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版_第1页
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版_第2页
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版_第3页
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版_第4页
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 总 则 第第 1 0 11 0 1 条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8 成都市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1 等法律 法规 规范性文 件及有关技术规范 结合我区实际 制定本规定 第第 1 0 21 0 2 条条 本规定适用于温江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 设计和管理 活动 第第 1 0 31 0 3 条条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 应当按 照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应当按 照已批准的保护专项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第 1 0 41 0 4 条条 为引导城乡有序发展 近期建设重点区域 将结合修 建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的要求 进一步优化规划控制指标 第第 1 0 51 0 5 条条 鼓励开发建设 绿色建筑 构建生态人居环境 加 强对建筑色彩和饰材的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 提高建筑使用环境的舒适 性 2 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12 1 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 第第 2 1 12 1 1 条条 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 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 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第 2 1 22 1 2 条条 建设用地的划分 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 控制性详 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 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 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 根据表 2 1 2 的规定确定其兼容范围 第第 2 1 32 1 3 条条 居住用地按照人均 1 平方米的标准控制其商业兼容量 下限 人口容量按照 3 2 人 户确定 重要街区应有连续成组 错落变 化的商业界面 并在设计各阶段中具体落实 第第 2 1 42 1 4 条条 建设用地范围内存在多种规划用地性质 且规划要求 单独占地的 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划定 并在 建 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中明确各类用地面积 不需要单独占地的 应在规 划条件中明确规模及位置 2 22 2 建筑容量规划控制指标建筑容量规划控制指标 第第 2 2 12 2 1 条条 按照规划区位 交通条件 基础设施及现状开发情况 根据表 2 2 1 将温江全区分为三个强度规划控制分区 详细见附图一 表表 2 2 12 2 1 分区范围及开发强度控制表分区范围及开发强度控制表 类别分区范围综合容积率指标 一分区光华片区 科技园 公平街 办 1 2 3 0 3 二分区旧城区 万春镇 永宁镇0 7 2 2 三分区一 二分区以外的所有区域0 5 1 8 CBD 区域内主导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的建设项目容积率可按照 5 0 控制 注 当结合表 2 2 3 2 进行容积率折算时 最小容积率不得低于表 2 2 1 所列各分区对应 的下限值 此页插入最后一页的图表 4 注 1 禁止兼容 兼容比例不超过 20 兼容比例不超过 50 兼容比例 100 本表中市场用地指一 二级批发市场及危险品等特种市场用地 特种市场用地的兼容性 须经规划批准 一 二级批发市场自动兼容比例不超过 50 2 兼容的比例是指兼容类的建筑面积与该项目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的比例 3 本表所涉及的规划管理按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4 本表未涉及的规划用地性质不得自动兼容 5 规划控制指标按主导性质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控制 第第 2 2 22 2 2 条条 住宅用地 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按 表 2 2 2 住宅用地 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 及以下 有关规定执行 表表 2 2 22 2 2 住宅用地 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住宅用地 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 用地性质总建筑密度绿地率总容积率 二类住宅为主 导性质的用地 根据容积率查 表 2 2 3 1 确定 30 基准容积率 3 0 并结合表 2 2 3 2 确定 注 1 总建筑密度是指建设项目中所有建筑的基底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2 兼容的商业部分必须单独以多层形式建设或设置于建筑高度不大于 24 米的部分 3 本表中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均为上限 因建设工程性质 功能 区位及用地情况的不同 相应指标可能达不到上限 本表规定的指标中绿地率为下限值 第第 2 2 32 2 3 条条 温江区全区范围内基准容积率为 3 0 并结合表 2 2 3 2 的容积率折算系数确定总容积率 根据总容积率计算结果按表 2 2 3 1 的规定选取总建筑密度 选取总建筑密度时 按总容积率对应 的总建筑密度选取 若无对应的总容积率则选取比该总容积率稍高的容 5 积率对应的总建筑密度 若受航空限高 规划限高或用地条件限制 建筑高度达不到 40 0 米时 按表 2 2 3 1 的规定选取总容积率和总建 筑密度 且选取的总容积率不得高于按表 2 2 3 2 进行折算的总容积率 表表 2 2 3 12 2 3 1 住宅用地 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住宅用地 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控制指标表规划控制指标表 规划限高 米 h 2424 h 3030 h 3535 h 40h 40 总建筑密度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总容积率 1 82 22 42 83 03 33 63 8 当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地块 仅指住宅用地或住宅兼容公共设施 用地 中须配建农贸市场或其它面积不小于 2000 平方米的公共配套内 容的用地的总建筑密度可适当增加 最大增加值不超过 5 原有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已超过本规定的 或加建后不能满足配套 要求的 或严重破坏空间环境的 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内进行扩建 当同一建设用地的航空限高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度区间时 应根 据该地块的具体情况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确定该地块的规划控制指标 建筑密度不应超过最低规划限高对应的指标 容积率不应超过最高规划 限高对应的指标 表表 2 2 3 22 2 3 2 容积率折算系数容积率折算系数 临规划道路条数 用地面积 1234 5000 以下 1 01 11 21 25 6 5000 10000 0 951 01 11 2 10000 20000 0 850 951 01 1 20000 0 80 850 951 0 注 1 容积率折算后结果取小数点后 1 位 按 4 舍 5 入法 第第 2 2 42 2 4 条条 公共住房 政府投资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 的 规划容积率 建筑密度指标按以下要求控制 1 规划要求建筑高度不小于 35 米且不大于 80 米时 建筑密度为 20 至 22 容积率根据建筑密度和高度的要求确定且不大于 3 0 2 规划要求建筑高度不大于 35 米时 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根据建筑 高度 2 2 3 的要求选取 第第 2 2 52 2 5 条条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按表 2 2 5 公共 服务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 及以下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规定执 行 表表 2 2 52 2 5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 用地 性质 建筑形式建筑密度容积率层数高度 绿地 率 旧城 结合方案合 理性确定 中学用地 新区 25 旧城 结合方案合 理性确定 小学用地 新区 30 旧城 结合方案合 理性确定 幼儿园 新区 35 符合相关规范 要求 30 养老院 30 3 0 30 农贸市场 45 0 8 且 1 6 派出所 40 1 0 且 2 4 公共 服务 设施 用地 办事处 40 1 0 且 2 4 不大于 6 层 不大 于 24 米 结合 设计 要求 7 其它公共服务 设施建筑 40 2 4 社会停车场 库 50 3 0 注 1 中 小学用地的运动场以及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计入绿地率指标 第第 2 2 62 2 6 条条 商业金融业用地 商业金融业兼容住宅用地的规划控 制指标按表 2 2 6 的内容进行确定 表表 2 2 62 2 6 商业金融业用地 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 商业兼容住宅用地 规划控制指标表规划控制指标表 项目 类型 总容积率总建筑密度高层主体 建筑密度 绿地率 适用于兼容住宅用 地 高 层 5 0 40 20 15 多 层 2 5 45 15 注 若因规划限高原因以致建筑高度低于 15 米时 建筑密度上限为 60 容积率上限为 2 0 第第 2 2 72 2 7 条条 非生产性工业用地规划控制指标按表 2 2 7 规定执行 表表 2 2 72 2 7 非生产性工业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非生产性工业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 1 5 且 3 0 40 30 第第 2 2 82 2 8 条条 生产性工业用地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工业建筑的生产配套办公用房和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 筑面积的 7 2 生产性工业用地的绿地率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3 生产性工业用地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表 2 2 8 的规定执 行 8 表表 2 2 82 2 8 生产性工业用地建筑总容积率 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生产性工业用地建筑总容积率 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注 1 当建筑物层高超过 8 0 米 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本表容积率要 求如低于国家其他规范的 按国家其他规范标准执行 2 本表所列项目 如涉及特殊工艺要求 经有关主管部门认定后 建筑密度可下调 5 第第 2 2 92 2 9 条条 高等学校校区建筑是指在高等学校用地上直接满足高 等学校教学功能的建筑 必要的配套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 包括 教学 楼 图书馆 实验室 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 风雨操场 校行政用房 系行政用房 会堂 学生宿舍 学生食堂 教工食堂及其他附属用房等 高等学校用地建筑容积率按不小于 0 5 执行 有特殊需求的高校 如 体校 航校等 可结合上述要求个案研究 第第 2 2 102 2 10 条条 物流项目建筑是指在物流项目用地上直接满足物流 功能的建筑 必要的配套办公用房和服务用房 物流用地应满足以下要 求 1 物流用地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按表 2 2 10 的规定执行 表表 2 2 102 2 10 物流用地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物流用地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服务站 建筑容积率 0 7 且 3 0 0 7 且 3 0 0 8 且 3 0 注 建筑物单层高度大于 9 0 米时 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2 物流园区 物流中心 物流服务站的建筑密度均不小于 30 且 不大于 60 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产业化项目 总容积率 0 5 0 9 0 7 建筑密度 40 40 35 9 第第 2 2 112 2 11 条条 科研设计用地规划控制指标为 建筑容积率不小于 1 2 且不大于 3 0 建筑密度不大于 40 第第 2 2 122 2 12 条条 行政办公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按照本规定第 2 2 6 条 执行 第第 2 2 132 2 13 条条 其它性质用地 主要是指公益事业性项目的用地 如 医院 卫生防疫站 公共图书馆 博物馆 科技馆 展览馆等建筑对应 的规划用地 的规划控制指标结合相关的规范和规定要求执行 其中体 育用地规划控制指标为 容积率不大于 2 4 建筑密度不大于 40 建筑 高度不宜大于 24 米 2 32 3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第第 2 3 12 3 1 条条 除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如公厕 社区用房 派出所 街道办事处 幼儿园 停车场 农贸市场等 及政府拍卖土地外 建设 用地面积小于 3000 平方米的 原则上不得单独开发建设 建设用地面 积小于 5000 平方米的独立地块只能建设多 低层建筑 若小于起建标 准 或由于自身地块的条件限制需与周边用地进行整合 整合时被整合 用地地块为不能单独开发的地块 第第 2 3 22 3 2 条条 为加强规划管理 保证相邻用地之间的空间间距 在 规划审批管理中 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要求与相邻单位联建情况的 规划 行政管理部门在取得相关权益人同意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措施 1 若相邻地块之间不设围墙 共用消防通道 相邻建筑之间只控 制建筑间距 10 2 若相邻地块采用建筑拼建 拼建部分可不退用地红线 但必须 符合消防等相关规定 拼接建筑必须整体设计并同步实施 3 相邻地块之间地下室可整体设计或通过通道连接 坡道共享 第第 2 3 32 3 3 条条 对采用树阵植树方式的场地 如均为乔木 树距不大 于 5 0 米 且树阵的用地面积不小于 400 平方米时 按树阵投影面积计 算绿地面积 第第 2 3 42 3 4 条条 配套设施应按建设规模 性质确定 与建设项目统一 规划 同步实施 配套设施包括 绿化 机动车 非机动车停车场 库 门卫 收发 室 市政设施 物管用房 全民健身活动场地 垃圾收 集点等 第第 2 3 52 3 5 条条 拟建居住建筑面积之和大于 3 万平方米的项目 应配 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一处 并配置健身活动设施 活动场所用地面积不 小于 200 平方米 可设置于建筑物架空底层内 健身活动场所用地面 积按每 3 万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为单位递增 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宜结合 绿地 社区文化活动站等配套设施统一规划建设 第第 2 3 62 3 6 条条 新建建设项目 应按以下规定配建物业管理用房 包 括物业办公用房 物业清洁用房 物业储藏用房 业主委员会活动用房 等 1 总建筑面积在 10 万平方米以下 含 10 万平方米 按总建筑面 积 4 配置 且建筑面积不小于 100 平方米 2 总建筑面积在 10 万平方米以上 30 万平方米以下 含 30 万平 方米 按总建筑面积 3 配置 且建筑面积不小于 400 平方米 3 总建筑面积在 30 万平方米以上 按总建筑面积 2 配置 且建 筑面积不小于 900 平方米 4 物业管理用房可分处设置 但位于地面以上部分不低于 50 且 11 每处建筑面积不小于 100 平方米 5 配套的物业管理用房须有 1 间建筑面积不小于 30 平方米的业主 委员会活动室且设置于地面以上部分 第第 2 3 72 3 7 条条 新建住宅建设项目应按以下要求建设配置公共用房和 设施 包含社区办公用房 社团服务用房 公共服务站等 一 公共活动用房按计入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配建 计入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在 5 万平方米以下 含 5 万平方米 的无须配置 公共活动用房 计入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在 5 万平方米以上 10 万平 方米以下 含 10 万平方米 的按 4 配建 建筑面积最小不得低于 200 平方米 10 万平方米以上 30 万平方米以下 含 30 万平方米 的按 3 配建 建筑面积最小不得低于 400 平方米 30 万平方米以上 含 30 万平方米 按 2 配建 建筑面积最小不得低于 900 平方米 二 公共活动用房应集中设置在地面以上 并设置独立出入口或 通道 且须有 20 以上的基本活动用房置于地面一层 三 公共用房必须是独立完整的房屋 具有水 电等基本使用功 能 符合国家工程质量要求 第第2 3 82 3 8条条 建设用地内临规划道路的地下室 其顶板埋深除符合 管线埋设深度要求外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超出建筑物范围的地下室顶板低于室外地坪应不小于 0 6 米 2 位于集中绿地范围内的地下室 其顶板覆土应不小于 1 2 米 第第 2 3 92 3 9 条条 室外停车场应采用树荫式停车场 位 设计 在满足 以下规定的前提下 可将室外停车场用地面积的 20 计入绿地率 1 停车场 位 用地全部为植草砖铺地 2 停车场 位 用地内平均每个车位一棵树 乔木 12 3 停车场 位 的车位尺寸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 注 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第第 2 3 102 3 10 条条 民用建筑的建设场地内 应设置集中绿地 体育 医疗和教育科研设计等公服用地及工业园区总部经济项目鼓励设置开敞 式办公 如因行业要求或地块原因需要设置通透式围墙的 须布置临街 集中绿地 且临街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小于用地规定绿地面积的 30 并应 符合有关专业的规定 住宅用地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小于用地规定绿地面积的 30 且应将 不小于 50 的集中绿地面积临规划道路 河道或城市开放空间 设置 并同时满足以下规定 1 集中绿地进深不小于 20 米 面宽不小于 20 米 2 临规划道路 河道或城市开放空间 的集中绿地计算进深不大 于计算宽度的两倍 3 小于 400 平方米的集中绿地可不临规划道路 河道或城市开放 空间 设置 4 规划街头绿地由建设单位负责实施时 该绿地必须与建设项目 统一规划 同步实施 且对外开放 第第 2 3 112 3 11 条条 建设用地内应按表 2 3 9 的规定配建机动车 非机 动车停车场 库 表表 2 3 102 3 10 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表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表 类别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 13 A 200 2 5 个 户 144 A 200 2 0 个 户 90 A 144 1 5 个 户 1 0 个 100 居住建筑套型 标准 A 90 0 8 个 户1 5 个 100 拆迁安置迁房 新居工程 农迁房 0 7 个 100 1 5 个 100 公共住宅 经济适用房 限价房 公 廉租房除外 0 5 个 100 1 5 个 100 宾馆 酒店 1 0 个 100 办公楼1 0 个 100 0 4 个 100 商业场所1 0 个 100 3 0 个 100 医院1 0 个 100 1 5 个 100 体育馆2 5 个 100 20 个 100 农贸市场0 5 个 100 3 个 100 影剧院3 0 个 100 15 个 100 展览馆0 8 个 100 1 0 个 100 非生产性工业0 8 个 100 0 4 个 100 工业品销售维修用地0 5 个 100 注 1 本表中 A 为居住建筑各户型建筑面积 2 地面停车率配建标准 含有住宅项目 不含公共住宅项目 的建设用地内地面机动车停车率不超过 10 其他 建设用地内地面机动车停车率不宜超过 20 公共住宅项目建设用地内地面机动车停车率不超过 40 计入停车位指标 其中公 廉 租房配建停车位不作强行要求 但宜在小区主入口处安排适当的访客停车位 拆迁安置迁房 新居工程 农迁房建设用地内的中高层建筑地面机动车停车率不超过 20 计入停车位指标 当地上住宅建筑为纯多 低层建筑时 鼓励采取地下及半地下停车库形式 地面停车率原 则上不作限制 停车位配建按照 平行式不小于 2 4 6 米 垂直式不小于 5 3 2 4 米的标准配置 3 商业 公共设施 办公建设项目地下机械停车位数量不大于地下停车位总数量的 50 14 其余建设项目地下机械停车位数量不大于地下停车位总数量的 25 在竣工综合验收时必 须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 停车位的数量方可以以机械式停车位布置方案的实际数量计入总 的停车位 4 机动车停车库 地上 地下 建筑面积不小于最小配置机动车车位数 30 平方米 5 凡本表中未予以明确配建停车位数量的 以规划条件确定要求为准 6 本指标为相应建筑形式的建筑面积须配置的规划车位数量控制下限值 7 项目内有户型超过 200 平方米以上的 允许设置子母车位 子母车位个数不超过每户面 积 200 平方米以上的户数 子母车位按照 1 5 个车位纳入总车位指标计算 第第 2 3 122 3 12 条条 除安全 保密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 建设用地与 规划道路 河道或城市开放空间 的分隔宜采用透空栏杆 绿篱 绿化 水景等形式 确需建围墙的 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通透式围墙通透率应大于 70 2 绿色植物墙绿化覆盖率大于 80 无枯 死 残缺植物 3 确需建实体围墙的 围墙临规划道路 河道或城市开放空间 要砌宽度 30 0 厘米以上 高度 40 0 厘米的种植槽 用于种植常绿植物 遮挡墙体 绿化覆盖率要达到 100 4 围墙后退临道路 绿地 河流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用地红线距离 不低于 2 米 第第 2 3 132 3 13 条条 在规划的公共绿地上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用房时 建 筑高度不大于 8 米且满足以下控制要求 1 用地面积小于 1 公顷的公共绿地上只能配建面积小于 50 平方米 的公厕或市政配套设施用房 2 用地面积大于 1 公顷的公共绿地原则上可配建建筑密度不大于 3 的管理用房或公共配套设施 第第 2 3 142 3 14 条条 对建设用地内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的具有一定保护 15 存 价值的历史遗迹应予保护 并根据相关规定后退保护距离 第第 2 3 152 3 15 条条 农贸市场用地对应的建筑高度不大于 24 米 层数不 大于 6 层 其中农贸市场的建筑面积不小于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的 50 并优先设置于地面 1 2 层 第第 2 3 162 3 16 条条 60 米 含 60 米 以上高层住宅建筑底层架空的规 定 1 在所有包含住宅建筑的项目中 纯住宅建筑不临道路时底层必 须设置为架空层 架空层净高不小于 4 米 2 底层架空部分除必要的入口 门厅和地下室疏散口及进出风口 外应设置为绿化 居民健身设施及活动等开敞式的空间 不得设置机动 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 3 底层架空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室外地坪标高差不大于 0 45 米 第第 2 3 172 3 17 条条 幼儿园最小建筑规模按表 2 3 16 的规定执行 表表 2 3 162 3 16 幼儿园最小建筑规模控制标准幼儿园最小建筑规模控制标准 类 别用地面积 最小规模最小建筑面积 25003 班 90 人 1200 2500 35006 班 180 人 1700 3500 45009 班 270 人 2450 幼儿园 450012 班 360 人 3000 第第 2 3 182 3 18 条条 在不影响住宅的采光通风和消防的前提下 住宅可 与办公 酒店用房进行拼建 不得叠建 第第 2 3 192 3 19 条条 非生产性工业项目的规划用地性质为一类工业用地 项目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不超过总建筑面积 7 的配套服务设施用房 16 第第 2 3 202 3 20 条条 分期建设控制标准 1 各建设项目原则上实行统一规划 分期建设的办法 但用地面积 30 亩以下的项目应一次性开发建设 2 用地面积 30 亩以上的项目 总体规划建设方案批准后可结合设 计方案划定分期界限 但首期用地不得低于 20 亩 之后每期用地以 50 亩为最小标准进行开发建设 末期开发面积小于 50 亩的 按照实际面 积计算 第三章 建筑规划管理 第第 3 0 13 0 1 条条 同一建筑在同时满足建筑间距和后退红线等多重控制 要求的情况下 按最大的控制距离控制 第第 3 0 23 0 2 条条 建筑日照分析管理办法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另行 制定 3 13 1 建筑间距建筑间距 第第 3 1 13 1 1 条条 建筑间距除满足日照 消防 卫生 环保 防灾 交 通需求 工程管线埋设 建筑物保护 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规范外 应同 时满足第 3 1 2 3 1 7 条的规定 第第 3 1 23 1 2 条条 建筑日照要求应满足以下规定 1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 厅 大寒日日照不低于 2 小时 2 老年人 残疾人专用住宅应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 厅 冬至日 17 日照不低于 2 小时 3 托儿所 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和医院 疗养院半数以上病房 疗 养室冬至日底层日照不低于 3 小时 4 大 中 小学教学楼南向教室冬至日底层日照不低于 2 小时 5 须满足日照要求的建筑 当下部作为商店 管理办公 停车 架空层等功能使用时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从最低层住宅窗台面起算 6 日照计算须计入实体女儿墙和跃层建筑的高度 以及出挑的阳 台 檐口等影响因素 第第 3 1 33 1 3 条条 居住建筑 含公寓 的间距应满足以下规定 1 居住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 3 1 3 1 控 制 表表 3 1 3 13 1 3 1 居住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居住建筑各类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 多 低层建筑高层建筑 长边山墙主要朝向次要朝向 长边 1 0 H 且 低层相对 7 0 米 多层对多 低层 12 0 米 低层相对 6 0 米 多低层相对 8 0 米 多层相对 10 0 米 高层位于南侧 27 0 米 高层位于 东 西 北侧 18 0 米 多 13 0 米 低 13 0 米 多 低 层 建 筑 山墙 6 0 米 10 0 米 9 0 米 主要 朝向 27 0 米 13 0 米 高 层 建 筑 次要 朝向 13 0 米 注 H 南侧建筑或东西向建筑平均高度 H 高 高层建筑高度 朝 向 最 小 间 距 朝 向 18 2 居住建筑高层主要朝向 多低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 按表 3 1 3 2 控制 表表 3 1 3 23 1 3 2 居住建筑高层主要朝向 多低层长边居住建筑高层主要朝向 多低层长边 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 建筑间夹角 最小间距 300按表 3 1 3 1 中主要朝向 长边 对主要朝向 长边 规定控制 300 600按表 3 1 3 1 中长边对长边规定的 0 8 倍控制 600按表 3 1 3 1 中主要朝向 长边 对次要朝向 山墙 规定控制 注 1 表中 指两栋居住建筑的锐角夹角 2 如东西向与南北向同时存在 计算南北向 3 表中300 600对建筑间距的折减只适用于多 低层建筑 3 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 3 1 3 3 控制 表表 3 1 3 33 1 3 3 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 高层与高层高层与多 低层多 低层与多 低层 60013 0 米9 0 米6 0 米 600 90013 0 米13 0 米10 0 米 注 1 Lx Ly 为最小控制间距的两个方向上的垂直距离 参见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第第 3 1 43 1 4 条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在满足建筑日照要 求的基础上 应同时符合以下规定 1 高层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 多层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按表 3 1 3 1 控制 2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按表 3 1 5 1 控制 第第 3 1 53 1 5 条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应满足以下规定 1 非居住建筑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 3 1 5 1 控制 Lx Ly 最小距 离 19 朝向 朝向 最小 间距 表表 3 1 5 13 1 5 1 非居住建筑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非居住建筑朝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 多层建筑高层建筑 长边山墙主要朝向次要朝向 长边 1 0H 且 6 0 米 8 0 米 13 0 米13 0 米多层 建筑 山墙 6 0 米9 0 米9 0 米 主要 朝向 21 0 米 13 0 米 高层 建筑次要 朝向 13 0 米 注 H 建筑平均高度 2 非居住建筑高层主要朝向 多层长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 表 3 1 5 2 控制 表表 3 1 5 23 1 5 2 非居住建筑高层主要朝向 多层长边非居住建筑高层主要朝向 多层长边 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 建筑间夹角 最小间距 300按表 3 1 5 1 中主要朝向 长边 对主要朝向 长边 规定控制 300 600按表 3 1 5 1 中长边对长边规定的 0 8 倍控制 600按表 3 1 5 1 中主要朝向 长边 对次要朝向 山墙 规定控制 注 1 表中 指两栋居住建筑的锐角夹角 2 如东西向与南北向同时存在 计算南北向 3 表中300 600对建筑间距的折减只适用于多 低层建筑 3 非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表 3 1 5 3 控制 表表 3 1 5 33 1 5 3 非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非居住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 20 高层与高层高层与多层多层与多层 60013 0 米9 0 米6 0 米 600 90013 0 米13 0 米8 0 米 注 1 Lx Ly 为最小控制间距的两个方向上的垂直距离 参见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第第 3 1 63 1 6 条条 高层建筑裙房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非居住多层建 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 建筑高度大于 24 0 米的单层公共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非 居住高层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 中高层住宅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高层居住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 距规定执行 第第 3 1 73 1 7 条条 低层辅助用房不宜单独建设 应纳入主体建筑 若必 须单独设置时 与相邻多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 6 0 米 与高层建筑的最 小间距为 9 0 米 第第 3 1 83 1 8 条条 生产性工业建筑后退用地红线和周边建筑的距离满足 以下要求 1 与民用建筑项目相邻时 按建筑高度的一半退让 2 与生产性工业项目相邻时 满足消防规范的相关要求 3 生产性工业用地内部建筑间距应满足工业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4 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 应满足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第第 3 1 93 1 9 条条 非生产性工业项目建筑间距按照本规定中关于非居住 建筑的要求执行 Lx Ly 最小距离 21 3 23 2 建筑退界建筑退界 第第 3 2 13 2 1 条条 沿用地红线和沿规划道路 公路 河道 铁路以及市 政线路 管线 等红线或保护带的建筑物 除退让界外现状建筑物距离 满足第 3 1 2 3 1 7 条规定外 退界距离应同时满足第 3 2 2 3 2 5 条的规定 第第 3 2 23 2 2 条条 若拟建建筑对界外空地 规划为住宅 托儿所 幼儿 园 医院 疗养院 教学楼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 有日照影响 其不符 合日照要求的阴影在界外的影响距离 用地界至不符合日照要求的阴影 范围的边缘线 不应大于 10 0 米 第第 3 2 33 2 3 条条 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 3 2 3 及下列 规定控制 1 建筑高度大于 24 0 米的单层公共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根据 其性质核定 最小后退距离为 15 0 米 2 地下建 构 筑物外墙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 3 0 米 3 高层建筑裙房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按多层非居住建筑的后退规 定执行 4 中高层住宅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按高层居住建筑的后退规定执 行 表表 3 2 33 2 3 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的最小距离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的最小距离 建筑类型建筑朝向建筑高度的倍数最小距离 米 多 低层长边0 56 0 多 低层山墙无倍数控制4 0 居住建筑 第 3 1 2 条涉及的 文教卫生建筑 高层主要朝向 30 0 313 0 22 30 60 0 24 高层次要朝向0 29 0 多层长边0 56 0 多层山墙无倍数控制4 0 30 0 2 高层主要朝向 30 60 0 16 13 0非居住建筑 高层次要朝向0 1259 0 低层辅助用房长边 山墙0 52 0 注 1 为高层建筑主要朝向与用地红线间的夹角 2 建筑高度超过 80 0 米的建筑工程 按 80 0 米高度计算建筑退距 第第 3 2 43 2 4 条条 各类建筑临规划绿地布置时 其后退规划绿地的距离 应满足以下规定 1 纯住宅后退规划带状绿地不小于 3 0 米 且满足第 3 2 5 条的 规定 2 其他建筑后退规划带状绿地不小于 8 0 米 且满足第 3 2 5 条 的规定 3 在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用地内规划新增块状绿地 当规划块 状绿地由建设单位负责实施时 建筑后退该规划块状绿地不小于 8 0 米 后退其它的规划块状绿地按第 3 2 3 条的规定执行 第第 3 2 53 2 5 条条 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 3 2 6 及 下列规定控制 表表 3 2 53 2 5 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各类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 后退距离 道路宽度 建筑类型 建筑高度 D 30 米的次干路 或支路 D 30 米的快速路或主 干路 H 30 米5 0 米8 0 米 住宅 30 H 54 米10 0 米12 0 米 23 54 H 100 米12 0 米15 0 米 H 100 米15 0 米18 0 米 H 24 米12 0 米12 0 米 24 H 50 米12 0 米15 0 米 50 H 100 米15 0 米18 0 米 非住宅 含专业 市场 大 型公建等 H 100 米18 0 米21 0 米 高层建筑 裙房 10 0 米12 0 米 注 1 本表中的专业市场特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性质为市场用地 C26 上修建的 小商品市场 工业品市场 综合市场等 2 本表中的大型公共建筑特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性质为 C3 上修建的建筑面积 大于 2 万平方米的各类建设项目 如 影剧院 艺术中心 展览馆 博物馆 图书馆等 3 建筑后退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必须符合后退用地红线的相应规定 当道路对面的用地性质 为规划绿地 河道等时 只须满足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要求 4 当道路对面建筑为高层建筑时 在退让道路对面建筑距离满足本规定第 3 1 2 3 1 7 条间距规定的基础上 只须满足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要求 5 建筑后退规划的绿线 蓝线 紫线 黑线 黄线等色线的距离还须符合相关规定 6 建筑退离规划桥梁和现状桥梁时宜适当加大退距 1 地下建 构 筑物 包括汽车坡道 外墙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 距离不小于 5 0 米 地下室机动车进出口坡道起坡点后退道路红线的距 离不小于 7 5 米 2 建筑高度大于 24 0 米的单层公共建筑后退距离根据其性质核定 其最小后退距离为 25 0 米 3 雨蓬 含有柱雨蓬 檐口 踏步 阳台等可在后退距离内出挑 出挑外缘至道路红线或绿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规定后退距离的 0 5 倍 24 第第 3 2 63 2 6 条条 在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用地内规划新增市政道路时 建筑后退用地红线以其土地权属边界为基准进行控制 且满足最小后退 道路红线或绿线的要求 当规划道路两侧为同一权属单位用地时 规划 道路两侧的新建建筑在满足本规定第 3 1 2 3 1 7 条规定的基础上 可只须满足后退道路红线或绿线的要求 第第 3 2 73 2 7 条条 各类建筑后退不临规划道路的市政线路 管线 及河 道等保护带的距离应满足表 3 2 8 规定 表表 3 2 73 2 7 各类建筑后退不临规划道路的市政线路各类建筑后退不临规划道路的市政线路 管线 及河道等保护带的距离 管线 及河道等保护带的距离 建筑类型 后退距离 纯多 低住宅 多层非居住建筑 纯 中高层 高层住宅 多层商住楼 高层非居住建筑 中 高层商 住楼 高层商住楼 建筑高度 大于 24 0 米的单层公共建筑 后退距离3 0 米5 0 米8 0 米 其它且满足第 3 1 2 3 1 7 条有关间距的规定 第第 3 2 83 2 8 条条 除门卫用房外 低层辅助用房不应临规划道路设置 建筑高度不大于 3 0 米的车库 垃圾房 市政设施用房可临围墙设置 门卫用房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小于 2 0 米 其它类型低层辅助用 房按表 3 2 3 的规定执行 当建设用地四面临路时 设置围墙的 低层辅助用房可临围墙设置 并结合围墙设计美化处理 规定不设置围墙的 应纳入主体建筑设置 第第 3 2 93 2 9 条条 当相邻不同性质地块为同一权属单位用地且不得进行 拼建时 相邻地块内建筑在退让建筑距离满足本规定第 3 1 2 3 1 7 条规定的基础上 退让共有的用地红线只须满足退让用地红线的最低要 求 25 第第 3 2 103 2 10 条条 生产性工业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 绿线 蓝线的 距离为 5 0 米 3 33 3 建筑形态与面宽建筑形态与面宽 第第 3 3 13 3 1 条条 临城市道路以及重要的城市街区或节点 主要河道 金马河 江安 河 杨柳河 清水河 等地段的建设项目 其建筑形态和投影面宽 L 应符合以下规定 1 A B C 为连续建筑 A 为建筑最高部分 Ha 为 A 部分的建筑 高度 1 Ha 24 米时 L 80 米 2 当 2460 米时 L 40 米 2 临道路 河流及城市开敞空间的高层单体建筑应为点式布局 间口率应不大于 70 3 临道路的单体高层建筑主体部分宜直接落地 当需要设置裙房 时 宜将其布置在高层主体的侧面 当需要在主体前面布置裙房时 裙 房的高度应小于 24 米 进深小于 4 0 米 且与高层主体叠合部分沿道 路的投影面宽尺寸不大于主体面宽的三分之一 4 临道路建设的商业建筑 主体裙楼部分 允许其具备一定变化 规律的连续性 但其总长度不应超过 80 米 形成高低错落 进退有致 且宜根据不同的商业业态需要预留适宜的商业广场等公共空间 26 3 43 4 封闭空间封闭空间 第第 3 4 13 4 1 条条 对于建筑内部的封闭空间 应执行以下规定 地上部分地上部分 面积规定 面积规定 1 位于 0 000 米标高及以上的任何部位 原则上不得出现和预留 结构板 结构拉板 等相关的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 2 住宅建筑应在单体户型中载明各房间的使用功能 确因结构需 要必须设置的 结构板 结构拉板 等相关的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 时 要满足每套住宅阳台 含各类形式的阳台 入户花园 结构板等非 公共活动空间 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套住宅套型建筑面积的 20 并按阳台相关要求计入容积率和建筑面积 3 每套住宅 含各类形式的阳台 入户花园 结构板等非公共活 动空间 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套住宅套型建筑面积的 20 地上部分地上部分 构件规定 构件规定 4 除建筑入口雨篷外 建筑附属构件 如空调板 花池 构造板 等 的进深不宜大于 0 6 米 且连续长度不应大于 1 8 米 住宅建筑不 允许设置除结构构件以外的附属构件 5 阳台进深不应大于 1 8 米 飘窗窗台与室内楼地面高差不得小 于 0 450 45 米 且凸出外墙宽度不得大于 0 6 米 地上部分 层高规定 6 住宅建筑层高不应大于 3 6 米 跃层式住宅起居室 厅 低层 住宅起居室 厅 层高为户内通高以及住宅坡屋顶部分除外 27 7 办公建筑 酒店建筑层高不宜大于 4 9 米 建筑公共部分的门 厅 大堂 中庭等除外 8 商业用房层高不宜大于 6 1 米 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 大堂 中庭等除外 地下部分 地下部分 9 位于 0 000 米标高以下的地下室部分 在主体建筑下方因结构 剪力墙密集的边角位置 在不利于停车和作为其它用途时可以作为封闭 空间将其封闭 并在综合验收时进行规划核实 第四章 建筑高度及其他管理要求 第第 4 0 14 0 1 条条 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日照 间距 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外 应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第 4 0 24 0 2 条条 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 气象台 微波通讯等设施 周围及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视线走廊等有高度限制的地域内的新建 改 建 扩建的建 构 筑物 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高度限制规定 第第 4 0 34 0 3 条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区域内新建 改建 扩建的建 构 筑物 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和建筑保护的有关 规定 并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见附录二建筑高度控制视线 分析图 28 第第 4 0 44 0 4 条条 建筑外立面设计 一 控制区域 全区 30 米 含 30 米 以上道路及临河开敞空间 二 控制要求 1 高层建筑立面宜采用分段式处理方式 鼓励简约 现代风格 增强 可识别性 2 高度上形成高低错落有韵律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在节点体现标 志和特色 3 加强高层建筑裙房及公共建筑屋顶绿化 丰富城市第五立面景观 4 空间形态上簇群化 层次丰富 疏密有致 高低错落 5 在建筑屋顶协调统一的前提下 鼓励采用包括穹顶 拱顶 坡顶 平顶等多种建筑屋顶形式 6 大于 含 30 米宽的主干道两侧的住宅立面不应设计外挑式阳台 当必需设置时需采取封闭阳台的统一措施 7 建筑外立面不应采用涂料作为外装饰材料 8 有底商的建筑在底商部分宜采用石材作为外装饰材料 第第 4 0 54 0 5 条条灯光照明设计灯光照明设计 一 控制区域 1 鼓励及允许区 商业 服务类 商业办公类 旅游区和文化娱乐类 交通用地类 行政办公 团体社区用地 工业区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范 围 2 限制区 医疗卫生 教育科研 宗教 社会福利等为限制照明区 29 二 控制要求 1 高层现代建筑应采用三层布光的照明方法 建筑屋顶用投光灯或串 灯照明呈现建筑的天际轮廓线 建筑主体用各具特色的墙面泛光形成中 景 建筑裙房以高照度的内透光或重点灯光 强调建筑入口和视野内的 近距景观 2 玻璃幕墙建筑宜采用内透光 轮廓灯宜用于比较清晰 整齐的建筑 3 照明设施不得破坏建筑白天的景观 4 照明用电须接入市政公用用电 5 照明方案应采用绿色照明节能技术 第第 4 0 64 0 6 条条临道路 临河 高层建筑主体部分投影面宽规定 1 临道路 临河 高层建筑应采用点式 重要街区 CBD 地区高层建 筑主体投影面宽应进行专题论证 注 高层建筑主体部分是指建筑高度大于 24 米的建筑实体 不包含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24 米的裙房 临道路 临河 高层建筑若采用单元拼接或连廊相联的形式 则该组建筑视为一栋 第第 4 0 74 0 7 条条 在建筑外墙设置空调室外机搁板 各类管道时 各类 管道及搁板的位置应结合立面统一设计 冷凝水应有组织排放 并设置 装饰构件以达到统一美观的效果 第第 4 0 84 0 8 条条 建筑外墙装饰材料宜采用玻璃 钢材 金属幕墙 金 属百叶 高级天然石材 高级环保人工石材 高级环保面砖等 严禁使 用非环保型外装材料 劣质面砖 劣质涂料等 30 第第 4 0 94 0 9 条条 底层或裙房作经营用途时空调室外机不得临道路设置 底层为住宅时 空调室外机临路设置时其搁板的位置应高于人行道路面 2 5 米以上 第第 4 0 104 0 10 条条 临规划宽度 30 米 含 30 米 以上道路的住宅建筑 外立面进行设计要求的规定 1 30 米以上城市道路两侧的居住建筑不应临街布置生活阳台 厨 房 如采取特殊处理方法 符合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相关标准的可以除 外 2 30 米以下 含 30 米 城市道路两侧的居住建筑不宜临街布置生 活阳台 如确需布置的 宜设为封闭阳台 3 建筑外立面不宜采用涂料作为外装饰材料 4 有底商的建筑在底商部分宜采用石材或金属作为外装饰材料 5 建筑顶部应作适当的处理 以丰富建筑立面 改善天际轮廓线 第第 4 0 114 0 11 条条 每套住宅阳台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套住宅套型 建筑面积的 20 31 第五章 建筑项目规划核实 第第 5 0 15 0 1 条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 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 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 合规划条件的 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第 5 0 25 0 2 条条 规划验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及相关 法律 法规 规章 规范性文件 规划条件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 附图 第第 5 0 35 0 3 条条 容积率的规划核实 建筑的平面尺寸 高度 层数符合规划许可要求 竣工面积 计入 容积率的面积 不超出规划许可面积的 可办理规划核实 竣工面积 计入容积率的面积 超出规划许可面积的 应依法处理后方可办理规 划核实 第第 5 0 45 0 4 条条 容积率未超但竣工面积超出规划许可面积的 应依法 处理后方可办理规划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