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商的政治制度 1 王位世袭制 代替了 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名师指津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奴隶社会 天下为家 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 天下为公 局面 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禅让制 2 行政制度 中央 设有相 卿士等 掌管政务 地方 封侯和伯 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3 政治特点 具有神秘色彩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王权 2 西周的分封制 1 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 拱卫王室 封建诸侯 以藩屏周 易错提醒 正确理解 封建 这一概念 封建 一词古今有别 西周分封制下的 封建 是指国家结构 即西周的 封邦建国 分封诸侯国的意思 封建社会 中的 封建 是指社会形态 即以地主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 2 概况 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和古代帝王后代 义务 诸侯为周天子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一不朝 则贬其爵 再不朝 则削其地 三不朝 则六师移之 权利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可以 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 功臣 镇守疆土 设置官员 3 影响 前期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 扩大了 后期 王权衰落 导致诸侯分裂 统治区域 割据混战 3 西周的宗法制 1 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 含义 用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 内容 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 特点 制 家国合一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统治秩序 父系血缘关系 嫡长子继承 5 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容易导致分裂和宗派势力 重男轻女 等级观念等 统治集团 图示记忆 1 商周奴隶制政治文明结构图示 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内容 1 皇帝制度 嬴政自称 总揽政治 经济和军事大权 天下之事无小大 皆决于上 2 中央官制 设丞相 和太尉 丞相之下有 3 地方官制 郡县制 郡守 主持全郡政务 承受中央命令 督责所属各县 定期向 汇报 郡守 秦官 掌治其郡 县令 是县的长官 主要任务是 始皇帝 御史大夫 诸卿 丞相 治理民众 图示记忆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结构图示 2 特点 1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2 中央机构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充分体现出 家天下 的特点 3 郡守和县令均由 直接任命 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皇权至上 皇帝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 专制主义 一种决策方式 指君主独掌政权 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 中央集权 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全国的政治 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 地方受命于中央 3 影响 1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 易形成暴政 加重人民的负担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阶级矛盾激化 基本格局 史论要旨 1 商周早期政治制度明显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 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政权与神权结合 2 秦代中央集权以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地方服从中央为突出特点 3 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 本课小结 重难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探究 1 分封制的特点及意义阅读西周分封示意图 探究 1 图示中的同姓与异姓封国的数量与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 图示中显示分封的同姓亲族较多且多分布于富饶之地 王室周边地区 如示意图 已知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在 礼记 昏义 中也提到 婚姻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世 探究 2 以上信息体现了古代通婚的什么原则 并结合西周历史谈谈这一原则的政治意义 提示 原则 由图可知鲁晋两国属于姬姓 礼记 也提到 合二姓之好 说明了 同姓不婚 的原则 意义 禁止同姓成婚 在客观上会促进与异姓之邦的联姻 以此扩大和加强与异姓集团的政治合作及军事联盟 其目的在于扩充势力范围 进一步巩固家天下与宗法制度 2 宗法制的特点 2013 安徽文综 t37改造 后 武则天 欲以武三思为太子 二人 狄仁杰与王方庆 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 武则天儿子李显 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 三思立 庙不 新死者附祭于先祖 姑 后感悟 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 后匿王帐中 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 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 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 狄仁杰传 探究 结合所学及材料 分析使武则天 感悟 的历史因素 并谈谈有何认识 提示 父系血缘关系或 家天下 政治等 礼乐制度等 反映了宗法制的影响源远流长 3 宗法制的影响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 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 后是自己的 红楼梦 第九十回 探究 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读这一现象 提示 材料反映了贾母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 表现在 以 贾母 为代表的宗族内封建家长的权威 先给宗族内人员操办婚事 后给宗族外的人员操办 史论总结 一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1 当时影响 1 凝聚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 把 国 和 家 密切结合 保证王权的稳定 保证贵族的特权 2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建立起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2 现世影响 1 积极作用 注重家庭建设 提倡尊老爱幼 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 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 过分重视人情关系 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二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 说明最高集团尚未真正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分封制的特点1 分封对象 多元化 以同姓亲族为主 可以再层层受封 2 分布区域 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 同姓多分布于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 3 君臣关系 君臣权利与义务较为明确 进一步彰显周王的最高地位 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 诸侯关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名家评史 观点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 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 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 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 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 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 经验守旧 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 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 材料论述的主旨是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主要是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宗法色彩 表现为等级制 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 极端皇权主义 亲贵合一 裙带作风等 这些无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不利的 具有落后性 原创例证 周礼 中规定 黄帝冕服 玄 黑 衣 赤 红 裳 用十二章 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a 色彩审美b 贵贱等级c 社会分工d 君主专制 解析 选b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 等级森严 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 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 说明了不同的等级服装的颜色 样式的差异 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 观点 师服曰 吾闻国家之立也 本大而末小 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 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 而下无觊觎 今晋 甸侯也 而建国 本既弱矣 其能久乎 战国 左丘明 左传 解读 左传 桓公二年 公元前710年 追述晋昭侯因封桓叔 昭侯之叔 于曲沃而导致的一场内乱 晋昭侯封桓叔于曲沃时 师服因预感到晋国会发生祸乱而说的一段话 道出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政治目的 通过建立等级森严的血缘宗法和分封关系 从而达到使 民服事其上 而下无觊觎 的目的 师服认为晋在西周之初 本 既寡弱 就不该再分封 师服的话表明 分封既可固本 也可能弱本 春秋战国的诸侯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 重难点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探究 1 三公九卿制度 探究 有人认为上图的架构具有民主的色彩 请说明并概括其实质 提示 1 民主 秦朝时 军政大事的决策 一般先由丞相 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 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2 实质 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 是一种 皇权下的民主 2 郡县制度 2011 福建文综 t38改造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秦之所灭者 六国耳 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 分之为县 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 为天下计 则 郡县制 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 读通鉴论 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 郡县之制 的历史作用 指出其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的根本原因 提示 1 作用 有利于社会安定 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 不以血缘分封 体现了天下为公 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 2 原因 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在公元前221年 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 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 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 分裂为变态 纵使长期分裂 人心仍趋向统一 即使是流亡的朝廷 仍以统一为职志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秦始皇 探究 根据材料 分析秦代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 提示 加强了管理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为历代沿用 史论总结 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皇帝至尊 皇权至上 2 中央 行政制度的运行以皇权为核心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 体现 家天下 的特点 部分官职专为皇室设置 3 地方 实行郡县制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官职由皇帝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1 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2 政治根源 新兴的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通过该制度来巩固统治地位 维护其政治 经济利益 3 社会根源 巩固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吸取分封制的教训 在统一全国后建立该制度 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 4 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 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集百家思想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 为秦创立该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名家评史 观点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进程中 由于地域广大 在人口统计和土地测量的技术尚未准备妥当之际 从西周开始 就造成了一种人为的政治区分 称之为 间架性的设计 这种设计在秦汉以后成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 其立足基础是遍布全国的均匀的农村组织 上端是同样结构均匀的有纪律的官僚组织 这样使中国的朝代以一种权力的架构放在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基础之上 难以在短时期内用和平方式改造 它在明清时期丧失了其扩展性和开发性 走向内敛和非竞争性 也是中国在近代走向落后和遭受屈辱的历史根源 黄仁宇 解读 材料是史学家黄仁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论述 1 地理环境影响了该制度的形成 2 该制度存在的稳定性包括 基础组织和上端组织 3 该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带来较大的弊端 原创例证 材料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 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与西周相比 材料反映的制度有何创新之处 结合材料及 名家评史 观点 分析其 难以在短时期内用和平方式改造 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长久的原因 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郡县制 原因方面 要结合材料信息及 名家评史 提到的 农村组织 和 官僚组织 等信息回答 答案 1 创新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实行中央集权 2 原因 封建的小农经济及其基层政权组织 封建的官僚机构 法家学说在全国的推广 观点 中国政制 达臻 文明 一途 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 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 中国历史通论 解读 作者认为由周入秦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转型时期 主要表现在西周实行分封制 宗法制 秦朝则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史学素养 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理论阐释 1 概念阐释 主要指在拥有史料或者结论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论证 严谨思辨 合理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 也是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或结论 寻找史料依据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 2 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 命题内容 一般包括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辨别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 认识史料的证明力 运用史料论证问题 史论结合阐述历史问题等内容 典题例证 2013 浙江文综 t13 司马迁的 史记 记载了商王的世系 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证实 史记 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思路引领 第一步 明确本题考查意图 即让学生分辨考古资料与文献材料的各自特点 了解孤证不立 理解考古资料与文献材料的互证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方法 第二步 析选项 方法点拨 1 解答思路 1 确定材料的主题内容和性质 据设问方式确定考查方向 2 明确史料研究类型 2 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 1 按史料类型 分为实物 文献 口述 图片史料等 2 按来源 分为第一手史料 第二手史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