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外国语(英语)课程名称:第一外国语(英语)课程名称:(英文)English课程编号:B00001课程组长:周开鑫 教授课程性质:基础课学 分:4总学时数:80其中:理论教学学时40,实验(实践)教学学时40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教材:张承平主编新世纪博士生综合英语(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Dingras, Rosario C.(e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ashington: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78 2Gibaldi, Joseph et al.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5 3Kane, Thomas S. & Leonard J. Peters. Writing Pro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694Lester, James D.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5th ed. Glenview: Scott, Foressman and Company,19875Morris, Linda A. et al. The Living Language.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4教学方式:1严格要求学生预习、克服语言障碍、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 2教师在课堂作必要的讲解、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随堂做问答、改写、复述、翻译等练习,伴之以讲解与讨论。 4课外实作训练,课内教师评讲。考核方式:考试与撰文或翻译相结合。先修课程:硕士研究生英语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目的:旨在使学员继续夯实英语语言基础,拓宽文化科学知识面,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真正熟练地掌握英语这一工具直接有效地吸收国际科学技术的最新信息,紧跟世界科技前进的步伐,能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并能从容自如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力争成为该领域的领先者。要求:1熟练地使用英语工具书解决语言障碍问题,有效地获取各种信息; 2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改善思维能力,树立挑战和创新精神; 3在全面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重点加强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4较快地阅读较高层次的英文原著,做到理解准确,能用英语复述和改写原文,并能从事有较大难度的英汉互译; 5能对课文涉及的学术话题开展口头讨论,表达清楚,具有说服力;6学会选择研究课题,学会搜集、评价、整理资料,学会立论、撰文、标注,学会写摘要、谢词、参考文献等,学会陈述学术观点、宣读学术论文。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英语能力提高部分 60学时学习16-20篇课文 第二部分 英语学术研究部分 20个学时学习英语学术论文写作5个单元 第二外国语(日语)课程名称:第二外国语(日语)课程名称:(英文)Japanese课程编号:B00002课程组长:朱嫣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学 分:3总学时数:108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参考书目:1周平、陈小芬编新编日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廷凯主编大学日本语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其中平时作业10,出勤20卷面70。先修课程:硕士生第一外国语编写日期:2007年7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作为博士课程的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在掌握以往所学外语语种的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同时,从零考试,重新学习一门新语种的复语式教学。课程主要通过语音、语言基础训练、篇章讲解等多种手段,从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对日语这一全新语种从入门到基本具备一定的实际运用能力,成为专业学习及以往所学语种的有益且必需的补充。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课程简介、五十音图 6学时主要介绍日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日语发音及书写的基本特点与技巧。第二章 浊音、半浊音、长音、音调、拗音、促音 6学时 学习日语各种基础发音方式及其书写方法。第三章 语音阶段测试 6学时 通过口试和笔试并举,测试日语基本发音及书写的掌握情况。第四章 判断句的肯定与否定、及各自疑问句和回答的方式 6学时第五章 指示代词、所属关系、特殊疑问代词 6学时第六章 方位代词、选择疑问、兼提以及数词的数法 6学时第七章 过去时的肯定、否定和疑问、年月日的表示方法 6学时第八章 动词活用介绍、动词第一连用形的用法、表来去方位的基本助词用法 6学时第九章 表动作目的和对象、场所的助词、表已经发生和还未发生的句形 6学时第十章 授受关系及表示家庭成员的称谓 6学时第十一章 存在句、表列举及并列的助词 6学时第十二章 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各种用法、动词第二连用形 6学时第十三章 形容词、形容动词作定语的用法、“只、仅仅”句形、“不大、不怎么”句形、表色彩的词 6学时第十四章 大小主语关系、接续词 6学时第十五章 比较句的各种表现形式 6学时第十六章 数量词的数法及数量词作状语、原因状语从句 6学时第十七章 主观愿望的表示法、表劝诱语气的句形 6学时第十八章 请求对方做某事的句形、动作的正在进行及持续状态 6学时第二外国语(德语)课程名称:第二外国语(德语)课程名称:(德文)Deutsch fr Doktorstudenten als zweite Fremdsprache课程编号:B00003课程组长:柳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学 分:3总学时数:108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教材:新编大学德语(学生用书3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参考书目:新编大学德语(学生用书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新编大学德语(教师手册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并行。采用互动的授课方式,即借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适度的换位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跃地参与到本学科的学习当中。每个教学班以10人左右为宜。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在期末成绩总评中,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卷面占70。先修课程:硕士生第一外国语编写日期:2007年7月课程目的与要求:针对博士生所开设的二外德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德语这门语言作入门性了解。在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并辅助其打牢自学这门语言的基础,使学生能够从大体上运用德语作为工具辅助相关专业的学习。各项具体技能要求如下:词汇:熟记课本每单元词汇表中课文,练习,交际及语法部分的词汇,尤其注意明确动词的配价及名词的性数。理解性掌握引言,听力和阅读理解部分的词汇,做到能够较好地辨析和渐进性运用。语法:对浅显和典型的语法知识有框架性概念,并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运用。阅读:能够阅读描写日常生活的简单短文,能够运用语篇水平以上的分析能力洞悉和把握全文中心思想。写作:掌握基本写作技能,能运用德语基础的习惯用语表达思想,且逻辑清晰,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翻译:能借助词典,作简单的德译汉。语意清晰,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且无重大语言错误。 听力:对题材熟悉,难度不大的听力材料,一两遍即可领略大意和重点。 口语:能进行基础的日常会话。能就本专业的一般性问题,与操德语的同行用关键词进行简单的会话交流。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材大学新编德语每单元都按照引言,课文,练习,语法,交际,听力和阅读理解的模式构架,每册共计十单元。其中每单元拟用6学时,其中讲解拟定4学时,练习拟定2学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在突出学生读、写、译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其德语水平全面跟进,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2.教学难点: 因为德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语法和句型结构难度相对较大,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练习量就无法掌控这门语言。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着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结合典型文本补充和完善现有语言知识,让学生在更深更广的语法现象中增进语言感觉和提高语言能力。第二外国语(法语)课程名称:第二外国语(法语)课程名称:(法文)Le Franais课程编号:B00004课程组长:毛蓓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学 分:3总学时数:108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教材:薛建成主编大学法语简明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参考书目:大学法语简明教程辅导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和考勤占30%。先修课程:硕士生第一外国语编写日期:2007年6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法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法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法语打下语言基础。同时旨在通过二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语言水平,扩展其知识面。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包括语音阶段四课,基础阶段三十二课(包括四课复习课)。一、 语音阶段(4学时)按每课1学时计算,总学习内容为教材上14课,学习内容为法语导论及语音知识、音素和读音规则总论等。二、 基础课程阶段(104学时)按每课4学时计算,总学习内容为教材上530课,学习内容为法语的冠词和其他限定词类、动词变位及其时态和语式、基数词和序数词、各类代词和介词的含义和用法等基础语法以及1500个左右的法语单词。练习主要为课后练习,分语法练习和课文练习两部分。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名称: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名称:(英文)Contempora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Marxism课程编号:B00005课程组长:庞跃辉 教授课程性质:基础课学分:2总学时数:40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6,实践教学学时4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教材:陈光主编科学技术哲学 理论与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目:1吴光宗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95年2高慧珠著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9年3肖峰编著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方式:以课堂多媒体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撰写论文。考核方式:考试与撰文相结合。先修课程:自然辩证法编写时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博士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力争达到丰富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分析科技发展现实问题能力、提高政治思想和人文修养的目标。其具体要求是:较深入了解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重要原则,把握现代科技革命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较深入理解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现代科技变化发展的新特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分析科技活动中的有关现实问题,提高科技创造活动能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导论 STS 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 2学时主要讲授“科学学或科学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既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与交叉,也是科学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与交叉”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与交叉”的难点问题。第二章 人类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演变 2学时主要讲授“蒸汽科技革命时代、电气科技革命时代、信息科技革命时代、生命科技革命时代”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信息科技革命和生命科技革命的特点与重大影响”的难点问题。第三章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学时主要讲授“现代科技重要影响的全球性、现代科技变革的深广性、现代科技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性、现代科技作用的深刻性、现代科技知识更新的加速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生产三位一体、密切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动整合、相互促进”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现代科技变革的深广性与学科之间互动整合”的难点问题。第四章 科学与哲学:当代自然科学的若干重大基本问题及哲学思考 6学时主要讲授“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统一性的新认识,宇宙的系统性观测特征的新认识,地球大系统观的新认识,DNA遗传分子学说和信息生命学说的新认识,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整体性、分立性和客观实在性的新认识”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时空观、生命观的新发展”等难点问题。第五章 科学与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6学时主要讲授“知识经济的产生背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经济的巨大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知识经济时代是否标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如何面对知识经济严峻挑战”等难点问题。第六章 科学与文化:现代西方科技思潮评析 6学时主要讲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文化,从文化角度评析西方科技思潮费格尔的可证实标准、波普的可否证标准、萨伽德的多元标准、邦格的科学家与伪科学家的区分标准、“累积模式”论的科学发展观点、“典范重构”论的科学观点”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科学与伪科学、科学家与伪科学家”等难点问题。第七章 科学与道德:科学家的道德意识与RD活动中的社会问题 6学时主要讲授“科学技术是否具有善与恶的属性,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内存联系,RD活动中涉及的有关社会问题”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与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责任”的难点问题。第八章 科学与法律:知识产权与科技发展的法律调适 4学时主要讲授“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知识产权制度与科技创新”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科技工作者如何强化法制意识与维护正当权益”的难点问题。第九章 科学与人文: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 4学时主要讲授“人文关怀的内涵与表现特征,科技进步应与人的尊严相统一,科技进步应与人的自由相统一,科技进步应与人的自我理性相统一”等重要内容;着重分析讲解“如何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人文关怀、科技工作者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等难点问题。现代数学课程名称:现代数学课程名称:(英文)Modern Mathematics课程编号:B00006课程组长:胡必锦 教授课程性质:专业课学 分:3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课程教材:R.F.Curtain, A.J.Pritchard,Functional Analysis in Modern Applied Mathematics, Academic Press,1977参考书目:1. W.J.Gilbert,Modern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1976 2J.R.Munkre,Topology, 1975 3A.Mukherjea,K.Pothoven, Re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1978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实复变函数基本知识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现代数学是在实分析,测度论,拓扑学,泛函分析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数学学科,在工程科学等实用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课程为工科博士生开设,着重介绍拓扑学和泛函分析的一般概念和基本知识及某些应用。一、 代数基本理论 1. 了解群、环、域的基本概念;2. 了解群、环、域的结构与表现。 二、 拓扑空间 1. 了解拓扑空间的基本概念;2. 了解拓扑空间的基本特性。三、 泛函分析 1. 掌握抽象积分理论;2. 掌握赋范空间初步;3. 了解算子理论初步;4. 掌握Hilbert空间中的Fourier分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代数基本理论 10学时第二章 拓扑空间 12学时第三章 泛函分析 32学时偏微分方程近代方法课程名称:偏微分方程近代方法课程名称:(英文)The Recent Methods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课程编号:B00007课程组长:汪达成 教授课程性质:基础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课程教材: Lawrence C. Evans,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参考书目:1王耀东偏微分方程的L2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叶其孝、李正元反应扩散方程引论科学出版社19903陈恕行、洪家兴偏微分方程近代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4Joel Smoller, Shock waves and Rea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5李开泰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6祝家麟椭圆边值问题的边界元分析科学出版社199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程、复变函数、计算方法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和研究偏微分方程的近代数值方法。一、 数学物理方程常用求解方法掌握各种常见数学物理方程,如 Laplaces 方程、热方程、波动方程等的求解方法及解的表达公式,包含特征线法、 Fourier 变换、 Laplaces 变换、 Hopf-Cole 变换、幂级数法等。偏微分方程的近代数值方法包括:Galerkin变分原理和Ritz变分原理,有限元方法,边界元方法,有限元逼近解误差估计,有限元插值基本理论,椭圆边值问题逼近解精度,有限元,边界元逼近解的 L2误差估计和最大模误差估计。二、线性微分方程及其理论基础了解 Sobolev 空间、半群理论等,理解线性微分方程如二阶椭圆型方程、线性发展方程等线性微分方程理论基础。三、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理论基础理解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理论基础(变分法,守恒律系统, Hamilton-Jocobi 方程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数学物理方程常用求解方法 18学时第二章 线性微分方程及其理论基础 10学时第三章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理论基础 12学时张量分析课程名称:张量分析课程名称:(英文)Tensor analysis 课程编号:B00008课程组长:邹兆南 教授课程性质:基础课学 分:2总 学时:40 适用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课程教材:田守若编著张量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参书目:1余天庆、毛为民编著张量分析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邹兆南编著向量与张量分析原理与题解台湾中央图书出版社1996.1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矩阵分析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 张量分析课程,是博士研究生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博士学位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研究张量的概念,张量代数,张量微分,张量应用。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张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高度抽象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为从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电动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一、基础知识1. 理解向量函数、有向曲线、向量的极限、向量的连续性概念。2. 深刻理解向量的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了解向量的导数运算法则,掌握向量的导数的基本性质,会求向量的偏导数。3. 理解向量的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概念,会求相应的向量积分。4. 理解N维度量空间的标度因子、雅可比行列式,掌握圆柱面坐标系、球面坐标系,了解圆环面柱标系、椭圆柱面坐标系、椭圆抛物面坐标系,牢固掌握坐标系的变换。二、张量的概念1. 理解N维空间的概念,了解爱因斯坦求和约定,掌握克罗内克符号。2. 理解基向量、倒易基向量、协变基向量、逆变基向量的概念。会求向量的协变、逆变分量。掌握坐标变换。3. 了解纯量的分量,了解应力、梯度、弹性摸量的分量。深刻理解张量的概念。4. 了解零阶张量,熟练掌握一阶(协变、逆变)张量,熟练掌握二阶(协变、逆变、混合)张量,了解高阶张量。5. 了解同型张量与相等张量。6. 了解张量场的概念。三、张量代数1. 掌握张量的线性运算。2. 理解张量的并积与缩并的概念,会求张量的并积与缩并。3. 掌握张量的点积与商率的概念,会求张量的点积与商率。4. 理解对称张量与反对称张量的概念。5. 理解度量张量与共轭张量的概念,掌握其对称性、倒易性与互逆性。6. 理解绝对张量与相对张量的概念,掌握相对张量的基本性质。四、张量微分1. 掌握第一、二型克雷斯托夫(Christoffel)符号及其性质。2. 掌握一阶张量对坐标的协变导数,掌握二阶协变张量、二阶混合张量,了解高阶混合张量。3. 掌握张量的协变导数的性质:雷西(Ricci)定理,莱布尼兹(Leibnitz法则)。4. 理解张量的绝对导数的概念,会求张量的一阶、高阶绝对导数,会用哈密尔顿算子,理解张量的协变分量与逆变分量,了解置换符号。五、张量应用1. 会求黎曼几何空间中的弧微分与弧长,会求向量的数量积,会求向量间的夹角,会求短程线。2. 会求质点沿曲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与动能。3. 理解向量的物理分量的概念,会求绝对纯量的梯度,会求向量的散度与旋度,会用拉普拉斯算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向量分析 6学时第二章 张量的概念 10学时第三章 张量代数 8学时第四章 张量微分 10学时第五章 张量应用 6学时 可靠性理论课程名称:可靠性理论课程名称:(英文)Mathematical Theory of Reliability课程编号: B00009课程组长:胡必锦 教授课程性质:基础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课程教材:曹晋华、程侃可靠性数学引论1986参考书目:M.Rausand, A.hoyland, System Reliability Theory,200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微积分学、微分方程初步、概率论、随机过程编写日期:2006年1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可靠性数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兴的一门应用性数学分支,在工程可靠性评估等实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本课程为工学博士开设,着重介绍系统可靠性数学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微积分学和微分方程基础,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基本知识。一、 常用的寿命分布 1. 掌握寿命分布与失效率函数概念及相互表示关系;2. 了解离散型寿命分布包含二相分布、Poisson分布等;3. 了解连续型寿命分布包含指数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极值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 4. 了解多维寿命分布,要求掌握冲击失效数学模型。二、 典型不可修系统 1. 理解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系统与部件的可靠度之间的关系;2. 理解冷储备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系统可靠度与部件可靠度之间的关系;3. 理解温储备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系统可靠度与部件可靠度之间的关系;4. 掌握系统可靠度的最优分配的数学形式及并串联情形下的解法;5. 掌握最小费用的备件最优分配的数学形式及并串联情形下的解法。三、 网络系统 1. 理解最小路和最小割定义;2. 掌握系统的最小路或最小割表示;3. 掌握系统可靠度的求法。四、 单调关联系统理论 1. 理解单调关联系统的定义,解释及性质;2. 了解单调关联系统可靠度的计算;3. 了解部件相依时系统可靠度的界;4. 了解寿命分布的类,要求掌握关于寿命分布的类的封闭性定理。五、 Markov型可修系统 1. 理解并掌握Markov型可修系统的一般模型及平稳分布方程组; 2. 掌握串并联情形的平稳分布方程组及可靠度、到失效的平均时间等的计算;3. 掌握表决系统的平稳分布方程组及可靠度、到失效的平均时间等的计算;4. 掌握冷儲备系统的平稳分布方程组及可靠度、到失效的平均时间等的计算;5. 掌握温儲备系统的平稳分布方程组及可靠度、到失效的平均时间等的计算。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常用的寿命分布 2学时第二章 典型不可修系统 8学时第三章 网络系统 2学时第四章 单调关联系统理论 14学时第五章 Markov型可修系统 14学时分形几何学课程名称:分形几何学课程名称:(英文)Fractal Geometry课程编号:B000010课程组长:韩逢庆 教授课程性质:基础课学 分:2总学时数:40适用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课程教材:谢和平分形几何 数学基础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1K.J.Falconer, The Geometry of fractal sets, Cambridge Univ. Press 2陈守吉分形与图象压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撰写论文或分析报告、多媒体教学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概率论编写日期:2006年1月课程目的与要求:分形几何学课程主要是面向全校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分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熟识基本理论;会应用基本理论考察自然现象的分形本质,计算分形维数,在图象压缩方面有初步的应用。一、 Hausdorff 测度与维数1. 掌握Hausdorff 测度的概念;2. 掌握Hausdorff 维数的概念;3. 理解Hausdorff 维数计算的例子;4. 理解Hausdorff 维数的等价定义。二、 维数的其他定义1. 掌握盒计数维数的概念;2. 理解盒计数维数的性质和问题;3. 了解修正盒计数维数;4. 了解另外一些维数定义。三、 计算方法1. 掌握维数计算的基本方法;2. 掌握有限测度子集的概念;3. 了解位势理论方法;4. 了解Fourier变换方法。四、 形集的局部结构1. 掌握密度的概念;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护人员日常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
- 2025年眼视光医生验光配镜技术操作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4-2025学年度烟草职业技能鉴定能力检测试卷附答案详解AB卷
- 钢结构常见缺陷检测及取样规范
- 2025年儿科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知识竞赛试卷答案及解析
- 汽轮机维护操作规程培训资料
- 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流程
- 2024年计算机二级模拟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幕墙工程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如何养生护眼的正确方法
- 危重患者皮肤管理课件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工伤受伤经过简述如何写
- 银行现金取款申请书
- 人事外包招聘代理合同
- 数字经济学-课件 第3章 数字技术
- AI引领时尚设计新潮-个性化需求的新一代解决方案
- 高二数学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同步练习题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热障涂层(TBC)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大轻质泡沫混凝土研究报告
- 室内装修工程质量保障措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