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研究的背景、任务及发展趋向胡世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提要 首先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 在此基础上, 总结了目前和今后土地利用研究的五大任务, 即土地利用的实况调查及理论研究、土地利用分类与评价、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土地利用 区划和规划、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 最后提出土地利用研究的 6 个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区划; 区域可持续发展; 粮食问题中图分类号 F 301. 24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综合开发我国资源已经提上议事 日程。然而, 我国土地资源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 问题, 诸如资源不清, 质量不明, 利用不当, 管理 不善, 保护不力等。中国人口不断增多, 经济快速增长导致非 农业占地急剧膨胀, 使我国人均耕地迅速减少, 人地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 的加速, 粮食问题日趋紧迫。 而与此同时, 由于 人为和自然原因导致的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 和水土流失等现象也在不断发展、恶化。面对我 国大发展、大建设的形势和需要, 进行土地资源 调查、土地利用及管理开发研究, 从而协调人地 关系,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就显得非常 紧迫, 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实践意义。2 土地利用研究的任务2. 1 土地利用的实况调查及理论研究2. 1. 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调查。从开发程度上 看, 全国已经利用和基本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77. 6% , ( 约 7. 45 亿 hm 2 ) , 未利用 或难利用的土地面积 2. 15 亿 hm 2 , 可以说, 中国绝大部分可利用的较好土地已经开发利用,后备资源不足, 构成中国土地利用的一个基本 特征。从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结构来看, 农业 1 土地利用研究的背景1. 1国际背景早在 1949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就专门成立 了世界土地利用调查专业委员会, 推进全世界 各国 1100 万土地利用图的编制, 以查清各国土地资源, 研究土地利用问题。 英国、美国、日本、欧洲大陆各国都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 利用调查研究, 并相继进行了国土整治与开发、土地规划等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这为现代各 国进一步进行土地利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年来, 国际科联、国际社科联等国际组织 相继提出了较大的全球合作研究计划, 例如IGB P (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HD P ( 人类发展 项 目 )、W CR P( 世 界 气 候 研 究 计 划 )、D IV ER S ITA S 等。 在这些计划执行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 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必须首 先搞清, 于是形成了 IGB P 与 HD P 的一个新交叉计划 (L U CC ) , 着重开展全球土地利用和土 地覆盖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目前, 土地利用研究成为地理学的一个新研究热点。1. 2国内背景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 有着灿烂的农业 文明, 因而对土地利用研究历史源渊流长,禹 贡对土地分等划级就是最早的土地利用研究思想。在当前, 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 水土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的突出矛盾。 特别是自 80 年代以来, 中国进入 胡世雄, 男, 28 岁, 博士研究生来稿日期: 1996- 07- 19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用地面积 ( 约 6.38 亿 hm 2 ) 占已利用土地面积地、林地、牧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分别占全的 88. 4% , 77. 5% , 20. 1% , 73. 8% , 90. 9% ; 部干旱高寒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55% , 其 地、林地、牧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分别占全 的 11. 6% , 24. 5% , 79. 9% , 26. 2% , 9. 1%。 以看出, 中国的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 区, 而牧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中国平原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32. 63% , 丘陵和山地63. 37% 。中国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也有明显 异, 城市用地相对连片, 形成各具特点又相互 系的用地功能分区, 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 95. 68% ; 非农业用地面积 ( 0. 33 亿 hm 2 ) 占4. 35% 。 由此可见, 中国农业用地 ( 农林牧副渔 业) 占主导地位。从各部门用地结构看, 全国总土地面积9. 6亿 hm 2 , 耕地 1. 36 亿 hm 2 ( 占 14. 21% ) , 园地0. 07 亿 hm 2 ( 占 0.79% ) , 林地 1.96 亿 hm 2 ( 占20. 35% ) , 牧草地 3. 39 亿 hm 2 (占 35. 27% )。中国耕地、林地比重较低, 是少耕、少林国家; 牧草 地比重高, 草原相对较多; 全国城镇工矿、交通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较少。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 长期一直以种植业 (耕地) 为主, 林、牧、渔业用地比重较低。耕 地中又以粮食用地为主, 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养地绿肥作物用地少。 每年约有 3 亿亩耕地生 产的粮食用作饲料, 很大一部分秸杆不能还田。林地中用材林比重大, 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 比重小。草地中天然草地面积大, 人工建设草地少, 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靠天养畜”状况。城镇土地生产用地多, 生活用地少, 布局不合 理, 造成土地浪费现象严重。80 年代以来, 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和市场经济,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 改变了过去“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观念,加快了林、果牧、渔业的发展。 但由于单纯追求 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在土地结构调整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最突出的是盲目扩大经济效益高的果树、经济作物等的 用地面积, 开挖鱼塘, 过分地挤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此外,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 开发区还出现了耕地荒芜及工矿建设占而不用的现象, 有的地方盲目开发房地产, 这些都造成 了土地的严重浪费。因此, 如何根据市场需要和经济发展及建 设的需要, 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结构, 在保证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前提下, 开展多种经营, 提高土地 利用效益, 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土地利用结构体系, 是今后土地利用研究的一项 重要任务。2. 1. 2土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地带差异。东南部湿 润半湿润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5% , 其耕对高于乡村地区; 而乡村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结构类型多样, 分布广泛, 地域差异明显, 与然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土地与水热资源地区组合不平衡,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地带性。温带、暖温带及亚带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65. 2% ; 耕地分布总 势与水热条件有密切关系, 大部分分布在暖 带及亚热带, 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 土 高 原 等 地 区, 约 占 全 国 耕 地 总 面 积84% 。从水分条件分析,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降雨量大于 400mm , 干燥度小于 1. 5 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75% 。长江为界,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水资源占 国的 82% 以上, 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36% ,多地少, 水源较充足; 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地占全国的 64% , 水资源不足 18% , 地多水少缺水现象十分严重, 如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的 64% , 而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 5. 7% 。2. 2土地利用分类与评价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是进行 地评价及土地利用编图的基础和依据。 最新中国 1100 万土地利用图首次对全国土地行了三级分类, 共 66 个类型, 不仅详细地表了农业土地利用 (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域) 和城镇、工矿、交通、旅游等非农业用地,且对冰川和永久雪地、沙漠、戈壁、裸岩、盐地、沿海滩涂等土地覆盖要素也作了全面反映另外, 针对中国多山的特点, 把山区和平原土类型划分出来, 更体现了中国土地利用的特点这个分类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国目前土地分类究的最新成果。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对土地适宜性、生产潜力及合理利用程度、生产力高低进行 综合鉴定。 土地利用评价主要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特殊功能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进行评价, 同时也考虑土 地的限制性, 一般根据土地适宜性分为宜农地、宜林地、宜牧地等, 根据土地适宜程度分为高度 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 3 个等级。 土地潜力评价是根据气候和土壤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表 现出来的综合特征, 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高低和土地尚未发挥的潜在生产力。 土地经济评价 一般是在上述土地自然质量评价的基础上, 运用有关经济指标对土地进行经济评价。 三者各 有侧重, 可以互相补充, 从而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2. 3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土地利用图的编制, 首先取决于编图、目的 和选择的地图比例尺, 同时还要考虑制图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土地利用复杂程度和编图资料积累情况。土地利用图的基本要求应全面、系 统、确切地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类型和地域分异规律, 揭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开发利用 潜力, 对比研究土地动态变化规律。编制土地利用图是土地利用研究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目 前我国已经编制完成 1100 万土地利用图,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世界大国之中居于领 先地位。2. 4土地利用区划和规划土地利用区划是在综合研究组成土地综合 体的各种要素, 特别是自然要素的地域分异的基础上, 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方向, 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及 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 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用地结构、布局形式, 主要途 径和措施等, 在地域上进行划分。它包括现状区划和远景区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以及土地自身的质量和适宜性, 考虑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 源, 协调各部门和各企业对土地需求的矛盾, 提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总体控制布局,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 可以做到地尽其 用, 以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现 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2. 5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建国以来, 中国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 点是: 耕地、草地、水域、荒地面积减少, 而林地、果园地、非农业用地增加。 据国家土地部门估 计, 今后随着建设的加快, 占用耕地的情况不可逆转, 再加上调整结构、退耕还林还牧及自然灾害的毁坏, 每年将减少耕地 40 万 hm 2 , 即使国 家每年按要求开荒造田 20 万 hm 2 , 本世纪末耕 地仍要减少 133. 3 200 万 hm 2 , 届时全国人口 增加到 13 亿, 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未来发展趋势土地利用与 PR ED 战略及区域可持续发 展研究 全球性的人口膨胀及资源的过度开发, 引33. 1发的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 使当代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巨大矛盾, 因而国际 上相继提出 PR ED 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无 论采取何种战略, 要解决或缓和上述矛盾, 都直接或间接与土地利用有关。因此, 土地利用研究 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 土地利用研究与 PR ED 战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结合,将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3. 2 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包 括两方面, 一是不断改变着地表的下垫面, 从而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二是影响大气中 痕量元素, 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所以目前土地利用问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问题。 人们力图在研究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基本特点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数据 库、动态监测系统, 进行典型地区的案例及样带研究, 最终建立模型, 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变化 趋势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从而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管理的政策建议。目前, IGB P 及 HD P 计划都将L U CC 列入 首选研究项目, 其原因是: 要搞清全球变化的机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与预报问题, 必须解决海洋、陆地的动力机制, 并建立相应的动力模型。 其中, 陆地方面的 研究最为薄弱, 也最为复杂, 尤以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驱动因素及模型研究问题更为突出。 因此, 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上 ( 千年、百年, 尤其是近50 年来) 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自然和 人文因子) , 确定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进而建立预测模型, 将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3. 3市场经济与土地利用研究目前,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 土地使用已从无偿使用转向有偿使用。因此, 借鉴西方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土地利用研究成果, 结合中国的实际,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研究势 在必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不仅被看作是一种资源, 而且还被视为一种资产和特殊商品,所以土地的开发与使用就应考虑土地区位、土 地地租、土地价格、土地市场等多种因素, 研究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行土地分等定级和土 地估价, 研究土地的转让、出让、拍卖及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 使土地利用进入市场经 济领域。3. 4土地利用与水资源及粮食问题研究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一是水资源问题,二是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中国的土地和水资源 的分布不平衡, 更增加了解决粮食问题的艰巨性。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等 14 个单位对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 得出初步结论: 在高投入水平 下, 中国 2000 年的粮食生产能力可望跨上 5 亿t 的台阶, 以人均 400k g 计, 可承载 12. 77 亿人 口; 2025 年有可能接近 7 亿 t 的台阶, 以人均450k g 计, 可承载 15. 48 亿人口, 能够保持供需 平衡。 但如果出现较低投入水平下的粮食生产量和人口控制不够得力的状况, 二者迭加所形 成的态势就将十分严峻。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研究在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中, 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3. 5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研究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大量人口拥 入城市, 使各个城市都急剧扩张,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及研究不适应城市的发展, 或者土地管出现漏洞, 导致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城乡结 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局面。 民工棚及各各样的违法乱占乱建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容、建设和发展。有些城市出于部门或地方保 主义, 盲目开发城乡结合部, 造成大量的土地 费, 其严重程度让人触目惊心。 可以预计, 随 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的逐步完善、成熟, 结 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 土地利用研究将越 越重视城乡结合部的研究。3. 6 土地利用研究与科学新技术的结合近年来, 地球信息科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土地利用研究的现代化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土地利用研究必须充分利用遥感卫星及航空供的多种信息源, 力争实现由过去的偏重静 研究向动态研究历史性的转变。 利用遥感提 的信息, 可以更有效地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下 土地退化等问题进行动态监测, 及时提出可 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管理。土 利用研究与地球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将是 地利用研究的最新趋势之一。综上所述, 土地利用研究在国内外都受 高度重视, 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展。土地利用研究的任务除了传统的实况调查评价、规划及编图之外, 更注重土地利用的动变化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土地利用研究 未来发展趋向, 既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全 变化、粮食问题、城乡结合部开发等一系列迫 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外, 更要重视利用新 术, 以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研究的现代化。致谢: 本文承蒙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郭焕成研员的帮助和指导, 特致谢忱!参考文献吴传钧, 郭焕成. 中国土地利用. 北京: 科学出社, 1995郎一环. 全球资源态势与对策. 北京: 华艺出版199312陈百明主编.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3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石玉林, 等.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几个战略问 自然资源学报, 1989 (4)4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Ba ckgroun d, Ta sk s an d D eve lop in g Ten den c ie sof L an duse Re sea rchH u Sh ix io n g(T h e I n s t itu te of G eog rap hy , CA S a n d N a t ion a l p la n n in g C om m it tee, B e ij in g 100101)A bstra c tO n th e b a se o f an a ly sin g th e p re sen t in te rn a l an d in te rn a t io n a l b ack g ro u n d o flan du se re sea rch , f ive ta sk s a re summ a r ized in th is p ap e r, w h ich a re th e p rac t ica l in ve st iga t io nan d th eo re t ica l re sea rch o f lan du se, c la ssif ica t io n an d eva lu a t io nlan du se m ap , lan du se p lan an d fea tu re s o f lan du se t ren d. F in a lly, th e fu tu re w e re p u t fo rw a rd.o f lan du se, com p ila t io n o fsix deve lop in g ten den c ie s inlan du se;lan du se reg io n a liza t io n;reg io n a l su stan ab le deve lopm en t;Key word sp ro b lemg ra in(上接第 11 页)The D e s ign of G IS Ba sed In te ll igen t D ec is ion Suppor tSy stem f or F lood Eva lua t ionW e i Y im in gZho u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3D家庭影院投影仪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突发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3篇)
- 2025-2030铸造装备绿色化改造政策支持与市场响应报告
- 混凝土独立基础施工方案(3篇)
- 标杆施工方案(3篇)
- 直播电商中直播电商的定价策略实践对GMV增长研究
- 2025年护理三基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 教育局预防欺凌应急预案(3篇)
- 广信江湾新城应急预案(3篇)
- 衡水市突发应急预案演练(3篇)
- 2025年云南省高校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消费品市场2025年消费者对绿色包装认知及需求调研可行性研究报告
- 台球厅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充电桩运维服务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防砸安全鞋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医疗器械仓库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湖南省古丈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题含答案
- 水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课件
- 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使用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国家科学技术奖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简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