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丁交替共聚橡胶的研发.ppt_第1页
丙丁交替共聚橡胶的研发.ppt_第2页
丙丁交替共聚橡胶的研发.ppt_第3页
丙丁交替共聚橡胶的研发.ppt_第4页
丙丁交替共聚橡胶的研发.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研发思路和分子设计 顺式1 4聚异二烯是组成 结构和性能最接近天然橡胶的异戊二烯均聚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 长春应化所 就已掌握了异戊二烯进行顺式1 4聚合的催化剂和技术 但是在我国迄今尚无异戊橡胶生产 其根本原因是 已知的五种合成路线中无一在技术经济上是合算的 再加上轻油裂解生产乙烯时副产的C5馏份未得到有效地分离 即缺乏单体来源 值得提出的是 我国丁二烯 丙烯均已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原料来源丰富价廉 而且当丙 丁发生交替共聚时 所得共聚物结构酷似异戊二烯链节 1 研发思路和分子设计 1 天然橡胶的组成 结构和性能 巴西三叶胶 杜仲胶 其合成原料均为异戊二烯 顺式1 4聚异戊二烯 Cis1 4 98 后者反式1 4含量98 99 尽管顺式聚异戊二烯 异戊胶 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但其强伸性能特别拉伸结晶行为远逊于天然橡胶 如下图 主要原因 a Cis1 4含量低 92 94 b 缺乏少量蛋白质及含 COOH OH物质 c 反式PBR有望能实现上述a b性能 1 研发思路和分子设计 2 结构单元模拟 顺式1 4聚异戊二烯链节丙丁交替链节乙丙交替共聚链节 乙 丙交替共聚至今尚未实现 而丙 丁交替共聚是可以实现的 理应具备和天然橡胶相似的综合物性 2 研发背景和催化剂体系 1970年左右日本的古川淳二曾对丙 丁交替共聚提出两类催化剂体系即钛系和钒系 钛系催化剂 TiCl4 AliBu3或TiCl4 AliBu3 Ph COCH3该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催化活性低 160 300g共聚物 gTi聚合温度低 78 45 共聚物分子量低 1 0dl g交替度低 90 钒系催化剂 VOCl3 AliBu3或VO acac 2 AlEt3 AlEt2Cl该催化剂也存在三低 活性低 分子量低 聚合温度低但所得共聚物的立构规整性高丁二烯反式1 4含量 99 交替度高 95 0 1 0 3dl g 也就是说两种催化剂均不能满足橡胶的性能和技术经济要求 因此我们选择了V系催化剂体系开展了以解决三低问题为目的催化理论和技术研究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3 1研究了VO OR 2Cl AliBu3催化体系中R的结构 见表1 丙烯 丁二烯配料比和聚合温度对催化活性和共聚物结构 分子量的影响 反应是VOCL3 ROHVO OR 2Cl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1 若钒酸酯中的R基为直链或芳基 基本无活性 2 若OR基中与氧相连的 C上分支越多 催化活性越高 其中以新戊基活性最高 它可把转化率达到80 的时间缩短到3 5h 古川V系催化剂则需15 20小时 3 聚合物分子量随聚合温度的升高 从 76 升高到 10 直线下降 根据这一性质 于 76 45 制得了 1 6 2 6d1 g的共聚物 IR和13C NMR测定表明 该共聚物中丁二烯链节的反式1 4含量 99 丙 丁的交替度 95 4 丙 丁配料比增大 即随配料中丙烯浓度的提高催化活性增大 但共聚物 急剧下降 这就预示着丙烯可能是强的链转移剂 结果分析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探索产生三低的内因 用自行设计并制得的低温动力学研究装置 于 80 20 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该体系的动力学行为 目的是为了揭示该体系 三低 的内因 3 2研究了V Al催化丙 丁交替共聚的动力学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1 液氮杜瓦容器2 扦底管3 针形阀4 压力表5 12磅广口保温瓶6 致冷蛇管7 电加热器8 搅拌浆9 离心泵10 热敏电阻11 控温仪12 有视窗的杜瓦保温瓶13 三通考克14 汞砣低温精密温度计15 橡皮塞16 电磁搅拌17 可调速电机18 膨胀计19 聚合釜20 视窗 试验装置图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得到两个动力学方程 1 共聚合速率方程及动力学参数 共聚合速率方程 式中 V VO OCH2 C CH3 3 2Cl的浓度 是催化剂利用率 P 和 Bd 分别是丙烯和丁二烯浓度 且 V P K kp P P 是活性种浓度 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动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表1不同聚合温度下的动力学参数 聚合条件 M 0 0 832mol L Bd P 1 Al V molratio 15 V 1 19 10 3mol L k kp和ktr值均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说明共聚合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 ktr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大 说明链转移是影响 的主要因素 ktr kp比值随聚合温度的提高而增大 连同随温度升高 降低的规律 二者都证明丙烯的链转移是导致 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主要因素 P的反应级数 0 15 远低于Bd的反应级数 0 95 说明 Bd 对聚合速度的贡献大于 P 和 P 均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升高温度有利于V被Al还原至低价态 从V 3 V 2 二是高温导致络合物 活性种 失活 这一规律引导我们去研究降低Al的还原能力 添加醚来提高活性种的高温稳定性 不同温度下的动力学参数 与文献上的钒系催化剂相比 本V Al催化体系活性高的原因是 和 P 大 约比VOCl3大8倍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2 数均聚合度 方程 式中 ktrm为单体 丙烯 转移速率常数 其反应为 ktrH是 H转移速率常数 其反应为 平均聚合度方程表明 共聚物的数均聚合度 与ktrm kp ktrH成反比 但未给出二者对的相对贡献 为此我们又测定了不同聚合温度下两种链转移对的相对贡献 将聚合度方程移项转换成 并以 1 V M 0 x 对 V t M 0X作图 所得直线的斜率为ktrH 截距为ktrm kp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表2不同聚合温度下的ktrH和ktrm及其所占比例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表2的数据表明 ktrH和ktrm均随聚合温度的提高而增大 但ktrm增大的幅度和同一温度的数值均是ktrm ktrH 说明单体转移终止是链终止的主要方式 ktrm kp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但它在 40 60 对终止方式所占比例均在90 左右 而ktrH对 因此严格控制配料中丙烯的浓度可有效地提高共聚物的分子量 的影响最大 说明在低温下 40 60 单体转移对 贡献都 10 值得指出的是发生上述两种转移终止 单体转移和 H转移 后 聚合物的末端均为 检测出所有聚合物分子的端基均为 结构 这就是说如果能 终止只有单体转移和 H转移两种方式 Furukawa等曾用13C NMR测定过他所得到的 1 0共聚物的端基均为 反过来也可佐证链 由于我们开发的新V Al体系制得的共聚物 2 0d1 g 即分子量大端基相对较少 故用13C NMR难以检测出来 因此我们又根据共聚物IR谱的光密度 D 的比值即D890 D970与 KM 导出的关系式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式中 k MKa890 a970 a890和a970分别为摩尔消光系数 D890在IR谱中表征特征峰 890cm 1 的光密度 D970在IR谱中表征反式1 4丁二烯单元特征峰 970cm 1 的光密度 先用VPO法求出 KM 式中的 0 67后 采用 0 16 2 1d1 g的不同分子量的共聚物 分别测定它们的D890 D970比值 然后以log 对log D890 D970 作图 得一直线 共聚物端基的测定 D890 D970与 导出关系式及log log D890 D970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说明无论共聚物是低分子量还是高分子量的 其分子的端基均为 单体转移 只要严格控制 P Bd 摩尔比 就可有效地控制共聚物的分子量 这就进一步证明增长链的终止方式主要是 1 活性种价态与活性种的结构 图2A1 V摩尔比与V 3 转化率图3V的平均价态 转化率与聚合温的关系度的关系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活性种价态与交替共聚机理 3 3研究了和交替共聚机理活性种价态 在此之前 Furukawa等曾提出 VCl4 AlEt3 VO acac 2 AlEt3 AlEt2Cl体系V 2或其双分子缔合物 是丙 丁交替共聚的活性种 我们根据如下的实验数据 图2 得出该VO OR 2Cl AliBu3体系中活性种是V 3离子 Al V moleratio 依据活性最高的Al V摩尔比提出 按如下反应形成以V 3为中心离子的正八面体活性种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活性种价态与交替共聚机理 正八面体 2 交替共聚机理 引发 丁二烯首先与V 3在空位处进行双配位并插入V C键中 链增长 丁二烯插入V C后与V 3形成 烯丙基 占两个配位点 只剩下一个配位点 仅能使P进行单配位 如此反复进行即得交替结构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活性种价态与交替共聚机理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活性种价态与交替共聚机理 上述活性种结构与以下实验事实相符 Al V比为3 1时活性最高 V 3的d轨道有两个未成对电子 依据配位场价键理论它可以发生d2SP3杂化 形成以V 3为中心 配位数为6的正八面体 它带有两个空位 即空轨道 上述结构已得到量子化学能量计算的证明 即V 3的电荷密度及V C键对单体加成时的能量变化 参见JiaoShuke LuChongxianandJiangJian ChineseJ PolymerSci 1987 5 1 66 3 反式1 4构型的形成 图4聚丁二烯在Ni催化剂上的返扣配位机理 至于丁二烯单元为全反式结构可容易地用Furukawa提出的 返扣配位理论 即前末端的双键可与Mt发生返扣配位时则前末端固定为顺式 否则为反式 见图4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活性种价态与交替共聚机理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活性种价态与交替共聚机理 链终止 上述的动力学数据和光密度测定数据均已证明 低温 下 40 以下 以单体转移终止为主 占90 高温 40 以上 H转移终止速率成倍增大 单体转移也显著增大 这就表明抑制单体转移和 H转移是提高分子量的主要途径 也是提高共聚合温度的关键 3 4创建新催化剂体系 解决 三低 问题 从以上动力学和活性中心价态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 1 高催化活性的关键是设法提高V 3的浓度并使V 3稳定在高价态 因而采取的措施应是 加入第三组分来稳定V 3 防止其过渡还原至V 2 加入第三组分 含氧醚如Et2O DIO DME和2G等 稳定V 3由于含两个O的醚为给电子体 加入少量即可使V 3与O配位形成介稳性配位络合物 把V离子稳定在高价态 V 3 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V Al体系中加入合适配比 醚 Al 的醚 均可使相同条件的催化活性提高10 20 使催化效率由原来的1481g胶 g V提高至2700 3200g胶 g V 由于V 3与醚之间为弱络合 对温度很敏感 仍不能抑制 H转移导致的链终止 所它还不能显著改变上述V Al体系的温度敏感性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V 3稳定化结构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降低AIR3的还原能力设计并合成了一种AliBu2 OR 其中R Ph CH CH3 2 C CH3 3 C CH3 2CH2CH3 称为Al2 并使其以不同配比与AliBu3 Al1 混合 发现当AliBu2OR AliBu3 0 5时 可使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至4091g胶 g V 新催化剂VO OR 2Cl AliBu3 AliBu2OR 体系中V 3离子和转化率测定数据如表3所示 表3V Al1 Al2催化丙 丁交替共聚时不同聚合温度下的V 3 和转化率 Al1 AliBu3 Al2 AliBu2 OR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 若该体系 Al2 Al1 1 5 于 50 聚合 5h 时 测得V 3 93 但转化率却较低 67 2 如把聚合温度提高到 20 则转化率可提高至86 8 这说明部分V 3在低温下无活性 当温度提高后它可转化为可引发聚合的活性种 据此提出三组分V系催化剂的活性种的形成反应和活化过程 图5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V Al1 Al2体系的催化效率高的根源在于催化体系中V 3高达90 以上 但催化活性 转化率 却随聚合温度的提高而降低 经研究认定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活性种 活性种 I 另一种活性种是活性种 再与AliBu2OR 在空位处络合形成活性种 活性种 II V Al1体系添加Al2前后催化剂水解产物的可见光谱 UV VIS 已检测出第二种V 3 345nm 活性种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图5 活化过程示意图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2 提高聚合温度和共聚物的分子量的途径在于有效地控制单体转移和 H转移 抑制单体链转移 控制Bd P 3 1 H转移本质上是由于增长链端的V 3 C键的性质所决定的 故很难控制 好在 H转移在 40 60 对分子量的影响仅占4 8 见表2 3 5丙 丁交替共聚物的结构和物化参数 丙 丁交替共聚物的结构和物化参数包括 丙烯结合量 丙 丁键接顺序 交替度 丁二烯单元的微观结构 顺式 反式 玻璃化温度Tg 熔点 Tm 和等同周期等 经IR和1H NMR测定C3 P 的结合量为47 49mol B P 1 1 丁二烯单元的反式1 4含量为96 97 用1H NMR和13C NMR测得的交替度为95 98 DSC测得的Tg 71 74 天然橡胶的Tg 73 X 射线衍射测得的丙 丁单元的等同周期为0 67nm 至于丁二烯和丙烯的连接顺序原则上可用臭氧分解法测得 这些数据表明 丙 丁交替共聚物橡胶是一种序列规整 立构规整度很高的新型立构橡胶 其结构和物性参数处于丁苯 顺丁和异戊 天然橡胶之间 3 研究内容和结果 表4丁丙交替共聚橡胶生胶与各未硫化混炼胶的物性 4 丁丙交替共聚橡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