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机理与试验研究.doc_第1页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机理与试验研究.doc_第2页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机理与试验研究.doc_第3页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机理与试验研究.doc_第4页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机理与试验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学科类别:燃烧学学术会议论文 编号:094013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机理与试验研究刘伟军1,张书华2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 201620) (Tel Email:lwj_1119) 摘 要:从化学键理论出发,分析了荷电后煤粉化学结构的变化,提出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着火与燃烧机理,正极荷电煤粉可以强化着火和燃烧,负极荷电煤粉弱化多相着火和燃烧,荷电煤粉能强化均相着火,荷电高灰分煤粉是不利于其燃尽的。利用热分析和马弗炉燃烧试验,从着火点(或着火延迟时间)、反应速度最快时达到的温度、50%有机质燃尽时的温度、燃尽温度和燃烧特性指数等方面试验结果,综合评价荷电后煤粉与未荷电煤粉的着火与燃烧特性规律,与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理论分析相符。对于高硫烟煤和无烟煤,正极荷电煤粉的燃烧特性指数增大范围为10.5%39.7%,负极荷电煤粉的燃烧特性指数减小范围为27.6%45.2%。关键词:煤粉;燃烧机理;电场荷电;热分析0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2006年煤炭年产量约为24亿吨,煤炭年消耗量约为23亿吨,发电用煤约占50%,因此,在我国研发煤粉高效燃烧新技术尤其重要。尽管目前采用了各种新型的燃烧方式,包括热回流技术、高浓度煤粉燃烧、有限空间内初期燃烧强化等,但仍未令人满意1。人们还在不断寻找高效燃烧方案,如高温燃烧、脉动燃烧、催化燃烧、超细煤粉燃烧等。而荷电后煤粉燃烧是本文提出的一种煤粉高效燃烧新方案。煤粉颗粒荷电是指煤粉通过高压非均匀静电场的荷电作用,使颗粒表面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2。电场荷电导致煤粉颗粒处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增强了其表面反应活性,最终强化煤粉着火并加快了其燃烧反应速度。本文在煤粉颗粒荷电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着火、燃烧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1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着火和燃烧机理分析级本文中煤粉试样是由电动高速粉碎机磨成的不规则的细小煤粉颗粒,其颗粒粒度分布范围在20200m之间,煤粉是以电场荷电为主实现荷电的。1.1 荷电后煤粉化学结构的变化Haenel3认为煤结构的主体是三维交联大分子网络,网络间由氢键、范德华力等次价键力结合,小分子通过次价键力镶嵌在大分子网络中,在其结构中还含有部分无机物,如图1所示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476077)。图1 煤的两相模型示意图构成主体三维交联大分子网络是缩合芳香环。煤的主体结构有两个特点:首先,在其结构中有大量的氢化芳环,在煤液化初期具有供氢活性,缩合芳香环结构单元之间交联键的主要形式是邻位CH2,还含有部分CH3。根据煤粉化学反应机理,这些官能团是煤粉燃烧反应活性基团;其次,在其结构中含有C=O、OH、N及S等电负性强,并含有孤对电子的官能团,在煤分子内和分子间存在着氢键、范德华力等次价键力。当正极荷电煤粉时,空气电离产生的的活性粒子中,存在大量的N+、N+2正离子、氧自由基O和O3等。部分N+、N+2和O会与煤粉主体结构中的OH以氢键的形式缔合,部分N+、N+2会与分子中的电负性强的C=O以范德华力结合,裸露的OH和C=O与 N+、N+2及O结合的机会大,空间位阻大的基团则仍以原来的形式存在于荷电后的煤分子结构中,从而导致煤分子间的次价键力有所降低。高能电子和活性粒子的碰撞作用,使缩合芳香环的CH2、CH3基团活化,煤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增强。当负极荷电煤粉时,负氧离子O2-一方面会与煤分子结构中的OH形成氢键,还可能与CH2、CH3之间以范德华力结合,减少了煤分子结构中的活性基团,使煤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减弱。低分子物包括低分子量的氢化芳香环、脂环和杂环,以及低分子烃和长链脂肪酸、醇、酮和甾醇等。无论是正极荷电还是负极荷电产生的活性粒子及高能电子对低分子物都有活化作用,使它们成为激发态的分子、原子、自由基等活性粒子。电离所产生的活性粒子对煤结构中的无机物等矿物质有吸附作用,即电离产生的活性粒子部分吸附在煤粉中的无机物表面或孔隙中。1.2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着火机理分析着火可以被说成是:当一个可燃物容积中热产生的速率超过热损失速率时,则着火便发生;燃料与氧化剂达到一个连续反应的过程。煤的着火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控制着火过程的各种变量强烈地取决于煤粒的形态,着火温度和着火时间的范围4。影响煤的着火温度和着火时间的重要参数包括: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即煤种(燃烧热及活化能)、煤中挥发分和矿物质及水分含量、煤粒尺寸及分布、煤的浓度或质量、系统压力和气体成分、温度(煤粒表面温度及着火环境温度)、气流速度、着火空间尺寸等。Zhang5给出了煤粒着火特性强烈地取决于煤粒的三种布置方式:单颗煤粒;煤堆与煤层;煤粉云。本文仅限于讨论煤粉层的堆放着火机理。目前,煤的着火模式存在三种:均相着火、多相着火及均相-多相联合着火。根据Juntgen等人提出典型烟煤的着火模式图谱,在低加热速率(10K/s)下,小颗粒煤粉(100m)为均相着火,当加热速率达到103K/s以上时,联合着火即成为唯一可能的着火方式6。无论是何种着火,煤粉的着火点判别可以用谢苗诺夫的热力着火理论得出着火临界条件:煤粉单位时间内由于化学反应而释放的热量等于煤粉单位时间内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释放热量变化与燃烧混合物温度变化的比值等于散失热量变化与燃烧混合物温度变化的比值。所得到的热力着火的临界着火点为煤粒与周围气体混合物的温度。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着火与燃烧是先将煤粉荷电后,再将堆放的煤粒以冲击式或以逐步升温的方式在氧的氛围内着火与燃烧。由于煤粉的冲击式强迫着火属于联合着火,较大颗粒煤粉(100m)着火是以均相着火为主导,荷电煤粉着火强化与否,低分子物活化作用要强于煤分子结构中的CH2、CH3基团活化作用。因此,无论正极荷电还是负极荷电的煤粉均能强化联合着火。因为煤粉的逐步升温式强迫着火属于多相着火,荷电煤粉着火强化与否,主要取决于煤分子主体结构中的CH2、CH3基团活化。所以,正极荷电的煤粉能强化多相着火,而负极荷电的煤粉则弱化多相着火。1.3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机理分析煤粒燃烧分挥发份燃烧、碳粒非均相燃烧和燃尽三个阶段完成。挥发份燃烧阶段:镶嵌在煤三维网状结构中的小分子及少量挥发份在升温过程中首先活化,在碳球外燃烧。如前所述,荷电使小分子因带电粒子的碰撞成为激发态,反应活性增加,活化分子的数量比未荷电前显著增加,因此,有利于这一阶段的燃烧反应。从正、负极荷电的机理可见,正极荷电产生的活性粒子主要是N+、N+2和O,由于在甲烷、乙炔和乙烷乙烯的燃烧反应中,碳电负性的变化是由负到正,失电子过程。正离子与甲烷、乙炔和乙烷乙烯碰撞会增加这些分子的反应活性,因此,正极荷电会加速这一阶段的化学反应。负极荷电主要产生的活性粒子是O2-,O2-的第二电子亲和能高,因此,O2-与甲烷、乙炔和乙烷乙烯的氧化反应很难进行,对此阶段燃烧反应的影响很小。O和O3对两种电晕荷电的影响应该是一致的,即活化了反应物分子,又增加了气相物质中氧的含量,对燃烧反应有促进作用。碳粒非均相燃烧阶段:煤溢出挥发份残余的物质是残碳,是多孔结构。对这一阶段的燃烧反应研究通常作如下三个假设:(1)碳的颗粒是球形的;(2)气相氧化剂首先向固体的颗粒表面或气孔内扩散,然后扩散到碳表面的气体被碳表面吸收,并与碳表面发生反应;(3)反应得到的气相产物从颗粒表面放出,向周围扩散出去。正极荷电煤粉对此阶段燃烧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荷电煤粉过程使煤分子结构中的CH2、CH3基团活化,导致作为挥发份溢出参与第一阶段反应的量增多,残碳中气孔比未荷电和负极荷电的煤粉燃烧后的数量增多,这相当于增加了反应表面,根据表面效应,表面积越大反应活性越高。二是,从荷电后煤粉化学结构的变化分析得知,由于正离子和自由基削弱了煤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使分子增加了其反应活性。三是,由于荷电煤粉时产生的活性粒子中存在O和O3,它们吸附在残碳表面,等于增加了气相氧化剂中氧的含量。在1070K时,碳与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和氢气的反应速率比例关系约为:105:1:3:10-37。可见氧与碳的反应对这一阶段的非均相反应起主要作用。就前两方面而言,对于负极荷电煤粉时,产生的O2-降低了煤分子结构中的CH2、CH3的反应活性,因此,对燃烧反应的影响恰好相反。燃尽阶段:影响煤粉燃尽阶段的主要是煤结构中的无机物,无机物的含量越高,煤越不易燃尽。由于荷电产生的活性粒子吸附到无机物表面,会阻碍无机物中小分子的溢出,同时由于吸附作用,增加了无机物的质量,使无机物的成分在煤粉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因此,荷电对高灰分煤粉的燃尽是不利的。2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燃烧分析与试验方法2.1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着火与燃烧分析方法煤粉堆放着火与燃烧特性存在多种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煤燃烧反应的特征温度法8和燃烧特性指数法9。煤燃烧反应的特征温度通常是指着火点(或着火延迟时间)、反应速度最快时达到的温度、50%有机质燃尽时的温度和燃尽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不同特性的煤,着火点越低(或着火延迟时间越短),表明该煤着火越容易。反应速度最快时达到的温度、50%有机质燃尽时的温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煤的燃烧速度快慢,而且两者的差异可以反映燃烧前后期燃烧速度的不同。燃尽温度,可以反映煤燃尽条件的要求,温度越低说明燃尽条件越容易达到。煤的燃烧特性指数是反映煤的着火和燃尽的综合性指标。其值越大,煤的燃烧特性越佳。可以用下式表示9: (1)式中:为燃烧特性指数;为最大燃烧速度,%/min;为平均燃烧速度,%/min;为着火温度,;为燃烬温度,; 为达到最大燃烧速度的时间,min。2.2 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着火与燃烧试验方法荷电后煤粉的堆放着火与燃烧试验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的,即分别采用综合热分析仪和马弗炉的煤粉样着火与燃烧试验。试验煤样选择河南大峪沟无烟和广西高硫劣质烟煤。两种煤种的工业分析及颗粒特性参数见表1所示。表1 煤粉的工业分析与颗粒特性参数煤粉种类收到基含碳(%)收到基水分(%)收到基灰分(%)可燃基挥发份(%)堆积密度(g/cm3)比电阻(cm)无烟煤-W61.967.9523.067.410.7117.41107高硫烟煤-A29.565.853.7525.980.7923.74109两种煤样由电动高速粉碎机粉碎,用标准筛振筛机进行筛分等工序制成,对平均筛分粒径分别为63m、102m、147m、170m、237m五个粒径水平的样品,进行干燥处理后封装于磨口瓶中备用。荷电煤粉是通过自行设计的非均匀电场高压荷电器进行电场荷电的。建议用带有正电性绝缘材料封装荷电后煤粉,并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燃烧试验。本试验选用有机玻璃容器封装,采用AL2O3陶瓷坩埚进行试验,在装载荷电后煤粉样品时杜绝接触金属材料。选择颗粒度相同的两种煤粉,进行有无荷电煤粉的对比性热分析试验,正极荷电煤粉是在日本产TG/DTA6300综合热分析仪上完成。煤粉样用量在17-25mg左右,平均粒径为147m。反应气氛为空气,流速为200ml/min,升温速度为20/min,温升范围为35-1150。负极荷电煤粉是在瑞士产TGA/SDTA851差热-热重分析上完成。煤粉样用量在33-35mg左右,平均粒径为63m。反应气氛为氧气,流速为200ml/min,升温速度为20/min,温升范围为50-1100。选择颗粒度相同的两种煤粉,在马弗炉中,进行有无荷电煤粉的冲击式着火和燃烧试验,煤粉样用量范围为633-8865mg,粒径范围为63-240m。反应气氛为空气,空气用量靠马弗炉全开或半开来控制,燃烧炉温控制在700-850范围内。试验时尽量采用相同质量和几何尺寸的陶瓷器皿盛放煤粉,把近质量的荷电煤粉与为荷电的同类煤粉同时放入马弗炉内对称位置,用闪光法计量着火延迟时间,在某时间范围内,用秤重法测量煤粉的平均燃烧速度和燃尽程度。3 试验结果与讨论3.1 马弗炉中的煤粉着火与燃烧试验经过负极或正极荷电煤粉与同种未荷电煤粉,同时放入加热到一定温度的马弗炉中,进行冲击式着火和燃烧试验,试验结果汇总于表2所示。本文中图表的W1、W2、A1和A2符号,分别表示荷电后无烟煤、无烟煤、荷电后高硫烟煤和高硫烟煤。从试验结果计算和分析中体现以下特性:(1) 荷电后煤粉着火延迟时间缩短,并随着着火环境温度升高,荷电煤粉与未荷电煤粉的着火延迟时间差距缩小。(2) 负极荷电后煤粉与未荷电煤粉相比平均燃烧速度呈降低趋势。(3) 正极荷电后煤粉与未荷电煤粉相比,对于无烟煤平均燃烧速度呈增加趋势,对于高硫烟煤平均燃烧速度呈降低趋势。3.2 负极荷电煤粉与未荷电煤粉的着火与燃烧热分析试验负极荷电煤粉与未荷电煤粉的对比性热分析试验与计算结果列于表3和图2中。试验结果表明:(1) 负极荷电煤粉比未荷电煤粉的着火温度高,较高挥发份和灰份煤的着火温度相差更大些。(2) 负极荷电的煤粉比未荷电煤粉的反应速度最快点温度、50%有机质燃尽温度及燃尽温度高,表明着火、主燃及燃尽均向后推迟。表2 正负极荷电煤粉在马弗炉内着火与燃烧特性试验数据汇总项目W1W2A1A2负极电场荷电煤粉着火延迟时间57s(704)64s(704)110s(677)139s(677)90s(717)95s(717)66s(698)83s(698)57s(704)59s(704)烧掉比例22.1%/5min(748)22.4%/5min(748)23.5%/4min(700)23.5%/4min(700)18.0%/15min(850)18.3%/15min(850)32.9%/16min(677)34.1%/16min(677)31.3%/30min(850)32.2%/30min(850)35.6%/30min(850)36.6%/30min(850)正极电场荷电煤粉烧掉比例48.1%/30min(840,1.4326g)45.7%/30min(840,1.4202g)44.2%/20min(845,0.6722g)45.8%/30min(845,0.6762g)75.5%/30min(840,0.9413g)71.2%/30min(840,0.9398g)43.0%/20min(850,0.9413g)45.8%/20min(850,0.9398g)注:表中括号内温度值为平均燃烧温度,质量值为煤粉试样燃烧前质量。表3 负极荷电煤粉燃烧反应的特征温度及燃烧特性指数煤样 () () () ()(%/min)(%/min)(min) (10-7)A1423.3434.0455.3860.7 (DTG=0.09%/min)12.2961.44019.201.15A2402.0412.7424.2839.3 (DTG=0.09%/min)17.8641.59518.132.10W1487.3498.0512.3852.5(DTG=0.015%/min)27.5912.96422.404.04W2476.7487.3495.8796.7(DTG=0.015%/min)30.4213.32221.875.58(3) 负极荷电的煤粉比未荷电煤粉的最快燃烧速度和平均燃烧速度均降低,高硫烟煤的最快燃烧速度降低高于无烟煤,无烟煤的平均燃烧速度降低高于高硫烟煤,这表明负极荷电对高硫烟煤前期燃烧速度影响更大,而对无烟煤后期燃烧速度影响稍大。(4) 负极荷电的煤粉比未荷电煤粉的燃烧特性指数均减小,减小范围为27.6%45.2%,说明负极荷电对煤粉综合燃烧特性是起负面影响的,燃烧特性指数偏差大小表明,高硫烟煤较无烟煤受负极荷电影响更为显著。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煤粉属于多相着火,主要决定于煤分子主体结构中的CH2、CH3基团活化,负极荷电煤粉减少了煤分子结构中的活性基团,使煤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减弱。此外,由于荷电产生的活性粒子吸附到无机物表面,会阻碍无机物中小分子的溢出。3.3 正极荷电煤粉与未荷电煤粉的着火与燃烧热分析试验正极荷电煤粉与未荷电煤粉的对比性热分析试验与计算结果列于表4和图3、图4中。试验结果表明:(1) 正极荷电煤粉比未荷电煤粉的着火温度有所降低。(2) 正极荷电的煤粉比未荷电煤粉的反应速度最快点温度、50%有机质燃尽温度及燃尽温度都略有降低,而无烟煤较高硫烟煤变化更为明显些,这表明着火、主燃及燃尽均有所提前。(3) 正极荷电的无烟煤粉比未荷电无烟煤粉的最大燃烧速度和平均燃烧速度均有提高,高硫烟煤的最大燃烧速度和平均燃烧速度均基本不变,这表明正极荷电对无烟煤的燃烧速度影响明显,而对高硫烟煤燃烧速度影响却较小。(4) 正极荷电的煤粉比未荷电煤粉的燃烧特性指数均增大,增大范围在10.5%39.7%,说明正极荷电对煤粉综合燃烧特性具有强化作用,燃烧特性指数偏差大小表明,正极荷电对无烟煤较高硫烟煤强化效果更为显著。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前文荷电后煤粉的碳粒非均相燃烧阶段和燃尽阶段的机理分析中得到合理解释。表4 正极荷电煤粉燃烧反应的特征温度及燃烧特性指数煤样 () () () ()(%/min)(%/min)(min) (10-7)A1387.5591.6590.2737.6(DTG=0.088%/min)5.0322.02327.869.19A2402.6592.0590.0761.1(DTG=0.088%/min)4.9972.05328.468.32W1532.6664.8694.8840.5(DTG=0.013%/min)7.4743.19131.2810.00W2547.3654.8704.8882.6(DTG=0.013%/min)6.3422.98330.847.164 结 论(1) 荷电后煤粉化学结构的变化表现在:高能电子和活性粒子的碰撞能否使煤分子主体结构上缩合芳香环的CH2、CH3基团活化,是煤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增强与否的主要原因;高能电子和活性粒子对低分子物都有活化作用,而使他们成为激发态的分子、原子、自由基等活性粒子;电离产生的活性粒子部分吸附在煤粉中的无机物表面或孔隙中。(2) 荷电后煤粉的冲击式强迫着火属于联合着火,但更多趋向于均相着火,其特性决定于低分子物活化作用要强于煤分子结构中的CH2、CH3基团活化作用,只要荷电的煤粉均能强化均相着火;荷电后煤粉的逐步升温式强迫着火属于多相着火,其特性主要取决于煤分子主体结构中的CH2、CH3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