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压强试题.doc_第1页
浮力压强试题.doc_第2页
浮力压强试题.doc_第3页
浮力压强试题.doc_第4页
浮力压强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个球,先后在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甲、乙、丙和丁中保持静止的情况,如图所示,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面的距离一样大,哪个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 ) (A)甲容器 (B)乙容器 (C)丙容器 (D)丁容器2、把一块圆柱体的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把金属块的35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和把金属块全部没入某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相等,那么两次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之比和液体的密度之比是 ( ) (A)3:5 1:1(B)5:3 1:1(C)1:1 5:3(D)1:1 3:53、如图所示一容器中原盛有密度为,高为h1的液体,现将一物块放入液体中后,液面升高了h2,则容器中A点的压强增加了_。4、甲、乙两个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甲、乙两物体密度之比是1 : 2,测它们的底面积之比是_。5、如图所示,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玻璃导管一端插入密闭容器,另一端经胶皮管与U形管相连,U形管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将此装置放在黑暗中24小时后:U形管中侧液面上升。6、由两种不同材料制成的实心物体A和B,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能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已知AB)( ) (A)A的体积比B的体积小,都漂浮在同一种液面上 (B)A的重力大于B的重力,都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 (C)A的重力大于B的重力,都漂浮在不同的液面上 (D)A的重力等于B的重力,都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7、甲、乙两个实心球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质量相等,甲悬浮于水中,乙漂浮在水面上,由此可以判断( ) (A)甲的体积小于乙的体积 (B)甲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 (C)甲受到的浮力小于乙受到的浮力 (D)甲浸在水中的体积小于乙浸在水中的体积8、质量相等的木块、空心铝球和空心铁球都能浮在水中,则它们漫入水中的体积关系是( ) (A)一样大 (B)木块最大 (C)空心铅球最大 (D)空心铁球最大9、一只吊捅重20牛,这只吊桶盛满水后总重量为120牛当它从水中被匀速地提向水面时,人需用的力为( ) (A)120牛 (B)大于20牛而小于120牛 (C)20牛 (D)小于20牛10、质量为237千克的铁块沉入水底时,铁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_牛(铁79103千克米3)11、将浮在水面的排球逐渐压入水中,在球未被浸没之前,施加的压力逐渐_,当球全部浸入水中时,施加的压力将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12、如图所示,木块用细绳系住且拴在容器底部,这时细绳的拉力为F1,当将露出液面部分的木块切除,细绳的拉力为F2,则F2_F1(选填“大于“等于”、“小于”)答案: 1、 这题用到一些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测物体下沉;如果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则物体将悬浮;如果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则物体将上浮(最后漂浮)。球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漂浮说明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于球的密度,同时由于球在甲液体中露出的体积大,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甲液体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球在丙中悬浮说明丙液体密度等于球的密度,球在丁中下沉,说明丁液体的密度小于球的密度。综上所述,四种液体中,甲液体的密度最大。由于“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面的距离一样大”,由液体压强的表达式P=gh可知此时容器底面受到的压强决定于液体的密度,因此这题的答案是A。 2、 此题我们先看浮力之比。由F浮=G-F(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F表示弹簧秤的示数)知,同一金属块(重力相同),在水中和在某种液体中的示数相同(F相同),因此浮力相等,即浮力之比是1:1。再看液体密度之比,此问可用2种方法:金属块“3/5浸没在水中”,而“全部没入某种液体中”同时两种情况下所受浮力相等,由阿基米德原理知水的密度是较大的,结合浮力之比是1:1,此题答案是C。也可列方程组:令金属块的总体积是V,金属块浸在水中时:F浮=水gV水=3/5水gV金属块在“某种液体”中时,F浮=液gV浮力相等,F浮=F浮由和得水:液=5:3。答案是C。 3、设物体放入液体之前A点所在的深度是h,则此时A点受到的压强是P=gh。把物体放入液体中后,液体上升了h1,则A点所在的深度变为(h+h1),因此A点所受的压强是P=g(h+h1)。因此A点增加的压强P=P-P=gh1。 4、对于实心正方体有:P=F/S=gV/S=ga(a表示正方体的边长)。从中可看出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它的底面积无关,即它们的底面积之比是任意比。 5、这是一道生物、化学、物理综合的题目。我们知道植物在黑暗中是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会发生化学反应:CO2+2NaOH=Na2CO3+H2O(在此我认为是NaOH过量),可看出CO2被吸收了,从而导致密闭容器中的气体的量变少,因此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下降,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U形管中左侧液面上升。 6、答案是C。物体不管在什么液体中只要是漂浮,浮力都等于重力,A和B都是漂浮,浮力都等于它们的重力,但A的重力大于B所以A的浮力也大于B。 7、用第1题我列出的结论可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对于A选项,因为“质量相等”同时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由v=m/知是正确的。B选项不正确。C、对甲来说它是悬浮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对乙来说,它是漂浮的,浮力也是等于它的重力,而它们两个的质量相等则重力也相等,它们所受的浮力都等于重力,这就说明它们的浮力是相等的。C选项是错误的。D、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由V排=F浮/g可知浸在水中的体积也相等。 8、这题的分析方法与7题D选项的分析方法是相同的。答案是A。 9、不计水对桶的阻力时,拉力相当于是桶的重力减去桶受到的浮力,因此答案选D。 10、沉在水底的铁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浮力F浮、容器底对铁块的支持力F。物体受这三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因此这三个力平衡即:F=G-F浮,G=mg=23.7kg10N/kg=237N,v=m/=23.7kg/7.9103kg/m3=0.003m3,v排=v,F浮=gv=1.0103kg/m310N/kg0.003m3=30N,F=G-F浮=207N。注意:在没有特别注明时,g取9.8N/kg,我这里把它取10N/kg了。 11、由F浮=gV排可知,把排球逐渐压入水的过程中,V排逐渐变大,因此压力也逐渐变大。当把排球压入水中之后,V排基本上不变,压力也不变。答案:变大、不变。 12、由题意可知F拉=F浮-G,当将露出液体面部分切除后,F浮不变但G将减小,两数相减速的结果变大,即拉力变大,答案: 大于。例1:封冻的江河水面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是Pa,一辆20t的坦克能够在冰面上行驶吗?(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m2)例2: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竖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把乙、丙中的阴影部分切除后,试比较甲、乙、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例3: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有水,试比较A、B、C各点由液体产生的压强p A、pB、pC的大小。例4: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若每个半球的截面积cm,那么拉开马德堡半球至少要用多大外力?(大气压强Pa)例5:在一个大气压下将一根玻璃管灌满水银后倒置在水银槽中,管高出水银面h=50cm,如图所示,问:管内顶部受到多大的压强?方向如何?如果在管顶部开一个出现什么情况?(大气压为76cm汞柱)例6:如图所示,密度为0.6103kg/m3的正方体木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此时,木块的下表面距水面3cm,请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至少计算出与木块有关的8个物理量。(g取10N/kg) 例7:“曹冲称象”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体重。下面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研究实例:在研究物体受几个力时,引入合力;在研究光时,引入“光线”概念;在研究多个电阻串联或并联时,引入总电阻;在研究磁现象时,引入“磁感线”的概念。在上述几个实例中,采用了等效法的是_和_。(填序号)例8:春天我们都喜欢放风筝,请你找出放风筝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的两个地方,并分别说明这是哪个物理知识点的运用。答:浮力的知识;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知识。例9:海洋研究人员进行水下探测,当他穿上潜水服浸没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大小跟他下潜的深度有没有关系?最好采用原理不同的方法检验你的方案。要求:请用三种方法;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并简述实验步骤。例10:把一小球放入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它沉入容器底部,从杯中溢出8g酒精,若将该小球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它漂浮在水面上,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A、大于8g B、等于8g C、小于8g D、无法判断例11:小明在一根均匀木杆的一端缠绕少许铅丝,使得木杆放在液体中可以竖直漂浮,从而制成一支密度计。将它放入水中,液面到木杆下端的距离为16.5cm;再把它放到盐水中,液面到木杆下端的距离为14.5cm。如果所用铅丝的体积极小,可以忽略,小明测得到的盐水密度是多少?例12:给你足够的水,量筒一只,怎样测定小瓷酒杯的密度(酒杯的直径小于量筒的直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例1:封冻的江河水面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是Pa,一辆20t的坦克能够在冰面上行驶吗?(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m2)解:坦克对冰面的压力F=G=mg=20N。 受力面积S=2m2=4m2对冰面的压强P=,所以坦克能冰面上行驶。例2: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竖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把乙、丙中的阴影部分切除后,试比较甲、乙、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解: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 P=从上式可知截面积不变的柱体对水平支承面的压强与柱体的体积粗细、重量等无关,只与柱体的高度、密度有关:甲、乙、丙是同种物质,密度相同,高度相同,由P=可知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丙中的柱体(部分)bcde产生的压强与甲、乙相等,但acde部分产生的压强大于bcde部分产生的压强。由此可知:P甲=P乙 p ApC例4: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若每个半球的截面积cm,那么拉开马德堡半球至少要用多大外力?(大气压强Pa)解:由公式可知大气对半球面的压力S=NPa cmN例5:在一个大气压下将一根玻璃管灌满水银后倒置在水银槽中,管高出水银面h=50cm,如图所示,问:管内顶部受到多大的压强?方向如何?如果在管顶部开一个出现什么情况?(大气压为76cm汞柱)解:管内顶部受到的压强为:76cmHg50cmhg26cmHg方向是竖直向上。如果在管顶部开一个小孔,管内外相通都为一个大气压,水银柱下降到管内外水银面一样高。例6:如图所示,密度为0.6103kg/m3的正方体木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此时,木块的下表面距水面3cm,请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至少计算出与木块有关的8个物理量。(g取10N/kg)解: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木块的边长:因为木块漂浮,所以,则,。木块的底面积:木块的体积: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木块受到的浮力木块的物重:木块的质量:例7:“曹冲称象”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体重。下面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研究实例:在研究物体受几个力时,引入合力;在研究光时,引入“光线”概念;在研究多个电阻串联或并联时,引入总电阻;在研究磁现象时,引入“磁感线”的概念。在上述几个实例中,采用了等效法的是_和_。(填序号)解:等效的意思是,等效后的物理量应与等效前的物理量在性质及效果上相同。光线和磁感线是想象的线,并非真实的等效。故填、。例8:春天我们都喜欢放风筝,请你找出放风筝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的两个地方,并分别说明这是哪个物理知识点的运用。答:浮力的知识;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知识。例9:海洋研究人员进行水下探测,当他穿上潜水服浸没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大小跟他下潜的深度有没有关系?最好采用原理不同的方法检验你的方案。要求:请用三种方法;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并简述实验步骤。解:方法一:平衡力。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细线。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G,读出石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石块的浮力。方法二:阿基米德原理。器材: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量筒、小桶、石块、烧杯、水、细线。步骤:将石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出石块在不同深度处排入小桶中的水重,则石块受到的浮力。用量筒测出石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排开水的体积,则石块的浮力。方法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器材:天平、石块、水、烧杯、细线。步骤:用天平称出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的质量,将石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石块不接触底和侧壁),测出此时烧杯的总质量,石块对杯内水的压力。例10:把一小球放入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它沉入容器底部,从杯中溢出8g酒精,若将该小球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它漂浮在水面上,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A、大于8g B、等于8g C、小于8g D、无法判断解:小球放入酒精中沉入容器底部,它受酒精对它的浮力小于小球的重力,即;把小球放入水中漂浮在水面上,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的重力。即,所以,即。本题易错选B。这是由于没有正确分析出浮力关系所致。解:选A。例11:小明在一根均匀木杆的一端缠绕少许铅丝,使得木杆放在液体中可以竖直漂浮,从而制成一支密度计。将它放入水中,液面到木杆下端的距离为16.5cm;再把它放到盐水中,液面到木杆下端的距离为14.5cm。如果所用铅丝的体积极小,可以忽略,小明测得到的盐水密度是多少?精析:本题看起来条件很少,似乎很难下手,但你一旦注意题目中的两种情况皆为漂浮,立即抓最简单的力平衡式,再具体分析各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