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与迁与史记。 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学习前三段,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2、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大胆质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闻”的多义现象学习难点:掌握特殊句式一、情境导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那么,在弱肉强食、英雄乱世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请同学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记帝王)12篇,世家(记诸侯)30篇,列传(记一般人臣)70篇,年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10篇,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8篇,共52万字。鲁迅对此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时代背景简介: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4、和氏璧的来历: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家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又一块宝玉。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前三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知识:(一)重点词解释:赵之良将也( 杰出的 ) 大破之 ( 表示程度“彻底” )拜为上卿(授官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 ) ( 闻名)(二)指出句式特点: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2以勇气闻于诸侯。( 状语后置 )(三)学生练习翻译前两段,理解内容。1 2节:廉蔺简介(身份、地位、功绩)七、知识迁移:(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6授:授予官职。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12仕宦:做官,任官职。13仕进:进身为官。14任:担负、担任。(二)一词多义现象: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 ( 闻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知道,懂得 )忽闻水上琵琶声 琵琶行 ( 听到 )博闻强识 史记屈原列传 ( 见闻,知识 )令闻令望 诗经大雅卷阿( 声誉,名声 )四、学生质疑反馈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整理前三段重点字词解释, 预习48段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课文48段,理解“遗 易 幸 负 ”等实词及常见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理解“遗 易 幸 负 ”等实词的常见义项学习难点:掌握文言现象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师生研读第3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1重点字词: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交换 ) 欲予秦(给) 徒见欺(白白地) (被) 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主谓间取独)2指出句式:求人可使报秦者:3延伸拓展:定语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4教师给出时间翻译,并小组讨论本段内容:秦王求璧四、师生研读4、5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一)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二)词类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三)重点字词:窃计欲亡走燕(私下里)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认为)(应该)曲在赵(理亏)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比较) 王必无人(一定)(四)延伸拓展:1一词多义现象: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成语有“负隅顽抗”: 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幸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敬副词不译,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出去)不幸短命死矣(幸运)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希望)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交换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狱词无易(改变,更改)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整治)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轻视)2一义多词现象:表示“私下里、偷偷地”词:窃、潜、微、窥、私表示“赠送,送给”的词:遗、馈、赍、贻、赠、归、施、贶kung、给、授、予、与、饷、(五)教师给出时间翻译,并小组讨论本段内容:决策入秦,智斗秦王五、学习6、7两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1重点词解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接见) 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现,进献)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 秦贪,负其强(凭借,依仗)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违背,触犯)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礼节甚倨(傲慢)延伸拓展成语“前倨后恭”: 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 乃辞谢,固请(坚决)2词类活用: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怒发上冲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碎:形容词动用,撞碎)3古今异义词: 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4延伸拓展: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5特殊句式:徒见欺 被动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句五、归纳这两段内容:献璧取璧六、小结质疑七、布置作业:翻译句子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三课时 教师版主备人:王晓美 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 时间:2014年5月 日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课文816段,理解“因引 乃 ”等词及常见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过程:一、巧设迁移:提问以下重点词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交换 ) 徒见欺(白白地)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二、自主探究:师生研读813段“完璧归赵”部分,其中“廷斥秦王”是重点,充分显示了秦王的机智和勇敢。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一)重点词语解释: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估计) (只,不过) (假装) 臣乃敢上璧(才)舍相如广成传 (招待宾客的旅馆)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请就汤镬(接近)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希望)(通“熟”仔细) 而绝秦赵之欢(断)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招待,款待)(二)词类活用: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名作动,穿)3怀其璧(怀:名作动,怀揣)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5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语,在朝廷)6毕礼而归之(毕:使动,使?结束。归:使动,使?回去)(三)古今异义: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三、延伸拓展:(一)一词多义现象:乃今君乃亡赵走燕 却臣乃敢上璧 才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就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引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欲引兵攻赵 率领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引而不发 拉满弓引以为流觞曲水 取过来(二)一义多词现象1表示“假装”的词:佯 阳 诈2表示“只是”的词:徒 只 直 特 惟 独 但 顾 仅四、学习1416段“渑池之会”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1重点词语解释:拔石城(攻下)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赵王鼓之(弹奏)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能够) 于是秦王不怿(高兴)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秦王竟酒(完毕)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多)2古今异义词:明年复攻赵: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于是相如前进缶 :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3词类活用现象:秦御史前书曰(前:名作动,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五、延伸拓展:;(一)一词多义现象:;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蒙故业,因遗策;因势而利导之(根据);因人之利而敝之(依靠,凭借);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二)成语:;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秦御史前书曰(前:名作动,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五、延伸拓展:(一)一词多义现象:因不如因而厚遇之 (由此,趁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经由)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趁机 )蒙故业,因遗策。 ( 沿袭 )因势而利导之 ( 根据 )因人之利而敝之 (依靠,凭借)相如因持璧却立 ( 于是,就)(二)成语: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美中不足,只有一丁点儿缺点或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 中西合璧:合璧:圆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圆形的叫半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叫“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和建筑,名胜合到一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瑕不掩瑜:优点掩盖不了缺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瑕瑜互见:有优点也有缺点。六、质疑答疑: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整理讲过的知识点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四课时 教师版主备人:王晓美 (讨论稿 ) 时间:2014年5月 日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1121段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尤其是“意动”用法。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大胆质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顾、见”的多义现象学习难点:理解并掌握意动用法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因”的解释有哪些?二、新课导入: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多次与秦王斗志斗勇,终于挫败了秦王的阴谋,那么回国后又将发生什么呢?今天就来学习“廉蔺合欢”的故事。三、合作探究:朗读最后一部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一)重点词语解释:位在廉颇之右(上)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相如素贱人(向来)相如引车避匿(掉转)(躲藏)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愚劣,无能)顾吾念之(只是,不过) 肉袒负荆(背) 因宾客之蔺相如们谢罪(通过)(二)古今异义词:1廉颇宣言曰 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在内有血缘关系的人。今义: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一)词类活用:(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2)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作动,宽待)(四)固定词语解释所以:?的原因,用来?的方法(凭借、依靠) 已而:过了些时候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比?怎么样?易混点:与?孰:和?比,谁?相与:一起,共同(五)一词多义现象: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 回头 )顾野有麦场(狼) ( 四面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反而,难道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 只是,不过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拜访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 顾惜,顾念 )顾此失彼 ( 照顾 )见事不目见耳闻 ( 看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 ( 会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召见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见也。” ( 见识 )徒见欺 ( 被 )君既若见录 ( 我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通“现”出现 )军无见粮 ( 通“现”现成的)四、内化提升:翻译重点句子: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译: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五、小组讨论探究:廉颇和蔺相如性格有哪些特点?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2勇敢,机智 3爱国,忠心廉颇的性格特征: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2善于谋略 3勇于改过延伸:成语“负荆请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六、课堂小结: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义国事为重的胸怀。虽然他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是无智也是无勇,其实是大智也是大勇,因为相如于无声处折服了勇猛的大将军廉颇,所以负荆请罪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释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备的源头活水。七、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第四大题整理讲过的内容预习苏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生版主备人:王晓美 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 时间:2014年5月日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与迁与史记。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学习前两段,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大胆质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闻”的多义现象学习难点:掌握特殊句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那么,在弱肉强食、英雄乱世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请同学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记帝王)12篇,世家(记诸侯)30篇,列传(记一般人臣)70篇,年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10篇,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8篇,共52万字。鲁迅对此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时代背景简介: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4、和氏璧的来历: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家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又一块宝玉。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前三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知识:(一)重点词解释:赵之良将也( ) 大破之 ( ) 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 ( )(二)指出句式特点: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以勇气闻于诸侯。( )(三)学生练习翻译前两段,理解内容。1 2节:七、知识迁移:(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6授:授予官职。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12仕宦:做官,任官职。13仕进:进身为官。14任:担负、担任。(二)一词多义现象: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忽闻水上琵琶声 琵琶行 ( )博闻强识 史记屈原列传 ( )令闻令望 诗经大雅卷阿( )八、学生质疑反馈九、课堂小结十、布置作业:整理前两段重点字词解释,预习37节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二课时学生版主备人:王晓美 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滨 时间:2014年5月 日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课文37段,理解“遗 易 幸 负 谢 ”等实词及常见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理解“遗 易 幸 负 谢 请 ”等实词的常见义项学习难点:掌握文言现象学习过程:一、 前提测评:1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哪些?2“闻”的解释有哪些?二、 师生研读第3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1重点词:使人遗赵王书(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欲予秦( ) 徒见欺( ) 即患秦兵之来( )( ) 2指出句式:求人可使报秦者3延伸拓展:定语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4教师给出时间翻译,并小组讨论本段内容:秦王求璧三、 师生研读4、5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知识(一)通假字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3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背诵课文;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4集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背诵课文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课堂学习】一、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翻译下面句子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二、内容理解“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提示:个性化语言描写妄自尊大,胸襟狭隘。对比手法(蔺廉性格对比;廉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完璧归赵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渑池会反应机敏,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廉蔺交欢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拓展阅读1】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一、 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二、 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四、 相如和赵王的对比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五、 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六、 赵王和秦王的对比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七、 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八、 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才是。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拓展阅读2】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