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电泳药物分析辞条正文(158条,23650字,罗国安,曹进,颜流水,邓斌)1 薄层扫描法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scanning 用一定波长和强度的光束照射薄层分离后的斑点,用光度计测量透射或反射光强度的变化,用以测定物质的含量。测定是在薄层扫描仪中进行的,在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薄层板以一定速度顺着从起始线到展开剂前沿方向移动,当斑点经过狭缝时,即开始记录其光密度,扫描出斑点的吸收峰,由峰高或峰面积即可测知样品含量。测量方式有:A:透射法,光线垂直照射于薄层表面并穿过色斑,测量其透过色斑光的强度;B:反射法,光线垂直照射于薄层色斑,测量色斑反射光的强度;C:荧光法,在紫外光照射下色斑产生荧光,直接测量色斑所产生的荧光的强度;若色斑不产生荧光,用荧光薄层板层析时,用紫外光扫描到斑点处,荧光强度减弱,测得荧光减弱的值。由于薄层厚度不均匀等因素,可造成测量误差。新型的薄层扫描仪采用两种不同波长的双光束交替扫描和锯齿形扫描方式,并有校正曲线线性化器和背景修正附件,可使测量准确度提高。2 超临界流体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 SFC/FTIR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流动相是超过了其临界温度和压力的流体,粘度像气体,而密度则像液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通过一定的接口技术实现它与FTIR的联用,一种接口是高压流动池,色谱馏分连同超临界色谱的流动相一起通过流动池。第二种接口采用溶剂脱除技术,每个馏分在测定光谱前,首先将溶剂脱除。在超临界流体色谱中,流动相在常温常压下即为气体,脱除流动相比在HPLC中简单得多。对每个馏分进行测定时,流动相没有干扰。该方法对分析非挥发性物质的灵敏度非常高。3 固定化酶 immobilized enzyme 通过吸附、键合、交联或包埋等方式将游离酶固定于某介质上或其中,以提高酶分子的利用率、稳定性和机械性。4 重建色谱图 reconstructive chromatogram 由GC/FTIR得到的色谱图称为重建色谱图,它是检测器记录的干涉图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利用重建色谱图,可对有研究价值的干涉图文件选择出来并进行变换和贮存;同时可得到色谱馏分的流出示意图。重建色谱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官能团色谱图(function group chromatogram,FGC),即化学图(chemigram);红外总吸收度重建色谱图(total infrared absorbance reconstructed chromatogram ,FIA);Gram-Schmidt重建色谱图。5 单分散气溶胶发生器 monodiaperse aerosol generator 一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在接口处液相色谱馏分与高速氦气流相遇成为气溶胶,雾滴通过去溶剂室时,溶剂气化产生溶剂蒸气、氦与组分离子的混合物。此混合物由二级动量分离器的真空所加速,聚焦成束状以超音速自喷口进入分离器,在这里溶剂蒸气由真空泵抽走,组分浓集成粒子束,进入质谱离子源气化,用电子轰击离子化或其它方法离子化。6 导数比率法 derivative ratio method 基于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系数倍率法的原理,采用导数光谱处理的一种新型测定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重叠或很靠近的吸收峰,进行分辨和测定。通常利用测定波长以及干扰波长处微分倍率差,进行计算。7 电荷转移分光光度法 charge transfer spectrophotometry 参见电荷转移吸收光谱条。8 二次化学平衡 secondary chemical equilibria ,SCE 人们将能影响溶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平衡,使色谱峰达到正态分布,所采用的化学平衡步骤,称为二次化学平衡。它使色谱柱中某物质的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而影响分配,有效地控制溶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从而达到了相对好的分离。二次化学平衡是HPLC中完成复杂物质分离十分有效的步骤。9 多脉冲实验 multiple pulse experiments 使用不同的脉冲和控制脉冲之间延迟时间t的实验方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可有各种脉冲序列的组合。应用多脉冲技术,可测定弛豫时间T1和T2,提高非灵敏核的测定灵敏度,克服磁场不均匀对NMR谱的影响。近年来,在NMR中应用的APT、INEPT和DEPT等实验技术以及各种二维NMR谱,都是用多脉冲实验实现的。10 费尔盖特效益 Fellgett advantage 色谱型分光光度计中,由于检测器不能响应入射光的频率,只能响应其强度,因此需要依次测定从出射狭缝出来的单色光而获得红外光谱,而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干涉仪是在整个扫描时间内同时测定所有频率的信息。这个特性称为“多路传输”优点,或称费尔盖特效益。一般在一秒钟内即可完成全谱扫描。对于研究瞬时反应,与气、液色谱联用特别适合。11 分配等温线distribution isotherm 在色谱分析中,将恒温度下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CS对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CM作图,所得的关系曲线称为分配等温线。对吸附色谱,也称吸附等温线。多数色谱存在两种类型等温线,一类是线性等温线,其分配系数是与溶质浓度无关的常数,能获得对称的色谱峰,溶质的保留时间不随浓度变化,分配色谱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类是非线性等温线,分配系数随溶质浓度增大而变化。非线性等温线有两种,一种是等温线呈凸形,洗脱中呈现不对称的拖尾色谱峰,保留时间随样品量的增大而减小,吸附色谱一般属于这种类型。只有改变色谱体系,才有可能改善色谱峰的对称性。另一种非线性等温线呈凹形,洗出前伸色谱峰,随着样品量的增加,保留时间亦增加,减少样品量,有可能获得对称的色谱峰。12 分子吸收光谱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物质分子吸收光能后从基态或某一低能态跃迁到另一高能态所产生的光谱。分子具有转动能、振动能和电子能量,分子在某一瞬间的总能量。分子吸收光谱包括分子电子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和分子转动光谱。分子中同一电子能态、同一振动能态内不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分子转动光谱,位于远红外光谱区;同一电子能态内不同振动能级间跃迁产生分子振动光谱,位于中红外光谱区;电子能级间的跃迁产生分子电子光谱,位于紫外-可见光谱区。若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和转动能态的变化,则可以得到谱带的精细结构。分子吸收光谱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征。13 高压流通池技术 high pressure flow cell technique 超临界流体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中的接口技术。色谱馏分连同超临界色谱的流动相一起通过流动池。这种接口受到压力增加而引起的流动相吸收产生的干扰。14 固相荧光免疫分析 solid phase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基于固相抗体和抗原反应,经清洗除去干扰杂质后,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发光强度的免疫分析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的固相法是免疫测定法的一个最新发展。具体的测定方法如下:A、抗体(专一的免疫球蛋白)吸附于玻璃纤维纸上,形成固相抗体;B、将样品(含待测药物的病人血清)加在固相抗体上,样品中抗原(药物)与抗体产生反应;C、向固体抗体上再加酶标抗原(或用荧光化合物标记抗原),在适宜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使酶标抗原与未结合的抗体结合;D、加入底物洗脱液(例如4甲基繖形酮),从反应区洗除病人血清蛋白和游离抗原,同时与酶标结合物反应产生荧光,测量反应区发光强度。15 官能团保留指数 function retention index 在气相色谱中,通过研究保留指数随分子结构变化证明,原组分与衍生物的保留指数间有近于恒定的差值,可用于标志固定液的特征,并用作定性分析的初步分类。16 官能团色谱图 functional group chromatogram, FGC 是重建色谱图的一种,由Coffy等人提出,Nicolet公司建立的一种色谱图显示技术。它是在GC/FTIR联机过程中的实时处理技术。计算机对整个色谱过程中的每一个干涉图取512个数据点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经过相位校正后,将所得单光束的光谱扣除掉仅含载气的同样分辨率的背景参比光谱后,得到分辨率仅为32cm-1的吸收图,并在操作时预先设定的五个波数范围的窗口对光谱进行积分,计算光谱的吸光度,再将结果通过绘图仪在五个图上实时显示出来。纵坐标为这些窗口的吸光度面积,横坐标为色谱保留时间(或按干涉图的文件号码顺序)。这种计算所需要的时间仅为1.2秒左右,可与下一数据组的采集同时进行。操作者在设定窗口时,需考虑某官能团或结构的特征红外吸收范围。当该窗口的图上出现色谱峰时,该峰代表的化合物就可能含有与此吸收范围相关的官能团。这种情况相当于色谱分析中的选择性检测器或质谱的选择离子检测。从图上就可以了解样品组分的化学结构信息,因此也称为化学图。17光谱差减法 spectral subtraction method 光谱差减是用计算机光谱差减软件进行的一种操作。只是对两个光谱进行数学处理,操作方便,获得谱图质量也好。计算机差减可将混合物中一个或若干个干扰组分从混合物中除去,对光程长度无严格要求。它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光谱(以吸光度表示)Am和另一纯干扰组分的吸收光谱Ar的k倍之间的差额,得到差谱AD即从混合物光谱中差减掉了干扰组分的光谱。若Am为双组分混合物,差谱即为纯的另一个组分的光谱。光谱差减不仅可消除干扰组分的谱带干扰,还可用于样品的鉴定、质量控制、移走不纯物质(溶剂、杂质等),还可对物质分子变化进行鉴定。18 硅烷化法 silanization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所用担体应是惰性的,仅仅起负载固定液的作用。但由于硅藻土担体表面具有活性作用点,常常引起色谱峰的拖尾等,需要加以进一步处理,硅烷化即为担体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对担体进行酸碱处理后,加入硅烷化试剂进行反应,将表面活性作用点惰化,使担体表面均一化。常用硅烷化试剂有六甲基二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等。参见全硅烷化去活条。19 过压薄层色谱法 over pressured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OPTLC 也叫过压液相色谱法。是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色谱分析技术,它综合了常规TLC、HPTLC的优点,同时吸取了HPLC的某些特点,采用了一个加压超微色谱室,吸附剂完全被具有一定外压的塑料膜覆盖,展开剂通过泵以恒定速度展开的一种特殊的平面液相色谱技术。它有如下特点:加压超微色谱室可看作是将高效液相色谱柱打开平放,上加气体或水压力缓冲室,其上半部为任意可变的外高压,下半部为硬金属板;展开剂在压力下流动,所以线性展开要求吸附剂层边缘封闭;控制溶剂流,可以进行连续展开、双向展开和高速度样品展开;比HPTLC分辨率高;消耗展开剂少;可得到类似HPLC的洗脱色谱图。20 过压液相色谱法 over pressured liquid chromatography,OPLC 参见过压薄层色谱法条。21含样去样检测法sample in sample out method 选择对被测组分有最大吸收且受其它组分吸收干扰最小的波长为测定波长,测定样品溶液的总吸收度,然后用同一吸收池测定不含该被测组分溶液的吸收度(即背景吸收),二者的差值即为样品的净吸收度。22 红外总吸光度重建色谱图 total infrared absorbance reconstruction chromatogram 重建色谱图的一种。它与化学图有一定相似之处,即色谱峰的响应值是相应时刻的干涉图变换成红外光谱图后,全波数范围(或部分波数范围)的红外吸收强度的积分。其图上各化合物的响应强度是该化合物红外总吸收强度,能较全面反映色谱流出情况。缺点是信噪比低。参见重建色谱图条。23 激光解吸质谱法 laser desorption MS, LDMS 分析非挥发性化合物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激光可看作是光子枪,用光子轰击样品,产生样品离子。激光可置于质谱仪离子源,采用脉冲方式,强度大,易于聚焦在样品的特定表面。它是傅里叶变换质谱和时间飞行质谱的理想离子化方法。用激光轰击样品,常得到样品分子与钠钾离子的加成离子。碎片离子的产生与激光功率及样品性质有关。24 基质隔离技术 matrix isolation technique 一种冷冻技术。将气体或蒸汽样品与稀释气体(也称基质气体)混合后,再冷冻在窗片或镜面上进行光谱学研究。有人在基质隔离技术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的基础上发展了GC/MI-FTIR(GC/matrix isolation FTIR)技术,用冷冻收集盘代替光管作为GC和FTIR的接口,基质气体常用Ar或N2,与样品的摩尔数比为104108:1。一般用来测定不稳定物的红外光谱,将不稳定物(如自由基等),喷射到能够透射红外光的低温(4.2-15K)窗片上,与此同时,用另一支喷枪将过量的基质隔离气体射向窗片,从而使各个不稳定的分子被基质隔离气体分别隔开,并一起在窗片上冷凝,这时不稳定物分子失去了再反应的条件,因此可以稳妥地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25 胶束薄层色谱法 micellar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也称假相薄层色谱法、拟似薄层色谱法,是薄层色谱法中新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该技术由Armstrong和Herry于1979年首先提出,采用低浓度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或非极性有机溶剂并含有少量水)为流动相,以聚酰胺、氧化铝、硅胶或硅烷化的硅胶作为固定相。具有分离选择性高,流动相简单、无毒、价廉安全、适用性广(可同时分离亲水性组分和疏水性组分)等特点。26 开口分流 open split 开口管柱(OTC)与质谱的一种接口技术。与质谱仪相连接的毛细管的直径限定了进入离子源的气体流速。进入质谱仪流分的分量取决于GC柱载气的流速及冲洗气的流速。增加冲洗气的流速可吹扫除去大部分或其它不希望进入质谱仪的流分。开口分流使OTC出口处在大气压下,也便于更换GC柱而毋需将质谱仪真空放空至大气压。27 快原子枪 fast atom gun 快原子轰击质谱中产生快原子的装置。有鞍形场枪及电荷交换枪。前者是使高能离子穿过位于鞍形电场中的电子云,捕获一自由电子而转变为快原子;后者是将高能离子加速进入残余的未离子化的气体中,发生近距碰撞,通过共振捕获现象,快离子得到一个电子而变为快原子。28 离心制备薄层色谱法 centric-preparation TLC 在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旋转离心、连续洗脱的圆形薄层色谱技术,是快速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和天然产物等的一种方法。分离效果优于制备薄层色谱法和柱色谱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相似,但在节省时间和溶剂等方面优于后者,有其独特的优点。在氮气流的保护下进行分离,常用于对一些难以用常规结晶或蒸馏等分离法分离的化合物,一些不稳定的化合物,各种异构体的分离等。方法简便快速,经济,有效。29 能量转移技术 energy transfer technique 分子中若存在两个不同的、相互紧靠的荧光部分,其一的荧光光谱与另一的吸收光谱有较大的重叠时,分子的能量可从其一荧光部分向另一荧光部分转移。基于这一原理,将抗原和抗体分别标记二种不同的荧光标记,经抗原抗体反应,生成含两个荧光部分的结合物,当激发抗原时由于产生能量转移,观察到的是抗体部分的发光。发射波长发生位移,游离型体抗原(或抗体)不干扰测定。因此,可不经抗原-抗体的结合型/游离型分离,就能准确测定生物样品中的抗原(药物)的含量。30 液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liquid chromatography-FTIR 液相色谱与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液相色谱的特点是不受样品挥发度和热稳定性的限制,分离高效高。它与红外光谱定性鉴定的有效性相结合,为沸点高、极性强、热稳定性差的大分子、生化活性物质等的分离,鉴定和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LC/FTIR联用系统主要由色谱单元、接口和红外谱仪组成。31 排阻薄层色谱法 exclusion TLC 采用葡聚糖凝胶制成薄层。当展开剂流过薄层时,混合组分按分子大小不同,在葡聚糖凝胶薄层上反复进行扩散和排阻,从而使混合组分达到分离。32 气雾剂取样法 aerosol sampling method 方法有三种:将气雾剂喷射罐置于干冰丙酮浴(70C)中30 分钟以上,使异丁烷发射剂液化(沸点11.7C),自干冰浴中取出,在通风橱内,用铁钉在罐上打一小孔,再缓慢回复至室温过程中,异丁烷蒸发,将罐超声处理约5分钟,以除去残留气体,即可取样分析;将罐缓缓振摇,倒置,将阀浸入含适量吸收溶剂(如乙醇)的烧杯中,将阀压在烧杯底,使之打开15秒钟,将容器轻轻振摇,回复至室温,再同法喷射,直至全部耗尽,将溶液定量转移,稀释,即可取样分析;在喷口上接一长软管,伸入含溶剂底量瓶球部,喷射若干次,由减重法得知取样量。33 热离子检测器 thermionic detector 参见碱火焰电离检测器和氮-磷检测器条。34 热微量转移薄层色谱法 thermomicro and transfer- application- substance TLC, TAS TLC 一种和TLC法联用的微量的热提取方法,对药用植物等样品中的成分无需用溶剂萃取,即可直接转移到薄层上进行测定。原理是将适量样品粉末放在耐高温的玻璃加热管内,玻璃管一端拉成直径约0.8-1.0mm毛细管,将它以水平状态放入电炉,管端伸出电炉外1mm。在距离毛细管端1mm处,TLC板以垂直方向放置,并可移动。将玻璃管及其内容物用电炉加热,不超过350C。挥发物在20秒钟内逸出,冷凝在正对毛细管出口的TLC板上,然后再作TLC展开。该法在很多情况下节省了用于萃取、浓缩、转移样品所消耗的时间,对药物、毒物、食品、塑料和挥发油的测定极为方便。35 生物自显影法 bioautography 即生物与酶检出法,本法适用于抗生素等具生物活性物质的检出。方法是将分离后的薄层与有适当微生物的琼脂培养基表面接触,经过培养后观察抑菌斑点。薄层上的活性酶与同位的农药结合,抑制了底物酶的水解,农药即在深色背景上呈无色斑点。酶检出法常用于农药的检出。36 手性固定相拆分法 chiral solid phase separation 早期的手性吸附剂,多用天然材料如淀粉、石英,以后发展成葡聚糖、配基交换剂、纤维素衍生物、环醚及手性传荷固定相等。七十年代后期,根据手性试剂与溶质间作用的理论研究,设计了各种将手性试剂固着于多种基质上的新型手性固定相。它们具有简便、广泛的适用性及立体选择性好等优点,发展甚快。分为5大类,吸附作用络合物;配基交换;包埋络合物;蛋白亲和相;手性聚合物。参见手性固定相条。37 手性流动相拆分法 chiral mobile phase separation 手性流动相拆分法也称手性洗脱法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它不必事先将样品制备成手性衍生物,而只需将手性剂加入流动相中,手性添加剂与样品形成手性络合物。手性添加剂主要有配基交换型、手性离子对络合物、环糊精等。参见手性流动相条。38 手性衍生化法 chiral derivation method 对映体混合物以手性试剂作柱前衍生化,形成一非对映异构体对,然后以常规固定相分离,称为非直接法。39疏溶剂作用理论 solvophobic interaction principle 指完全或部分疏水性溶质分子受到极性溶剂的排斥而被烃类固定相吸引。它为处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一些现象提供了理论构架,有助于考虑流动相性质和固定相的表面性能。 非极性烷基键合相是在硅胶表面蒙覆了一层以Si-C键化学键合的十八烷基(或其它烃基)的分子毛。这种构成分子毛的长链脂肪烷基具有较强的疏水特性。对一个被分离的有机化合物来讲,可把整个分子看成是非极性部分和极性部分官能团部分所组成。溶质分子与键合相表面的烷基之间的疏溶剂化作用是溶质分子与键合烷基之间的一种可逆缔合作用。缔合作用强度和溶质的色谱保留值,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溶质分子中非极性部分的总表面积;键合相上烷基的总表面积;洗脱液的表面张力。40 双保留机理 dual reservation mechanism 在烷基键合相的表面上是不均匀的,除了烃类配位基外,还有残余硅羟基。这是一种显微酸性的基团,可以与溶质阳离子或氢键基团相互作用,称为亲硅羟基效应或二次相互作用。双保留机理决定了溶质的保留值应包括两部分的贡献:疏溶剂效应和亲硅羟基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反相键合相表面的残余羟基越少越好,但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残余羟基又起到一定的调节选择性作用,如利用亲硅羟基效应,可以在较少含量的有机溶剂流动相条件下,使溶质的保留值变小。41 酸性染料比色法 acid dye colorimetry 在适当的pH介质中,有机碱类(B)可与氢离子结合成鎓阳离子,而另一些酸性染料(常用者多为磺酸酞类的指示剂)在一定条件下可解离为阴离子,与上述鎓阳离子定量地结合成有色的络合物。此离子对可定量的被某种有机溶剂萃取,测定萃取液的吸光度或经碱化或酸化后释出的与有机碱结合的染料的吸光度,即可测定有机碱的含量。常用酸性染料有溴百里酚兰、溴酚兰、溴甲酚紫、溴甲酚绿、甲基橙、金莲橙00、曙红、zincon、铬天青S、四溴酚酞乙酯、苦味酸。42 特殊选择固定液 selective stationary phase 某些固定液具有特殊选择性,这往往是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形成配合物或中间体的结果,常用的特殊选择固定液有:硝酸银保留烯烃、金属皂保留胺类、皂土34分离芳烃异构体、液晶。43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 micro-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又叫一滴液相色谱法。微柱是指内径为0.1-0.5mm的填充色谱柱。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液相色谱法新近发展的理想类型。根据柱内压及实际需要选择内径为0.1-0.5mm、柱长为10-200cm的色谱柱。柱管材料为熔融石英管或聚四氟乙烯管,柱填料粒径为15um,流动相流速为110ul/min。该法适用于石油化工产品、生物样品、食品、药物及临床分析等许多领域。特点是色谱柱渗透性好,柱效高,流动相最佳流速低和消耗最少,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可采用多种检测器等。44 吸光度比值法 absorbance ratio method 利用吸光度的比值求出样品组分含量的方法。基于吸光度的加和性,在某一频率处测得的总吸光度等于各吸光组分的吸光度之和。对于一个两组分A和B体系,各组分都有互不干扰的特征吸收峰(或者组分A在频率1处的摩尔吸收系数a1A远大于组分2在频率1处的摩尔吸收系数a1B,组分B在频率2处的摩尔吸收系数a2B远大于组分A在频率2处的摩尔吸收系数a2A),则在频率1处和频率2处测得的吸光度A1a1AbACA,A2a2BbBCB,由于A1,A2在同一薄膜获得, bA=bB。令RA1/A2,Ka1A/a2B,则RKCA/CB,又CA+CB=1,故CAR/(KR); CBK/(KR)式中K值可由作图法获得,配制一系列A和B不同比例的标准混合液,分别测定A1和A2,以R为纵坐标,CA/CB为横坐标作图得一曲线,该曲线得斜率即为K。比值法不需考虑样品厚度,特别适合于红外分光光度法中溴化钾压片法,油磨法或薄膜法的定量分析。45 一滴液相色谱法 one drop liquid chromatography 参见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条。46 圆柱状超微薄层色谱法 ultra micro TLC on a cylindrical support 为了增加TLC检测的灵敏度,可采用减少薄层厚度的方法。但过薄会产生边缘效应。将吸附剂涂布在微型玻棒上,可以消除这一效应。如同时利用荧光方法检测,用照相方法定量,可检测pg级的物质。47 直接化学离子化direct chemical ionization GC-MS中直接进样中,常规是样品需首先挥发,然后经电子轰击或化学离子化进行质量分析,不适合用于热不稳定性样品的分析。经过改进的直接进样杆将样品暴露在紧靠电子束处,可避免常规直接进样杆的样品蒸发过程,此时,如用化学离子化,则产生的试剂气离子撞击进样杆顶端的样品,使之解吸和离子化。这种方法可用于难挥发、热不稳定样品的分析,称直接化学离子化。 48 酶免疫分析 enzyme immnunoassay 先将抗原与酶经缩合或用交联剂制成抗原酶复合物,并同时加入无标记抗原,在抗体上发生酶标记和无标记抗原竞争性反应,用适当方法分离抗体抗原酶复合物,分别测定结合型和游离型的酶活性。从多个不同量的无标记抗原(标准抗原)按同样操作分别得到的信号值,可以绘制标准曲线,样品按同样的操作所得到信号值,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求得检品中抗原的量。此外还有采用酶标记抗体方法、测定抗体的方法、多价抗原的夹心式结合的方法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将结合型和游离型进行分离。酶标记免疫分析测定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操作简单。49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前者为与标准品相比时,从试验品中吸收药物重量的相对比值;后者为与标准品相比时,从试验品中吸收药物速率的相对比值。生物利用度有绝对和相对两种概念:绝对生物利用度是指该药物静脉注射时100被利用,该药物的其它剂型与其剂量相等时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百分率;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某种任意指定的剂型(如口服水制剂)为100被利用,然后测定该药物其它剂型在相同条件下的百分利用率。因此,生物利用度是衡量一些不同制剂剂型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生物利用度这一概念在1945年就已被提出,60年代后由于发现一些药物制剂符合当时的药典规定,化学成分相同、含量相等,但用于动物和人体时,血药浓度和吸收速率不一样,故生物利用度这一概念才被人们确认。目前有些国家的药典对一些药物制剂规定要进行溶出速率试验,以作为控制生物利用度的指标。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剂型因素如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和pKa值,药物的剂型特性(如崩解时限、溶出速率)及一些工艺条件的差别;生理因素包括胃肠道内液体的作用,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转运情况,吸收部位的表面积与局部血流,药物代谢的影响,肠道菌株及某些影响药物吸收的疾病等。50 毛细管等速电泳 isotachophoresis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之一。是基于样品中各组分电泳迁移率的差异,但是与毛细管区带电泳不同的是,等速电泳采用的是非连续的电解质溶液前导电解质溶液充满整个毛细管,其淌度高于任何样品组分;终结电解质溶液置于一端的电泳槽中,其淌度低于任何样品组分。被分离组分按其不同的淌度夹在中间,所有组分按相同的电泳迁移速度一次流过检测窗口。51 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溶液在毛细管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的电动现象。52 高效毛细管电泳 high-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离子或荷电粒子以电场为驱动力,在毛细管中按其淌度或/和分配系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离的一种电泳新技术。53 毛细管区带电泳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毛细管电泳最基本的一种分离模式。毛细管和电极槽内充有相同组分和相同浓度的背景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样品从毛细管的一端(进样端)导入。当毛细管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后,荷电溶质便朝其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由于样品组分间的淌度不同,它们的迁移速度不同,因而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将按其速度(或淌度)大小顺序,依次到达检测器被检出,得到按时间分布的电泳谱图。54 自由溶液毛细管电泳 free solutio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毛细管内不含筛分介质支持物和背景电解质中不含聚合物溶液的电泳分离模式。55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 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 在电泳缓冲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疏水基团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假固定相),溶质基于在水相和胶束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得到分离。56 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将HPLC中固定相微粒填充到毛细管中,以电渗流或电渗流与高压泵结合为流动相驱动力,溶质根据它们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和自身电泳淌度的差异得以分离的一种新型高效微分离技术。57 毛细管凝胶电泳 capillary gel electrophoresis 在毛细管内充有凝胶或其它筛分介质,将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片断,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分离模式58 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 non-gel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用低粘度的线性聚合物溶液代替高粘度交联的凝胶介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常用的无胶筛分剂包括未交联的聚丙烯酰胺、甲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聚乙二醇和葡聚糖等。59 毛细管等电聚焦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基于不同蛋白质或多肽之间等电点(PH值)的差异的分离模式。用两性电解质在毛细管内建立pH梯度,使各种具有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到等电点的位置,形成窄的聚焦区带。60 鞘流液 sheath flow liquid 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鞘流接口装置中,采用液体鞘流技术建立毛细管末端的电接触,同时又增大进入电喷雾离子化器的流速。鞘流液一般由含高浓度有机溶剂(甲醇、乙腈)的水溶液组成。61 毛细管亲和电泳 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是亲和技术在毛细管电泳中应用而形成的毛细管电泳的一个新分支。它是配体(蛋白质、肽及其它小分子)与受体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或不同的结合常数,形成具有不同荷质比的配合物,利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分离和检测。62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 immunity analysis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毛细管电泳与免疫分析联用的分析方法。它是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抗原、抗体在电泳行为上的差异,将毛细管电泳作为免疫分析中的分离与检测手段。这种联用方法具有免疫分析的高选择性、电泳的高分离效率和检测的高灵敏度。63 阵列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array electrophoresis 将多根毛细管排列成阵列同时进行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技术。64 芯片电泳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 在芯片上完成的电泳分离与检测方法与技术65 在线电堆集 on-line electrical stacking 使样品离子在柱上进样过程中得到富集的一种技术。当离子从高电场突然进入低电场时,会因减速堆积在电场交界处,导致区带缩短、浓度提高,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分离效率。66 电渗流 electroendosmotic flow 在毛细管中,电渗流指的是体相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整体朝一个方向运动的现象。67 电渗流淌度 electroendosmotic mobility 类似于电泳,电渗流大小用电渗流系数或电渗流淌度(eo )表示, 其大小为单位场强下 的电渗流速度,即 eo = eo / E 。68 电泳淌度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单位场强下离子的平均电泳速度,即 ep = / E。69 表观电泳淌度 apparent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在有电渗流存在下,离子的迁移速度是电泳和电渗流两个速度的矢量之和。表观电泳淌度为电渗流淌度和有效电泳淌度之和。70 电渗流标记物 electroendosmotic flow marker 用于测定电渗流大小的物质,如硫脲等。71 迁移时间 migration time 组分从起始位置迁移到终止位置所需的时间,在电泳中,是指组分从进样口迁移至检测点所需的时间。72 塞式流 plug flow 一种液流流型,电渗流的流型为扁平型,也称“塞流”。而HPLC的液流流型为抛物线状。73 双电层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在两相之间的分离表面由相对固定和游离的两部分离子组成的、表面电荷异号的离子层。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质表面具有的一种特性。74 Zata电势 Zata potential 在电场作用下,固、液两相间的相对运动发生在紧密层与扩散层之间的滑动面上,此处的电势称为电动电势,即Zeta电势。75 焦耳热 joule heating 充满在毛细管内的的电解质在高电场下产生的自热。76 毛细管有效长度 the effective length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在毛细管电泳中,毛细管的进样端至检测窗口的距离为毛细管的有效长度。77 涂层毛细管 coated capillary 在内壁涂渍有亲水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等)的毛细管。78 涂渍 coat 为了对毛细管改性,通常在管壁涂渍亲水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等的操作。79 毛细管壁静态改性 static modification of capillary wall 为了尽可能地消除管壁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需要对毛细管壁处理改性,称为静态改性。通常是先用偶联剂和管壁单分子层作用,然后在接上相应的聚合物。80 反转电渗流 reverse electroendosmotic flow 在毛细管电泳中,缓冲溶液中若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时,正常的电渗流朝向阴极。当缓冲溶液中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疏水的非极性链之间互相作用形成双分子结构,产生正电荷表面而导致电渗流反向。这一现象称为反转电渗流。81 动态改性 dynamic modification 又称动态脱活,是一种相对于管壁涂渍或键合而言的脱活方法。最常用的动态改性方法是在运行的缓冲液中加入适当的添加剂,如各种不同的亲水聚合物和各种表面活性剂。82 动态脱活 dynamic de-activity 参见动态改性条。83 柱上检测 on-line detection 在毛细管上适当的位置处开一透光窗口,混合组分中由于各个组分的电迁移速度不同,在毛细管电泳分离过程中形成各自的区带,逐个迁移,依次通过检测窗口而被检测。84 峰面积校正 calibration of peak area 在毛细管电泳中,溶质通过毛细管的迁移速度是电泳力和电渗力的函数,不同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通过检测窗口。移动较快的组分通过检测窗口所需的时间较短,反之则较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准确的峰面积数据必须用迁移时间予以修正。校正后的面积等于直接测得的面积除于该组分的迁移时间。85 迁移时间窗口 the window of migration time 亦称流出范围,是指完全溶于水流动相的中性溶质的迁移时间与完全溶于胶束中的溶质迁移时间的时间间隔。86 电迁移进样 electrophoretic injection 把毛细管的进样端插入样品溶液,加上一个进样电压并维持一定时间,则样品溶液在电泳及电渗流的作用下进入毛细管中,然后将样品溶液换成电解质溶液进行电泳。87 流体动力学进样 hydrostatic pressure injection 将毛细管的进样口端插入装有样品溶液的样品管中,然后使毛细管从进样口端产生一定压差并维持一段时间,这时少量样品溶液在压差作用下进入毛细管中,再将压差撤掉并把毛细管进样口端放回载体电解质溶液槽中,即可进行电泳。88 场放大进样 electrical field magnified injection 基于离子的电泳速度与电场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当样品溶液的电阻率高于毛细管中的背景电解质的电阻率时,样品进入毛细管后,在电场作用下样品塞中的离子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迁移到区带前沿,直至进入到高浓度缓冲溶液区域而突然变慢下来,于是导致样品塞中离子堆积。利用堆积效应可实现场放大进样。89 电歧视效应 the effect of electrical discrimination 在电迁移进样中,进样量除与进样电压和时间有关外,还与溶质的淌度有关。对淌度较大的组分进样量大些,反之则小些。这种在电迁移中,对被迁移溶质的歧视效应称电歧视效应。90 鞘流池 sheath flow pool 一种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接口装置。通过该接口不仅可建立毛细管末端(低电位端)的电接触,又可增大进入离子化器时的流速。91 毛细管电泳电喷雾质谱联用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um, CE-ESI/MS 以电喷雾接口技术将毛细管电泳系统与质谱仪连接。在高电场(3-10kV)中, 样品溶液在电喷雾离子化毛细管柱端形成荷电的液滴,经过溶剂的不断蒸发形成极小的气相离子,然后进入质谱分析器。92 间接检测 indirect detection 在检测中,检测信号不是来自样品本身,而是来自背景电解质离子。通过相对于稳态时背景信号的变化进行样品的溶质测定。93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or 激光由一根光导纤维引入,照射检测窗口,再用一根光导纤维沿垂直于激发光和毛细管柱的方向检测样品发出的荧光。该检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器,由激光器、光路系统、检测池和光电转换器件等部分组成。94 筛分介质sieving medium 是一类具有筛分功能的物质的统称。在毛细管电泳中的筛分介质包括凝胶材料和非凝胶材料。前者如交联聚丙烯酰胺,后者如甲基纤维素。95 激光光热检测器 laser and light heat detector 当一束激光入射于样品时,样品吸收激光产生受激态,伴随受激态的无辐射弛预,对样品产生加热导致温度梯度分布,在加热区域伴随产生折射率的变化。如果有另一束光束通过该样品区域,其传播特性就会受到微扰,产生光束的发散或偏转。前者叫激光热透镜效应,后者叫激光光热偏转效应,总称激光诱导光热效应。在一定条件下,激光光热信号与样品吸收和激光强度成正比。96 增强紫外-可见吸收检测技术 UV-visible absorption enhanced detection technique 在毛细管电泳紫外-可见吸收检测中,毛细管的光程短限制了它的灵敏度。为了进一步降低吸收检测限,提出许多有关扩展吸收光程和提高吸收检测灵敏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矩形池、泡形池、Z形池、多次反射池、轴向吸收池等。97 矩形池 rectangle form pool 用矩形扁毛细管做毛细管电泳分离的紫外在柱检测,增加检测光程,从而提高毛细管柱上检测的灵敏度。扁形毛细管制作工艺复杂。98 泡形池 bubble form pool 将毛细管检测窗口部分加热吹制成球泡状,提高检测光程,从而提高毛细管柱上检测的灵敏度。99 Z形池 Z-form pool 将毛细管弯成“Z”形,增加光程,提高毛细管柱上检测的灵敏度。100 多次反射池 multi-reflect pool 一种可使入射光线在其内进行多次反射的毛细管。该毛细管外壁镀一层高反射银膜,再覆盖一层保护层防止银膜脱落。入射光从毛细管入口端一侧照射毛细管,光在毛细管内进行多次反射,从出口端一侧射出。101 轴向吸收池 absorption pool of axial direction 光束从毛细管的一端入射,通过沿毛细管轴向传播来增加分析光程。经球镜聚焦的光束从毛细管一端(低压端)入射,在另一端(高压端)出射,用大芯径和高数值孔径光纤收集透射光。在任一给定时间,总吸收是柱内各成分吸收的总和。柱中每流出一个吸收组分,透射比就跃增一次。102 直接激光在柱吸收检测 on-column direct laser detection 激光直接作为毛细管电泳检测的光源,进行在柱吸收检测。103 相交束激光诱导的热透镜测量 heat lens detection of intersect laser-induced 泵浦激光和探测激光共面垂直相交于毛细管检测点,样品吸收泵浦光能量产生的光热效应使通过其中的探测束发散,在远场探测束中心光强变化,即得到与样品吸收成正比的光热信号。104 激光诱导光热光偏转测量 detection of laser-induced light heat and deflexion 探测束离轴入射并与激光束相交于毛细管,光热效应诱导探测光束偏转。用位置敏感检测器在远场监测光束的偏转,得到与吸收成正比的光热偏转信号。105 激光诱导光束干涉检测 detection of laser-induced light beam intervene 探测束束径比毛细管内径大,且离轴聚焦,在远场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激光诱导的光热效应对探测束的微扰,使干涉条纹发生周期性位移。106 激光诱导毛细管振动测量 laser-reduced capillary vibration detection 一种新的高灵敏度、超微体积分析方法。当强的调制泵浦激光聚焦入射于两端拉紧的毛细管上时,样品中产生的周期性加热导致毛细管中或靠近辐照部分的温度波动。温度波动诱导毛细管局部张力波动,从而引起毛细管按调制频率振动。毛细管在空气中振动发出声波,伴随产生空气密度和折射率的波动,当探测器在紧靠其上方通过时就受到声波偏转。107 临界胶束浓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表面活性剂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目击考试题库及答案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规划合同
- 电梯安装工程合同
- 重庆交安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锅炉水处理G3证理论考试练习试题有答案
- 2025年贵州六盘水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轨道车专业招聘干部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广西梧州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及答案
- 贵州高考考试卷子及答案
- 汽修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标准)清理乱账服务协议书
- GB/T 45860.1-2025光纤激光束焊机的验收试验第1部分:光纤输送机的激光组件
- 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 2025年4月自考00155中级财务会计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DB50∕T 1653-2024 林区森林防火及森林质量提升专项规划编制导则
- 道路工程培训课件
- DGTJ08-2004B-2020 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标准
- 制冰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庆假期大学生安全教育
- 快递业务流程标准化管理
- 中班健康魔法消气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