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材料的力学特性与温度稳定性_第1页
沥青路面材料的力学特性与温度稳定性_第2页
沥青路面材料的力学特性与温度稳定性_第3页
沥青路面材料的力学特性与温度稳定性_第4页
沥青路面材料的力学特性与温度稳定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概述,一、沥青路面的基本特性,优点:具有足够的强度承受各种荷载的作用,平整无缝,行车舒适,震动小,噪音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方便。缺点:施工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工艺要求高,有一定毒性;受温度影响大,夏软冬脆,材料易老化且路面磨光后,行车不安全。,沥青路面:是用沥青材料作结合料粘结矿料修筑面层并与各类基层和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结构。,二、沥青路面的分类,1. 按强度构成原理分:密实类和嵌挤类, 密实类:要求矿料的级配按最大密实原则设计,其强度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混合料的粘聚力和内摩阻力。 原按其空隙率的大小可分为闭式和开式两种。, 嵌挤类:要求采用颗粒尺寸较为均一的矿料,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主要依靠骨料颗粒之间相互嵌挤所产生的内摩阻力,而粘聚力则起着次要的作用。其热稳定性较好,但空隙率较大、易渗水,耐久性较差。,沥青路面材料特性,2. 按沥青混合料按其结构组成分1)悬浮密实结构 由连续级配矿料组成的密实混合料,当粗集料约为30%40%时,沥青混合料虽可以形成密实结构,但因为粗集料数量较少,不能形成骨架,而以悬浮状态处于较小颗粒之中,这种沥青混合料表现为粘结力较高,内摩阻力受沥青材料的性质和物理状态的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密实,疲劳和低温性能强。2)骨架空隙结构 采用连续型级配矿质混合料,当矿质集料中粗集料较多,可以形成骨架,但因细集料数量过少,不足以填满空隙时,则形成“骨架空隙”结构。这种沥青混合料强度主要取决于内摩阻力,粘结力低,其结构强度受沥青的性质和物理状态影响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好,抗水损害、疲劳和低温性能较差。3)骨架密实结构当采用间断型密级配时,混合料中既有一定数量的粗集料形成骨架,同时细集料足以填满骨架的空隙。这种沥青混合料粘结力和内摩阻力均较高高温稳定性较好,抗水损害、疲劳和低温性能较好。,第一节 概述,3. 按施工工艺分:层铺法、路拌法和厂拌法, 层铺法:是用分层洒布沥青,分层铺撒矿料和碾压的方法修筑。常用结构类型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 路拌法:是在路上用机械将矿料和沥青材料就地拌和、摊铺、碾压密实而成的沥青面层。常用结构类型有路拌沥青碎(砾)石、路拌沥青稳定土。 厂拌法:是将规定级配的矿料和沥青材料在工厂用专用设备加热拌和,然后送到工地摊铺碾压而成的沥青路面。常用结构类型:厂拌沥青碎石:矿料中细颗粒含量少,不含或含少量矿粉,混合料为开级配的,空隙率达1015。沥青混凝土:矿料中含矿粉,混合料是按最佳密实级配配制,空隙率10。 沥青混合料是指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以及填料与沥青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拌和的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组成的符合规定级配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符合技术标准的沥青混合料(以AC表示)。,4. 根据沥青路面的技术特性分:AC、SMA、AM、ATB、ATPB、OGFC,对热拌沥青混合料(HMA)适用于各个等级公路的沥青面层提出了要求。其种类按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矿料级配、空隙率划分,集料规格以方孔筛为准,并按规下表选用。各类沥青混合料的使用范围应遵循以下规定: (1)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AC)适用于各级公路沥青面层的任何层次; (2)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适用于铺筑新建公路的表面层、中面层或旧路面加铺磨耗层; (3)设计空隙率为8%15%的半开级配的沥青碎石混合料(AM)仅适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乡村公路,且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缺乏添加矿粉的装置和人工炒拌的情况; (4)设计空隙率3%8%粗粒式及特粗式的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适用于基层; (5)设计空隙率大于15%的粗集料及特粗式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PB)适用于基层; (6)设计空隙率大于18%的细粒式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OGFC)适用于高速行车、多雨潮湿、不宜被尘土污染、非冰冻地区铺筑排水式沥青路面磨耗层。,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其它沥青混凝土的类型: 1.沥青玛碲脂碎石(SMA)由沥青、纤维稳定剂、矿粉及少量的细集料组成的沥青玛碲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而组成的沥青混合料。最基本的组成是碎石骨架和沥青玛碲脂结合料。SMA组成特点: 1)一种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 2)增加矿粉用量和使用纤维作为稳定剂 3)沥青结合料用量多(高1%以上,沥青粘结性高) 4)目标空隙率2%4%。体积指标、析漏试验、车辙试验为主确定配合比, 5)材料要求高。 6)拌和时间要延长,施工稳定要提高 归纳为三多一少:粗集料多、矿粉多、沥青结合料多、细集料少,掺纤维增强剂,材料要求高,使用性能全面提高 形成机理:骨架嵌挤提供最大摩阻力,沥青玛碲脂提供最大的粘结力。,主要功能:1)抗滑性能好2)有很好的高温稳定性和耐久性(寿命长20%以上)3)对带钉轮胎的磨耗抗力好4)可用于底面层,也可以铺筑表面层,特别可用于铺薄面层。5)摊铺和压实性能好2.多孔隙沥青混凝土表面层(PAWC)是一种压实后含有大约20%孔隙的沥青混合料,从而在层内形成一个水道网。(开级配磨耗层OGFC或称为排水沥青混凝土磨耗层或透水沥青混凝土磨耗层)功能:1)使雨水不会在表面形成水膜和径流,使车辆轮胎与路面保持接触,从而避免高速行驶时产生的水漂现象。2)消除车后的溅水和喷雾现象3)消除路面表面的反光现象,从而使道路标志容易看清4)明显减少车辆的滚动噪声5)抗车辙能力高特点:在PAWC下面必需设置防水层,以防水渗入下卧结构层。,第一节 概述,三、沥青路面的温度稳定性,1. 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 沥青混合料的特点是强度和抗变形能力随温度的升降而产生变化。温度升高时强度降低,温度降低时强度增大。, 沥青路面在高温下产生的剪切变形有下列两种情况:,一种是面层很薄,或者面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很差时,面层将沿着基层顶面滑动; 另一种是面层很厚,或者面层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很大时,则整个面层内部发生推挤移动。,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因素和提高其高温稳定性的措施:,第一节 概述,三、沥青路面的温度稳定性,1. 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2. 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 沥青路面在低温时:强度增大,但抗变形能力却因刚性增大而降低。气温下降,特别是在急骤降温时,会在路面结构上产生温度梯度,路面面层遇降温而收缩的趋势会受到其下部层次的约束在面层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造成面层开裂。, 沥青路面的低温缩裂类型:,一类是温度下降而造成路面的开裂,它与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收缩有关,这种裂缝是由表面开始发裂而逐渐发展成为裂缝;另一类是属于路基或基层收缩与冰冻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裂缝,这类裂缝是从基层开始逐渐反映到沥青面层开裂。, 影响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的因素和减少路面低温开裂的措施:,四、沥青路面的水稳性,沥青混凝土水稳性指标常采用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试验和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试验。,沥青路面类型的选择选择依据:1)道路的等级、交通量、使用年限、修建费用等,2)工程特点(施工季节、施工期限、基层状况等),3)材料供应情况,4)施工机具、劳力和施工技术条件等。选择原则:根据路面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按技术经济原则综合考虑。 (1)密级配和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凝土适用于各等级公路的各个层次。当采用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时,混合料应不至于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明显离析; (2)为提高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或普通沥青混合料不能适用于使用需要时,宜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SMA宜同时采用改性沥青; (3)开级配排水式沥青混合料磨耗层必须采用具有高粘结性能的特殊的改性沥青铺筑,其下的层次应采用空隙率小、密水性好的结构层,并设置封层。工程上必须通过试验,取得成功的经验,并经过论证后使用; (4)开级配排水式沥青混合料基层ATPB下卧层应具有排水和抗冲刷的能力。工程必须通过试验,取得成功的经验,并经过论证后使用; (5)特粗式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基层,粗粒式沥青混合料适用于下面层或基层,中粒式沥青混合料适用于中面层和表面层,细粒式沥青混合料适用于表面层和薄面罩面。砂粒式沥青混合料适用于非机动车道或行人道路。对高级公路及一级道路,除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外,通常宜选用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26.5mm的沥青混合料。,沥青面层的混合料类型根据公路等级及所处得层位的功能性要求选择,并应遵循以下原则:(1)沥青面层宜采用双层或三层式结构,各层之间应联结成为整体,为此在沥青层下必须浇洒透层沥青,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必须喷洒粘层沥青。(2)沥青路面应满足耐久性、抗车辙、抗裂、密水、抗滑等多方面性能要求,便于施工,并应根据施工机械、工程造价等实际情况选择沥青混合料的种类。(3)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和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或采用普通的道路沥青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宜对上面层或中面层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措施,或采用SMA等特殊的矿料级配。如果需要二级公路也可采用改性沥青或SMA结构。,对沥青层较厚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在选择级配类型,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时,应首先保证各层的组合不致发生早期破坏。并在此基础上优先或侧重考虑各层的服务功能作出选择:表面层应具有良好的表面功能、密水、耐久、抗车辙、抗裂,潮湿地区和湿润地区的路面上面层应符合潮湿条件下的抗滑性能不符合要求时,宜铺筑抗滑磨耗层。在寒冷地区,表面层应考虑抗裂性能的要求。三层式路面的中面层或双面式路面的下面层应重点满足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下面层应在满足高温抗车辙性能基层上,重点考虑抗疲劳性能及抗裂性能的要求。除排水式沥青混合料外,各层都应考虑密水性,当上层属渗水性结构层时,层间或下层应有防排水措施。,高速公路的紧急停车带(硬路肩)沥青面层宜采用与车行道相同的结构,但表面层宜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铺筑。 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设计厚度相匹配。除行人道路外,沥青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倍。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厚度不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SMA等嵌挤密实型混合料的厚度不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以减少离析,便于施工和压实。对各层适用的结构类型、公称最大粒径、最小压实厚度选择。 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须采用机械化连续施工。,第二节 沥青路面材料力学特性与温度特性,一、沥青混合料强度特性 表征沥青混合料的力学强度参数有: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抗拉(包括弯拉)强度。沥青路面破坏:1)拉裂,2)滑移开始而逐渐扩展1.抗剪强度 摩尔强度理论,材料的抗剪强度包括摩擦阻力和粘结力两部分组成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产生剪切破坏条件为: c和 是表征路面材料抗剪强度的两项参数,通过直接剪切试验,三轴试验或拉、压试验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不仅同矿料的级配组成、形状和表面特性有关,也同沥青的粘度和用量有关,还与试验温度、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粘结力取决于: (1)沥青的粘度:粘度越高(针入度越小)混合料受剪时的粘滞阻力就越大,粘结力也越大(2)沥青用量:用量过少时,不足以裹敷矿质颗粒;过多时,沥青会将矿料挤开;都会使粘结力降低。存在最佳沥青用量,使粘结力达到最大。(3)温度和剪切速率:沥青的粘度受温度和应力作用时间影响大。随温度升高和剪切速率的下降,混合料的粘结力下降(4)细料:细料(特别是矿粉)含量增多,有棱角的集料增多,矿粉同沥青的吸附性好等因素,有助于提高粘结力。 混合料中的矿质粒料因有沥青涂敷,其摩阻力比纯粒料有所下降。沥青含量越多,摩擦角下降越甚。集料级配良好、富有棱角时,有助于增加摩擦角。,2.抗拉强度 抗拉强度主要由混合料中结合料的粘结力提供直接拉伸试验:是将混合料制成圆柱形试件,试件两端粘结在有球形铰结的金属盖帽上,通过安装在试件上的变形传感器,测定试件在各级拉应力下的应变值。 间接拉伸试验即劈裂试验,是将混合料制成圆柱形试件,直径为D,高度为h,试验时通过压条,沿直径方向按一定的速率施加荷载,直至试件开裂破坏。抗拉强度由下式计算确定: 沥青混合料在常温下,抗拉强度随沥青含量和加荷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针入度和温度的增加而下降沥青混合料在负温下,抗拉强度随沥青针入度和温度的降低会略有下降。,3.抗弯拉强度 路面材料的抗弯拉强度,大多通过简支梁试验进行评定。梁截面边长的尺寸应不低于混合料中集料最大粒径的4倍。通常采用三分点加载。材料的抗弯拉强度按下式计算: 沥青混合料的抗弯拉强度取决于所用材料的性质(沥青性质、沥青用量、矿料性质、混合料的均匀性)及结构破坏过程的加荷状况(重复次数、应力增长速度等)。另外,计算时期的温度状况对抗弯拉强度有很大的影响。,二、沥青混合料的应力应变特性1)沥青混合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具有随温度和荷载作用时间而变化的特性,具有粘弹性性状。 弹性应变加载或卸载时,立即产生或恢复的应变 粘弹性应变应变随加载时间或卸载时间增加而增加或减少的应变 塑性应变在卸载后应变不能恢复的应变 随施加荷载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弹性性质、粘弹性性质和粘弹塑性性质。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受温度与加载时间的影响较大。 注意:表征沥青混合料的变形特性应标明作用时间和温度,蠕变:材料在应力保持不变时,变形随作用时间而发展的过程应力松弛:变形物体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而自动降低的过程(内部流动的结果)松弛时间:保持该阶跃变形条件下,施加产生阶跃变形的应力随时间逐渐下降,直到施加阶跃变形前的应力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松弛时间取决于粘滞度,粘滞度与材料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在温度一定时,沥青混合料呈现的性质,取决于荷载作用时间与应力松弛时间的比值。 作用时间比松弛时间短得多,材料呈现为理想的弹性体; 作用时间比松弛时间长得多,材料呈现为粘塑性体。 作用时间与松弛时间相同,材料呈现为粘弹塑性体 温度高,粘滞度小,则松弛时间小,沥青混合料表现为粘弹塑性或塑性。 温度低,粘滞度大,则松弛时间大,沥青混合料表现为弹性。,2)劲度模量 劲度模量:沥青和沥青混合料在给定温度和加荷时间条件下的应力与总应变的比值 沥青劲度试验曲线可以看出: 当加荷时间短或温度较低时,曲线接近水平,表明材料处于弹性状态; 加荷时间很长或温度较高时,则表现为粘滞性状态; 中间过渡段兼有弹一粘性状态。 各种温度条件下的曲线形状有相似性,只是在水平方向有一个时间间隔。这表明温度对劲度的影响与加荷时间对劲度的影响具有等效互换性。利用这一个重要性质可以广泛研究它的各项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 对于弹性状态的路面材料承受重复应力作用时,可能在低于静载一次作用下的极限应力值时出现破坏,这种材料强度的降低现象称为疲劳。 疲劳的出现,是由于材料微结构的局部不均匀,诱发应力集中而出现微损伤,在应力重复作用之下微量损伤逐步累积扩大,终于导致结破坏,称为疲劳破坏。疲劳强度:在一定的重复作用次数下,材料结构出现疲劳破坏的重复应力值疲劳寿命:在一定的重复应力作用下,材料结构出现疲劳破坏的重复作用次数。疲劳极限:材料在应力重复作用一定次数(例如106107次)后,疲劳强度不再下降,趋于稳定值,此稳定值称为疲劳极限。当重复应力低于此值时,材料可经受无限多次的作用而不出现破坏。,有两种试验方法:控制应力和控制应变试验。 控制应力试验是在试验过程中保持荷载或应力值始终不变,而应变量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加;控制应变试验,是在试验过程中不断调节所施加的荷载或应力值,使应变量始终保持不变,试验中材料的劲度仍不断下降,保持不变应变量所需要的力不断减小,控制应力试验,材料的疲劳破坏往往以试件出现断裂为标志。 控制应变试验,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疲劳破坏现象,可以以劲度模量下降到初始模量值的50作为疲劳破坏的标准。 采用控制应力试验方法可以用以下方程估算材料的疲劳寿命:,采用控制应变试验方法,也可得到相似的疲劳方程式。 但是从试验结果看来,有同控制应力试验方法相反的规律,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即劲度降低),材料的疲劳寿命反而增加。 两种试验方法得到不同的疲劳性状,其原因:在应力控制试验中,随材料劲度的降低,裂隙迅速扩展,而在应变控制试验中应力不断减小,裂隙的扩展便延续很长时间,材料的劲度越低,延续的时间越长,于是劲度低的材料,其疲劳寿命长。 一般厚的面层(15cm以上),应采用控制应力试验方法 薄面层(5cm以下),应采用控制应变试验方法。,四、沥青路面的温度状态1.大气的温度在一年四季和一昼夜之间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2.受大气直接影响的路面温度也相应地在一年之间和一日之间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3.路表面温度变化与气温变化大致是同步的,但是由于部分太阳辐射热被路面所吸收,路表面的温度较气温高,尤其是沥育路面,由于吸热量高,温度增值的幅度超过水泥混凝土路面。4.面层结构内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同样随气温的变化呈周期性变化,升降的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峰值的出现也随深度的增加而越来越滞后。5.一年四季面层不同深度处的温度还随气温变化而经历着年变化。,影响路面结构内温度状况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外部条件主要是气象条件,如太阳辐射、气温、风速、降水量和蒸发量等。而其中,太阳辐射和气温是决定路面温度状况的二项最重要的因素。内部因素则为路面各结构层材料的热物理特性参数,如热传导率、热容量和对辐射热的吸收能力等。 热传导率:单位温度梯度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断面的热量,同材料的结构、孔隙率和湿度有关 热容量:使单位质量的物资产生单位温度变化时所需要的热量。,温度状况预估 路面结构内的温度状况,可通过在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来预估。这种方法有两类,即统计方法和理论方法。 统计方法就是在路面结构层的不同深处埋设测温元件,连续观测年循环内不同时刻的温度变化,同时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包括对应的气温和辐射热等,对记录的路面温度和气象因素进行步回归分析。选择符合显著性检验要求的因素,分别建立不同深度处各种路面温度指标的回归方程式,Tmax=+bTa.max+cQ 式中:Tmax:路面某一深度处的最高温度,; Ta.max:相应的日最高气温,; Q:相应的太阳日辐射热,J/m2; a、b、c:回归常数。,理论法是应用热传导理论方程式推演出各项气象资料和路面材料热物理特性参数组成的温度预估方程式。 通常由于参数确定的难度大,理论假设的理想化,预估的结果与实测结果有一定的差距。,五、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指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车辙:路面结构及土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中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1.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集料级配:连续级配中粗级配混合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细级配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较差。间断级配(细集料间断)高温稳定性优于连续级配(骨架直接承受荷载作用)(2)集料的颗粒形状:具有丰富的棱角和发达的纹理构造,能形成紧密的嵌挤作用,有利于增强稳定性。(3)沥青的品种:稠度较高的沥青、其软化点高、温度稳定性好。 感温性强的沥青,高温稳定性差。 含蜡量高的沥青,高温稳定性差。 沥青质含量高,其高温稳定性高。 在沥青中添加聚合物,能有效提高高温稳定性。,(4)混合料的沥青含量:沥青用量过少,集料表面沥青膜过薄,混合料缺乏足够的粘结力,不能形成高强度,稳定性不高。沥青含量增多,稳定度随之提高。沥青含量进一步增加,集料表面沥青膜增厚,自由沥青增多,稳定度下降。(5)混合料剩余空隙率:空隙率增大,强度降低。空隙率低,强度和耐久性高,但空隙率低于3%,由于沥青在高温时的体积膨胀,形成泛油。(6)环境:高温及其持续高温,使路面强度下降,变形加剧。交通量特别是超载交通增大,变形加大。交通组成情况,如渠化交通比混合交通,路面变形加大。2.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评价1)评价混合料抵抗永久变形能力指标:(1)以相应某一应变量的应力大小来定义其稳定性(用于分析变形量)(2)以作用应力和累积变形量的比值来定义其稳定性(用于分析变形量)(3)以材料的抗剪强度参数,粘结力和内摩阻力来定义其稳定性(用于分析特定施加荷载条件下的承载能力),沥青混合料车辙的影响因素,2)常用评价方法:(1)无侧限抗压强度法:以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压强度比值来表示热稳定性。控制塑性变形指标:特点:试验方法简单,但无侧限抗压试验试件受力状态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不能反应路用性能。(2)马歇尔试验:以沥青混合料在60条件下的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来评价高温稳定性。 特点:试验方法简单,便于现场质量控制,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试验试件受力状态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不能反应路用性能。是一项经验性指标,不能确切反映永久变形产生的机理。,(3)三轴试验:以材料的抗剪强度参数,粘结力和内摩阻力来定义其稳定性特点: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方法,可以较为详尽地分析沥青混合料组成与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它的受力状态与沥青混合料在路面中受力状态比较接近,结果与使用情况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试验仪器和操作方法较为复杂。(4)蠕变试验方法:以作用应力和累积变形量的比值(蠕变模量)来定义其稳定性特点:可以判别混合料的稳定性指导材料的组成设计;可以预估车辙量,为路面设计提供依据。(5)轮辙试验:模拟车轮荷载在路面上行驶而形成车辙的构成试验方法。包括小型室内轮辙试验,大型环道或直道试验。以动稳定度表示抗变形能力。,特点:试验原理直观,结果与实际的车辙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3.提高高温稳定性的措施1)提高内摩阻力的方法(1)增加粗颗粒含量或减少剩余空隙率,使粗矿料形成空间骨架结构(2)采用具有丰富的棱角和发达的纹理构造,能形成紧密的嵌挤作用,有利于增强稳定性。2)提高粘结力的方法(1)适当提高沥青材料的粘稠度(特别是采用改性沥青)(2)控制沥青与矿料的比值,严格控制沥青用量。(3)采用具有活性的矿粉,改善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4)在沥青中掺入聚合物(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异丁烯、聚乙烯等)。,六、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 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指沥青混合料抵抗温度变化(降温)生产的收缩应力的能力。按产生原因分类:1)低温开裂:主要发生在日平均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长的北方寒冷地区。温度收缩应力将随着温度的下降而不断增大,当温度收缩应力增至与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抗拉强度相等时,路面就会产生低温开裂。 2)温度疲劳开裂:主要发生在日平均气温并不太低,但昼夜温差大、日温度周期性变化规律明显的地区。在此情况下,虽然路面中产生的温度收缩应力小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路面不会及时开裂,但每次温度收缩应力的循环都将在路面材料内部造成一定程度的温度疲劳损伤,随着温度收缩应力循环次数的增加,温度疲劳损伤将逐渐积累。与此同时,由于沥青混合料的老化,其抗拉强度及抗变形能力却在不断衰减,其结果就如同荷载疲劳破坏一样,最终将导致路面的温度疲劳开裂。,3)温缩型反射裂缝:是指沥青面层摊铺以前基层已经开裂,在沥青面层摊铺后,由于路面温度日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在与基层裂缝对应的沥青面层的横断面上产生温度收缩开裂现象。 1.影响低温抗裂的因素(1)环境温度与荷载作用的时间A.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与温度关系出现一峰值:随温度降低,抗拉强度增大,当低于某一温度之后,抗拉强度又随之降低,脆化点温度:在一定条件下(加载方式,材料)最大抗拉强度值所对应的温度。B.抗拉强度随荷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的影响A.密级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