:影响中国的是什么天气系统?控制中国天气的环流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在研究中,叶笃正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好比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他还用当时最先进的手段和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认为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不是像以往人们认为是渐变的,而是有个突变过程。回国后的第7年,叶笃正把这些重大发现写进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一书中,并写了一些论文寄给罗士贝教授主办的瑞典气象杂志发表。许多外国气象学家看了都很惊讶,想不到中国气象专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东亚大气环流的许多基本问题摸清。几十年来,叶笃正为了使中国的大气科学与世界接轨并占领高峰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对世界气象科学的卓越贡献,他蜚声海内外,在世界气象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英美两国气象学家通过系统科学考察曾经宣布:1976年以来,全球气温以平均每10年0.2摄氏度的速度升高,全球正加速变暖,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是无序的人类活动。然而,瑞士日内瓦大学地质学院教授埃里克达沃却提出一个观点,恰好与此对立:是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而不是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起主导作用,温室效应不会使地球越来越热。相反,从气象史的大循环看,地球会加速向“冷却”的方向演变。权威专家对同一现象得出相反的结论,究竟哪个结论更为合理?作为我国大气科学动力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我国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叶笃正认为:“如果不将由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温室气体等问题考虑在内,我们将无法准确和全面解释全球气候异常变暖这一现象。分析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要进行辩证思维。就地球存在的漫长历程而言,相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可能较小,但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人类活动确实直接影响了全球气候的变化,这一点在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明显。”在2003年气候变化国际讨论会开幕的当天,叶笃正为大会作了题为“有序人类活动”的报告,并首次提出“有序人类活动”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活动已经给气象条件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尤其是近100年,人类工业的发展是以破坏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他所推崇的有序人类活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判断指标的,同时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理论和实际措施。他说:“要延缓这个破坏的进程,首先要注意排放,要想办法,不能愿意排多少就排多少;其次要保护,不过,保护并不代表要退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他笑着补充道,“关键是我们怎么做!”近百年来,人类无序的活动,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叶笃正在人们沉浸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喜悦之余却有一份深深的忧虑。他提出的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诱发的全球变化等课题,成为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作为一位90多岁高龄的科学家,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早就应该老朽了,早就应该退位了,我想要把这事情搞起来,必须要找一群人来做这个事,不能对不起国家。”国际气象组织奖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最高奖项,也是国际气象界的最高荣誉,授予在气象科研、业务、服务和国际气象合作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知名人士。叶笃正曾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荣获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此前, 叶笃正因几十年来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推动大气科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曾于1987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时,叶笃正从这笔100万港币的奖金中拿出45万港币捐献给自己曾工作过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所经过讨论决定,设立“学笃风正奖金”,用以奖励在大气物理科学中做出突出成就的年轻人。与此同时,叶笃正还和兄弟一起,给培养他们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捐赠人民币10万元。该校特设“叶氏五兄弟奖助学金”,以奖励学习成绩优良、家境贫寒的学生。这些年来,叶笃正为激励快出人才做过多少善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切足见一位科学大家的拳拳赤子心。叶笃正从小就喜欢运动,打乒乓球,溜冰,探险。到了晚年,散步成了他每天的锻炼项目。“我走得快,她走得慢,我们俩很少能在一块儿散步。”老伴冯慧是和他同乘一艘船从美国回来的,相濡以沫已经半个多世纪,从来没有分开过。近几年,叶笃正的视力下降得很快,每天靠老伴读报来了解外面的信息。这也使他放弃了多年以来看武侠小说的习惯。这位大科学家是个“金庸迷”,并认定“看武侠小说跟工作有关系”。 “看这些,我可以松懈一下脑筋,这是第一,这个不管它。我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头有一个,你看见这个人,一个很好的侠士怎么怎么样,他已经是死定了,忽然一下子又出来了,是绝路逢生。这个东西对我很有启发,就是说你做研究工作,想了半天不行了,忽然一下子出来了,这个就是绝路逢生了。”由于孩子都在美国,两位老人只能互相照顾。2002年,叶笃正因为癌症作了一次大手术,但他挺了过来。他的养生之道,除了身体运动,就是让自己多想问题,保持敏锐的思想,不久前,他突发奇想,带了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他说,我们是互相学习。现在,他依然关注着大气所的工作,针对目前一些年轻科学家担心研究项目被人拿走的想法,叶笃正非常生气。“这个东西,我说一句很苛刻的话,这么想没出息,没出息,没出息,没出息。你们想想,如果你做的东西,人家不跟你做,你失败了;人家跟你做,抢你饭碗了,你成功了。你应该从成功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应该从别人抢了我饭碗来看。像我们这个饭碗,就是让人家抢才好,你才做了工作了,人家不抢你饭碗,你工作就没得做了,没有创新。”叶笃正虽然年过九旬依然好学不倦,他说,现代各门科学不是截然分开的,我研究的是大气物理,同时也需要了解生物学、化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东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