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布满藤本植物回廊中.doc_第1页
漫步在布满藤本植物回廊中.doc_第2页
漫步在布满藤本植物回廊中.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步在布满藤本植物的回廊中,游客能闻到植物发出的浓烈气息;接着,进入“水世界”,流水倾盆而下或冲刷地面的声响给人听觉以震撼;再后面是触觉区各种长、带刺、光滑或粗糙的作物应有尽有;最后是味觉区,种植着各种可食月的蔬菜瓜果和草木。在日本京都杉并区的几个绿洲系列小游园,用对应听觉、嗅觉、触觉的耳鼻、足等人体感觉器官命名,并分别有强化各类感觉功能的设施。在那里,人体感知潜力最大可能地被启动和发生作用,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小游园的设计师用这样的文字对这几个游园做了说明:“小游园包含了5种官能,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感官彼此增强、通力合作。但是面对今天日益复杂、多层次的城市生活需求,其所带来的噪音、空气污染、风景的破坏、地方品质的隐退,已经使我们的感官终止了功能。建设这些游园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与人的感官相联系的设施和环境的构建,使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多意识到这些微弱感觉的存在,并对城市环境和风景给与相应的关注。”中国古典园林是运用植物形式、意境、季相等方面特性来进行造景的。1植物的形式造景11形貌 植物的形貌主要包括3个方面:细部形貌:如花形、果形、干形、枝形等;个体形貌:主要由植物个体树冠的形体特征所决定,如伞形树冠、圆球形树冠等;群体或整体形貌:由多株植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形貌特点,如植物群、丛的整体形貌,林冠线形貌、林缘形貌等,或优雅细腻富于风致,或粗犷豪放野趣横生,效果不一而同。l2色彩 植物具有非常丰富的色彩。在不同的季节里,植物的色彩是以中性色和暖性色为主的。如翠绿、墨绿、黄绿、红色、橙色、黄色、土黄、褐色等。随着波长的缩短,色彩的温暖感、面积感有下降的趋势,而距离感和重量感则有增强的趋势。各种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力,例如,红色给人以兴奋、欢乐、热情、活力或危险、恐怖之感;橙色给人以明亮、华丽、高贵、庄严或焦躁之感;紫色给人以华贵、典雅、娇艳、幽雅或忧郁、恐惑之感;褐色给人以严肃、浑厚、温暖或消沉之感;而绿色则给人以青春、和平、朝气、幼稚、兴旺或衰老之感。13线条 主要包括植物的树干、树枝线条、林冠线、异质体的界面线等。一般来说,直线给人以力量、稳定、刚强而单调之感,而曲线则给人以优美、柔和、运动之感。在园林中由植物所表现的直线条和曲线条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常结合起来造景,二者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4质感 植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质感,不同的树种、不同的结构都会带给人以不同的质感感受。例如:有的植物树干质感光滑,而有的则非常粗糙;一些叶子大、厚、多毛的树冠显得粗糙厚重,而叶子小、薄、光洁的树冠则显得细腻轻盈;色彩素淡明亮、枝叶稀疏的树冠易产生轻柔的质感,而色彩浓重灰暗、枝叶茂密的树冠则易产生厚重的质感等。2植物的意境造景21比拟、联想、植物的“人化” 早在诗经中,人们在用比兴手法咏志、抒情时,就已引用了愈百种植物,这些植物渗透着人们的好恶和爱憎,成为某种精神寄托。这种植物方面的美感意识,影响非常深远,已成为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在人们的眼中,许多植物都含有特殊的意义。如:松柏,孔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见其耐寒、常青、坚强不屈的品格;梅花,王安石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之句赞其耐寒,陆游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句亮其节操;竹,张九龄称其“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更有王徽之“不可一日无此君”;荷花,为水中君子,香远益清成为它的品格特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一些植物的组合亦能表达深远的意境,如: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玉兰、牡丹寓意富贵等。22借助视觉、嗅觉、听觉等营造感人的典型环境 植物的不仅能使人从视觉上获得诗情画意,而且还能从听觉、嗅觉等感官方面来得到充分的表达。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水雨打的条件下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避暑山庄中的“万壑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发出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而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远香堂、承德避暑山庄的“香远益清”、“冷香亭”等景观,则是借桂花、荷花的香气而抒发某种感情。总之,这些反映出季节和时令变化的植物景观,往往能营造感人的典型环境,并化为某种意境深深感染人们。23诗词书画、园林的题咏的点缀和发挥 诗词书画、园林题咏与中国古典园林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许多园林景观都有赖于诗词书画、园林题咏的点缀和发挥,更有直接取裁于诗文画卷者。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亦是如此,如西湖三潭印月中有一亭,题名为“亭亭亭”,点出亭前荷花亭亭玉立之意,在丰富景观欣赏内容的同时,增添了意境之美。扬州个园有幅袁枚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咏竹吟梅,点染出一幅情趣盎然的水墨画,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君子品格的一种崇仰和追求,赋予了植物以诗情画意的意境美。3植物的季节造景31春境 春花,生意盎然,英姿勃发,是最富生机的季节,表现在植物便是“叶细而花繁”,用植物学术语来讲,就是先花后叶的植物,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运用春季开花的植物营造春景:如梅花、玉兰、海棠、桃柳等,其立意多取自诗格。狮子林问梅阁,是中部山丘上的赏春的景点。阁东向,早晨和煦阳光射入阁中,使人联想起王维的名句:“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于是,植梅于东窗之下,早晨日出便可映照疏影,送入暗想,报告春讯,阁中悬“倚窗春讯”匾额于正中隔扇之上。在这样的主题意境下,采用计成所写的“植梅绕屋”的手法,在阁周边植梅花,并用海棠、枸骨冬青、夹竹桃等相配,使繁荣春色并以常绿树相配景。此处也考虑到了梅花生长的适宜环境,宋张功甫认为:“植梅于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芽绿苔”之旁是“宜称”的,也就是说,梅花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发挥出良好的观赏性。可见,周围的环境是否适宜,对花木生长和景观也有关系。拙政园雪香云蔚亭,湖中“石包土”的山峦上,散植一片梅林,林中有道同望山头一长方形小亭。因在梅林中建亭,又都在湖中岛上,位置极佳,故用园冶中所说的“锄岭栽梅”的传统方式,梅林之北尚有乔木散生成林,隔湖南望是园中正厅远香堂,亭与堂可互为对景。因此命名此亭为“雪香云蔚”。“雪香”是从“怜香雪飞千片,忽讶残红覆一丛”诗意启发而来。“云蔚”直接引自郦道元水经注“交柯云蔚”。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意为春天去苏堤是一年中赏景的最佳时期,加之有诗“柳暗花明春正好,春湖雾散分林杪。何处黄鹂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就把春晨的烟柳、莺啼点出,烟波茫茫、风光秀丽的苏堤的园林艺术特色和意境即刻被人领悟。32夏境 夏意,多指开花植物的芳香和夏日中植物的浓荫所带来的浓荫如盖而带来的清凉之感。拙政园芙蓉榭,晋夏侯湛芙蓉赋:“临清池以游览,观芙蓉之丽华”,可见芙蓉之华丽自古欣赏。宋丰稷荷花诗更点名了赏景之季节,诗道:“桃杏二三月,此花泥潭中。人心正畏暑,水面独摇风。”作为夏景而在水面植荷,可称是自古而然。植荷宜稀,所谓“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叶隙见水可免单调沉闷,散植依稀反觉池面宽阔。拙政园远香常,虽是以欣赏荷之香境而著名的景点,但其周边多种古木所营造的浓荫匝地,决不亚于荷花之香给人带来的美的愉悦,南有广玉兰、东有枫杨、北有丛林、西有修竹,形成“佳木繁荫人坦坦”的清凉夏境。沧浪亭翠玲珑,是后部一座极幽静的庭院,因该庭院较为独立,故以单一的淡竹群植成林,无一株其他植物配合其中,夏同在竹径小坐,丝丝日光经竹叶中透入,真是清凉悦目,暑意尽消。33秋境秋色,是植物花、果、叶齐赏的季节,古典园林中多用秋季开花、结果、叶色变化等的植物来营造秋景。拙政园待霜亭,是秋季赏果之处。古人为能融于自然,喜亲手莳果,尝新品位。取自韦应物之反映太湖洞庭山柑桔的诗:“怜君卧病思新桔,试摘才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待霜”二字表达了对柑桔成熟的殷切盼望,也抒发了古人赏玩秋色的喜悦之情。留园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此处入秋时节,植物叶色转黄或变红,一片金黄,真可谓是金秋时节赏景之佳地。34冬境 冬雪,入冬后,植物叶片凋零,可赏其枝形;更有常绿树种作为冬景中不可多得的绿意,且能在枝头积雪,增添了赏玩的乐趣。观枝,对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来说,它的冬季观赏特性是其枝形缭绕,似翻腾飞舞,就是经常所说的“冬骨”。观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