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测试辅助夹具制作技术探讨.doc_第1页
一种电感测试辅助夹具制作技术探讨.doc_第2页
一种电感测试辅助夹具制作技术探讨.doc_第3页
一种电感测试辅助夹具制作技术探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种电感测试辅助夹具制作技术探讨 -69-印制电路信息xxNo.9基板材料Base Material一种电感测试辅助夹具制作技术探讨代伟(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惠州516211)Discussion onmanufacturing technologyof auxiliaryfi xturefor inductancemeasurement DAIWei随着现代电路板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各种电子设备及元件设计逐渐向着结构简单化、产品轻量化、利用率高效化、精度精准化等方向发展。 于是线圈板以其高精度、线性度好、结构简单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铜线绕线线匝技术。 为保证线圈板的品质,电感测试实为其电气性能检测之重中之重。 以下围绕“如何制作电感测试辅助夹具”以及“如何高效的检测线圈板电感”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1设计信息常用于测试线圈板电感的仪器有万用表、电感电容表及LCR电桥。 为解决大多数电感仪器一次仅能测试一个线圈设计的问题,选择多脚位的电感测试仪是实现仪器外接、测试结果的分选输出,从而达到高效测量的保证。 本文选择以TH2829NX电感测试仪(192P脚位,一次最多可测48个线圈图形线路)为主体,再外接辅助测试夹具,从而最终实现一次多个线圈的测量。 1.1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为实现线圈板多件一次性测量,其主要设备/部件构成包括主体设备电感测试仪(必须为多脚位)、夹具以及将夹具与测试仪器连接的排线(也可使用多股漆包线)。 图1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辅助测试的夹具其制作方法。 1.2夹具构造如图2所示,夹具主要分三大部分组成,首先是起主要辅助测试作用的下模,然后为起均匀下压板作用的上模,最后为起到将上下模固定的扣环。 (未固定边可抬起,将待线圈板放于下模后,再下压上模即可实现线圈板多件连片同时测量。 )短兵相接实战场Competition Encountered印制电路信息xxNo.9-70-基板材料Base Material图2夹具结构夹具下模主要构造如图3所示。 图3中下模各部件说明1#亚克力板(承载板),2#支柱(视治具大小决定支柱个数),3#耐高压测试探针,4#测试绕线,5#牛角(视实际测量点数及仪器脚位决定使用数量),6#治具面板(建议制作三层面板),7#定位Pin钉。 图3夹具下模主要构造1.3制作注意点探讨 (1)为进行小电感的精确测量,电感测试采用四线式测试方法。 资料输出和夹具制作需要考虑四线能力,也可利用传统两线式资料格式进行相应匹配转换; (2)使用四线测量法来延长测试电缆,尽量不要使用测试夹具夹住测试导线来作为延伸,应使用韧性好的多股漆包线,并尽量增加其股数以降低延长电缆电阻; (3)若为高频测试,应尽量减少延长电缆线间分布参数,不要使用排线来延长; (4)夹具探针最好使用锥形头耐高压探针,实际生产对比证明锥型头比圆形探针在防止误测上更优; (5)夹具及探针大小依实际测量板做适当调整; (6)夹具上模设计的作用为给待测试板提供更均匀的下压受力,实际上可不需上模设计,但在使用操作上不如本方案效果。 2结论由于市面上的电感测试仪种类繁多,本文以其中较适合于PCB测量的一款电感仪为例,探讨与之较好匹配的辅助测试夹具制作思路。 理论上选择脚位越多的测试仪器则代表测量数量的可扩展性更多。 为保证线圈PC板电感测试的更高效,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更适合的测试仪及更改客户端PC板排版数,最后以辅助夹具测试的方式来实现电感测试的高效化。 作者简介代伟,HDI制造部内部工程师,从事PCB工作8年,熟悉P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