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中医学知识.doc_第1页
美容中医学知识.doc_第2页
美容中医学知识.doc_第3页
美容中医学知识.doc_第4页
美容中医学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容中医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概 论一、中医美容学的定义及特点(一)中医美容学的定义美容中医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人体美学理论,运用中医为主要方法,研究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美为主要目的的专门学科。(二)中医美容学的特点1、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早在2000多年前,马王堆汉墓古医书中已有关于药物美容、针灸美容、气功美容、饮食美容的记载,内容包括治疗和保健两方面。2、应用中医理论和原则 美容中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随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中医学坚实的理论基础。3、方法多式多样 美容中医学运用了药物、针灸、食疗、推拿、气功、运动、情志、养生等许多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每一类方法中又包含有若干具体的内容。4、妆饰美容并重 在妆饰美容中,也处处体现了中医中药的特点。二、中医美容学的范畴中医美容的范畴,中医美容完全是遵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从广义的美容角度讲,它涵盖了中药的内治、外用、针灸、推拿、食疗、气功、运动、情志、养生等许多美容方法,具有广泛的美容范畴。第二节 中医美容学基础美容中医学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蔵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诊法、辨证与治则等内容。一、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1、阴阳的含意:宇宙间一切事物均有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如阳性代表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功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的等。阴性代表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内在的、重的、冷的、减少的等。对有联系的事物更容易以阴阳划分,如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等;在人者,男为阳、女为阴,生命活动为阳、肉体为阴,毛皮为阳、脏腑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等。2、阴阳在美容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医学中,如解剖部位、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等许多方面。(二)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以相生、相克来解释事物之间的互相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祖国医学中,归类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的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病因诊断、辨证用药等。2、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克服、互相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学说在美容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应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互相影响,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二、蔵象学说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蔵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接受和化传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一)五脏1、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2、肺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大肠相表里。3、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蔵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4、肝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5、肾 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二)六腑1、胆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 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3、小肠 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4、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5、膀胱 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6、三焦 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蔵象学说在美容中医学中的应用1、面部色泽与脏腑的关系:如前额心、左颊肝、右颊脾、鼻肺、骸肾2、毛发与皮肤肢体的关系3、五官与美容的关系4、气血津液与美容的关系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皮肤的作用,属于阴。美容中医学与血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二者同属于阴。病理上,血液和津液互相影响。例如失血过多,津液便渗入脉中补充血液之不足,由此也会造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在美容保健上,皮肤水分的保持与改善与血和津液的关系非常密切。四、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筋经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1、十二经脉 由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组成。2、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互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二)经络的生理功能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其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4个方面。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感应传导;4、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经络学说在中医美容治疗中的应用很广,特别是在针灸美容、按摩美容、气功美容和药物美容等方面更具有特殊疗效,这些均是以经络学说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经络学与美容中医学中的关系:1、阐明病理;2、指导归经;3、指导治疗五、病因学说(一)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发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加剧的暴热、爆冷),同时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成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的含意,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二)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三)饮食所伤饮食是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充足而合理的饮食是滋补先天、培养后天、化气生血、濡养脏腑的物质基础。而饮食不节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四)劳逸损伤1、过劳 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过度3个方面2、过逸 指过度安逸,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而言(五)外伤外伤包括枪弹、金刃、跌打损伤、烧烫伤、日晒伤、冻伤和虫兽伤等。(六)先天原因某些美容缺陷或损美性疾病,并非由以上原因所致,而是由于先天不足和先天缺陷,可在出生时即见明显的生理缺陷,或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病症,这些属先天性病因所致,如兔唇、多趾、脑瘫、鱼鳞病等。六、病机学说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制。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制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1、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间的盛衰变化及其转归。2、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3、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是指气或血的亏损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之间互相互用的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七、辨证(一)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阴阳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以上所讲的表里、寒热、虚实六种症候均可概括在阴阳纲内。1、辨表里证 表里系指病邪侵犯人体的深浅而言。2、辨寒热证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3、 辨虚实证 虚实是指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状况。(二)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特别是五脏辨证,是皮肤病辨证中的一个重要方法。1、脏病辨证(1)辨心脏病变1、心火炽盛证:为心病之实证。表现为心中烦热,躁扰不眠,夜多噩梦,面红颧赤,口干而苦,口舌糜烂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脉数。皮损多呈鲜红,面积广泛,局部灼热肿胀或伴有化脓性皮疹及皮肤出血。2、心阳虚弱证:心悸气短,心胸憋闷,面色皓白,形寒肢冷,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或大而无力。皮损白色或指端发绀,或有肿块及条索状硬结。3、心阴不足证: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面唇苍白,有时兼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唇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细弱。心阴不足,导致心火偏亢,引起口腔黏膜及舌部糜烂溃疡。(2)辨肝脏病变1、肝气郁结证:胸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叹息,神情沉默,不欲饮食,或见口苦喜呕,头晕目眩,舌苔白滑,脉弦。在妇女则可伴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作胀。皮损多呈结节或肿块,自觉疼痛或胀痛感。2、肝经湿热证:胸肋满闷疼痛,口苦苔腻不欲饮,胸闷作胀,不欲饮食,小便短赤或黄而浑浊,妇女带下色黄腥臭,舌苔黄腻,脉弦数。皮损表现为红斑、灼热、肿胀,其上可有水疱、糜烂、渗液。3、肝血虚损证:肝血不足,致血虚生风,肝风内动,并因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故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面色萎黄,经常肢体麻木,关节不利,妇女经少或绝经。皮肤干燥脱屑或粗糙肥厚,抓痕结痂,爪甲易脆而裂,毛发干枯脱落等。(3)辨脾脏病变1、脾蕴湿热证:口苦不思饮食,厌恶油腻,脘腹胀满,体倦身重或伴发热,尿少而黄。大便干结或稀薄,舌苔黄腻,脉濡数。皮肤可发黄色,鲜明如橘皮,如急性黄疸性肝炎。此外i,在皮肤黏膜部亦可表现红斑、水疱、糜烂等损害,如唇部单纯疱疹。2、寒湿困脾证: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口不渴,小便不利,便清稀薄,妇女带下,苔白腻或厚,脉缓。某些慢性迁延性皮肤病,如黏性水肿,可能属寒湿困脾所致。3、虫积伤脾证:腹中阵痛,腹部膨大,面黄或有白斑,身体消瘦,苔白或腻,脉濡。4、脾虚不运证:表现为脾气不足之证,如面色苍白或萎黄,疲乏无力,肢体浮肿,食欲减退,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皮损可见水疱、糜烂、渗液、肿胀、肌肉萎缩,例如四肢湿疹、皮肌等炎。5、脾不统血证:主要表现为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症状以及皮肤出血性疾患,如有过敏性紫癜。除出血症状外,可伴有面色无华、饮食减少、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头晕等。(4)辨肺脏病变1、风热犯肺证:口干咽燥,咳嗽,恶风,发热,舌红苔黄,脉浮数。皮肤病多见于面部,尤以鼻部为主,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红斑、丘疹、脓疱及毛囊炎等。例如痤疮、酒渣鼻等。2、肺气虚弱证:气短懒言,语声低怯,周身乏力,面色苍白,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濡细。皮损一般是浅色或正常肤色,常因受冷风后诱发,亦可有面部或下肢浮肿,动则汗出等症,如血管性水肿。3、肺阴不足证:全身症状可有干咳,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唇颧红,身体消瘦,舌红津少,脉细数等。皮损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脱屑、毛囊性丘疹、汗少、毛发枯槁等。(5)辨肾脏病变1、肾阳不足证: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皮肤色泽呈灰色或棕褐色,局部皮温降低。2、肾阴不足证:头晕目眩,咽干唇燥,五心烦热,失眠梦扰,腰膝酸痛,盗汗遗精,舌红,脉细数。皮肤表现可因水亏火盛,肾色显露,故面色褐黑,如黄褐斑、黑变病等,亦可双颧红斑,指端出血,如全身性红斑狼疮。2、腑病辨证(1)辨胃腑病变1、胃火炽盛证:症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加重,口渴喜冷饮,呕吐吞酸;因胃火上冲则见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皮肤病多于口、鼻部,如阿弗它口腔炎、唇炎、单纯疱疹、酒渣鼻等。2、食积胃脘证:胃脘胀痛,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稀薄,苔厚腻,脉滑。3、胃寒饮停证:胃脘隐痛,受寒加重,得温则减,泛吐清水,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沉细。皮肤损害以水疱、肿块为主、水疱疱液清亮,周围无红晕;肿块质地坚实,表面光滑。(2)辨大肠病变1、大肠湿热证:外感暑湿热毒,过食生冷不洁所致。症见腹胀腹痛,大便稀薄,色黄,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2、肠热瘀阻证:腹胀,右侧小腹疼痛,拒按,喜右侧屈膝卧位,大便不通或腹泻,小便黄,苔黄或腻,脉数。3、大肠固结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呕吐不食,苔腻厚,脉弦有力。(3)辨膀胱病变1、膀胱湿热证: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浑浊不清,或见血尿,或小便点滴不畅,甚则小便不通,小腹胀满或腰痛,苔黄腻,脉数。2、膀胱虚寒证:形寒肢冷,精神不振,排尿困难或小便失禁,舌淡苔白,脉细弱。(4)辨胆、小肠病变:肝与胆相表里,肝胆多同病,临床以肝病为主。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时。可影响小肠,故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症见口舌生疮、心胸烦热、小便赤黄、解出不爽等。(三)气血津液辨证1、气的辨证(1)辨气滞:其症状因气滞部位而不一,如气滞胸肋则胸痛;气滞胃脘则胃痛;气滞于肠则腹痛等。疼痛的特点为胀痛,时轻时重,因气性流窜,故痛无定处。气滞所致皮肤症状以疼痛、肿胀及斑块为主,亦表现为小丘疹、结节、肿块或囊肿、色素沉着等,皮色一般呈常色或淡白。(2)辨气虚:气虚可表现为呼吸气短、疲倦乏力、自汗、食欲不振、语声低微、舌淡苔少、脉虚无力。五脏皆有气虚,但以肺、脾、肾为主。如寻麻疹可由肺卫气虚所致者最为难治。湿疹可由脾气虚、运化失职、水湿外泛所致。脱发亦可由肾气虚引起。慢性脓疱疮亦可由脾气虚所为。皮肤病一般为慢性,因气之耗伤所致呈浅淡或正常肤色,红肿不著,多为平坦或呈萎缩瘢痕,分布稀疏在局部皮温较低,一般不痒,或有麻木感。2、血的辨证(1)辨血热:因血蕴热或热邪侵犯营血所致。全身症状可见程度不等的发热、恶寒、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脉数、舌质红绛。皮肤表现为红斑、灼热、肿胀、紫癜、水疱、溃疡等。范围广泛,多为急性,例如丹毒、大疱性多形红斑、红皮病等多有血热证。若因热毒炽盛,迫血妄行,则可出现各种出血证,如紫癜。(2)辨血瘀:因外伤或气滞寒凝等原因致使血行不畅或停滞不行所发生的病变。其临床特点主要为局部肿胀、疼痛,固定不移,可伴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口唇色紫,舌部瘀斑或紫色,皮肤损害可为紫癜、瘀斑、结节、瘢痕、肿块或脱发、毛发枯槁。如结节性红斑、瘢痕疙瘩、鱼鳞病等。(3)辨血虚:血虚可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所致。一般表现为面色皓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月经失调,舌淡,脉细无力。皮肤自觉发麻或微痒,皮损色淡而不鲜,时隐时现,皮损风团细小,丘疹、水疱、风团的发生在月经期或劳累后增多,皮肤色素减退而出现萎缩性白斑,或头发变白、指甲斑点等损害。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以及毛发、爪甲病变。(4)辨血燥:血燥可因血虚或外邪侵入,郁久化热,耗伤津血所引起。故临床上表现为口干、唇裂、目涩、舌燥、甲枯、脉细涩等。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皮损肥厚皲裂、皲裂、鳞屑增多、毛发干枯不荣或脱落,例如鱼鳞病、静止期银屑病。3、津液辨证(1)津液不足:咽干唇燥,皮肤干燥枯涩,心烦口渴,干咳声嘶,鼻干目涩,小便短赤,大便干硬,或伴低热,皮损鳞屑,毛发枯槁,如干燥综合症等。(2)水液停滞:由脏腑功能失常所致,又因寒热气火等病邪的影响,致使水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外泛肌肤为水肿或渗出、糜烂、溃疡;遇气火煎熬而成痰,痰结于皮里膜外,可产生皮下结节,如寄生虫结节、脂膜炎、结节性红斑、皮下肿瘤等。(四)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湿热病辨证的纲领,一方面用以表明疾病变化进展的深浅及其证候,另一方面用以表明卫、气、营、血四者的病理损害的程度。一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的皮肤病常采用卫气营血辨证。1、卫分病:病邪在表,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相当于某些感染性皮肤病的初期或伴有表热证的其他皮肤病,例如风疹、水痘、风热型寻麻疹、药疹等。2、气分病:卫分病不解,向里传变进入气分,但也有气分病不明显,热邪很快伤及气分的。证见连日状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气粗,口渴引饮,大便黄赤,舌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洪大数。气分病实际就是热实证。见于一些皮肤病急性发作期,如重症多形性红斑、重症药疹、系统性红斑狼疮毒热炽盛证等。3、营分病:气分热邪不解,阴液亏耗,病邪传入营分,但也有卫分直接传入营分的。证见高热不退,夜间尤甚,心烦不眠,重者神昏谵语,口干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皮肤可见泛发性潮红肿胀,或见大疱、脓疱,如重症药疹、剥脱性皮炎、疱疹样脓疱、中毒性红斑、重症多形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血分病:营分病邪不解或治疗不及时,则进一步传入血分,或热邪直接入血分,因血炽盛而迫妄行。其症候除具有营分主症外,常合并出血现象,如便血、皮肤出血斑、血疱等,舌质深绛,脉象细数。营分病所列举的疾病、紫癜类皮肤病均可出现血分病。(五)经络辨证经络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循行气血、津液的通道。1、头部 正中属督脉经,旁属足太阳膀胱经。例如秃疮系该二经湿热生虫所致。2、面部 面颊部属足阳明胃经,如肺胃风热所致的面部单纯糠疹;眼部属足太阴脾经,如脾湿肺热交蒸而生的皮肌炎;鼻部属肺经,如肺经血热所致的痤疮、酒渣鼻;耳部前后属肝胆经,如肝胆湿热引起的耳部湿疹;口腔与舌部属心脾二经,如心脾炽热引起的复发性口疮及舌炎;唇部属脾胃经,如脾热上蒸所致的唇炎。3、颈项部 颈部正中属任脉,项部正中属督脉4、胸肋部 肋部属肝胆经,如肝胆湿热相搏结而发带状疱疹;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上阴肾经。5、腋部 属于脾经,如脾经湿热所致的狐臭。6、阴部 属与肝经,如肝经湿热所致的阴囊湿疹7、上肢 背侧属手三阳经,掌侧属手三阴经;下肢外侧属足阳三经,下肢内侧属足三阴经;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六)病状辨证1、辨主观症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