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教案范文_第1页
工程力学教案范文_第2页
工程力学教案范文_第3页
工程力学教案范文_第4页
工程力学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力学教案范文 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1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绪论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1-1力的概念1.1.1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力的表示方法1.1.2力的性质1-2力对点之矩1.2.1力矩的概念1.2.2力矩的性质1.2.3合力矩定理教学目的1掌握力的概念及力的三种表示方法。 2掌握静力学的四个公理和两个推论。 3掌握力矩的概念、性质及合力矩定理。 教学重点1力的三种表示方法。 2力矩的计算及合力矩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合力矩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1- 1、1- 4、1-5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1-3力偶1.3.1力偶的概念1.3.2力偶的基本性质1.3.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1-4力的平移定理教学目的1掌握力偶的基本概念力偶、力偶系、力偶的作用面、力偶臂、力偶矩、力偶的三要素和力偶的等效。 2掌握力偶的两个基本性质和力偶的等效处理。 3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掌握力的平移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力偶矩的计算及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2力的平移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力偶矩符号的确定。 2力的平移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3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1-5约束与约束力1.5.1柔性约束1.5.2光滑接触面约束1.5.3圆柱形铰链约束1.5.4固定端约束1-6受力图第二章平面力系2-1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2.1.2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2.1.2简化结果的讨论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四种常见平面约束的约束反力的确定及画法。 2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图的绘画。 3了解相关的概念。 4了解各种平面力系,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及简化结果的分析。 教学重点1四种常见平面约束的约束反力的确定及画法。 2物体受力图的绘画。 3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及简化结果的分析。 教学难点1物体受力图的绘画。 2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1- 7、1- 8、1- 9、1- 10、2-1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4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2-2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2.2.1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2.2.2解题步骤与方法2.2.3平面特殊力系的平衡方程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2熟练掌握平面平行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教学重点1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2平面平行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1坐标轴和矩心的确定。 2各种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建立。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2- 6、2- 8、2- 10、2-12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5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2-3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物系的平衡2.3.1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2.3.2物系的平衡2-4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2.4.1滑动摩擦2.4.2摩擦角与自锁现象教学目的1掌握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并会判断具体的问题。 2熟练掌握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的计算。 3了解滑动摩擦的概念及计算;掌握摩擦角和自锁现象的判断和应用。 教学重点1利用静定与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判断具体的问题。 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1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的计算。 2自锁现象的判断和应用。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2-13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6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2.4.3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2.4.4滚动摩擦简介第三章空间力系3-1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3.1.1直接投影法3.1.2二次投影法3.1.3合力投影定理教学目的1了解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的求解。 2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 3掌握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两种方法直接投影法和二次投影法。 4掌握合力矩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两种方法直接投影法和二次投影法。 2合力矩定理。 教学难点1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的符号的确定。 2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的求解。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2- 19、2- 21、3-1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7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3-2力对轴之矩3.2.1力对轴之矩的概念3.2.2合力矩定理3-3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教学目的1掌握力对轴之矩的概念和计算。 2掌握合力矩定理的应用。 3了解空间一般力系、空间平行力系和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力对轴之矩的计算。 2合力矩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和符号的确定。 2各种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建立。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3- 2、3- 5、3- 6、3-7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8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3-4重心3.4.1重心的概念3.4.2重心坐标公式3.4.3重心位置的求法教学目的1掌握重心的概念及重心坐标公式。 2了解对称法和实验法求重心。 3了解利用积分法求物体的重心。 4熟练掌握利用分割法求物体的重心。 教学重点1利用分割法求物体的重心。 教学难点1利用分割法求物体的重心。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3-9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15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第四章轴向拉伸与压缩4-1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与实例4-2截面法、轴力与轴力图4.2.1内力的概念4.2.2截面法轴力与轴力图4-3横截面上的应力4.3.1应力的概念4.3.2横截面上的正应力4-4轴向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4.4.1纵向线应变和横向线应变4.4.2胡克定律教学目的1掌握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内力的概念。 2熟练掌握应用截面法求轴力和轴力图的绘制。 3掌握应力的概念;熟练掌握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4掌握轴向拉压杆的纵向线应变和横向线应变的计算。 5掌握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应用截面法求轴力和轴力图的绘制。 2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胡克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轴力的求解和轴力符号的确定。 2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和符号的规定。 胡克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4- 1、4- 3、4-4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16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4-5材料在轴向拉压时的力学性能4.5.1拉伸试验和应力应变曲线4.5.2低碳钢拉伸时的力学性能4.5.3其他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4.5.4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4-6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4.6.1极限应力许用应力安全因数4.6.2拉(压)杆的强度条件教学目的1掌握拉伸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析和应用。 2掌握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各种力学性能。 3掌握极限应力、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的概念。 4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及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1材料拉伸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析与应用。 2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及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1材料拉伸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析与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确定。 2利用强度条件求解三类问题校核强度、设计截面和确定承载能力。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4- 6、4- 7、4-9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17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4-7拉压超静定问题简介4.7.1超静定的概念及其解法4.7.2装配应力与温度应力介绍4-8压杆稳定的概念第五章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5-1剪切与挤压的概念与实例5.1.1剪切的概念与实例5.1.2挤压的概念与实例教学目的1了解超静定的概念及其解法;了解装配应力与温度应力的计算。 2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3了解剪切的概念及其应用;了解挤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超静定问题的求解。 2剪切面和挤压面的确定。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4- 11、4-12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18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实验教学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实验报告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19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5-2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521剪切的实用计算522挤压的实用计算第六章圆轴扭转6-1圆轴扭转的概念与实例扭矩与扭矩图611圆轴扭转的概念与实例612扭矩与扭矩图6-2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621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622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教学目的1了解剪切与挤压的强度条件及其计算。 2掌握圆轴扭转的概念。 3熟练掌握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的绘制。 4了解切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胡克定律。 5了解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公式的推导;掌握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的计算。 教学重点1圆轴扭转的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的绘制。 2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的计算。 教学难点1扭矩符号的确定和扭矩图的绘制。 2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5- 2、5- 4、6- 1、6-2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0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623圆截面二次极矩及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624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6-3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631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632圆轴扭转时的刚度计算教学目的1掌握圆截面二次极矩及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 2熟练掌握圆轴扭转时利用强度条件解决具体问题。 3掌握圆轴扭转时转角的计算;掌握刚度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圆截面二次极矩及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 2圆轴扭转时利用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难点1圆截面二次极矩及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 2圆轴扭转时刚度条件及应用。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6- 5、6-6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1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第七章平面弯曲内力7-1平面弯曲的概念与实例711平面弯曲的概念与实例712梁的计算简图及分类7-2平面弯曲内力剪力与弯矩721截面法求内力722剪力与弯矩7-3剪力图与弯矩图731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教学目的1掌握平面弯曲的概念以及三种常见的梁。 2熟练掌握用截面法求内力弯矩和剪力。 3掌握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的建立。 教学重点1用截面法求内力弯矩和剪力。 2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的建立。 教学难点1弯矩和剪力大小的计算和符号的判定。 2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的正确建立。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7-1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2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实验教学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实验报告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3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732弯矩图和剪力图的绘制。 7-4弯矩、剪力和载荷集度的关系741弯矩、剪力和载荷集度的关系。 742利用弯矩、剪力和载荷集度的关系画弯矩图和剪力图。 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根据弯矩方程和剪力方程绘制弯矩图和剪力图。 2了解弯矩、剪力和载荷集度的关系。 并会利用弯矩、剪力和载荷集度的关系画弯矩图和剪力图。 教学重点根据弯矩方程和剪力方程绘制弯矩图和剪力图教学难点1根据弯矩方程和剪力方程绘制弯矩图和剪力图。 2利用弯矩、剪力和载荷集度的关系画弯矩图和剪力图。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 件)拟留作业7- 2、7-3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4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第八章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8-1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811纯弯曲试验812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813梁的正应力计算8-2常用截面二次矩平行移轴公式821常用截面二次矩822组合截面二次矩平行移轴公式教学目的1了解纯弯曲试验;掌握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与判断。 2熟练掌握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和计算。 3掌握常用截面和组合截面二次矩的计算。 4掌握平行移轴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 2常用截面和组合截面二次矩的计算。 教学难点1梁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计算。 2组合截面二次矩的研究。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8- 1、8-4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5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8-3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8-4弯曲切应力简介841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842其它843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2了解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计算和其它常见典型截面梁的最大切应力计算。 3了解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梁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2利用强度条件解决三类问题校核梁的强度、设计梁的截面尺寸和确定梁的许用载荷。 教学难点1利用强度条件解决三类问题校核梁的强度、设计梁的截面尺寸和确定梁的许用载荷。 2常见典型截面梁的切应力计算。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8- 5、8- 7、8-9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6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8-5梁的弯曲变形概述851挠曲线方程852挠度与转角8-6叠加法求梁的变形861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862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863梁的刚度条件教学目的1掌握梁的挠曲线方程;掌握梁的挠度与转角的确定。 2了解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了解利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 3掌握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4掌握梁的刚度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梁的挠曲线方程、梁的挠度与转角的确定。 2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3利用梁的刚度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梁的挠度与转角的大小及符号确定。 2用积分法和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8- 11、8- 12、8- 15、8-18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7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8-7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的措施第九章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9-1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9-2应力状态的概念921一点的应力状态922一点应力状态的研究方法923主平面、主应力924应力状态的分类教学目的1掌握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的三方面措施。 2掌握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的计算。 3掌握应力状态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应力状态的研究方法;熟练掌握主平面、主应力与主单元体的确定。 教学重点1应力状态的研究和分类。 2主平面、主应力与主单元体的确定。 教学难点1应力状态的研究。 2主平面、主应力与主单元体的确定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9- 1、9-3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8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试验教学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实验报告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29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9-3应力状态分析简介931平面应力状态斜截面上的应力932平面应力状态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933最大切应力9-4强度理论941强度理论的概念942四种常见的强度理论943四种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平面应力状态时斜截面上的应力的计算。 2熟练掌握平面应力状态主应力的计算和主单元体的绘制。 3掌握最大切应力的计算。 4熟练掌握四种强度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教学重点1平面应力状态时斜截面上的应力的计算。 2平面应力状态主应力的计算和主单元体的绘制。 3利用四种强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难点1四种强度理论选择与应用。 2平面应力状态主应力的计算和主单元体的绘制。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9- 4、9- 5、9-6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30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第十章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10-1弯曲与拉伸(压缩)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教学目的1了解组合变形的相关概念。 2掌握两种弯曲与拉伸(压缩)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轴向力与横向力同时作用、受平行于轴线的偏心载荷作用。 教学重点两种弯曲与拉伸(压缩)组合变形的强度条件的建立和利用强度条件计算具体问题。 教学难点两种弯曲与拉伸(压缩)组合变形的强度条件的建立和利用强度条件计算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9- 7、9- 8、9-10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31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10-2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教学目的1了解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公式的推导。 2熟练掌握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两种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两种强度条件,以及应用强度条件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强度条件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10- 2、10- 4、10-6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9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第十一章质点的运动11-1用矢量法表示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11-2用直角坐标法表示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点的直角坐标运动方程、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直角坐标上的投影11-3用自然法表示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用弧坐标建立点的运动方程、自然轴系、用自然法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学目的1了解用矢量法表示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2掌握用直角坐标法表示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熟练掌握用自然法表示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重点1用自然法表示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2用直角坐标法表示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难点1三种方法确定点的运动方程。 2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的确定。 3自然轴系。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11- 2、11-5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10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11-4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11.4.1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11.4.2质量与重力的关系以及国际单位制11.4.3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11-5动静法11.5.1惯性力的概念11.5.2质点动力学问题的动静法教学目的1了解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2了解惯性力的概念。 3了解质点动力学问题的动静法。 教学重点动静法求解质点动力学问题教学难点1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2动静法求解质点动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11- 7、11-9授课总结教案教研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授课教师沈晓安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次11主要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第十二章刚体的平移与绕定轴转动12-1刚体的平移12-2质心运动定理12.2.1质心的概念12.2.2质心运动定理12-3刚体绕定轴转动12.3.1转动方程12.3.2角速度12.3.3角加速度12.3.4定轴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加速度教学目的1掌握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刚体上各点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的研究。 2了解质心的概念和质心运动定理及其应用。 3掌握绕定轴转动的概念;熟练掌握绕定轴转动的刚体的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计算。 4熟练掌握定轴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研究。 教学重点1平移刚体上各点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的研究。 2定轴转动的刚体的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计算。 3定轴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研究。 教学难点1定轴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研究。 质心运动定理的运用。 教学方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拟留作业1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