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与苏俄、苏联改革试题.doc_第1页
罗斯福新政与苏俄、苏联改革试题.doc_第2页
罗斯福新政与苏俄、苏联改革试题.doc_第3页
罗斯福新政与苏俄、苏联改革试题.doc_第4页
罗斯福新政与苏俄、苏联改革试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施余粮收集制 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2俄国十月革命后,参与武装干涉俄国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有 英 法 美 日 德( ) A B C D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5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6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 A增加税额 B处以罚款 C限量交易 D放任自由7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实行工业化 实行农业集体化实施五年计划 取消新经济政策( ) A B C D8斯大林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对市场及商品关系的利用 C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D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10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品,这一矛盾现象 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家人为造成的 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和销售的矛盾直接引起的( ) A B C D1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 ) A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B股市崩溃 C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滞胀”1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最能充分体现其特点的是( ) A金融方面的改革 B农业方面的改革 C工业复兴法 D以工代赈13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表现在 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重视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 政府全力推行国有化政策 取消了自由竞争( ) A B C D14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要求各企业制定关于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的公平经营章程,其目的是( ) A加大对工人的剥削 B防止生产过剩 C保证产品质量 D扩大企业规模15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里的“干预”是指( ) A推行国有化政策 B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用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政府推行社会福利16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于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 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17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这种经济思想的突出特征是( ) A以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 B保护关税,减少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C利用政权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D国家不干涉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务18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自由主义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加强各国的经济联系 D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9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矛盾导致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断属于(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20“经营者革命”出现的原因是( ) A“人民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C资本家已经无法控制企业的决定权 D科技发展及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21据材料报道,日本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是松下幸之助创立的,1950年他个人持有43的股份,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这说明 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 “经营者革命”显示出威力 对经营者、管理者的要求提高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A B C D22在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中,福利资金的组成部分有 个人缴纳 企业缴纳 国家补贴 保险补贴( ) A B C D23下列关于福利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使一些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 D调动了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表现有 大型国有企业的建立 企业所有权出现分散化趋势 企业经营从企业所有者向专门管理人员转移 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的建立( ) A B C D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福利品种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 B是一种社会救济形式C社会福利的资金主要由个人缴纳和国家补贴两部分组成 D个人缴纳保险金越多,享受的社会福利越多26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点是( ) A把重点放在了农业方面 B把重点放在了重工业方面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27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中尝试推出“物质利益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调动生产积极性 C冲击传统体制 D实行私有制28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30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无法根除 B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 C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D苏联经济继续滑坡311920年,苏联某农民在火车站出售一批粮食,根据政策,当地政府的态度应是( ) A表彰鼓励 B没收上缴 C限定场所 D听之任之32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3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34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企业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3538题。35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说明列宁认为(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36下列各项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联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 B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小农经济占优势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D恢复了自由贸易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37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对巩固工农联盟起到主要作用的措施是( ) A废除食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 B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有企业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8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主要原因是( )A计划体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B苏联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C“斯大林体制”是最先进的经济体制 D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3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C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化4O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其主要作用是( ) A有利于增强美国商品的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 B增加人民的实际收入,缓解危机 C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D缓解银行压力,稳定金融体系4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 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 深刻影响国际关系( ) A B C D42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干预( ) A扩大消费,带动生产 B使美元升值 C鼓励农民提高产量 D保护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43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这主要是指( ) 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趁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D迫使政府调整政策,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44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直接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45二战后,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中,最主要的是( ) A建立国营企业 B政府直接采购C制定经济计划 D资本输出46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论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 )A剥夺了美国企业的自主经营权B规定了企业的税收等政策 C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调整工业生产D国家对农业进行调整47凯恩斯主义的实质是( ) A自由放任,自由竞争 B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调节 C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4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A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计划经济政策49西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和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一样,都使得统治阶级( ) A人为降低群众生活 B恶化社会风气和道德 C被迫进行政策调整 D使经济出现“滞涨”50二战后,发达国家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看得见的手”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制止生产的盲目性 C使经济发展有序进行 D吸取大危机的教训51股份公司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以下表述不符合股份公司的是( ) A公司的规模往往比较大 B拥有股票的企业普通职工也是企业的所有者 C股份公司股票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 D企业的决定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里52下列做法符合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的有 国家投资建设铁路、电力等基础行业 通过政府的直接采购扩大社会消费需求 利用税收政策抑制对某些行业的投资 制定国家的经济计划( ) A B C D53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时期,这表明( ) A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缓解经济危机B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削弱54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都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都注重价值规律的运用 都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都导致了经济的全面滑坡( ) A B C D55下列苏联领导人按执政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 B斯大林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C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勃列日涅夫一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56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57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 B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 C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 D勃列日涅夫政府趋于保守58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其相同点是( ) 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 C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59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内容的是( )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B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C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D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峻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的贫民;三是革新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毅然不顾强大的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行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将你所学到的新政措施,就其主要倾向,按以上三个方面归类,并说明罗期福政府赤字庞大的原因。 (2)参照下列答法,对材料二中的关键词作出简释。(不得摘抄原文) “不应消灭”意指: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保护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营运”意指:“改进和补充”意指:(3)罗斯福新政实施时,曾有美国人说这是法西斯主义,也有人说这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请结合新政措施,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述。32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一。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请回答:(1)简要说明你对布哈林的观点的理解。(2)你是否赞同布哈林的观点?结合自十月革命以来,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3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受到广泛的信奉,试分析其原因。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其产生了怀疑,其原因又有哪些?34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本质不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试题参 考 答 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DBBABDCACBBCABB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BCDDCDDACBBDC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答案BCBBCDDABAAADDB题号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答案CBCCACDDCCABBD二、非选择题31(1)恢复经济类: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农业;救济工作类: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众多的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革除弊病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制定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部门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防止盲目竞争。由于救济工作始终贯穿新政措施的各个方面,所以财政赤字庞大。 (2)“经济的营运”意指: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改进和补充”意指:国家行政力量强制干预经济。(3)上述两个观点是错误的。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乃至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控制,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未改变。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新政措施中虽有减少失业工人人数、规定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等内容,但这只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而且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32(1)市场关系是不能回避的,必须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主义。 (2)布哈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苏联的经济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