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学暴风雨.doc_第1页
海洋文学暴风雨.doc_第2页
海洋文学暴风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暴风雨赏析摘要:莎翁在暴风雨中把他的思想通过寓意的方式暗含到人物和情节之中。对最具象征性、寓意性人物普洛斯彼罗的解释, 历代众说纷云, 有人把他等同上帝; 有人视若莎翁本人; 而现代莎评家们则认为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象征, 一代人文主义者的缩影。关键词:莎士比亚; 暴风雨; 普洛斯彼罗; 象征性; 寓意引言: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后期剧, 虽然它在创作时间上落在后边, 但是自从第一对开本以来, 在几乎所有莎剧全集的目录表上, 首篇的荣耀位置总要归于它。暴风雨无可争辩地属于莎剧中的上乘之作。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都一致给予它极高的评价。暴风雨和雷电交加,篡位者安东尼奥、阴谋家那不勒斯王阿隆佐一行乘坐的航船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中颠簸,众水手与风浪搏斗,船上王宫贵族惊慌失措,但后来有惊无险,风雨之后的大海风平浪静,船上行人与被驱逐到荒岛上的公爵和女儿各得其所,这就是莎士比亚暴风雨中所描述的场景。这部“诗的遗嘱”被认为是莎氏的天鹅之作,自其问世之后,暴风雨般的评论接踵而来,评论家或从宗教道德的、人文伦理的视角,或从殖民与后殖民的叙事等多个视角予以分析。然而,作为海洋文学的经典之作,笔者鲜见有人从海洋文学的角度论述暴风雨。莎氏创作暴风雨并非闭门造车,其中的情节与鲁宾逊漂流记一样取材于真实的经历。按照奥格尔的解释,暴风雨的情节极有可能来源于发生在1609 年的一个事件。这年,一艘满载英国移民的船队驶向新大陆,但途径百慕大群岛时遭遇狂风而触礁。船上人员爬到了附近的岛,在这个荒岛上生活了数月才坐上了自己制作的小船,抵达了新大陆。暴风雨中描述了两次不同的航行。第一次航行为旧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和其女儿米兰达被迫离开米兰,来到荒岛。篡位者普洛斯彼罗的弟弟安东尼奥把他们二人押上了一艘没有帆蓬的破船,让他们在狂涛怒浪中漂泊。后来这艘破船被风浪吹落到了刚刚死去的女巫所盘踞的荒岛。第二次航行是阿隆佐及其儿子、大臣以及安东尼奥护送阿隆佐女儿赴突尼斯成婚后的返航,返航途中,普洛斯彼罗运用魔力指使爱丽儿掀起暴风雨,制造了海难,船上王宫贵族虽然生还,但散落荒岛各地。两次航行的主人公不同,第一次为被夺取爵位的贵族和尚在学步的三岁女儿,老人与孩子乘坐的是无帆无浆的破船,要不是那不勒斯老臣所提供的生活必需品和书本典籍,父女二人也许早已葬身鱼腹;第二次出行的是那不勒斯的国王和新米兰公爵,随行的是王宫贵族,吃的山珍海味,坐的豪华游船,但就是这支设备精良的船队,在返航途中却遇到了暴风雨,船上人员被迫落水,逃到了海岛。第一次航行出于无奈,父亲和女儿为了逃命,只好离开米兰,远赴大海;第二次航行则是父亲欢送女儿成婚之喜,远渡重洋。一是亡命天涯,一是欢天喜地。然而,一艘破船与一艘游船同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中却有不同的命运。破船停在荒岛,普洛斯彼罗运用魔术降服了荒岛的原主人女巫的儿子凯列班,解救了精灵爱丽儿,成了这个荒岛的新主人;游船被暴风雨掀翻,国王、公爵与其他人员落水而逃,最后登上荒岛,惶惶不可终日。 一次出航,一次返航,两次航行的缘起、主人公及结果完全不同。笔者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了剧作家的人文思想与伦理道德。这种思想较为明显地体现在整个过程之中。反观莎氏的悲剧、喜剧与历史剧,人文主义思想无所不在。关于这一点,专家多有评述,不再赘述。笔者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包括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等充满人性光辉的主人公无不是人文思想的代表人物。这里的普洛斯彼罗同样是人文思想的典型代表。他身上除了以人为本、追求知识、崇尚文化与尊重理性的特点之外,还具备了宽容与仁慈的鲜明特征。出航以悲剧开始,喜剧告终;返航以喜剧开始,悲剧告终。悲剧元素与喜剧元素相互交织,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大喜大悲,然而最终都以宽容与和解而皆大欢喜。有人认为,这从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在经历了历史剧、悲剧和喜剧的创作高峰之后,晚年的莎士比亚似乎厌倦了大喜大悲的表现方式,转向了新的诉求”。 莎氏选择航行来表述他的人文思想与伦理观念,这在他的剧本中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剧作家生活的年代,尤其是他的晚年,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年代,海外冒险频繁,殖民扩张加剧。160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宣告成立,1607 年,英国开始在佛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建立永久性的居住地。该剧创作始于1609 年,1611 年开始首演,1623 年首次正式出版。与当时英国海外冒险与殖民扩张的事实联系起来,不难想像为什么莎氏用航行这一途径来反映自我的思想观点。在暴风雨中, 最具象征性, 寓意性的人物就是普洛斯彼罗, 抓住了他, 就等于抓住了打开这个剧的钥匙。这个形象最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他掌握着魔力无边的法术, 呼风唤雨, 未卜先知, 可以驱使精灵为他奔走, 任意实现自己的意志。他在力量上已非常人可比, 而是一个“超人”, 或者是半神半人。这样一个形象象征着什么呢? 有人把他与上帝等同起来, 科林斯蒂尔在莎士比亚的神秘剧一书中对这个剧中人物作了如下解释: 普洛斯彼罗= 上帝、凯列班= 魔鬼、爱丽儿= 天使、米兰达= 天国的新娘。为大多数批评家所乐于接受的观点是把普洛斯彼罗看成是莎翁本人的象征。玛格丽特亚历山大颇有风趣地说: “在各种各样的解说中, 也许最撩拨人的就是, 即使最谨慎小心的批评家也愿意把普洛斯彼罗与莎士比亚变为一个人, 莎剧中还没有一个人能享有这样的荣光”。奈特也认为, 普洛斯彼罗控制着这个包罗万象的莎士比亚世界, 他自动地反映了莎士比亚自身。”他还进一步认为: 普洛斯彼罗、凯列班、爱丽儿、米兰达, 他们都是莎翁本人的某个方面。按照这种象征意义, 就给认识普洛斯彼罗这个形象带来了新角度。比如普顿就是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 把腓迪南看成是弗莱彻的象征。莎翁在与他合作中看到了他的弱点:缺少坚毅和忍耐力, 缺少献身艺术的庄严感。因此他让腓迪南搬走数以千计的大木头, 巧妙地向他暗示: “年青的诗人, 不要瞧不起单调乏味的辛苦工作! ”按照这种象征意义, 这个剧就成了莎翁用诗写成的遗嘱, 普洛斯彼罗在剧终说的那段收场诗就成了莎翁的临别赠言了。现在我已把我的魔法尽行抛弃,剩余微弱的力量都属于我自己,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海岛无人居住,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个荒岛。暴风雨中的海岛并不荒凉,其物产比较丰富。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海岛上有人居住,归属分明。普洛斯彼罗到来之后,利用自己的知识降服了凯列班,把他变成了自己的奴隶,并对之进行了野蛮的殖民压迫。从这个意义上讲,暴风雨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殖民主义初期对土著人奴役的现实。暴风雨中的海岛是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场所。其中人性的善良与丑恶,统治阶级尔虞我诈,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等社会现实,都在这个海岛上得到了直接和全面的体现。同时,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歌唱美好的爱情,呼唤公正的社会秩序,这些人文主义的光辉思想也在这个海岛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莎翁在即将结束自己辉煌的创作生涯之时, 把一部闪烁着美的光彩的杰作奉献给了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