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详细规划2.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土地由划拨-土地的有偿使用(土地招牌挂)城市规划: 服务于政府立项项目内部使用设计的蓝图 控制引导所有建设行为的,对社会公开的全覆盖的城市空间使用规则控制性详细规划: 空间技术手段-以调控城市空间技术为手段的城市公共政策。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a.规定性指标:(一)用地性质: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可根据用地分类标准小类进行标注。(二)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三)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它是反映建筑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 建筑密度= 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四)建筑控制高度:即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五)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即建筑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六)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容积率是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 容积率以公式表示如下: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 建筑用地面积。(七)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是反映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八)交通出入口方位: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九)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车泊位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车位数。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 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所), 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燃气设施(煤气调压站)等。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人口容量:即规划地块内部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要求。其他环境要求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和实践a.范围划分:城市较完整的功能区和地域比较独立b.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一)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二)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三)人口分布现状;(四)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五)公共设施规模、分布;(六)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七)土地经济分共资料,包括地价等级、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况、开发方 式等;(八)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点等资料。 C.编制的内容(一)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二)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四)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五)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d.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一)强调规划的强制性和弹性的有机结合 强制性-法制化: “六线”“规定性指标”“公益性公共设施和 市政设施” (二)从城市空间三维角度,突出城市特色塑造的内容。将特色塑造和城市整体空间轮廓的内容纳入具体项目设施建设管理。(三)将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编制的各种规划在控规阶段整合,以实现”一套图的管理“(四)形成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成果动态更新管理(五)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的通力合作(六)专家咨询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 a.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通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对规划用地的建筑空间、环境景观、道路和绿地系统等进行规划设计,有效地指导了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设(urbandesign)定义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三)城市设计的主要理论思潮(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来的。他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种种城市病,提出建立一种兼有城乡优点的社会结构,即“田园城市”模式,并描绘出田园城市的具体构想。他还倡导建成了两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Letchworth)和韦尔温(WelwyN)。霍华德的主张在二战后英国大城市重建时被广泛采纳,这就是战后开始于英国,后又扩及到全世界的新城建设运动(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称之为卫星城)。它为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建立城乡结合的卫星城镇体系,合理分布生产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勒柯布西耶城市设计理论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l 8871965)是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位大师。鉴于工业社会城市病,他提出一套与田园城市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利用现代化技术与管理手段来改造大城市。他于l 922年发表了明日的城市一书,书中展示了他设计的“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规划,以高层建筑、快速路、立交桥、大片绿化为标志,并通过一系列的高智商管理人才来实现未来城市的建设和改造,因此,他的城市设计方案又被称为理性主义城市设计。他把城市各部分按功能划分为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像工厂生产线一样进行组装,认为交通是城市生命所在,速度是成功之母。像巴黎这样的历史名城,他的一套理论很不适合。他在1933年提出的巴黎改建规划在当时就引起很多批评,以后实践中更遭到彻底否定。在柯布西耶影响下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LAM),以及后成立的“十人小组”(Teaml0)、日本的“新陈代谢”学派(Metabolism)等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也产生过不小的作用。 (3)从卡米罗西特到伊里尔沙里宁 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 在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批评了当时 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 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城市 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3个方面: (1)自由灵活的设计; (2)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 (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 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 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著名美籍芬兰建筑师(18751950年),曾规划 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并设计了该市的主要火车站,1923年赴美,创办了匡溪艺术学院(Crane brook Academy ofArt)。他撰写的两本书,一本是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另一本是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Search for Form:An Foundamental Approach to Art)。这两本书是他的“体形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在论城市一书中,他着重论述了城市的有机分散、城市设计和体形环境三方面理论。他的城市建设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 (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 调; (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 伊里尔沙里宁很推崇C.Sitte的观点,强调城市应该是有机的,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要适应这一规律。他十分重视“体形环境”,认为大到城市,小到工艺品,都是体形环境的一部分,都要讲求体形秩序(form order)。他创办的匡溪艺术学院就是一个体形环境设计学院,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绘画、雕刻、园林,工艺设计于一体。沙里宁的思想对后代、对世界各国都有影响。我国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体形环境问题,并将“建筑系”一度改名为“营建系”。梁先生的继承者吴良镛先生40年代末赴匡溪艺术学院学习,是沙里宁的最后弟子之一,他也继承了沙里宁的思想体系。今天美国不少大学的建筑系改名为环境设计系,日本筑波大学设计系也仿匡溪模式办学,说明沙里宁的影响是极深远的。到80年代沙里宁的理论又由他的大弟子、匡溪艺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费城前总建筑师和宾州大学建筑系前主任培根教授(Edmund Bacon)所继承并加以发展。他所著的城市设计 (4)E.培根(Edmund Bacon)是美国著名的城市设计大师。他的专著城市设计(Design of Cities)是一本传世之作,书中发展了E.沙里宁空间设计理论,把空间和运动结合起来,提出一套“同时运动系统”理论,把城市交通体系和不同功能城市空间结合起来,形成“城市设计机构”,并通过三维空间处理手法,使各种活动空间和不同速度城市运动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这套理论用在费城中心区,特别是中心主轴线城市设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既保持了费城传统格局,又为城市中心区注入了巨大的城市活力。后人称这套理论为“联系理论” (5)K林奇“城市意象”理论 K林奇(Kevin Lynch, 19181984)是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是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奠基人之一。他从环境心理学出发,通过对城市景观调查提出了影响城市意象(city image)的五项要素,即通道(path)、节点(node)、地区(district)、边缘(edge)和地标(landmark)。一座城市形象的优劣,往往体现在这些要素上。他认为一座城市有没有特色,能不能让居民和来访者识别和记忆,就在于它的意象力(image ability)的强弱。这一新的理论和方法将城市设计理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因而受到各国同行们的首肯和赞许。他的一系列著作也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对当代有很大影响。 (6)I.L 麦克哈格“可持续发展”麦克哈格是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学家。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从而更合理地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本书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70年代以来西方推崇的生态学方法的里程碑。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美国景观建筑学家IL麦克哈格(1LMcHarg)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一书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他对城市生态、自然地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三个观点: 人与自然相结合。他椎崇东方哲理,尊重自然理念,认为西方失误在于过分强调以人为中心,统治切,改造世界。他呼吁“我们需要人与自然的结合,这是为了要生存下去”,他发现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保护自然演进过程的价值,也就是保护社会自己。这在今天看来十分重要。人类面临很多大的自然灾害正是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滥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强调自然与社会价值并重。他按照价值等级体系,得出土地利用准则,并运用到华盛顿特区的研究中去。他提出城市生态学应包括城市和自然两个部分,并对这两部分都进行评价。他还通过对植物的综合分析建立植物诺植物配置的基本素材,为工程设计和土地管理人员提供资料。以生物学和生态学观点来研究城市。他以美国费城为案例,把健康和疾病的统计资料与社区环境结合起来,为环境整治指明方向。总之,麦克哈格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7)丹下健三“现代城市科技主义”(8)罗西和克里尔兄弟“图底理论”(四)城市设计的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 (2)整体环境设计思想和创造特色原则 (3)可持续发展原则(Sustainabilitydevelopment) (五)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 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六)城市设计的范畴和内容城市设计范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城市空间范畴,即从城市空间构成来进行分析 城市空间是由三类不同性质空间所构成,它们是: 骨架空间(framework space)。下分: a流动:主要是为人、车服务的各类道路、站场等空间。 b服务;包括为能源、信息、消防等所提供的空间。 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或称目的空间(objective space) :指为居住、工业、商业、行政、公共设施、娱乐、 教育、卫生、文化以及农业等所提供的空间象征空间(symbolic space):指对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包括水、绿化、广场、历史纪念物、公共建筑、视觉对象等。 城市设计就是对以上三类空间按功能和美学原则进行综合设计。(2)从城市设计范围和尺度来划分,又可以分为下列三个范畴: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的城市设计宏观城市设计:区域发展战略和总体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是把握城市整体结构形态、开放空间、城市轮廓、视线走廊等系统要素,对城市各类空间环境如居住、商贸、工业、滨水地区、闲暇游憩等进行塑造,并形成特色;对全城建筑风格、色彩、高度、夜间照明以及环境小品等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要素提出整体控制要求.城市总体设计又包括了对城市在总体环境方面的整治与部署要求,有的形成城市设计导则。 中观城市设计,也叫做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也称为城市局部范围的城市设计 城市重点片区是形成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内容,是展现城市风貌的集中代表。如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滨水地区、风景名胜区、居住区等。 对一些中小城市而言,全城本身就是重点片区。 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来讲,城市范围很大,不同区域风貌特色迥异,真正体现其不同特色的,就是其不同的重点片区。 微观城市设计,即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称为节点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或城市节点是泛指城市中功能、活动、视线汇聚的焦点、地点和场所,如城市街道、广场、商业中心、重要建筑群地段、特殊保护地段、滨水地段等。 微观城市设计的对象是人们集中停留和活动场所,也是展示环境质量、体现城市品味的重要地段,所以,环境设计细部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在物质空间环境中,还体现在场所精神方面。如人们的行为、心理、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民俗民风等都会在这里得到展现。(七)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1)从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为城市形体环境其基本要素为: 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社会要素(2)从城市设计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基本要素为:城市用地:设计要点:a,充分利用城市的空间资源,尽量避免和减少使用”低谷”在有限的用地上充分提高使用率 b,”设计结合自然”尊重与强化城市用地的自然基地特征 c,调整和提高绿地的比重,充分发挥他的生态,保护,控制,景观与休闲功能. d,充分重视用地的区位,地价,和市场功能,增加可操作性. e,适当调整用地性质,形态,规模强化城市格局特色.建筑实体:设计要点:a,包括单体建筑,群体建筑,桥梁,堤坝,高架快速路,电视塔等,是对城市形体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b,主要对其区位,布局,功能,形态,体量色彩,质地风格提出控制与引导. c,对环境的影响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群体效应. d,建筑群既要考虑历史文脉,也要考虑环境文脉开放空间使用活动(2)从城市设计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基本要素为:开放空间:主要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他是最易识别,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类型:风景名胜区,自然绿地,公园,广场,街道,步行街区,滨水区,室内化公共空间. 特征:a,城市中多层次,多功能的共生体系. b,是城市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人们阅读和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 c,是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点 d,对其应从:人,事件,场所三方面分析:使用活动 城市环境中的动态要素。 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人行,车行,自行车 公共性活动环境,半公共性活动环境,私密性活动环境设计要点:a,重视步行环境的创造。 b,增加各类活动事件,特别是自发性活动。 c.按照不同的运动速度和观赏要求组织街道的景观序列,保证人,车流通畅。 d,组织多功能场所,促进使用功能多样化。 e,合理确定活动强度和领域。(3)从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感知要素感知的意义: 要素感知的类型 要素感知的特征与规律 (4)城市空间表象与可识性1。 道路 2。边界 3。区域 4 节点 5标志物 (2)城市商业区:内容: 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以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 分布: a,市级商业区 b,区级商业区 c,居住区级的商业网点商业建筑分布形式: 沿街发展、成街成坊的发展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 分布: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1):步行商业街的产生和发展:(2)类型: a.全步行林荫商业街 b.限制车行的步行林荫商业街 c.准步行林荫商业街(3)作用和意义: a、是一种城市设计的方式 b, 是城市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的工具。 c、 是提高城市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要方式。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实例分析:林巴恩,考文垂模式:*广场把商业步行区与文化中心联结起来,商店除底层可以进入外,二层平台同样可以。 *在街道中部提供休息的环境。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实例分析:林巴恩,考文垂模式:*广场把商业步行区与文化中心联结起来,商店除底层可以进入外,二层平台同样可以。 *在街道中部提供休息的环境。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实例分析:哈罗,魏林比模式:*岛式布局,外围有极方便的城市交通和停车场。 *由若干个小广场、步行街、各种特色的建筑群所形成 *统一规划,一次性修建,一种比较完整的建筑群,空间艺术性强,对突出城市现代化特色,改善城市形象有突出的作用。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实例分析:慕尼黑模式: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和城市文化景观质量 *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步行街给如何保护古建筑遗产,保护传统 城市空间景观特征引入了新的途径。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实例分析:莫斯科加里宁大街和华沙中心商业街模式: *加宽人行道形成步行街、开辟后侧形成休闲空间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实例分析:波士顿,FHM模式: *充分利用旧城现有的设施,新建筑慎重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认真保护文物建筑以及一些虽无历史价值,但群众对其有特殊感情的建筑,或者具有“场所感”、”城标“等的历史建筑,成为美国有一定特色的古老城镇中心区的复兴作出有益的贡献。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设计原则: (1)高度重视商业购物环境的文化特征 (2)重视环境系统的整体效益 (3)尽可能提供不同形式的步行交往活动空间 (4)注重城市环境形态和历史传统符号的保存、改造和创新。 (5)把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的建设看成是创造城市个性风貌的重要途径 (6)突出中心商业街区的环境艺术特征。(1)城市中心: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的地方 类型: a. 功能:行政管理、经济、商业、文化、娱乐游览等 b. 范围: 市中心、区中心、居住区中心 构成:各类建筑物、各类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设施,组织在街道、广场上联合布置,或形成若干个街坊和一系列的街道广场,形成中心区。 设计要点:功能要求、精神和心理要求,形成城市的标识地区 布局:a.满足居民活动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b.充分利用现状和原有基础 c.交通便利 d.用地要远近结合,有灵活性. e.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 f.交通组织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空间组织: a.满足各种使用功能,注重整体性、综合性、便利性、特色的塑造 b.运用“轴线法则”统一考虑各空间之间的环境要素。城市广场:(1):作用: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闲、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的场所。(2)分类: a.市民广场 b.建筑广场和纪念广场 c.商业广场和市场广场 d,生活广场 e.交通广场(3)形态: a、规整型 b, 长方形 c、 梯形 d、圆形椭圆形 f、不规则形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内容: 确定广场的位置、用地规模和形状设计要点: 广场面积的确定: 功能要求、观赏要求和客观条件 广场的空间环境: 形体环境、社会环境 形体环境:建筑、道路、场地、树木、座椅等社会环境:各类社会活动构成的环境:如交往、嬉戏、欣赏、购买、聚会等 广场的尺度 广场的形态广场的周围建筑物的安排 广场的环境设施广场的交通组织1住宅区的构成-1-1 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2-1 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住宅区按照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规模分级居住区: 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2 住宅区的分级与构成3-1 构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3-3-2 住宅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琰茞住宅区规划社区规划地域界定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界定与行政管理范围相关工作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居民参与度参与度很小或不参与以居民参与为重点工作核心物质环境设施成员的互动和社区意识规划目标物质环境的完善社区与人的健康发展4-1 住宅区的系统用地构成物质系统社区系统(R01) 住宅用地住宅和住宅用地生活保障(R0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育才与就业(R03)道路用地 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交流与参与(R04)绿地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运营琰茞琰茞琰茞2-1 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机与个性中提出了“需求层次”学说:1)需求金字塔构成模型 2)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 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要求2-2 规划设计要求1)适宜居住2-2-1 方便利用规划手段,使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在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1)配建要求:居住(小)区中与人口规模对应,并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时投入使用的服务设施的多少。配建水平通常以千人指标计算。2)千人指标千人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千人分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千人(分项)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2-2-2 舒适 在满足“方便”的条件下,功能适宜、设计合理、绿化良好、施工精良,从而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舒适感。1)居住密度:单位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可用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等指标表示。2)人均用地:总用地/总人口3)人均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总人口4)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与设施标准2-2-3 卫生 通过有效防治,保证室外干净、整洁,绿地与活动场地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良好。2-2-4 安全 对防止火灾、地震、交通安全的考虑,以及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犯罪和保证人身安全。2-2-5 美观 2-3 设计总体原则2-3-1 社区发展原则1)适宜居住2)识别与归属2-3-2 生态优化原则采取积极的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利用环境条件和先进的技术,营造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方便生活的生态型住宅区。2-3-3 共享社区原则1)共享设施2)共享服务3)共享环境4)共同参与-1-1 居民基本情况调查 一般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的程度、宗教,被调查者家庭的人口结构、收入、住房状况,被调查者家庭的住址等项目。实况调查: 指对居民当前居住生活状况的调查。意向调查: 指居民对期望的居住环境的调查。-1-2 调查的方法 一般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1-3 分析、描述和解释 统计分析是对所有调查资料的综合处理,目的是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调查的对象。描述用来说明资料是“什么样的”,解释用来说明资料“为什么是这样的”预测则用来对“还会或将会怎么样”进行推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收集政策法规性资料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人文资料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地形分析4-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4-2 居住区规划结构分析片块式布局:轴线式布局:向心式布局:围合式布局:集约式布局:隐喻式布局:组合式布局:用地、设施、空间、景观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住宅用地50-6055-6570-80公建用地15-2512-226-12道路用地10-189-177-15公共绿地7.5-185-153-6居住区用地100100100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1)教育:幼托、小学、中学等(2)医疗卫生:医院、诊所、保健等(3)文化体育:电影院、文化馆、运动场(4)商业服务: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5)金融邮电:银行、邮电所等(6)社区服务: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老年设施等(7)市政公用:变电室、高压水泵房(8)行政管理及其他: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市场工商管理部门、防空地下室等8-2-1 公共绿地居住区级公共绿地小区级公共绿地组团级公共绿地8-2-2 宅旁绿地8-2-3 专属绿地8-2-4 道路绿地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 1-1用地组成和配置2.0.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2.0.5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2.0.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12 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6-1住宅类型的选择及特点(1)住宅的类型及特点(2)住宅建筑和用地的经济性 (3) 住宅类型的选择独院式是指每栋住宅服务一户,不与其他建筑相连,有供独立使用的院子。双联式是指以独院式住宅为单元,将两个独院式住宅拼联在一起,两户共用一个山墙。联排式是指将独院式户型单元拼联增加到三户以上,各户间(除端部户外)至少能共用两面山墙。由于低层住宅层数少,又有独用院子,活动空间大,户间干扰少,平面空间组合灵活性大,可以创作出比其他类型更为优越的居住生活空间。同时,低层住宅建筑物自重轻,对建筑基地要求不高,一般地段均可建筑。建筑物结构相对简单,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所以,低层住宅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低层住宅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占地面积大,道路、管网以及其他市政服务设施投资大,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低层住宅对土地资源,对能源的消耗大于多层和高层住宅,一般情况应较少建造 梯间式住宅由公共楼梯间的平台直接进入各户的分户门,一般每梯可服务24户的住宅型式称作梯间式住宅。这种类型平面布局紧凑,一梯服务多户且公共交通面积少,户间干扰少,但多户时由于难以保证每户均有良好的通风和朝向,所以此种类型每梯服务的户数受限制。 长外廊式住宅各户套型平面直接拼联组合,由水平的长外廊直接进入分户门。此类型分户明确,每户均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长外廊式住宅在寒冷和严寒地区的应用受到不易保温和防寒的局限。此外,长外廊式住宅的户间干扰比较大。短外廊式住宅短外廊式住宅也有人称作外廊单元式住宅。为了避免长廊的干扰,减少拼联的户数,减少外廊的长度而形成短外廊式,一般一梯服务35户。外廊根据廊所在的朝向方位可设南廊,也可设北廊,但较多采用北廊。 梯间式住宅由公共楼梯间的平台直接进入各户的分户门,一般每梯可服务24户的住宅型式称作梯间式住宅。这种类型平面布局紧凑,一梯服务多户且公共交通面积少,户间干扰少,但多户时由于难以保证每户均有良好的通风和朝向,所以此种类型每梯服务的户数受限制。 长外廊式住宅各户套型平面直接拼联组合,由水平的长外廊直接进入分户门。此类型分户明确,每户均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长外廊式住宅在寒冷和严寒地区的应用受到不易保温和防寒的局限。此外,长外廊式住宅的户间干扰比较大。短外廊式住宅短外廊式住宅也有人称作外廊单元式住宅。为了避免长廊的干扰,减少拼联的户数,减少外廊的长度而形成短外廊式,一般一梯服务35户。外廊根据廊所在的朝向方位可设南廊,也可设北廊,但较多采用北廊。 长内廊式住宅在住栋的中部设置水平长内廊,在内廊的两侧布置套型,由水平长内廊直接进入分户门。此种类型公共交通面积少,房屋的栋深加大,有利于节地和节能,一梯服务的户数最多。但是这种类型造成单朝向户多,住栋宜东西向布置,户间干扰大。 短内廊式住宅短内廊式住宅也称内廊单元式住宅。为了克服长内廊式住宅的缺点,减少拼联的户数,减少内廊长度而形成的住宅类型。短内廊式住宅一般一梯服务34户。 天井式住宅在住栋内部设置天井的住宅称为天井式住宅。天井式住宅增加了住栋内部的临空面,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采光通风,可以加大栋深,减少每户面宽,做到节地和节能。选用此种类型时,要注意处理好天井的通视、噪声、防火等问题。天井式住宅依据天井面积大小又分大天井和小天井式住宅。大天井式住宅也有人称为环廊式住宅。 点式住宅住栋体型有条形、板形和点形几种。点式住宅是因此种住栋在进深和面阔方向尺寸大体相当,在住区规划图上好似一个点,所以人们称作点式住宅。点式住宅若为多层又称墩式住宅,若为高层又称塔式住宅。点式住宅平面一般仅由一个单元组成,它四面临空,故体型可以比较自由活泼,朝向多,视野广。点式住宅的平面多以矩形、T形、风车形和三叉形为主。 跃廊式住宅跃廊式住宅是由通廊(内廊或外廊)进入各户分户门,每户再由户内梯进入另一层,每户占有上下二层以上的空间的住宅。这种类型由于隔层设通廊,从而节省了公共交通面积,增加了每梯服务户数,户间干扰少,每户可能争取占有两个朝向。此种类型适用于大、中套型,目前在高层住宅中应用较多。 (2)住宅建筑和用地的经济性 住宅的层数、进深、长度、层高、(3) 住宅类型的选择空间的层次(1)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2)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1-1)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物、高大乔木、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限定辅助构成要素: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限定(2-1)空间的限定住宅区的外部空间一般可以分为:住宅院落空间、住宅群落空间、住宅区公共街区空间和住宅区边缘空间(2-2)空间的类型空间的类型:有流动的带形空间和静止的院落空间(2-3)空间的层次空间的围合程度:强围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2-4)空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可以从变化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限定要素以及改变建筑的高度和类型来实现。10 住宅区的空间群体设计10-1 空间的层次10-2 住宅群体空间布局的平面组合10-3 群体布局的设计方法10-4 与住宅群体空间布局有关的环境因素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1)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2)满足基本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要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里要求(3)形成良好富有特征的景观(1) 行列式(2) 周边式(3) 点群式(4) 混合式(5) 自由式琰茞优 点缺 点行列式便于施工构图强烈结构经济易获得良好日照通风空间易单调、呆板容易形成穿越交通周边式形成院落防寒保暖节约用地日照通风难以适应地形施工复杂、结构不经济点群式便于结合地形变化空间丰富不利于节能和结构的经济性混合式综合10-3-1 设计方法点条的对比 长短的对比高低的对比节奏的变化比例与尺度色彩的变化10-3-2 设计要求1- 协调群体的平面、立体空间组合形式2- 基本空间和附属空间相结合3- 空间景观塑造以满足居民生理与心理需要为根本目标住宅的日照住宅日照标准:按某一规定时日住宅底层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规定。建筑气候区划I,II,III, VII气候区IV气候区V,VI气候区琰茞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采用:H:D10-4 与住宅群体空间布局有关的环境因素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采用:H:D住宅间距: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两侧的距离。H24米时前后间距日照间距,两侧间距6米,侧面开窗8米H 24米时前后间距根据日照分析确定,两侧间距13米住宅的通风建筑单体: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向建筑群体:住宅间距、排列方式、迎风方位住 宅 区:住宅区的合理选址,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住宅的朝向(见书606页)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影响要素: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住宅的防噪噪声的来源: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和工业生产噪声防治噪声的手段:消灭噪声源、切断噪声传播途径我国居住环境允许噪声标准:时间A声级(分贝)白天(7:00am-9:00pm)4650夜晚(9:00pm-7:00am)41456-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1)按使用性质分(2)按使用频率分(3)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 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按使用性质分为8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体育4)商业服务5)金融邮电6)社区服务7)市政公用8)行政管理及其他 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频率分为2类1)经常使用2)必要而非经常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为2类1)营利2)非营利6-2-1 配建指标的控制:住宅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千人指标。并以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进行总量的控制。使用时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6-1-2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1)教育:幼托、小学、中学等(2)医疗卫生:医院、诊所、保健等(3)文化体育:电影院、文化馆、运动场(4)商业服务: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5)金融邮电:银行、邮电所等(6)社区服务: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老年设施等(7)市政公用:变电室、高压水泵房(8)行政管理及其他: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市场工商管理部门、防空地下室等6-2-2 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千人)琰茞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指标1605-27002065-46801176-21021282-3334363-854502-1070其中教育600-12001000-2400600-12001000-2400160-400300-500商业服务700-910600-940450-570100-600150-370100-400行政管理85-15070-20040-8030-10020-3030-40等八类6-3-1 配建水平居住(小)区中与人口规模对应,并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时投入使用的服务设施的多少。 6-3-2 服务半径(1)定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居住区级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200米(2)确定服务半径的因素1)居民的使用频率2)设施的规模效益6-4-1 规划布局应考虑下列因素(1)与规划结构相适应(2)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3)形成各级生活中心(4)相关项目可组合布置(5)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点布置(6)充分发挥设施的经营效益(7)充分考虑到发展的需要7 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7-1 交通方式与特征7-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7-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7-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