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也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也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3页
也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4页
也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也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遵循背景、和谐、差异性、成功、主体性和保密性六条原则,根据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学科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途径中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形势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民主的气氛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将较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1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有些学者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学科教学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心理健康内容、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人格榜样作用等途径来实现。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已成为教育走向内涵发展道路的基本战略和策略。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努力争做科研型乃至专家型教师,正逐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教师逐步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没有许多教学参考书和教案选编等资料可供借鉴,要靠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去寻找、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把思考付诸实践,选题实验,捕捉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及经验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心育能力逐步提高,这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遵循长期教学实践工作的规律,是根据学校学科教学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确立的,它是学校开展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有六条。1背景原则这是指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这些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以及基础知识等背景材料,以便学科渗透心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到知己知彼,提高教学效率。2和谐原则这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要建立一种和谐合作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交织成一幅情感交融、和谐合作的人类认知活动美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必将逐步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彼此关心、信任,团结合作,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上进心态。 3差异性原则是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是有差异的,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4成功原则这是指老师在教学渗透心育过程中,必须创设各种经由学生自身努力达到学习目标的条件,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希望获得成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内在本性。对一个学生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关于教师期望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告诉我们,教师预期学生是成功的,学生真的会趋于成功。老师必须改变评价方法,注重学科的思维过程,创设多种机会,尽量让每一个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一个个“成功”激励他们走向成功。5主体性原则是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而直接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6保密性原则是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凡是不利于学生的消极信息任课教师都要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保密性原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三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遵循背景原则,各学科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背景情况因为年级、性别、成绩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不同的。要求全体老师要在课前课后与自己所教的学生 交朋友,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爱好特长、家庭情况、智力和非智力等信息,在备课时,不仅要围绕教材与课程标准,更要围绕所了解到的学生背景情况进行课前准备,努力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遵循和谐原则,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三点:第一,热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第二,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第三,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柱。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去探求知识。教师要乐意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切不可伤害学生,要满足学生人格尊重的需要,要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三)遵循差异性原则,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要遵循差异性原则。首先是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等;其次是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手段和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再次是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例如,北京市银河小学倡导教师要说好“十句话”,即: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 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十句话”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借鉴。(四)遵循成功原则,给学生提供成功发展的体验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教材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机遇,力争做到:运用与创造情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运用幽默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具体要做到三点:第一,教师要采取支持学生成功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成功发展的体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要让学生成功,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要因人而异。第二,保持良好的教学情绪,发挥教育机智。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用自己的饱满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课堂教学过程,好比是一个化学反映堆,师生、生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时产生突然裂变,有时又吸引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头脑清醒,把握局势的变化,有意识地影响每一个教育对象。例如,当某学生举手发言、提出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培养学生求凝思维的兴趣与习惯;当某学生不能完整回答提问或答非所问时,教师应给予体贴和温暖,给予点拨,或者用安慰、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受到激励和增强自信心。第三,进行合理评价。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改进评价方法。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在没有笑脸的教师面前,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中免不了会有批评,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使教师的批评变得温和又善意,犹如春风化甘雨,变得委婉而智慧,犹如青橄榄,涩过之后格外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项潜能。考试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教师要将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式结合,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五)遵循主体性原则,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遵循主体性原则,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这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非常有益,有助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不同意见的平等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话的意识和开放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综合各种观点的智慧和容忍不同意见的胸怀,有助于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新课程改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六)遵循保密性原则,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个别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学生会向教育者泄露很多个人的秘密、隐私、缺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困扰、矛盾、冲突等。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信息保密。失密,对教育者来说,就是失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开展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过程中,既要保持严肃性,又要具有灵活性。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点 (一)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把握好三“点”。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三“渗透”。第一,要讲究有机渗透。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问题是按教育学、心理学的客观规律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并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要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言必称“心理”,也不是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为学科教学贴上一些心理学名词的标签。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顺其自然”,才能“水到渠成”。第二,要讲究适度渗透。叶一舵教授认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 “副目标”,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 “主目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 “适时有度”。所谓 “适时”,就是在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分钟时间),如果 节分钟的学科课有分钟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就不叫学科渗透,该叫心理健康教育课了。所谓 “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程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 三是要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第三,要讲究灵活渗透。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要灵活应用。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举例请看美国的一堂小学阅读课灰姑娘(按:从朋友那里得到了下面这份资料,觉得很有推荐价值。而那位朋友又是从湖南省教科院幼教教研员周丛笑女士那里得到的。我们要感谢他们!另外要说明的是,下面文中的按语是我另加的。)大中小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们讲这个故事。很快,孩子讲完了,老师开始提问。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喜欢辛德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们。辛德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她不好。(按: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为后面分析后妈人格的另一个问题作铺垫的。)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灰姑娘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辛德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那就惨啦。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按:第一个问题,目的是教育孩子守时守信。)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的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 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们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晕倒状,全班大笑)。(按:第二个问题,教育孩子爱整洁和注意自己的良好形象。)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德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哦!学生:(过了一会儿,有个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后母,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对别人不够好,可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么?(按:第三个问题,教育孩子尽量细致、客观地理解每一个人,哪怕是一般所谓的“坏人”,总之要学会宽容。)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德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车夫。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德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学生:是的!老师:如果狗和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的跑回家么?学生:不会,那样她就会吓倒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老师:虽然辛德瑞拉有仙女的帮助,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们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按:第三个问题,教育孩子学会交往和交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德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那她还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么?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老师:对极了!如果她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舞会的?学生:她自己。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德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母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以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德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学生:要爱自己!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那就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就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德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德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按:第四个问题,教育孩子自爱自尊自重,而且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要做到这一点,并把这种观念看得很重。这正是欧美国家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即“个人本位”的部分,注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的意思。这种价值观和我们东方国家迥然不同,我们是“群体本位”的,具体表现为“家族本位”或“小团体本位”或“国家、社会本位”。两种价值观孰优孰劣?这正是当代中国正在深刻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生:是的!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十二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德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老师:天啊?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将来谁要当作家,一定别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么?孩子们欢呼雀跃。(按:第五个问题,激励孩子们的开拓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欧美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目标之一。)真棒的老师,这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课我们是几岁的时候才想到这些层面的呢?十年?二十年?还是一辈子?这位老师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师。她会用一个故事来延伸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再用这几个问题延伸出它们的答案,再又从答案中引导出几个不同的人生道理,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而且,她还能从那些不美好的角色入手,也能让那些角色把延伸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点,也正是中国的教育观念所做不到的。(按:这堂课的特点很多,比如让孩子主动思考、组织讨论、用“你最喜欢谁”的情感性问题引出教学过程、注重激励和引导,等等。但确实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师所设计的五个问题说实话,这个故事我读过多次,可从来都没有产生过这五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可见这位美国教师对教材的开掘有多深。而且他的开掘是紧密根据美国孩子发展的基础和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显得那么有教育的现实价值。现代美学认为,对任何文学作品,读者的阅读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他必然也应该根据自己的观念和需要对文本作自己独有的理解和建构。只有这样,文学欣赏才会真的有价值。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