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考试情况分析.doc_第1页
浏阳市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考试情况分析.doc_第2页
浏阳市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考试情况分析.doc_第3页
浏阳市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考试情况分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浏阳市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考试情况分析浏阳市中考语文评卷组当监考后的疲倦还未褪净的时候,我们又带着一种共同的期望走到一起,拿起神圣的判笔,划下一个个公正的“”和“”。面对一份份略带稚气的答卷,我们是欣慰和喜悦?抑或是无奈和痛惜?面对考试的结果,我们是否对试题和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冷静的分析与反思呢?下面的评析你是否有同感呢? 一、试卷分析试卷共分三大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分析、写作。从整体看,试卷涵盖了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文学文体知识和文学欣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欣赏感受等五个层级的能力进行了难易不同的考查。考查内容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范围之内,各个能力层级和知识结构占分比例适当,较难题约占10%,难度适中;题型设计灵活多样,有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图文转换题、开放性表述题、写作题等题型。(一)具体考查内容1语言积累与运用:有常用汉字的认读识记,日常生活中常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使用,常见语病的判断,传统对联文化、乡土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信息的整理与转换,概括与表达能力;古代诗歌的作家、作品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代诗文的识记与初步欣赏,课外名著阅读等考查内容。2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综合、欣赏和评价能力。其中,文言文阅读选自课内,采用对比阅读形式进行考查。有文中常见实词的理解,课文大意、重点句子的句意及作者写作思路的把握,文言语句的朗读与翻译,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等考查内容。现代文阅读均选自课外,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情感体验及创造性解读,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阅读体验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观点、语言的领悟程度和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3写作:一道命题作文,一道话题作文,采用二选一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强调文体。命题采用象征或比喻手法,富有新意,有利于学生说真话、实话,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利于考查学生创造性表述的能力。第一道作文题通过“温馨提示”,基本上消除了审题障碍。(二)试卷的突出特点1试卷内容紧扣时代脉搏,特别关注当前热点问题。一是“宋楚瑜回家”、“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超级女声节目”及近期报刊新闻均进入试题;二是作文题走进桃花源也紧扣“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结合当今的社会时政和文化生活,考查学生在语文基本功上是否扎实,令学生耳目一新。2试卷选材具有浓郁的湖湘文化气息。除“宋楚瑜回家”、“超级女声”是本土内容外,还有第5题要求学生在四个描述长沙本地的对联中选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最接近的一个,既涉及了中国传统的对联文化,又对学生的乡土文化进行了考查,浓浓乡情深蕴其中,让人倍感亲切。3课改精神渗透其中。(1)体现了“三个维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本试卷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导向。试卷第6题“图文转换”,第15题“找出能概括彩霞形成原理的句子” 以及第9题关于母亲情感的理解和第21题谈阅读体验与生活体会等,既有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又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2)注意学科渗透与整合。语言积累与运用中第2题、第6题分别把时事政治、数学统计分析与考查学生语文基本功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题(二)将物理学与文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考查了学生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又考查了语文基本功。(3)关注生活,重视生活经验积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生活,重视学生经验的积累。本试卷敏锐捕捉生活中事例,如第2、3、4、5、6题内容大部分来自近期新闻报道,是生活中的热点;阅读(三)更是生活中的事件,也许就发生在某个考生身上。这些内容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同时,又考查了学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生活经验是否丰富。(4)关注语言发展,注重阅读积累。语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许多鲜活的词语来自社会生活,它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如第3题中的“绿色食品” “绿色通道” “阳光少年”“阳光招生”等词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如果学生不关注语言发展,不阅读新闻报道,就会弄不清这些词语的含义;还有第8题的名著阅读填空,向广大教师发出了重视阅读积累的信号。(5)试题更为开放灵活。试卷的主观题占86分(含作文)之多,这些主观题都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答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设标准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6)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辉。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链接相当巧妙,两文均强调了“人(民)”在政治或军事上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文思想;现代文阅读(三)更是闪耀着中华优良传统的思想光辉,文章着重从心灵上感动教育学生。特别是第21题,既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可以说,整个阅读的解题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熏染过程。同时,命题作文走进桃花源,题目下面出现了有趣的“小贴士”一句关于桃花源的解释。这样的温馨提示,首次出现在中考作文当中,正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关怀。(三)值得商榷的地方1试题答案设置或沿袭教参说法,或有失周密。如第11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节奏划分参考答案沿袭教参说法,将“不以”与“封疆之界”断开,与实际朗读不符,准确划分应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第19题要求学生回答母亲“突然抱紧我”“在我肩头啜泣”的原因,准确答案应包括“为儿子懂事而感动,和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内疚、心疼、痛苦和无奈”两个方面,但参考答案却只注重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2话题作文提示将本体与喻体倒置,人为地增加了审题难度,致使学生出现审题偏差。学生在审题时,将“心灵鸡汤”写成“事实鸡汤”。如果将原题提示改为“更需要心灵鸡汤良好的精神养料,来滋润自己的心。”就好多了。 3题目内容设置出现失误。第18题中“面对大米饭的诱惑在我心中始终有一种朴素的想法”,文中并无相对应的语句,造成学生答题困难或出现偏差。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分析(一)我们随机抽取了100份试卷,对每一位考生的各项得分进行了详细的统计,统计情况如下。表一:学生得分情况统计表题 目平均得分得分率%满分率%0分率%大题得分率%大 题小 题分 值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121.56578.2548171.6221.04525248321.8909010421.3656535521.28646436631.3645.32027786.3979.88474821.73586.75776阅读(一)11分921.7286861464.11020.45522.757641121.54577.257121232.06568.834891321.26563.256336阅读(二)8分1421.03551.75322956.41521.1758.558411621.2763.563371721.04523126阅读(三)9分1821.7587.58611771921.2562.53382021.92969642132.0167303阅读(四)9分2220.82541.25223954.22320.81540.7517262410.676767332520.9949.533352621.58797921作 文6044.9674.93表二:学生成绩分数段统计分 项分 数 段96分以上7295.5分71.560分60分以下所占人数30人51人11人8人所占比例30%51%11%8%平均分数85.2(二)情况分析1第2题、第6题失分较多,反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漠视,词义辨析等基本功不足,特别是第6题反映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不强,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甚至把现象与本质倒置,同时反映出学生筛选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弱,用自己语言进行表述时言不达意甚至错误,语言积累不够。2第10题文言文翻译得分率最低,0分率达64%,反映出学生语言转换能力不足,说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注重课文大意的把握,但文言基础落实不到位。3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得分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一是两段阅读文的题目难度相对大一些;二是因为教学中教师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造成学生心理出现偏差。三是学生比较喜爱欣赏性文章,求知性阅读较少,欣赏性阅读较多。学生缺少理性思维。4立意新、选材好、语言优美、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很少,内容空洞的作文较多,偏离题意的作文也不少。反映出我们的作文教学在审题、立意、选材方面缺少训练,传授应考式作文较多,而未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学生生活的情感体验。三、几点建议(一)按照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二)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材。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学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是否丰富直接决定了学生答题的好坏。因此,我们要用好生活这部教材,引导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更要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广泛涉猎,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培养自己的阅读个性。(三)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文、经典文章都是可供我们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价值超过教材中的某些课文,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利用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教学。加强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四)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语文基本技能。(五)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