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编著:交城中学 孟 成 前 言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对利益关系的一种调整。所以,任何一位改革者首先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尤其要注意正确摆正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为此,改革的领导者需要从大局出发、长远出发才能顺应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潮流。总之,国家的整体与长远利益才是改革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呈螺旋式的轨迹前进。同样,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也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因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会对旧秩序形成冲击与挑战,对旧的利益集团形成打击。因此,改革的领导者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特别是要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代表社会上绝大多数合理而正确的愿望和要求。同时历史上各国各区域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了多样性,也需要改革的领导者要尊重多元文明、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实行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历史唯物主义证明社会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样,世界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已证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一条永恒的历史真理。在任何社会,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与思想意识都是一个彼此适应而又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因此,需要改革的领导者以智慧的眼光洞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坚持改革的全面性与整体性,推进社会稳步整体向前发展。时代的发展对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改革者的素质与能力以及改革集团的权威与觉悟都事关改革的兴衰成败。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领导者都应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开放、包容、进取的心态与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外部世界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创造性,从中汲取改革的智慧与经验,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敢于献身的精神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向纵深发展,使社会持续不断向前进步。同学们,我们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这本资料的学习中,应注意对不同改革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历史的本质在于探究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变化发展的因果联系,因此,高考中解决改革类的题目时,应注意在把握时代发展特征的前提下,认真分析解读材料中的有效、关键信息,并大胆推测与合理解读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编 者 2014年9月目 录第二编: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之中国古代篇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激烈的改革与变法。(一)春秋时期:旧制度的瓦解(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制度的建立与调整。(一)秦始皇时代巩固统一的措施(二)汉武帝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三)西汉末年:王莽的一场“理想化”改革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社会大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改革。(一)三国时期:曹魏时北方经济的恢复;诸葛亮治蜀;孙氏父子立业江东(二)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不彻底的封建化改革(三)北朝时期:开启民族融合高潮与总结性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全面革新与繁荣。(一)隋与唐初:封建制度的全面革新(二)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的经济改革:第五琦、刘晏与杨炎的理财措施(三)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81368年):封建社会的再次大分裂与民族大融合。(一)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与北宋的建立(二)北宋仁宗年间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三)北宋中期解决积贫积弱的“王安石变法”(四)南宋宋孝宗的为政举措与“乾淳之治” (五)元世祖忽必烈改制与元迟滞的汉化进程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封建社会晚期的调整。(一)明代中后期拯救统治危机的张居正改革(二)清代雍正皇帝推行的“铁腕新政”第二编: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之中国古代篇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激烈的改革与变法。(一)春秋时期:旧制度的瓦解。. 改革活动与霸业迭兴。 1、管仲改革与齐国首霸. 时间:春秋前期,齐桓公在位时期(公元前685前643年)。 内容.行政方面:维持“国”“野”分治制度,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在“国”中共设二十一乡,其中士乡十五、工乡三、商乡三,这叫“叁其国”。在“野”设置五属,叫“伍其鄙”,农民在野居住。在这种制度下,实行严格的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许杂处和迁徙,职业世代相传。不仅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了人们因谋职业而影响社会动荡不安。军事方面:强调“军政合一”与“寓兵于民”,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制度,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在“国”采用乡连里轨的编制,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又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经济方面:除了继续维护井田制外,对新出现的私田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按土地好坏和多少征收赋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国家还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进行收散粮食和物品。并出台平衡粮价“准平”政策。另外国家实行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鼓励与境外的贸易。外交方面:奉行“尊王攘夷”的外交路线。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尊王攘夷实际上是打着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达到称霸政治目的。结果:管仲在齐国的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公元前651年,齐国举行“葵丘之会”,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实质:它是废除奴隶制,逐步向封建制过渡的一场变革。评价:管仲改革使齐国移风易俗,率先在春秋时期强大起来,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但就改革的整体性而言,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而进行的,并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任然发挥作用,改革具有不彻底性。尽管如此,管仲改革措施仍有很多值得后世思考回味之处。如农商并重、本末并举的经济思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因为他出身低微,对社会底层有较为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同时市井的出身经历,使他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合适的政策。再如他藏富于民和寓兵于民的策略,的确很高明,足以让后世的统治者作为参考。管仲改革在春秋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道:“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晋文公改革与晋国大霸。背景:晋国为西周初年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地处山西汾水流域,与戎狄杂处。在晋献公执政时,削弱了一批同姓宗族,并重用有军功的异姓卿大夫,加强了公室的权力。晋国继而开疆拓土,成为春秋时期北方的大国。之后不久,统治集团内部进行了激烈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拉开了春秋时期晋国霸业的序幕。内容:晋文公以其舅狐偃全权主持改革,并由姐夫赵衰辅之。经济方面,晋文公推行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才”的政策。在生产上,号召改进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在贸易方面,降低税收,积极争取邻商入晋,互通有无,经济获得了繁荣的发展。政治方面,实行“明贤良、赏功劳、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的政策,对“从亡者及功臣”封邑尊爵,拨乱反正,大量起用受惠公、怀公时代受到迫害的旧族,提拔才能佼异的新贵,笼络了新旧贵族,使统治集团和谐相处。军事方面,晋国更致力于精兵强民,惠公朝之善者,取之;恶者,去之。晋文公认为晋惠公时代招募州兵及开垦私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就将其保留。扩充了军事编制,将原来的二军增加到三军、五军。意义:晋文公改革结束了晋国多年以来动荡的政局,使晋国“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创造了从事霸业活动的条件。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大败楚国。其后召开的“践土之盟”确定了晋国在中原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霸业。3、秦穆公改革与独霸西戎。背景:秦国在西周后期仅仅是一个“西陲大夫”。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因护送有功才开始被封为诸侯,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经过一百多年,到秦穆公时(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进步。随着国事的日盛,秦开始向东方发展,秦晋崤之战爆发,秦国大败,东进企图受阻后转而向西发展。 内容.政治方面,广纳贤才。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由于他在用人方面,始终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军事方面,秦穆公还是位治军有方的人。秦人自古就有养马的传统,可以说是个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当政后,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骑兵部队并为每一位士兵配备一把匕首,这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制要早得多。评价: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为日后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历史性的基础。他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对西侵略战争,从西戎诸部落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并且几次干预晋国的内政,把秦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中原。4、楚庄王改革与饮马黄河。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北上受阻,转而向东发展。楚庄王即位(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国内一度发生贵族叛乱,庄王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公元前601年,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随后进行的晋楚邲之战,军令统一的楚军大败政出私门的晋军,宣告着楚庄王霸业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国称霸于中原,带领荆楚将士饮马黄河,号令诸侯,打破了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5、吴越争强与霸业尾声。吴王阖闾改革:吴国地处今江苏南部,相传是西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与仲雍建立的国家,定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执政,在楚国亡臣伍子胥的协助下进行了政治、军事方面的改革。吴国开始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廪、整治库兵;同时,阖闾又任用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孙武进行军事改革。吴国实力得到大增。在之后与楚国的战争中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楚昭王仓皇出逃。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前482年又两败齐国,声威大震,大会诸侯于黄池与晋国争做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越国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位于东南方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任用著名政治家范蠡、文种等人,积极从事改革。经济上采取垦殖土地、发展畜牧、充实府库、采矿晒盐等有利于农工事业的措施;军事上加强军事训练,执行严格纪律;外交上实行亲楚、结齐、附晋和孤立吴国的政策,并奖励人口的增殖。在勾践的励精图治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之后,越国由弱变强。公元前482年越国出兵攻吴,直袭吴都姑苏。前473年越灭吴,吴王夫差兵败自杀。.各国税制改革。1、背景: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年年征战,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加强,这引起了生产者的不满、怨恨和逃亡。首先,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其次,直接生产者对统治者的剥削怨声载道。最后,由于直接生产者对统治者剥削的不满,人们纷纷逃离故土,寻找新的家园。2、内容:由于公田的消失,井田制的瓦解,社会亟需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取代原来的制度,这样各国的赋税制度改革就应运而生了。春秋时代主要税制改革有: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685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的一项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它是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改革,齐国逐渐强大,成为春秋早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晋国“作爰田” (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晋国的土地制度。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惠公与秦交战,被俘,为取得晋国民众的支持而“作爰田”。关于爰田的内容和性质,古今皆异说纷纭。一般认为爰田即易田。国语晋语贾逵注渭爰田即辕田,“辕,易也,为易田之法,赏众以田,易者,易疆界也。”古代注疏家多认为,爰田制就是3年一易田,以使民众所受之田能好坏轮换。还有人认为爰田和易居也有关系,由于田地种植3年之后,地力损耗竭尽,需要抛弃荒置若干年,所以农民便易地迁徙到别处,另去开垦生荒地或经过休闲的田地。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爰田制逐渐消亡。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季孙氏掌权时颁布了“初税亩”的法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公田和私田在实际上的差别取消了。它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不再凭借所有者的身份收取地租,而是凭借国家统治者的身份依靠政治权力按土地数量征税。“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初税亩”从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初税亩制度削弱了各采邑的实力,使诸侯国的地位更加稳固,为日后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税亩是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平等赋税制度的最初形式,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它在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比较科学的选择。初税亩的实施也使社会分配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按实际田亩产量十分之一纳税的具体方式,使劳动者切实体会到了努力带来的收益,从而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楚国“书土田” (公元前548年)楚国在康王十二年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进行土地登记,按照收成多少交纳赋税,明确了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登记管理制度。郑国“做丘赋” (公元前538年)公元前538年,子产领导郑国实施了著名的“作丘赋”改革,就是按丘收取军赋的制度,除了井田上的部分收获归国家所有外,私人土地也要征收军赋。郑国的“作丘赋”稍晚于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但在精神上却是一致的。一方面,子产注意不过分冲击激怒旧贵族,另一方面,对新涌现出来的私田采取比较宽和的政策,使“庐井有伍”,即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居民以“伍”的形式编制起来,允许其正常生产,对其征收赋税。从法理上说,对某事征税,该事也就在客观上拥有了准合法地位。此外,改革还有效扩大了军赋的课征量,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实力,小小的郑国很快拥有了七百乘以上的战车。而从当时土地私有者对新法的态度来看,丘赋的征收量似乎并不很苛重,这应该是经济发展、税源丰裕的结果。秦国“初租禾” (公元前408年)按照土地占有者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征收农作物实物税。这项制度的实施,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秦国的初租禾在东部边防地区推行得比较顺利,在奴隶主聚集的以雍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很大的抵制。(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各国的封建化运动.1、魏国“李悝变法”.魏文侯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政治上主张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推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首先在战国时期富强起来。为进一步推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另外,魏文侯还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创立“武卒制”。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率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2、楚国“吴起变法”.战国初年,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为楚悼王分析当时楚国的弊端说,楚国贫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即大臣的权势太大,威胁着国君的权力;受封食禄的贵族太多,影响着国家的财政税收。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先任为宛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令尹,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主持变法。第一,均平爵禄。规定: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收回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还把旧贵族及所属迁到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区。打击了贵族势力,同时也对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第二,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把节省下的经费用来训练军队。第三,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第四,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第五,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第六,加强军事力量。吴起早年在鲁,魏都以军功见长,吴起认为强国要在强兵。而强兵的开支,吴起则用“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的方法来解决,用财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强战斗力。吴起变法,旨在任用贤能,富国强兵,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吴起被箭射杀,死后尸身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变法运动宣告失败。但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强盛,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也影响到秦朝的商鞅变法。3、秦国“商鞅变法”.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有: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实行连坐法,轻罪重罚。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49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后车裂商鞅以平息保守派的怒火,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4、赵国“赵烈侯改革”.采纳牛畜的建议,在赵国“倡仁义,行王道”;采纳荀欣和徐越的建议,在用人上“选练贤能,任官使能”;在财政上“节财俭用,察度功德”。5、韩国“韩昭侯改革”.公元前355年,韩昭侯实行改革。政治上,推行法家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农业方面,通过对土壤施肥改良、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得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韩昭侯时期,韩国商业也很发达。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金属货币的流通更加广泛了。还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韩之阳翟。韩国商人贩运于列国之间,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各地的特产如北方的马匹,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大商人更加活跃。6、齐国“齐威王改革”.政治上,齐威王以邹忌为相国,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教兵习战,以谋征伐。齐威王在位三十余年,做了三件大事,每件事都改变了天下格局!第一件,铁腕整肃吏治,启动了战国之世第二次变法的潮流,带出了韩秦变法;第二件,与魏国霸权对抗,打了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场大胜仗,使魏国霸权一落千丈,天下由魏国独霸变为齐秦魏三强鼎立;第三件,设立稷下学宫,使天下士子由争相“留魏”变成了争相“留齐”,天下文明潮头自然也由魏国转到了齐国。齐威王还下令全国: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广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由于广开言路,不一年,弊除政清,齐国大治。7、燕国“燕昭王改革”.燕昭王(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79年在位),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造就了燕国盛世。燕昭王任用乐毅倾全力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首先,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贵贵”得择人传统,肃清子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建议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仅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得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走向统一的封建兼并战争.战国初年,魏国在群雄中率先进行变法而强大起来。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建立了以魏国为主导的三晋联盟,魏国在一系列战争中向西击败秦国,灭中山国,在东方打败齐国,向南方夺取了郑国、宋国和楚国的土地。魏惠王即位后,迁都大梁,继续巩固霸业,但经过齐魏桂陵、马陵之战后,魏国的霸业开始衰落。魏国衰落后,当时出现了秦齐两强对峙的局面,于是各国展开了合纵与连横的政治外交斗争。燕国在燕昭王即位后大力革新政治、招揽人才,迅速强大起来,将领乐毅率军进击齐国,攻下齐国的70余城,齐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同时,南方的楚国也衰落下来。秦国乘机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久与赵展开了长平之战,赵国的降卒被秦坑杀40余万人,赵国走向衰落。秦的强大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极度恐惧,于是韩、赵、魏、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但为秦击败。嬴政即位后,秦统一天下的条件业已具备。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的进步。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制度的建立与调整。(一)秦始皇时代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后,又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并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大秦帝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大一统”政治时代。1、政治方面: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秦半两);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驰道,即“车同轨”;推行重农抑商,盐铁国营;制定严密的经济法规;实行“弱关东以强关中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苛暴的徭役征发。3、文化方面:编订吕氏春秋,书中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体现了中国讲究实用的文化传统;统一文字,实行“书同文”,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推进“行同伦”,即民俗的统一;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制定“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4、军事方面: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北筑长城。(二)汉武帝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经过70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社会革新举措,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把汉王朝推行了历史的巅峰。1、 政治方面:帝权的进一步加强。 颁布“推恩令”,制定“左官律”与“附益之法”。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推“私恩”,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也可分到王国的土地与户口,建立侯国。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推恩令”实质上是以扩大分封来肢解诸侯国。它得到了诸侯国内诸庶子的认可与支持,进而分化瓦解诸侯国,还使诸侯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从而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诸侯国在和平的方式下被越分越小,已经自行解体,势力也大为削弱,再无力与中央对抗。“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职的官吏地位要低于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并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附益之法”严禁诸侯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孤立诸侯王。这样,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被基本解决。打击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地区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任用酷吏诛杀不法豪强。十三州部刺史。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并将京畿附近七郡作为司隶校尉部的一个单独的监察区。每州设立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秩六百石,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但位低而权重,可以以小制大,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确立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办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德行”,先由皇帝下诏,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择优录用,被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官吏和各级学校的学生。汉代察举科目很多,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尤异等。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它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弊端,在其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之手,人为因素对选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这一制度的根本弊端。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征辟”制,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又称“辟除”。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设立“中朝”。为提高皇权,汉武帝采取了限制相权的措施,选拔一批中下层官员,担任尚书、中书、侍中等职,以作为皇帝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参与中枢决策,发号施令,从而在中央形成新的决策机关“中朝”。尤其是尚书,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在“中朝”逐渐居于核心地位。同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皇权大为加强。创立年号。汉武帝在十九年首创年号纪年,其在位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此外,还有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从此,在中国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一直延用,至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另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藩属国,通常会延用中国年号,如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是一种对中国天朝效忠的表现。年号纪年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2、 军事方面:军队力量的增强。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西汉前期的军事上实行征兵制,以正卒两支来守卫京师。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归卫尉率领;另一支为北军,保卫京师,归中尉率领,两支各有两万人。武帝即位后着手组建职业兵,主要是侍从军和禁卫军。侍从军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骑和羽林孤儿。八校尉则属于禁卫军,分别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这支军队后来发展为西汉王朝的军事主力。侍从军和禁卫军都隶属于北军。此外,又增设楼船军(水军)等军种。军队力量的增强,使中央集权有了更坚强的支柱,也加强了对外作战与对内镇压的力量。3、经济方面:实行服务于大一统的经济政策。统一货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初地方郡国可以自行铸钱,结果造成币制的混乱、物价上涨,影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同时,贵族官僚和富商大贾乘机操纵货币,威胁中央。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统一铸造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的合法货币。币制得到长期的稳定。五铢钱也成为从汉武帝时代到隋代700余年间国家铸币的主要形式。实行盐铁官营。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的政策,仅设官收税而已。富商大贾、豪强地主趁机垄断山泽之利,控制了事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行业,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助长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为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把冶铁、煮盐和酿酒等的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并在全国盐铁产地设立专卖署,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盐铁事物。从此,中央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但国家对盐铁的垄断造成经营不善、产品质量低、价格昂贵等弊病。颁布“均输、平准”政策。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是指调剂运输,由国家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等,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平准”即平稳物价,国家在京师设立平准官,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质财货,并调剂物价,防止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和从中渔利。推行“算缗与告缗”,打击大商人。为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要求他们如实向国家申报自己的财产,如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被知情者检举告发,立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将获得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叫做“告缗”。同时,国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实行“力农富民”的政策。儒学大师董仲舒曾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这一思想对汉武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是大力普及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并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牛耕技术推广到西北地区。汉武帝晚年认识到了发展农耕经济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于是以“富民”作为施政方针,宣布“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命搜粟都尉赵过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代田法”与先进工具耧车。其次,汉武帝还在公元前109年修治黄河堤坝,并在关中地区开凿渠道,如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各地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更是数不可数。4、儒学与文化创造。董仲舒与治国模式的转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大一统”学说、“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和“天人感应”的主张。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创立了新儒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儒学开始走上了经学化、宗教化和政治化的发展道路。“大一统”: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面临着分裂的危险。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并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汉武帝在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天人感应”:董仲舒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所以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以德治国”:西汉王朝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上疏汉武帝提出“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这一思想体现了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他按照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五常之道”是指仁、义、礼、智、信,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它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统治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兴办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太学是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是真正意义的大学。汉代太学初建时规模很小,它直接隶属于太常管辖。太常负责选拔太学的祭酒(校长)与博士(教师)。祭酒负责对太学的管理,而博士负责日常教学。设有五经博士,分别教授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与春秋。博士享有较高的经济、政治待遇。太学中的学生称之为博士弟子,最初只有五十人。关于太学生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二是由地方当局选送。这两类学生都是以民间子弟为主,其中不少是贫困生。汉代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教学以经师讲学为主,学生互教为辅。提倡自学,允许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学成通才的做法。此外,太学注重考试,初是一年一考,通过者委以官职。太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它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强与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还推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的形成,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太初改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国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中国汉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中的颛顼历。设立乐府:乐府一名本指管理音乐的官府。汉武帝在掌管雅乐的太乐官署之外,另创立乐府官署,掌管俗乐,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后人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歌,也称乐府。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巩固。凿空西域:西汉时期西域分为36国,分布于今天山南北地区。不久,西域为匈奴所控制,成为匈奴向西汉进攻的据点。汉武帝为联络西域大月氏、乌孙两国夹击匈奴,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前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到了开拓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系,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标志着中西交流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反击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在我国北方草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经常南下袭扰汉朝北方边境地区。汉初由于国力亟待恢复,无力对匈作战,只得采取计拙的“和亲政策”。汉武帝即位后,国力空前强大,对匈奴进行军事反击的条件已然成熟。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收复河南地区;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万人,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张掖、武威、敦煌与酒泉。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卫青击溃单于,霍去病追歼左贤王7万余人,封狼居胥。两军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从此,解除了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保护了农耕经济,便利了与西域的交通。开疆拓土:汉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开扩领土。在西南,汉朝消灭了夜郎及南越国,先后建立了7郡,使到今日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新归纳中国版图。在东方,于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灭了卫氏朝鲜,并且将卫氏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及玄菟郡。6、认识评价。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后来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虽然汉武帝文治武功极盛一时,但常年的四处征战也造成了国库空虚,民生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及民怨沸腾。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示对晚年所犯错误的悔意。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稳定,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三)西汉末年:王莽的一场“理想化”改革。1、背景:汉武帝去世后,汉王朝经历了短暂的“昭宣中兴”。但在汉元、成、哀、平四帝时期,统治危机日益加深。这时,贵族官僚、豪强地主与富商大贾成为西汉王朝生存的最大毒瘤。同时,朝廷的赋税、劳役征发日益沉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与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最核心的社会问题。它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地起义不断。公元8年,外戚出身的王莽接受孺子婴的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朝”。王莽即位后,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统治。2、 内容。 经济方面:A.推行“王田”、“私属”制。为缓和西汉长期存在的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问题,王莽于公元9年22年提出了“王田”与“私属”制。“王田制”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每户男丁八口以下的家庭如果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多余的田给宗族、邻里、乡党。原先无的农民,按制度一夫一妇受田百亩。西汉末年,买卖奴婢是一普遍现象。“私属制”是王莽试图改革奴婢问题的重大举措。“私属制”,就是把民间的奴婢更名为私属,不允许买卖,以区别朝廷的官奴。显然,“私属制”不是反对奴婢的占有和使用,而是为了保持私人占有奴婢的现状,防止越来越多的人沦为私人奴婢,避免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其实,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招聘7人(第二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春季招聘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广汽本田安全驾驶培训课件
- 安全培训教室设备要求课件
- 2025年超深井用高抗挤毁石油管钢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潍坊职业学院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山西省【中职专业高考】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轻工纺织大类】模拟练习
- 安全培训教学存在的不足
- 2025年公路旅客运输服务项目发展计划
- Human-TP53-mRNA-生命科学试剂-MCE
- 拔牙后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南
- 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培训计划
- 拼多多培训课件
- 2025年铜化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环卫车辆安全培训课件
- GB/T 45696-2025公共汽电车场站分类及等级划分
- (202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石化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以桂为墨:高中桂花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 2025年计算机二级JAVA考试中的真题练习试题及答案
- 数字政府效能评估体系-洞察阐释
- 三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