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doc_第1页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doc_第2页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doc_第3页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doc_第4页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一、结构的艺术2(一)漂亮的构思2(二)缜密的结构3二、抒情的艺术4(一)写景抒情4(二)写人抒情5(三)叙事抒情5三、语言的艺术6参考文献8毕业论文提纲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08语教六班 苏建宁 081306004引言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正文一、结构的艺术(一)漂亮的构思(二)缜密的结构二、抒情的艺术(一)写景抒情(二)写人抒情(三)叙事抒情 三、语言的艺术结语本文主要讨论了朱自清散文的部分艺术特点,主要从他的文章的结构、语言和抒情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最后, 我想借用鲁迅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全文:“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在表示旧文学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叙事散文在朱自清的整个散文创作中,也有相当大的比重。朱自清晚期写的散文主要为杂文。这些都可以加以研究,笔者只是希望通过该论文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2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08语教六班 苏建宁 081306004摘 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特点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一、结构的艺术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一)漂亮的构思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引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来看河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构思,作者已“背着手跺着”尽情受用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思绪,反映“独处的妙处”的复杂心情。作品把笔墨由荷塘向月色再到荷塘四周逐拉开,由特写到幻境,由静景到动境,疏密相间,由里到外,由近及远,把月光和荷塘容为一体,有限的篇幅中写尽了月下的种种景色。真可谓是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可以充分显示朱自清散文构思上的艺术成就。(二)缜密的结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骼,因此结构对于文章是否完整有重要作用。没有坚实匀称的骨骼,文章便立不起来,朱自清的散文正是自觉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他善于把纷纭的事物组织、剪裁得单纯、分明,而使每篇的布局都十分完整和谐,围绕文章中心,对材料能放能收,形散而神不散,显得随意而又巧妙自然。荷塘月色便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既揭全文之旨,又设计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一路行去”,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尽情享用这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神异”美,又细腻地展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抒情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从纵的时期和横的题材来看,都是以抒情见长。散文本身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写景抒情春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真是“一切景物皆情语”。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在朱自清散文里,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比比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手丹青。(二)写人抒情通过一系列人物生活中典型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自然而然地变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这些细节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朱自清抓住在电车上看到一个“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变化的细节的描写,继而转化为“抒情细节”。“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由“和平与秀美”变化为“粗俗、凶狠”,作者抓住这一细节加以特写,来表现“我”的内心情感。“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他的脸上便缩印一部中国“外交史”。这一描写的细节转化为“抒情细节”,抒写个人的屈辱,抒写民族的愤怨。尽管作者没有高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这一类口号,没有正色辞严地要求民族平等,但是,在字里行间却掩盖不住作家的视民族尊严为至上的爱国热忱。从文题“骄子”后的惊叹号上,可以看到朱自清那难以遏止的愤激感情。(三)叙事抒情 哀韦杰三君是一篇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学生韦杰三的文章。文章通过回忆韦杰三初入学时经其他老师介绍来访的第一次见面;入学后不久要求转到自己这个班来听课的第二次见面;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参加示威游行的最后一次见面几个片断,一再突出韦杰三“静默”,“温雅”的性格,强调他“是一个可爱的人”。朱自清先生以白描的手法勾勒韦杰三的“静默”、“温雅”、“可爱”,然而这样的人竟被反动派虐杀了。这种悲愤的感情隐秀、真挚地从作者的“痛苦”的脸相上表露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再如旅行杂记里齐燮元这一个军阀的“半篇八股”式的讲话,装腔作势、平庸腐朽的“一字拍”,让人厌恶。于是作者带着这种明确的感情抓住齐燮元的这一特点,行文以夸张性的白描,以突出这个“大人物”的丑陋以及作者憎恨的真情实感。三、语言的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和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为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本文主要讨论了朱自清散文的部分艺术特点,主要从他的文章的结构、语言和抒情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最后, 我想借用鲁迅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全文:“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在表示旧文学自以为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