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6).doc_第1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6).doc_第2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6).doc_第3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6).doc_第4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6).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如何引导幼儿的攀比心理 童乐幼儿园 李丽丹 正在当今社会,攀比之风的盛行,应当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滋长有害心理,还会引起互相嫉妒,闹不团结,甚至导致损害他人的利益。一 、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家长之间的攀比,老师对待幼儿的不公平态度等原因所导致。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玩具衣服等物质的不当追求和跟风行为。引导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与溺爱的程度,家长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教师平等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看待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二 、关键词:幼儿 攀比心理 攀比行为 消除对策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悬殊,一部分人开始产生炫耀、攀比心理,并从这种攀比中得到一种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而这些攀比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使孩子逐渐产生攀比心理。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的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吃、 穿 、住 、行、 玩具、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到自我满足的一种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物质生活水平、家庭条件、外表长相以及幼儿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心理的存在给幼儿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幼儿攀比心理的产生原因,行为表现,消极影响,及消除对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幼儿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社会环境:现在是比附之风盛行的社会,这种环境为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见贤思齐,这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身并无什么丑行劣迹可供人置喙。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思潮开始改变了,变成了一种攀比,一种表达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的行为。(一)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好坏是幼儿是否能与同伴攀比的前提。好的家庭经济水平是幼儿参与攀比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了。家长们不再需要考虑解决温饱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出现了更高要求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基础。(二)家长的溺爱家长们误把对孩子的溺爱当成了爱。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是幼儿攀比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以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爱。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为孩子参加有益活动创造条件,不对孩子的错误行径下猛药,因而养成了幼儿好逸恶劳、好高鹜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吃玩、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因其不思一茶一饭来之不易、不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自然也就视千金如粪土,不计代价、不顾后果,为求一己之虚荣的满足,与同伴进行盲目攀比。(三)不合理的奖励行为奖励是对幼儿的一种心理和物质的满足。奖励是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幼儿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幼儿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高度评价。满足幼儿合理的奖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但满足不合理的奖励会使幼儿进入一种误区,使幼儿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为幼儿提出更多物质的要求奠定了基础。(四)家长的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家长的攀比心理是幼儿攀比心理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自身存在着攀比心理,孩子的攀比行为的出现正是家长们攀比心理的表现。别人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而且要比别人的好。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他学什么,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与别人的孩子。孩子在同伴中的优越感是家长们的我满足。 二、消极影响(一)不愿上学当别人有什么,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有些幼儿就出现了不愿上学的现象。他们一定要在自己也拥有同样的东西后才愿意去上学。(二)嫉妒、盗窃行为在同伴之间,因为互相攀比而造成的教育问题也不少。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有新式玩具,好看的书本,也想拥有。有的家长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则无法满足或暂时不能满足,在对孩子不满心理失于疏导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便心怀妒嫉,设法捣毁别人的好东西,甚至干脆将其偷来据为己有。凡此种种,虽非主流,但仍给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并在幼儿群体中形成了不良的价值取向,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三)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失落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诸如被家长责难、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而这种比较经常是不够合理的,比如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四)自卑心理的产生攀比本身是幼儿为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但在攀比过程中,部分幼儿得到了优越感,而部分幼儿在攀比中落败长期的落败使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五)学习重点的偏离部分幼儿为了在攀比中的到自己满足,开始偏离了自己的学习重点。学习怎么穿衣服,怎么打扮自己,怎么花钱,想尽办法使自己的外表和物质享受上与同伴的不同。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三、消除攀比心理的对策(一)家长正确处理爱与溺爱的关系(二)合理的奖励行为(三) 家长树立良好榜样: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很多时候幼儿的行为是父母的镜子,幼儿有很强的学习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家长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从家长杜绝攀比行为开始:父母要杜绝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的心理。有的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别人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形成错误认识:别人有的东西我也应该得到,从而使孩子产生了攀比的想法。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四) 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全部标准,其对自己形象的认识更多地是通过成人和教师评价这面无形的镜子反射出来的。教师要公正客观地对待评价幼儿,不能因其家庭环境,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程度以及幼儿相貌等因素,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能因家庭环境好,家长大方而夸大其优点,忽视其缺点。也不能因幼儿本身相貌差等夸大其缺点,忽视其优点。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因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在向他们传递道德标准的具体信息,潜在地影响儿童获得关于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每个幼儿个性都存在着差异,并不是爱打扮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而听话、规范就是好孩子的标准。在幼儿个性特征还没有最终形成期间,要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而非以评价成人的标准一概而论。3(五) 适当的挫折教育。适当是挫折教育对幼儿消除攀比心理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挫折教育让幼儿知道并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知道没有得到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知道每样东西的获得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的到的;在幼儿抛弃某样东西后而希望的到一样更好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满足幼儿的这种要求。使幼儿知道在得到某样东西后要去珍惜。(六)家园合作家长与教师教育一致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比较而言,教育 一致越强,教育的效果越好。在幼儿攀比心理的消除也如此。如果家长与教师对幼儿攀比心理的认识和教育方法标准一致,幼儿对攀比行为的认识就更清楚,更容易消除。如果两者的标准处于分歧甚至是矛盾状态,幼儿园受到好的教育,在家又受到相反的教育,那么幼儿容易在认识上产生混乱,导致幼儿行为的不一致,认知发展滞后。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最好能主动与家长联系,促进家园在对幼儿攀比认识上达到一致,形成作用与幼儿消除攀比心理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七)实行节约朴素的美德教育。1.对幼儿进行节约朴素的美德教育,让幼儿学会珍惜。父母教师可以通过读书、讲故事、看电视等方式让孩子了解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些孩子由于家庭困难,吃的、穿的、用的都很差,从而引导孩子学会珍惜和感恩。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确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不一样,自己有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有,而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不一定要有。买一件东西的标准不是因为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