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而”用法浅析_第1页
《荀子》中“而”用法浅析_第2页
《荀子》中“而”用法浅析_第3页
《荀子》中“而”用法浅析_第4页
《荀子》中“而”用法浅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荀子中“而”用法浅析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该书总结了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的思想和荀子自己的学术思想,对我们学习当时的历史文化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然而古汉语中的虚词使用频繁,作用多样,意义复杂,给后人的阅读理解带来了诸多不便,这种现象也大量的存在于荀子之中。 “而”字就是古代汉语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主要有三种,最主要的是作为连词来使用,此外也会用作语气词和代词。据考证,荀子一书中,“而”总共出现有2422处,其中作为连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多用于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顺承关系等。(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与”。并列关系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并列的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D.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指连词后的语言单位须以连词前的语言单位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它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c.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D.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耗。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承接关系时多用来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句子,表示行为相连、两事相连、两事相关或时间先后相承等顺承关系。 a.登高而招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d.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e.身劳而心安,为之。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也,则伤人之民必甚矣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可不译。用作修饰关系时往往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多数情况下它的后面是表示行为的动词,前面是表示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的词语或短语,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C.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d.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E.行而供冀,非渍淖也。F.好法而行,士也。虑一朝而改之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a.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b.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d.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8. 表示目的关系,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9. 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二)做助词1.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2. 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