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菌痢教案.doc_第1页
伤寒菌痢教案.doc_第2页
伤寒菌痢教案.doc_第3页
伤寒菌痢教案.doc_第4页
伤寒菌痢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 本 内 容 教学手段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病理学教研室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年级04本专业、层次临床5、6合班授课教师唐学清职称副教授课型(大、小)大学时授课题目(章、节)伤寒细菌性痢疾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病理学第六版主编李玉林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认识和掌握伤寒和菌痢病因和病机,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要求:掌握伤寒、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伤寒的结局和并发症;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其脏器的病变;慢性菌痢的病变和结局。了解伤寒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内容:、伤寒分钟、细菌性痢疾分钟、小结分钟 方法:1、课堂讲解中应用多媒体投影系统进行图文并茂方式讲解,适当使用板书2、幻灯片或多媒体内尽量结合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3、讲解中适当提问、举例、结合临床,以启发思维、加深印象和理解并提高学习积极性4、讲授结束时,对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小结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性痢疾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其中又以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变和临床病 理联系为重点。、伤寒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病变中又以肠道病变为其重点。难点:伤寒的发病机制。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 月 日 授课时间:2006. 伤寒(Typhoid fever) 概 念: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性质:急性增生性肉芽肿性炎 病变部位: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明显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嗜中性粒细胞等减少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属G 致病作用: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 抗原性: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 表面Vi抗原(可产生相应抗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发病机制伤寒杆菌胃(细菌大部分被杀灭)小肠肠壁淋巴组织(回肠下段集合、孤立淋巴小结) 已致敏淋巴组织发生过敏反应肠粘膜坏死、脱落 细菌随胆汁进入小肠肠系膜淋巴结吞噬、繁殖 初次入血血菌血症胆囊(细菌大量繁殖)慢性带菌者全身吞噬、繁殖(潜伏期)肝、脾、淋巴结肿大(细菌+毒素)再次入血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各器官病变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基本病变急性增生性炎伤寒细胞 来源:组织细胞/血中单核细胞的巨噬细胞增生 形态:体大;胞浆丰富淡染,内有红细胞、伤寒杆菌、细胞碎片等吞噬物;核偏位,呈圆/肾形。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部位: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尤是肠道淋巴组织最常见,肠系膜淋巴结、肝、脾、骨髓次之 特点: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意义:具有诊断意义 肠道病变 部位:最常见于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分期 髓样肿胀期(病程第1w)大体:回肠下段淋巴组织肿胀、隆起于粘膜表面(呈脑回状),色灰红、质软。镜下:肠壁淋巴组织内有伤寒小结形成,肠壁充血水肿,粘液分泌 坏死期(病程第2w)大体:病灶中央粘膜灰白/黄绿色,无光泽边缘粘膜肿胀镜下:病灶肠壁粘膜及淋巴组织坏死 溃疡期(病程第3w) 大体:溃疡病灶圆/椭圆,大小不一,边缘高起,底凹凸不平,溃疡长轴与肠纵轴平行镜下:可见溃疡,坏死物,伤寒小结 愈合期(病程第4w) 肉芽组织增生填补溃疡,上皮再生愈合 较大病灶瘢痕修复(不易致肠狭窄)2. 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肿大,骨髓增生,伤寒小结形成,可伴灶性坏死3. 其它脏器:胆囊:细菌(+)炎症轻慢性/终身带菌者肌肉:凝固性坏死肾 :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心肌:心肌炎 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 临床病理联系 体温:升高至40 肥达氏反应: 无特异性,只具辅助诊断意义 2W开始出现阳性,可持续数月 抗O抗体凝集效价180或以上 抗H抗体凝集效价1160或以上 血、粪、骨髓细菌培养 第12w血、骨髓培养(+)败血症 第34w粪培养(+)肠粘膜溃疡形成,坏死物脱落三、并发症 肠出血:常见,发生于溃疡期。若大出血出血性休克死亡 肠穿孔:溃疡期弥漫性腹膜炎,严重者:中毒性休克死亡 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四、死亡原因 败血症、肠穿孔和肠出血伤寒病小结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增生性炎 全身反应性增生形成伤寒细胞 病变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最明显 诊断性特征伤寒小结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一、病因和发病机理1. 病原体:痢疾杆菌(G短杆菌) 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分为四群福氏(B)宋氏(D) 释放内毒素鲍氏(C)志贺氏(A)释放内、外毒素2. 是否发病的取决因素 细菌致病力 侵蚀力:菌毛具有粘附并穿入上皮细胞的能力,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内毒素:破坏细胞;毒血症 机体抵抗力 全身 局部:胃酸、肠道菌群及IgA3.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4. 传播途径: 经口传染 夏秋多发,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5. 发病机理:痢疾杆菌胃(细菌大部分被杀灭)乙状结 肠、直肠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固有层繁殖并释放毒素肠管病变入血(毒/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类型 急性菌痢 卡它性炎初期粘液分泌,粘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中性粒细胞等浸润 假膜性炎特征性改变粘膜表层坏死,渗出物形成假膜(由大量纤维素、坏死物、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细菌、浆液等形成),呈糠皮状,灰白/灰绿/暗红 溃疡形成(病程约1w后出现)溃疡特征:浅表,呈大小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间粘膜披覆有假膜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食欲,阵发性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并发症(少):大关节炎、肠出血/穿孔 中毒型 特点 27y儿童多见,常由毒力较低的福氏、宋内氏菌引起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卡它性肠炎 起病急,数小时可有中毒性休克/呼衰 慢性:病程2月 特殊的肠道病变:形成慢性溃疡 大体: 溃疡较深(多达肌层),边缘不规则呈息肉状增生,底部不平整 肠壁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 镜下:溃疡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动画简表提问提问图片提问图片提问图片图片图片图片提问图片图片图片提问图片图片简图动画简图图片提问图片图片提问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分钟强调概念结合动画逐步展示伤寒杆菌的致病机制,并将发病过程与病变分期联系起来,深入浅出,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感兴趣。什么是菌血症、败血症?、慢性炎症的病变特点?、是否有表现为增生为主的急性炎症? 结合图片讲解伤寒细胞的特点胞浆内含物什么是肉芽肿性炎? 伤寒肉芽肿的形态特点及意义 伤寒病的病灶中为何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讲述强调病变 髓样肿胀期:体温阶梯状升高、食欲下降、腹泻、血培养(+) 坏死期:体温持续高热(稽留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全身乏力、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血中白细胞减少、血培养(+),骨髓培养(+) 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溃疡期:同坏死期,粪培养(+),骨髓培养(+),肥达氏反应阳性,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合并症 肠伤寒和肠结核的溃疡有何不同? 愈合期:症状好转,粪培养(+),肥达氏反应阳性简单了解绘制一幅“伤寒病临床特征与肠道病变关系图”,根据该图讲解临床联系结合病变解释肠穿孔、肠出血分钟结合微生物学知识,简单介绍痢疾杆菌的一般特点及其致病机制。掌握其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该病流行结合动画,逐步解释其发病机制。强调: 好发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全身中毒症状多为毒血症 乙状结肠、直肠受炎性刺激里急后重强调病变特点:假膜性炎什么是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菌痢的溃疡有什么特点?结合病变讲解临床表现强调特点和危险性强调病变特点5 小 结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