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6 卷第 2 期JOURNAL OF NANJ ING TEACHERS COLL EGEMarch , 2000论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卢海鸣(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职博士 、南京出版社副编审210008)摘要本文应用最新发现的考古材料 , 结合历史文献 , 对六朝石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 并从佛教石刻雕塑艺术 、陵墓神道石刻雕塑艺术 、铭文石刻书 法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六朝石刻雕塑书法艺术中图分类号 : J 32On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Stone Carvingin the Period of Six Dyna stiesL u Ha imingAbstract : Using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and the historical records , the au2thor has given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tone carving in the period of six Dynasties , and expounded its artistic achiev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 Buddhist stone carvings and sculptures , stone carvings and sculptures on roadsides to the grave yard , and the inscrip2 tions and the calligraphy cut on rocks.Key words : Six Dynasties , stone carvings , sculptures , calligraphy , art六朝石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 它与同时代的北方佛教石刻堪称南箕北斗 , 交相辉映 。然而 , 多年来 , 学术界提及六朝石刻 , 多指陵墓神道石刻 , 其实 , 它有 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内涵 , 其艺术成就更是空前绝后 。本文拟就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作一探讨 , 以就教于方家 。石刻 , 按照目前我国出版的权威性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 具有两方面的含 义 : 一是指刻有文字 、图画的碑碣或石壁 , 以及其拓本 ; 二是指镌雕石制品 。现存的六朝收稿日期 1999151188 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石刻 , 从其社会功能角度出发 , 可以划分为纪念性石刻 、佛教石刻 、陵墓石刻三大类 。纪念性石刻是指为表彰著名历史人物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树立的石刻 。六朝时期 ,著名的纪念性石刻有葛祚碑、谷朗碑、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 佛教石刻是指以佛教题材为内容 , 以宣扬佛教教义 、偶像崇拜为根本目的的石刻 。它包括窟龛造像 、摩崖像 、单独石雕佛像 、礼佛图像 、佛塔 、经幢 、造像碑等形式 。现存的六朝佛教石刻主要有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和浙江新昌石城山宝相石窟 。陵墓石刻 , 顾名思主是指陈设在古代帝王官僚陵墓前面神道两侧的石兽 、石柱 、石碑 等地面石刻 , 以及埋葬在墓穴中的石墓志 、石买地券等地下石刻 。其种类和数量的多寡依 墓主的身份 、地位高低而定 。地面石刻以帝王陵墓前面陈设的石兽 、石柱 、石碑最有代表性 。就目前所见 , 共有34 处 ; 此外 , 官僚墓葬前 , 也发现了极少量的石碑 , 以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出土的东晋爨宝子碑和刘宋爨龙颜碑较为典型 。地下石刻中 , 石墓志有 20 方 ( 含 2 方拓 本) , 石买地券有 9 件 。这些六朝石刻 , 其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雕塑艺 术 , 二是书法艺术 。其中雕塑艺术又可分为佛教石刻雕塑艺术和陵墓石刻雕塑艺术两大 类 。(一) 佛教石刻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 , 北方地区以佛教石刻占据主导地位 , 涌现出了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一大批皇皇巨制 , 艺术成就空前绝后 , 无与伦比 。南方六朝统治区域 内 , 虽然只有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和浙江新昌石城山大佛等少数佛教石刻遗迹 , 其规模 、气势也难以与北方佛教石刻相提并论 , 但其艺术成就却不可低估 。佛教传到中国后 , 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 68 年) 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 , 于孙吴赤乌十 年 (247 年) 在建邺建立了建初寺 , 北方的洛阳和南方的建邺成了中国南北两大佛教重 镇 。当年的寺庙由于时代久远 , 多已无存 , 唯有石窟保存下来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虽然屡经后世妆銮修补 , 大多已失去原貌 。但目前规模较大造 像尚可辩认出南朝形制者有大龛和次大龛各一个 。大龛平面呈椭圆形 , 穹隆顶 , 无前壁 , 大龛入口处现存明代砌筑的重檐砖石门壁 。内沿山崖雕出石坛 , 坛正中为呈禅定坐姿的无 量寿佛 , 高三丈一尺五寸 (7172 米) , 连底座在内通高四丈 (918 米) ; 坛前方左右两侧各 雕刻一尊立于重瓣莲台之上的胁持菩萨 , 高三丈三寸 (7142 米) 。坐佛垂下的衣襞和菩萨裙饰下部向外撇开的形式 , 皆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造像相似 。与无量寿佛大龛 相邻的次大龛 , 平面也近似椭圆形 , 无前壁 , 龛内凿出平面呈 “U”字形的石坛 , 坛正面 雕刻释迦 、多宝两尊并坐在佛像 , 坛前左右两侧各雕刻着一尊侍立的菩萨 。释迦 、多宝皆 着通肩服装 , 作禅定相 , 项光中雕莲座 ; 他们的右肩皆有明显的弧形饰线 , 这种饰线在中 原仅见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和河南巩县石窟第一 、二 、三 、四窟 。在这两龛附近 , 可以辩认出原来形象的还有坐佛龛 、倚坐佛龛 、千佛龛和思帷菩萨像龛等 。大多数造 像属于梁朝“褒衣博带”的风格 。浙江新昌县宝相弥勒大佛 , 坐像高 13123 米 , 底座高 214 米 , 其面相 、服饰 、坐姿与9 卢海鸣 : 论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大佛相似 。这些佛教石刻雕塑 , 从雕刻技法上来讲 , 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用阴线条表现石刻细部的 传统 , 另一方面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 , 采用凸起的圆线条或扁平的线条来表现作品 的细部 。从造型设计上来看 , 与当时的绘画艺术风格密切相关 。这两处石窟均是南朝名 僧僧 设计建筑 。据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 : “ 为性巧思 , 能自准心计 , 及匠人依标 , 尺寸无爽 , 故光宅 、摄山大佛 、剡县石佛等 , 并请 经始 , 准画仪则 。”由僧 设计而建 造的这两尊大佛 , 都是结伽趺坐 , 体型巨硕 , 拔地参天 , 体现出一种崇高庄严之美 , 与佛 在世人心目中普渡众生的丰伟形象正相吻合 。(二) 陵墓神道石刻雕塑艺术在六朝佛教石刻的发展步履缓慢之际 ,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异军突起 。这些石刻形体硕大 , 气势恢弘 , 雕琢精致洗练 , 造型夸张 , 变形适度 , 富有丰富的想像力 , 摆脱了婉约 、 细腻 、秀美风格的约束 , 代表了六朝石刻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 可与北方佛教石刻相媲 美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 , 以力量 、运动 、速度体现出一 种宏伟庞大的气势之美 ; 另一方面 , 改进了汉代古朴 、幼稚 、粗糙简单和笨拙的作法 。在 造型设计 、雕刻技法等方面 , 达到了新境界 , 实现了继汉开唐的历史性转变 , 并对唐宋时 代的石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道石兽 , 无论是帝陵前的石麒麟 , 还是王侯墓前的石辟邪 , 都是用整块巨大的石头雕刻而成 , 其造型特征一般都是昂首挺胸 , 双眼圆睁 , 张口吐舌或垂舌 , 腹侧双翼 , 长尾 曳地 , 一足前迈 。汉代石刻以力量 、运动 、速度所体现出的宏大气势之美 , 在南朝陵墓神 道石兽雕刻中表露无遗 。与此同时 , 南朝石兽在造型设计方面渐趋完善成熟 , 显得雄骏灵 动 , 矫捷有力 , 富有生气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麒麟为南朝陵墓中时代最早的神道石刻 , 其造型凝重 , 作风古朴 , 纹饰简单 , 显得朴拙而缺乏灵气 , 但却蕴积着雄骏豪迈的气势 , 与汉代石兽具有血脉 相承的联系 。齐时的石兽 , 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陵墓石刻 , 由于受到顾恺之 、陆探 微等人的“秀骨清像”绘画风格的影响 , 具有南朝典型的“秀骨清像”特征 。以齐武帝萧 颐景安陵石麒麟为例 , 长颈细腰 , 胸部高耸 , 全身作 S 形 , 装饰繁富 , 显得窈窕华美 , 肉丰骨健 , 矫捷有力 , 富有灵气 。梁朝陵墓神道石刻由皇帝陵寝发展到王侯墓葬 , 其中神道石兽的造型具有严格的等级 区别 : 皇帝陵前石兽均为头上长角的石麒麟 , 王侯墓前的石兽均为头上无角的石辟邪 。这 些石兽的足爪由齐时的四爪发展到五爪 。如果说梁武帝萧衍之父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麒麟 的造型更接近齐朝石兽特征的话 , 那么 ,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麒麟 , 则更多地受到当时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 陵墓神道石兽造型风格为之一变 。这一时期的名画家张僧繇改变了顾恺 之 、陆探微等人创立的“秀骨清像”绘画风格 , 创造出比较丰满厚实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 陵墓神道石兽上 , 表现为造型威武雄壮 , 刚劲有力 , 豪迈疏朗 。10 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艹陈朝陵墓神道石兽以陈文帝陈倩 永宁陵石麒麟最具特色 。其造型灵动俊美 , 矫健秀逸 , 纹饰繁缛华美 。不仅张口露齿 , 而且其足根着地 , 足趾翘起 , 足掌心朝前 , 给人“张 牙舞爪”之感 。蕴含着南朝卓越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精髓 , 气韵生 动 , 以形写神 , 形神兼备 , 具有典型的南方特色 , 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 。 神道石柱的造型沿袭汉代而有所创新 。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中 , 唯有梁代神道石柱硕果仅存 。其结构分为柱头 、柱身和柱座三部分 。柱头圆盖饰覆瓣莲花纹 , 圆盖之上伫立着 一只昂首挺胸的小辟邪 ; 柱身饰隐陷直刳陵纹 20 至 28 道 , 柱身上部有长方形柱额 , 柱额 上刻有神道文 , 柱额侧面饰有云气 、火焰 、莲花 、双龙等纹饰 , 柱额下饰有力士浮雕和交 龙纹 、绳辫纹 ; 柱座上圆下方 , 上为双螭 , 下为方形基座 。柱头 、柱身 、柱座三部分组合 在一起 , 形成一个有机而又和谐的统一体 。这些石柱造型典雅秀美 , 给人以亭亭玉立之感 。南朝神道石柱还有一个共同点 , 这就是柱身从下往上逐渐收缩变细 , 建筑学上称为 “收分”, 这种造型既增加了石柱的稳定感 , 同时又平添了几分美感 。神道石的造型与汉代一脉相承 。现存南朝陵墓神道石碑均为梁代遗物 。其结构分为碑 道 、碑身和碑座 (又称龟趺座) 三部分 。碑首作圆形 , 碑脊两边各装饰有相互交缠的双 龙 。碑首中间有一碑额 , 上刻文字 , 碑额下方有一穿孔 ; 碑身正面镌刻有长篇碑文 , 背面刻有立碑者姓氏 , 文字四周饰有卷草纹之类的图案 ; 碑座呈龟趺状 , 凸目圆睁 , 引颈仰 首 , 一足前迈 , 作匍匐负重状 。碑首 、碑身 、碑座三部分组合在一起 , 给人以高耸挺拔 、 庄严肃穆之感 。在雕刻技法上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与汉代相比 , 雕刻由简单到复杂 , 纹饰由朴素趋繁 富 。圆雕 、浮雕 、线刻等技法在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 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既不失汉代的雄骏生动 , 又具有这一时期的庄严秀美特征 , 达到了良好艺术效 果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一般都是用长 、高在 3 米以上 , 宽 115 米左右的整块石头雕刻而 成 , 雕刻技法多用圆雕 。通常圆雕所表现的是个别的 、立体的 、没有背景的形体 , 也就是 说 , 圆雕必须解决好形体结构的多面观 。这在西方雕塑中是最为常见 、最为典型的雕刻技法 。南朝时期的能工巧匠们在雕刻陵墓神道石兽时已经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了这一技法 , 并辅以浮雕 、线刻等多种技法 , 使石兽的整体与局部造型在空间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 一 。而石兽本身动态的姿势 , 繁简相宜的装饰 , 犹如锦上添花 , 构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 的形体美 。神道石柱和石碑也运用了圆雕 、浮雕和线刻三种技法 , 造型简朴庄重 , 给人以 庄严秀美之感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与汉代相比 , 在雕刻技法上可以说是取得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 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 。(三) 铭文石刻书法艺术六朝石刻在书法艺术史上也是光芒四射 , 成就斐然 。六朝石刻铭文 , 无论是何种书体 , 在用笔 、结体和章法布白上 , 均体现出一种用笔的美 、结构的美和意境的美 。 据不完全统计 , 六朝具有代表性的铭文石刻共发现有 40 余件 , 这些石刻铭文真实地折射了当时的书法艺术发展轨迹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11 卢海鸣 : 论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三国时期 , 隶书仍为官方书体 , 而孙吴四大名碑书体不同 , 各具妙趣 。葛祚碑为现存六朝时期最早的一块石质碑刻 , 字体为楷书 , 略含隶意 。其用笔圆劲厚重 , 已不见 “蚕头燕尾”那种隶书特有的笔法 ; 结体方正端整 ; 章法朴实无华 。它被书法界公认为是 我国楷书的鼻祖 。谷朗碑为楷书 , 含有隶意 。是由隶向楷过渡阶段的书法 , 可与晋代写经相印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 : “吴碑四种 ,谷郎古厚 , 四碑皆为篆隶真楷之极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三段碑。相传是孙吴著名书法家皇象所书 。其 字体既不同于篆书 , 又不同于隶书 , 用方笔写篆 , 笔意在篆隶之间 , 竖划收笔尖锐出锋 , 似悬针之状 ; 结体以圆驭方 , 既紧敛又开张舒展 ; 气势雄强 , 浑厚有力 。这种有别于世俗 的书体创造出的神秘氛围 , 与吴末帝孙皓为制造天命所归的舆论而诡称天降神谶的目的 ,互相交融 ,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神秘效果 , 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康有为称赞该 碑“奇伟惊世”、“笔力伟健冠古今”, 为“篆隶之极”。该碑雄伟奇特的风格 , 对后世影响 颇大 。清代书画家赵之谦 (18291884 年) 和近世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18641957 年) 的 书法篆刻作品 , 都是从中汲取养分 , 获益匪浅 。禅国山碑又名封禅国山碑、国山碑等 。字体为篆书 。相传 孙吴中书东观令 、书法家苏建所书 。行笔浑圆劲健 , 肥而不臃 ; 结体由小篆的长方形演化为正方形 , 与 隶书有相通处 , 显得宽博而饶有隶意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 : “封 禅国山碑纯古秀茂 , 浑劲无伦 。”东晋时期 , 楷书逐渐取代隶书 , 成为通行书体 。而碑铭 、墓志书法 , 或为隶书 , 或处 于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谢鲲墓志仍为隶书 , 运笔挺劲 , 结体谨严 , 上承汉碑之风 , 方正规整严肃 。而王兴之夫妇墓志和爨宝子碑则是介于隶 、楷之间的一种书 体 , 用笔方劲沉着 , 雄健古朴 ; 结体奇拙 , 稳中求变 ; 布局整齐对称 , 具有一种朴拙峻峭 之美 。而王建之夫妇墓志采用隶书 , 含有篆书笔意 , 体现了一种严谨复古的风范 。南朝时期的碑铭 、墓志等石刻书法已完成由隶书向楷书的转变 。 刘宋初年的晋恭帝玄宫石碣, 作为刘宋官方为东晋末代皇帝撰写的碑文 , 仍用隶体 , 其笔划瘦硬古拙 , 力度很强 , 劲挺中透出娟秀 ; 结体较为方正敦实 , 风格严谨匀整 , 结构力求变化 ; 在章法上有意放大字距 , 字距间空间的扩大 , 反衬出字体的瘦劲挺拔和俊 逸娟秀的艺术特色 。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出土的刘宋年间的爨龙颜碑, 与东晋爨宝子碑合作 “二 爨”; 因此爨宝子碑高大 , 俗称“大爨碑”。碑文为楷书 , 但仍保存有隶书笔意 。该碑书法笔力遒劲 , 雄强茂美 。山东益都出土的刘宋时期刘怀民墓志, 尽管与 “大爨碑” 相距万里之遥 , 其书风如一辙 , 体现了这种书风的广泛流行 。刘宋明昙忄喜墓志为楷书 , 仍含隶书笔意 , 多用方笔 , 运笔凝练 , 结体严谨 , 酣 畅自然 , 雄强中透出俊逸 , 平稳中蕴含灵动 , 形似北碑体势 , 而其神韵接近魏晋风范 , 有 异曲同工之妙 。南齐刘岱墓志为楷书 , 用笔沉静肃穆 , 点画线条舒展从容 , 横画较细 , 竖画较 粗 ; 结体秀丽工整 ; 章法疏密得当 , 显得雍容大度 。该墓志既有北方书法作品的浑厚风 格 , 又有南方书法作品的潇洒风范 , 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二王”书法的遗韵 。12 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南齐秦僧猛买地券含有隶意 , 用笔沉静 , 结体秀丽工整 , 章法萧疏 。这种工整的书法在六朝买地券中较为少见 。南朝梁桂阳简王萧融墓志为楷书 , 含隶意 , 结体平正 而不乏姿势 , 但刻工似乎有点草率 。该墓志是当时著名文人 、吏部郎中任日方 ( 59 507年) 撰写 。梁桂阳简王妃王慕韶墓志已经是成熟的楷书 , 横划写得较细 , 竖划较粗 , 这对后 来的楷书笔法具有一定的影响 , 其撇划快捷 , 捺笔较柔 , 而笔法刚劲有力 。运笔时 , 起笔 较重 , 行笔略轻 , 收笔又重 , 写得既有力度又有弹性 ; 结体平和冲融 , 端庄严谨 , 黄雅秀 丽中又见紧张开张 , 与北方书风不同 , 代表了南朝楷书秀美的风格 。该墓志是由东晋丞相 王导的七世孙 、国子祭酒王日柬 (477523 年) 撰写的 。梁永阳昭王萧敷夫妇墓志的传世拓本为楷书 , 略带隶意 , 与萧融墓志书体接近 。 其中萧敷墓志书法备受历代书法家称道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 (17991873 年) 称赞其书法艺术成就时写道 : “笔法精美宕逸 , 南碑而并有北碑之胜 , 真瑰宝也 。”燕子矶梁失名辅国将军墓志为楷书 , 全文 3000 余字 , 书体端庄秀丽 , 工整清晰 ,是现存六朝墓志中铭文最多的一块 。梁始兴忠武王萧忄詹墓碑碑额文字是楷书 , 但带有行书笔意 , 自然流畅 , 苍劲有 力 , 给人以别具一格之感 。该碑的碑文为楷书 , 行笔英锐 , 结体峻密 , 体格修长 , 章法萧 疏 , 意象雄强 ,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是“南碑”中的佼佼者 。该碑是梁朝吴兴 (今浙 江吴兴) 书法家贝义渊书写 。清代学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该碑时写道 : “贝 义渊始兴忠武王碑, 则长枪大戟 , 实启率更 (即初唐书法家欧阳询) 。其碑千余字 , 完 好者三分之二 , 尤为异宝 。”梁启超 (18731929 年) 更是以 “南派代表 , 当推此碑”表 示对该碑书法艺术的推崇 。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神道石柱有二 , 均为楷书 , 书法方正朴真 , 雄伟遒劲 , 笔势舒 展 , 骨气开张 , 神采超逸 , 千姿百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其为 “若芳圃桂树 , 净直有香 。”梁瘗鹤铭是南朝著名的摩崖石刻 , 世人称之为 “大字之祖”。原有 166 字 , 现仅有存 30 余字 , 其笔势飞动 , 字体厚重 , 笔法方圆并用 , 具有隶书和行书的意趣 ; 结体开 张 , 核心凝稳 , 章法疏密有致 , 潇洒而又法度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写 道 : “大字无过瘗鹤铭者 。”清代文人龚自珍有 “南书无过瘗鹤铭”之语 。近代学 者梁启超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其列为“碑品”中的“妙品”, 并说 : “石门铭为飞逸 浑穆之宗 ,郑文公、瘗鹤铭辅之 。”瘗鹤铭的书法作者历来众说纷纭 , 但大多数 人认为是南朝梁代“山中宰相”陶弘景 ( 452536 年) 。瘗鹤铭为隋唐以来楷书的风 范 , 对后世书坛具有较大的影响 。六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可以称作是百花齐放 , 美不胜 收 。“反左书”堪称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 风行一时 。“反左书”, 顾名思义 , 就是反书反刻 。现存六朝时期的“反左书”实例有二 : 一是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石 柱柱额题字 , 另一个是南京梁吴平忠候萧景墓神道石柱柱额题字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石柱现有两个 , 西柱字为正书 , 东柱子为反书 , 柱额题字都是 “太祖文皇帝之神道”8 个字 , 共 4 行 , 每行 2 字 。西柱正书风格俊逸 , 遒劲浑厚 , 古朴 典雅 , 楷书中含有隶意 , 在南朝石刻书法中较为常见 。东柱为反书 , 用笔粗细轻重变化起13 卢海鸣 : 论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伏 , 富有节奏感 ; 结体方正 , 刚柔相济 ; 章法俊逸 , 神采飞扬 , 其魅力不减正书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神道石柱现存西柱 , 柱额题字为“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 个字 , 共 6 行 , 每行 4 字 。用笔匀称和谐 , 结体平稳端实 , 章法 整齐谨严 。康有为称赞该石刻铭文是书法艺术史上的“平整匀净之宗”。此外 , 梁朝天监石井栏题字 、西善桥梁朝失名辅国将军墓买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宜昌伍家岗区四校联考2026届数学九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合同范本设备采购合同中英文对照
- 2026届安徽省宣城市六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专家病例科普知识培训课件
- 专利知识培训问题课件
- 2025互联网行业劳动合同
- 邮储银行拉萨市达孜区2025秋招笔试言语理解题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2025秋招英文群面案例角色分析
- 邮储银行鹤岗市南山区2025秋招笔试法律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乌海市海勃湾区2025秋招笔试计算机基础专练及答案
- 项目经理职业生涯规划
- 除锈剂MSDS参考资料
- 高一英语选择性必修一课文及翻译(外研版新教材)中英Word精编文档
- 社会调查研究抽样课件
- 消防管道支架工程量计算表
- 英语英语句子成分和基本结构
- 应用成型的双面彩钢板复合风管代替传统的铁皮风管
- JJF(石化)006-2018漆膜弹性测定器校准规范
- 东华软件需求调研提纲汇总版与03-02同步
- 电焊工模拟试题(含答案)
-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精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