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试题分析级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_第1页
2017年高考试题分析级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_第2页
2017年高考试题分析级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_第3页
2017年高考试题分析级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_第4页
2017年高考试题分析级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一中周玉龙QQ 181818165 因时顺势尊重规律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建议 观点分享 欲往明日 问道昨天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师者如果多用心 学生便会少费神既要讲方法 又要抓落实既要循规蹈矩 又要突破定势 观点分享 夸美纽斯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 使教员因此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 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多具闲暇 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 烦恼 倾轧 增加光明 整饬 和平与宁静 关于考试与复习 课堂教学是主体每周练习是补充每月考试是检测 诊断性考试 考学生调研性考试 考教师校际联考 考学校 从试题看 2016年全国1卷 乙卷 强调语言运用重视思维逻辑尊重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热点文字文学文化 全国1卷的考查侧重点 立德树人 对核心素养的观念加以引导从选材上讲 注重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甲骨文 李白的诗歌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的传记 全国1卷的考查侧重点 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考查从考点分布上讲 注重了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文本类型基本稳定 能力考查倾向明显 论述类阅读侧重于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文言文阅读侧重于对断句 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意的理解和文句的翻译 文学类文本侧重于小说的旨意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补写型语言表达 花青素 写作还是有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科学素质 人文精神 语文素养 思辨能力 全国1卷的考查侧重点 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考查从考试功能上讲 注重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彰显社会正能量 第11题关于 锄 的阅读中对土地的热爱及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写作题对教育现象与评价标准的思考 从评卷情况看 以某省为参照对比分析 从评卷情况看 本省各题的得分 一 2016年高考语文评卷的数据与分析 一 2016年高考语文评卷的数据与分析 一 2016年高考语文评卷的数据与分析 文学类 小说 阅读 选做此题的考生共89978人 为总人数的27 4 本题平均分12 47分 实用类 传记 阅读选做此题的考生共238312人 为总人数的72 6 本题平均分13 36分 一 2016年高考语文评卷的数据与分析 从评卷情况看 本省近两年比较 关于上述数据的几点说明和思考 1 作文纵横比较 持平2 默写纵横比较 均有1分以上的落差3 选择题部分 虽无法具体比较 但显然这一块落差很明显 4 翻译 古诗词 有4分的落差 忽视了理解 审题 表达 语言的准确 具体 套路 问题的指向性 5 文学类阅读 差别不大6 实用类阅读 差别不小 5分 关于上述数据的几点说明和思考 应当注意的是 评卷的尺度 宽与严 应该重视的是 教材被忽视要求没落实 思维没跟上 训练不到位 既不要妄自菲薄 也不能掉以轻心 评卷中发现的问题 漠视书写 养成习惯忽视教材 正本清源轻视审题 强化思考知识模糊 准确讲授套板拘泥 懂得变通积累贫乏 加强阅读关于写作 1 区别材料类型 了解基本写法 是否训练过 任务驱动 2 重视拟题 3 章法结构训练 从往年的失误来突破从学生的实际来安排从考试的要求来提升从学科的规律来设计 从往年的失误来突破三大阅读题 论述 文学 实用 的命题思想文言翻译的弱点写作审题的失误材料作文的基本格式 2016全国1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摘编自朱凤瀚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选择的材料与命题中规中矩 着重考查了学生理解文本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和历年的考题相比较 相对稳定 难度适中 有效考查了考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今年材料选自朱凤瀚论文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约1100字 由五个具有总分关系的自然段构成 第一段介绍什么是甲骨文 后面四个段落从不同角度阐发了甲骨文发现的巨大影响 第1段 介绍什么是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2段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 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 史记 殷本纪 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 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 尚书 盘庚 篇 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 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 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 可 缩短二三千年 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 将商人亲手书写 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 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续考 证明 史记 殷本纪 与 世本 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 殷本纪 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第3段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 史记 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 既然 殷本纪 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 司马迁的 史记 也确如刘向 扬雄所言是一部 实录 那么司马迁在 史记 夏本纪 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 甲骨文资料证实了 殷本纪 与 世本 的可靠程度 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 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第4段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 古史新证 力倡 二重证据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 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 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第5段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 说文解字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 说文 学 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 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 说文 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 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使 说文 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 其构成离小篆甚远 多有象形 会意文字 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 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内容与结构的梳理 1 甲骨文的定义及其影响2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3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 史记 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4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5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 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 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 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 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续考 证明了 史记 殷本纪 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续考 证明了 史记 殷本纪 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对应原文第2段第5句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续考 证明 史记 殷本纪 与 世本 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 解析 是条目可靠而非 所载内容 可靠 基本可靠 并不能说明其 真实性 只能证明 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 一些历史学家对 世本 的可靠性将信将疑 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 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 说文解字 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 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 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B项范围扩大 对应原文第4段第2句 它只是说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选项漏掉了修饰语 同时 因而 一词所陈述的因果关系 根据原文信息也难以成立 本题重在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 重组 即主要采取了 删 删除原文的状语 定语 补语 改变原意 漏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 断章取义 改 改换词语 曲解文意 凑 胡乱拼凑 东拉两扯 无中生有 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尚书 盘庚 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 由此看来 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 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 史记 夏本纪 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对应第3段 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想到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 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 除了甲骨之外 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 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 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 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 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 表述不对 原文第5段有 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 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 说文 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 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使 说文 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 说文解字 作为探究先民造字法的凭依 殷墟甲骨文的被发现只是 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说文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 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命题特点 1 每一个选项支 都与原文不一致 但不是所有的说法改变都导致文意的改变 2 一个选项支 往往对应两处以上的文段 需作综合思考来准确判断正误 3 应强调整体阅读的理念 浏览全文 最好能做好两步工作 一是逐段压缩 提取主干信息 二是概括全文所说主要内容 由各段要点综合 4 筛选与比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有因果 条件 假设 目的等关系 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要注意因果关系 看是否有强加因果 倒置不当等 常见易混淆的情形 1 无中生有与有中所无 2 一因一果与多因一果 2010年四川卷 长沙市一中周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3题 9分 每小题3分 书画的装裱 1 书画的装裱2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 至迟在两晋时代 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 在选材 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 南北朝时 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 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 以人物 山水 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 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 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 五代历史非常短暂 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 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 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 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 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 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3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 书画装裱飞跃发展 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 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 以奉绘事 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 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 此时 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 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 产生了著名的 宣和装 手卷 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 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 不过 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 绢比纸耐磨 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 因而 他主张以绢来托裱书画 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 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 此时 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 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 以苏州为发祥地的 苏裱 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 书画装裱出现了 普天之下独逊吴中 的景象 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 原有的手卷 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 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 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 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在装裱理论方面 周嘉胄所著的 装潢志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5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 材料的不同 加上装裱格调 工艺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清代出现的 京裱 与 苏裱 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 古朴庄重 讲求防燥 防裂 苏裱 工艺精湛 用料考究 讲求防霉 防蛀 直至今日 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6 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 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 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 五牛图 清明上河图 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概念 的含义 聚合式转换信息 1 下列关于 书画装裱 的理解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书画装裱选材 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B 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C 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D 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 第2段第1行 至迟在两晋时代 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 在选材 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 南北朝时 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 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 以人物 山水 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 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 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 五代历史非常短暂 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 书画装裱选材 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 文中没有提到书画装裱发展缓慢 书画装裱选材 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不是书画装裱发展迟缓的原因 第3段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 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 B 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第2段 唐代 以人物 山水 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 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 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 C1第2段 五代历史非常短暂 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2第3段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 书画装裱飞跃发展 C3 C 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第2段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 书画装裱飞跃发展 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 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 以奉绘事 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 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 此时 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 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 产生了著名的 宣和装 手卷 第3段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 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 D 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 散发性转换信息 2 下列表述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用绢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B 装潢志 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C 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 D 京裱 和 苏裱 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A 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无直接因果关系 C项 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 错 地理气候的差异仅仅是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原因之一 D 京裱 和 苏裱 两大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但不能说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第3段末 不过 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 绢比纸耐磨 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 因而 他主张以绢来托裱书画 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6段 五牛图 清明上河图 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A 用绢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多因一果 一因一果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无直接因果关系 第3段4段 统治者的重视 专门机构的成立 第1题C 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第4段末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 原有的手卷 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 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 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 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在装裱理论方面 周嘉胄所著的 装潢志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B 装潢志 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分清楚原因与表现表述不同 但实质没变 第5段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 材料的不同 加上装裱格调 工艺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清代出现的 京裱 与 苏裱 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 古朴庄重 讲求防燥 防裂 苏裱 工艺精湛 用料考究 讲求防霉 防蛀 直至今日 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C 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 地理气候的差异仅仅是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原因之一 第5段 清代出现的 京裱 与 苏裱 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 古朴庄重 讲求防燥 防裂 苏裱 工艺精湛 用料考究 讲求防霉 防蛀 直至今日 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D 京裱 和 苏裱 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京裱 和 苏裱 两大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但不能说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基于文本信息而进行的合理推断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 B 讲求防燥与讲求防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 C 社会对 苏裱 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 D 清代古朴庄重的 京裱 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 答案 B 第2段 五代历史非常短暂 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 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 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 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 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 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A 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 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 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 还能装裱多幅作品 第5段 京裱 古朴庄重 讲求防燥 防裂 苏裱 工艺精湛 用料考究 讲求防霉 防蛀 直至今日 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B 讲求防燥与讲求防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 京 干燥苏 湿润 第4段 此时 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 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 以苏州为发祥地的 苏裱 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 书画装裱出现了 普天之下独逊吴中 的景象 C 社会对 苏裱 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 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 以苏州为发祥地的 苏裱 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 第5段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 材料的不同 加上装裱格调 工艺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清代出现的 京裱 与 苏裱 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 古朴庄重 讲求防燥 防裂 D 清代古朴庄重的 京裱 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 从评卷情况看 本省各题的得分 从学生的实际来安排基于学情的教学才会有效果以考试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以即时的针对性训练来弥补缺陷让学生喜欢高三的语文课 三 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与备考建议 一 2016年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 7题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 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 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 所以可用 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 后来改国号为辽 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政治常识 历史知识 地理概念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 首相 有司 皇位继承制 建储 少数民族 契丹 的历史知识 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 引导考生广泛涉猎 开阔视野 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 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解答此类题目 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尤其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有关知识 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 来确定正误 C项 有司 只是 官吏的通称 在文中指 有具体职务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 各级官员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有 召有司案图 句 书下注解为 有司 官吏的通称 古代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 所以称 官吏 为 有司 考题完全出自教材 古代汉语词典 有具体职务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泛指官吏 炎德大联考2017届长沙市一中第二次月考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古代 婴儿出生不久后一般由父亲命 名 字 是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 名 和 字 大多是有关联的 如李昉 字明远 B 古人常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 朔 望 分别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如 赤壁赋 中 七月既望 即指农历七月十五日 C 卿 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有时指卿相 如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的 卿 有时指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如本文 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 的 卿 D 文中的 赠 即追赠之意 是对死者加封官职 勋位等 文正 是谥号 李昉受此谥号 可见其生前品德行为深受褒赞 答案 B 解析 望 指十五日 既望 指 十六日 概括陈述 具体表现 原全国卷变式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曾公亮初入仕途 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 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 他兴修水利工程 将水引入曹娥江 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 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 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 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 据理力争 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 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 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 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 思虑周密 曾举荐王安石 安石受到宠信 他考虑子孙前程 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 终于得到回报 曾公亮 字明仲 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 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 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 泄水入曹娥江 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A 曾公亮初入仕途 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 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 他兴修水利工程 将水引入曹娥江 民众因此得益 公亮明练文法 更践久 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 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 或盗取之 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 取之虽强 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 遂下有司议 比劫禁物法 盗得不死 B 曾公亮久经历练 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 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 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 据理力争 最终改判 理解一 使谕以指意 边害讫息 是 派人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 从而止息了边害 而不是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理解二 不是派使者去调解 而是派使者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赵滋 要赵滋去止息边患 契丹纵人渔界河 又数通盐舟 吏不敢禁 皆谓 与之校 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 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可任也 使 赵滋 使者 谕 契丹 赵滋 以指意 边害讫息 C 曾公亮防患未然 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 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公亮方厚庄重 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 蹈规矩 然性吝啬 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 及同辅政 知上方向之 阴为子孙计 凡更张庶事 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 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 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D 曾公亮老谋深算 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 思虑周密 曾举荐王安石 安石受到宠信 他考虑子孙前程 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 终于得到回报 长沙市一中第二次月考题 节选自 宋史 李昉列传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昉主持贡试 曾受牵连 他主持贡生考试时 同乡武济川参加考试 后来武济川上奏应对失常 李昉因此受牵连被降职 B 李昉谨慎处事 渐受器重 太宗继位后 他面对赵 卢之争 谨言慎行 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 参知政事等职 C 李昉和厚多恕 不念旧恶 江南平定后 归附朝廷的士大夫大多跟他交往 他入朝为相后 当太宗谈及卢多逊的所作所为时 李昉还极力替卢解释 D 李昉量才进用 处事公正 他担任中书时 对前来求官的人要看是否 其材可用 可取的 严词相加 但不久即得以拔擢 不可取的 就和颜悦色对待来人 免致其心生怨愤 宋初 加中书舍人 开宝三年 知贡举 五年 复知贡举 昉之知贡举也 其乡人武济川预选 既而奏对失次 昉坐左迁太常少卿 俄判国子监 明年五月 复拜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A 李昉主持贡试 曾受牵连 他主持贡生考试时 同乡武济川参加考试 后来武济川上奏应对失常 李昉因此受牵连被降职 时间节点 太宗即位 根据文意 赵 卢之争和担任中书舍人是在太宗即位之前 难点 论例剥离 观点与材料不统一 宋初 加中书舍人 开宝三年 知贡举 五年 复知贡举 昉之知贡举也 其乡人武济川预选 既而奏对失次 昉坐左迁太常少卿 俄判国子监 明年五月 复拜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 数以其短闻于上 上询于昉 对曰 臣职司书诏 普之所为 非臣所知 普寻出镇 多逊遂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 加昉户部侍郎 太平兴国中 改文明殿学士 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昉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B 李昉谨慎处事 渐受器重 太宗继位后 他面对赵 卢之争 谨言慎行 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 参知政事等职 昉和厚多恕 不念旧恶 在位小心循谨 无赫赫称 好接宾客 江南平 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 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及昉罢相 洎草制深攻诋之 而佖朔望必诣昉 或谓佖曰 李公待君素不厚 何数诣之 佖曰 我为廷尉日 李公方秉政 未尝一有请求 此吾所以重之也 昉素与卢多逊善 待之不疑 多逊屡谮昉于上 或以告昉 不之信 及入相 太宗言及多逊事 昉颇为解释 曰 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 昉始信之 上由此益重昉 C 李昉和厚多恕 不念旧恶 江南平定后 归附朝廷的士大夫大多跟他交往 他入朝为相后 当太宗谈及卢多逊的所作所为时 李昉还极力替卢解释 居中书日 有求进用者 虽知其材可取 必正色拒绝之 已而擢用 或不足用 必和颜温语待之 子弟问其故 曰 用贤 人主之事 若受其请 是市私恩也 故峻绝之 使恩归于上 若不用者 既失所望 又无善辞 取怨之道也 D 李昉量才进用 处事公正 他担任中书时 对前来求官的人要看是否 其材可用 可取的 严词相加 但不久即得以拔擢 不可取的 就和颜悦色对待来人 免致其心生怨愤 长沙市一中第2次周周练 12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2分 1 为伯父让之所鞠 学生 踢 审讯 2 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 学生 款待 攻打 3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学生 讽刺 4 咸私哂其矫饰焉 5 每遇人尽礼 学生 待遇 6 务止奸吏 学生 必须 一定12 1 鞠养 2 至 到 3 讽谏 劝告 4 讥笑 5 对待 6 致力于 务必 2016年全国1卷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 处之安乎 5分 答案 1 皇上 赐宴不到场 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 却一定要让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安心吗 锡 赐予 刘禹锡字梦得诗曰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左传 隐公元年 虔 会意 从虍 文声 虍 h 虎头 本义 虎行走的样子2 同本义 引申为勇武 强固虔 虎行皃 貌 东汉 许慎 说文 有虔秉钺 诗 商颂 长发 3 诚敬 诚心 以告虔也 左传 庄公二十四年 虔卜于先君也 左传 成公十二年 补充评分细则 1a 翻译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两句话的大意为 皇上赐予的宴席不去参加 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恭敬 君主有病 但是你一定要让君主亲自赴宴 做这样的事你能安心吗 大意提示 锡宴 即赐宴 而 作转折连词 前后表转折关系 必使亲临 是你一定要让君王亲自赴宴 而不是使者赴宴 译出大意给3分 基本上译出大意或只译出部分大意 给2分或1分 完全没有译出大意 给0分 1b 虔 处之 两处翻译的说明 不虔 是 不敬 的意思 不虔君命 对君主命令的不敬重 不恭敬 不诚敬 不敬重君主的命令 处之 是 做这样的事 处理这样的事 的意思 2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分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 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译出大意给3分 救正 固宠 两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补充评分细则 2a 翻译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句话的大意为 苏轼曾经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 世人也讥讽他是保持自己的俸禄加固自己的宠幸等等 大意提示 两个分句前后为并列关系 不能救正 和 持禄固宠 在大意方面只要译出基本意思即可 基本译出大意给3分 只译出部分大意 给1 2分 完全没有译出大意 给0分 2b 救正 固宠 两处翻译的说明 救正 是 纠正 匡正 补救匡正 的意思 固宠 是 加固宠幸 巩固宠爱 的意思 译成 使恩宠加固 稳固受宠的地位 保持宠幸 也给分 炎德大联考2017届长沙市一中第二次月考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 数以其短闻于上 答案 当时赵普被卢多逊诬陷 卢多逊 多次把他的短处禀报给皇上 大意2分 为 所 短 闻 各1分 2 昉素与卢多逊善 待之不疑 多逊屡谮昉于上 或以告昉 不之信 答案 李昉平时和卢多逊交好 对他毫不怀疑 卢多逊却多次向皇上诬陷李昉 有人把这些事告诉李昉 李昉不相信这件事 大意1分 素 善 谮 不之信 句式各1分 从考试的要求来提升基本素养难度系数选拔功能 2016年全国1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 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 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 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 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 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 沧浪罢钓竿 注 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 江西一带 分为很多支流 六帝 代指六朝 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 即吴兴 吴郡 会稽 这两句的意思是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 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 庄子 中的传说人物 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大意要了解 深意当明白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 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 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 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 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 沧浪罢钓竿 此诗作年未详 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 756 757 之间 汉江 此指长江 此诗用意较为深曲 诗旨众说不一 其要当是表达怀抱未伸的怨望之情 参考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 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 泛滥于中国 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 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 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 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 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王琦评论李白此诗时说 因众派安流 水无巨鱼 此指祸乱之辈 故任公子钓竿可罢 喻江汉宁静 地无巨寇 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 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 全诗情景合一 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 诗的前两句 汉水回万里 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 崔嵬飞迅湍 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 直下东海 水势浩瀚 气势博大的特点 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 切中题旨 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 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 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但诗的后四句 我君混区宇 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 沧浪罢钓竿 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 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 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 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 贴切得体 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最后一里路 什么 怎样 为什么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 水势浩瀚 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 国运兴盛积蓄气势 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 汉江回万里 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 崔嵬飞迅湍 补充细则 凡描写江水水势浩瀚 气势磅礴的 均计3分 江水景象的表达可以为 水势浩瀚 气势宏大 万流横溃 壮丽宏伟等 第2问 3分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 国运兴盛积蓄气势 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补充细则 1 凡答为下文的颂扬作烘托铺垫 积气势 奠定诗歌基调 计2分 2 答出有利于突出主旨的 计1分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 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 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 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补充细则 1 凡答表达对国家 社会 时代赞颂的 计3分 2 凡答表达作者自己失落 无奈情感的 计2分 作者失落 无奈情感指 英雄无用武之地 怀才不遇 心有不甘 壮志难酬等 炎德大联考2017届长沙市一中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诗歌 完成8 9题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 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 汴河亭 隋炀帝为东游广陵 扬州 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 其东段叫汴河 汴河之滨筑有行宫 即 汴河亭 许浑 晚唐诗人 其诗以登临怀古见长 百二禁兵 指隋炀帝的卫兵 迷楼 隋炀帝筑 景阳楼 南陈后主筑 诗歌鉴赏 汴河亭朝代 唐代作者 许浑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译文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 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 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 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 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对比2016年全国1卷 8 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5分 参考答案 描绘了隋炀帝东游时的浩大声势 豪华盛况 表现了隋炀帝的豪奢无度 1分 鼓声震天 凝固流云 惊动星辰 2分 可侧重于听觉方面表述 旌旗招展 拂动波浪 旗开之处 可以看见日月的倒影在水中浮动 2分 可侧重于视觉方面表述 学生1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 夸张的手法 表现了隋炀帝的豪奢无度 学生2 这两句描写了隋炀帝东游时的浩大声势 豪华盛况 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9 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笔法逆转 卒章显志 尾联在前三联客观地叙写了开河东游景事的基础上 笔锋一转 批判隋炀帝的豪奢无度 明确了写诗意图 2分 从写景叙事与抒情议论的关系上表述即可 巧用典故 点明主旨 借陈后主因骄奢荒淫修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的前鉴 指明隋君建迷楼 纵豪奢的行为致使自己的王朝被他人取代 2分 如从 对比 类比 手法的角度来作答 亦可 借古讽今 用意深远 借隋不以陈朝为鉴戒导致亡国 委婉含蓄地劝诫唐王朝切勿重蹈覆辙 2分 作用解读 诗内 诗歌 诗外 诗人 一 着眼于前6句写景叙事与后两句抒情议论之间的关系 二 着眼于后两句的用典及其作用 陈 建景阳城 荒淫奢侈 隋灭陈三 着眼于咏史诗体例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古 陈被隋所灭今 唐 作者唐末人 可能会被灭相似点 景阳城 迷楼 豪奢荒淫 2016全国1卷理解性默写题的命题特点与备考建议 五 一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荀子 劝学 指出 蚯蚓虽然身体柔弱 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 在 出师表 开头 诸葛亮向后主指出 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考生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3 在 永遇乐 千古江山 中 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 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 最终却 答案 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炎德大联考2017届长沙市一中第二次月考 1 苏轼在 赤壁赋 中 以月亮作比 说明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 2 阿房宫赋 中 杜牧用夸张的手法 从河水变化的角度 极言宫女之多的句子是 3 三春花开 中秋月圆 岁月不断更替 人生多么美好 但这些良辰美景却让 虞美人 一词的作者李煜生出无限悲情 词中 两句写出了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 富有哲理 感慨深沉 答案 1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学生答案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学科的规律来设计对文本的理解的准确性表达所体现的层次性悟性的提升题型设计与训练的覆盖面 六 选考题的命题特点与备考建议 2016年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4 题 25分 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六安爷 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是哩 咳呀 六安爷 后晌天气这么热 眼睛又不方便 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咳呀 锄了地 受了累 又没有收成 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 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 渐渐失明的眼睛 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 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 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 从从容容地走过 锄 李锐出版过小说集 丢失的长命锁 红房子 等 曾获 山西文学 优秀小说奖 赵树理文学奖 1986年起开始致力于系列短篇小说 厚土 吕梁山印象 的创作 已发表的 锄禾 眼石 合坟 等得到广泛的好评 含意题要注意象征义 比喻义 主旨义 作用题可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 人物 情节 主题的作用 2 小说以 锄 为标题 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锄作为一种农具 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 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 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每答出一点给2分 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评分细则 第一点引申到人物形象 只要涉及到人物该方面的品质即可 或将六安爷的形象等同于锄的形象 第二点引申到人的生存归属 只要涉及到该方面即可 第三点应上升到文明形式 将计分点第三点中的 生活方式 表述为 日常劳作方式 也计2分 第四点答六安爷 不愿告别 无奈地告别 结局的悲凉 等皆可 将计分点第四点中的 土地热爱 表述为 生活态度 怀念 等也计2分 将 锄 看成动词 理解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去除亦可 考生答题情况列举 3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 几万 几百万 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 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 将计分点中的第一点 物质基础 表述为 土地恩惠 贡献 财富 关联性 重要性 作用 意义 等 计2分 若逐一且全面地解释 几万 几百万 计1分 将计分点中的第二点 生活方式的象征 表述为 传统文明 农耕文明 等词 亦可计2分 将计分点中的第三点 对比 表述为 反差 等 计2分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 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 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 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 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 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 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 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 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 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 今年下种的季节 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 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 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 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 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 流一百多年的汗 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 胜利的喜悦中 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 因为合同一签 钱一拿 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 不知不觉中 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 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 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 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 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 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 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综合以下三点作答 夸张的作用 反复的作用 结构的作用 3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 几万 几百万 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 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题干解读一是夸张手法的作用 由 连续使用夸张 可以推知是要强调什么内容 二是描述百亩园历史的作用 历史上人们在此耕种赖此生存 而与下文 土地出卖 形成对比 从而突出主题 解答时先在原文对应处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词语 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4 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这句话 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 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答案 六安爷层面 4分 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 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 2分 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 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 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 瘾 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2分 小说主旨层面 4分 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 瘾 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