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复习 楚师.doc_第1页
中国哲学复习 楚师.doc_第2页
中国哲学复习 楚师.doc_第3页
中国哲学复习 楚师.doc_第4页
中国哲学复习 楚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2、 宋明理学的特点:其一,思辨化的儒学 。A.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有许多研究。B.儒学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严重不足。C.理学家:1借鉴佛教、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2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其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A.是对汉唐儒学的反动 回复圣人之道。 B.a与董氏儒学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而在伦理道德上。b与先秦元典儒学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其三,宋明理学是融合佛老的儒学。A.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构建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B.借鉴佛老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的传道体系,即儒家的“道统”。C.吸收佛老的禁欲主义,提出“存天理,灭人欲”。3、 理学的分期与代表人物北宋:形成 “北宋五子”:周敦颐(濂学)、张载(关学)、程颢、程颐(洛学)、邵雍(象数学派)。 周敦颐,宋明理学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南宋:发展,朱学统治地位 朱熹(闽学)陆九渊(心学)明朝:王学的崛起 王守仁(心学)“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明末清初:总结、衰落 王夫之(集大成者)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4、 宋明理学的基本派别张载: 气学气 程朱:理学(道学)天理 陆王:心学本心、良知5、 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这就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6、 中国哲学特点:辩证思维传统:a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b和合与中庸c整体与有序d变化发展浓郁的社会情结:a论道经邦,燮理阴阳b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c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a天人合一b天人相分7、 中国哲学的分期: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明清实学8、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和奠定其基本格局的时期。先秦哲学是指从中国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直至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它大致以春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前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后一阶段就是通称为春秋战国的时期,这一时期迎来了中国哲学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真正觉醒。所以从狭义来说,先秦哲学也特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9、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共有189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 最著名的是司马谈和刘歆。10、 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11、 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在六家的基础上加上四家:即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刘歆的贡献在于:他是从政治和社会环境去探求各家的由来,系统地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12、 周易的构成: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更是一部开启智慧法门的奇书。通行本周易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其中易传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学者在对易经的不断研究和解释中形成的,大体上成书于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13、易传的构成:易传共包括十篇,称作“十翼”。“翼”是翅膀,作动词即以翅膀遮蔽、保护,引申为辅佐。易传通过对易经思想的“辅佐”,构造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十翼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14、 秦汉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老子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两大主流和基本的价值导向。15、 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派,其思想主旨可以概括为“爱人”与“知天”。先秦儒家哲学是先秦时期的显学之一,它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16、 “命”与“仁”便是孔子世界观的核心。17、 仁学:孔子的正名思想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邪说暴行”原来的等级名分遭到破坏。 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仁的基本含义:一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二是“仁者爱人”:首先,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 其次,仁爱在孔子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积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方面 再次,仁爱具有等级差别性。18、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周礼”的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他对周礼有一定的 “损益”。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 。由此构成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最具有特色的地方。19、 天人关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论天人关系是在殷周以来的天命观的基础之上加以因革损益的结果。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天人观的矛盾:尊天一重人事一命定。20、 孔子的天人理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天人观。 首先,他肯定天是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天在孔子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义。其次,孔子是尊天的,但也强调人事。其三,他提出了“命”。其四,天命在孔子又是可认识的。 在天与命中,孔子更强调“命”。21、 孔子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22、孟子的“仁政”学说: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君可换而民不可换 民意取代天意而决定君主的选择 “诛一夫”非为“弑君”“施仁政于民”“仁政”的物质条件“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仁政”的政治条件“贵德而尊士” 仁政的精神条件忠恕之道23、性善论: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4、天人合一:从“尽心、知性、知天”到“天人合一”:人心与“天心”是相通的,人道与天道是合二为一的,要懂得“天道”,不必向外去求,只需向内用功夫即可。“尽心”,就能“知性”就能“知天” 。25、 老子辩证法与周易辩证法的区别;中关于太极生成论,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生生不息。而老子强调贵柔受静,被动缺乏进取。26、 孔子仁爱与墨子简爱的区别: 27、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异同 化性起伪: 28、 “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9、 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30、 小国寡民; 31: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在庄子看来,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32、 荀子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解“百家”之“蔽”,又兼取各家之所长,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将主要关注于社会人事和自性修养的儒家学说扩展到不同的领域。他是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33、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起构成为先秦、也是整个古代人性学说的两大基本理论支柱。34、 化性起伪: 35、 明分使群: 36、 墨家和儒家同称为当时的“显学”。37、 儒墨之间的对立,最突出地表现在仁爱与兼爱、重义轻利与兴利除害等基本观点上。兼爱是墨子思想的中心 。38、 “兼爱”与“仁爱”比较:A其一,墨子的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为具体内容;而孔子的仁义注重动机,要求恢复周礼。 B其二,孔子的仁爱具有等级差别性,主张爱人有亲疏厚薄之别;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一种博爱,主张爱人应该“远施周遍”,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别。C其三,孔子的仁爱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墨子虽然从来不认为上下贵贱的等级可以取消,但却肯定其关系应当是相互的D其四,墨子讲爱讲仁却反对礼,儒家却认为礼是仁的具体内容。39、 以物观物和以道观物: 40、 有待;41、 有己:42、 法家的特征: 43、 法家前期代表: 李悝 吴起 商鞅 中期: 申不害 慎到 后期:韓非 李斯44、 李悝著法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成文法典。45、 商鞅:思想以重农、重战、重法、重君权46、 申不害 力主以君言正天下,重君术、刑名、法令 慎到先当是道家,后来则钻研法家,逐步形成自己的法家思想。重势47、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总结先秦法家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统一的法制理论体系,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在韩非子看来就是编纂于图籍,设立于官府、并且在民间公布的成文法;法是人们一切言行的最高准则。术:“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即“君人南面之术”。申不害重术势:“势”就是国君的威势、权势。“势”是推行法治的基本保障 慎到重“势” “抱法”、“处势”、“行术”三者结合48、 韩非的天道观与人性论:韩非的法家思想及实践,建立在他的天道观与人性论的基础之上。 他的“天道观”和“人性论”是对老子和荀子思想的继承。 “道理相应”的自然观:“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A.“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万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B韩非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理”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使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道是万物之理的总规律。“道”寓于“理”之中,并通过“理”来表现自己。借助于对道的把握,可以把握万物之理。(2)“缘道理以从事,无不能成”49、“名家”是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关系问题为中心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 惠施与“合同异”之论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离坚白”论 50、公孙龙作白马论,有三点:其一,白马是白和马的结合。其二,求马不等于求白马。其三,具体的白马不是抽象的马,所以白马非马51、 两汉经学概述:从先秦到两汉,中国的学术和思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子学到经学的更替。子学:是指先秦的学术思想即诸子之学,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经学,是指经典注疏之学。儒家的经,通常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52、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以公羊传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董仲舒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篆书写成。它把周礼奉为经典。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的神学观点,以讲求实学,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学风比较朴实。53、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三传” 。分别为左丘明、谷梁赤、公羊高所作。54、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55、 天人相副: “人副天数”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主要基础。 从天的造化特性出发,董仲舒提出了“人副天数”56、天人感应:首先,肯定同类相动:同类的事物之间有相互感应的关系。其次,运用“同类相动”的原理来说明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57、 遣告:要求人主必须顺天而行,不可逆天而动。否则就会找到报应。其目的在于劝说君主行仁政以与天合一。58、 王充的元气本体论,是以唯物论和自然主义两个基本点为基石,以先秦以来的元气思想为资源,借鉴当时的自然知识和独立的哲学思辨而形成的。 元气如同云烟,细微无形,充斥于天地之间,是没有意志的,是一种原始的物质元素。“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天地万物、人都是由气凝聚而成的具体的事物虽有生死,但构成万物统一性的“气”则无生死、无始终、无端末,永恒常在。59“玄学”即“形而上学” 玄学的意思是指幽深玄远的学问。 魏晋之玄学家奉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以道释儒,具有抽象思辩色彩。60、魏晋玄学其他的基本特征: 第一,魏晋玄学是研究本末、有无问题的宇宙本体论学说。第二,魏晋玄学的根本目的是探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第三,以老庄思想为骨架,同时又以道融儒。第四,魏晋玄学开创了一种“得意忘言”的新方法。61、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1、魏晋时代战乱、动荡的一种思想表现。 2、两汉经学流弊引起的一种理论反响。 3、道家黄老学绵延发展的一种结果。 4、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议的发展。62、 正始玄学:-开创 向晏 王弼 竹林玄学: 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刘伶 阮咸 向秀 王戎向郭玄学:(元康时期)向秀 郭象东晋时期玄佛合流62、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63、 名教就是名分教化,它是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64、 王弼著作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65、 名教和有为的局限性:第一,名教和有为只能治邪恶现象本身,而不能根治邪恶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二,任何名教都是不周全的,它的作用总是有限的。第三,名教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如果不“校实定名”,只看外表不重实质的话,那么名教就会流于虚伪。第四,任何有为的方法都会招致相应的反应,统治者如果运用智慧技巧统治人民,那么人民也会运用智慧技巧来应付逃避。第五,名教和一切有为的方法都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用有为治理天下注定是要失败的66、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嵇康的态度是偏重于自然,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揭露司马氏集团的“名教”虚假性,指出“名教”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大道陵迟”的衰世产物。要求抛开虚伪名教的束缚而纯任自然本性。/67、本末有无之辩: (1)“以无为本”的本体论:“道”以“无”为规定性。王弼把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称为“有”,把无形无名的抽象本体称为“无”。对“道”的强调实际上就意味着对“无”的突出。万物以“有”的方式生存,而“有”既开始于无又依赖于无,因而无就是万物的根本。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2) 以无为本的论证:根据具体事物的有限性排除“有”作为万物根本的可能,这说明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有限的事物不具备普遍性和终极性从一和多的关系说明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从动与静的关系来说明天地万物以无为本。68、 裴頠的崇有论:P7669、 每个具体事物都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它们自有(自己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