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 郡国并行制1 汉初 并存 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 武帝 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二 三省六部制1 内容 推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 门下 尚书省分别负责 尚书省下设六部 2 影响 提高了办事效率 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独尊 郡县 封国 推恩令 决策 审议和执行 三 行省制1 内容 地方设行省 有军事 经济大权 边远地区设 2 影响 加强了 是我国 的开端 四 选官制度1 汉代 实行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魏晋南北朝 采取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宣慰司 中央集权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省制 3 隋朝 1 内容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官 隋炀帝设进士科 形成 2 影响 打破 扩大官吏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 特权垄断 五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 1 废丞相 明太祖裁撤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 2 设内阁 形成 明太祖设 为侍从顾问 但很少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 形成 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 大学士有了 特点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中书省和丞相 殿阁大学士 内阁 票拟权 内侍机构 2 清朝 1 清初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 受到很大限制 2 康熙帝设 参与机要 但皇权仍受限制 3 雍正帝时设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由 裁决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六 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影响确保了国家的安定和高度统一 但造成权力过于集中 易形成独裁局面 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皇权 南书房 军机处 皇帝 1 据 旧唐书 记载 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 皆密令 元 万顷等参决 以分宰相之权 唐代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分宰相之权 提示 设中书省 门下省和尚书省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门下省设政事堂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 身份等同于宰相 2 有人认为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正确吗 提示 错误 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3 有人认为明朝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对此你有何认识 提示 这一说法错误 明朝时期的内阁制与前代的宰相制有重大区别 1 宰相制下 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 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 2 内阁制下 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 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 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而非制度设计的授权 与以往的宰相比 权力相差甚远 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以文释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伴随着两大矛盾 1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 元朝的中书省制度都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 削弱 2 中央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选官制度经历了由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 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促进了社会发展 主题1从汉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 史料探究 1 唐代三省六部制以天下之广 四海之众 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 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引唐太宗语 探究 唐太宗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为此设置的政治运行机制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 1 态度 唐太宗认为宰相的设立可以避免专制集权的弊端 2 积极影响 设三省六部 以相权节制君权 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相权三分 既互相制衡 又分工合作 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秦以下 人人君天下者 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相从而命之 往往病及于国君者 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 南雍志 明太祖语 探究 据此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提示 原因 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势过重 威胁皇权 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名家评史 观点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 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 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 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 造成新的官僚政治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 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 开放 带 竞争性 与明清之 内向 保守 及 非竞争性 迥然不同 第二帝国带扩张性 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解读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评论 1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统一的帝国时期 各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第二帝国 与 第一帝国 相比 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结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实现了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的转变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 明清第三帝国的 内向 保守 及 非竞争性 表现在政治上废宰相 设内阁 军机处 加强皇权等 对外中止西学东渐 实行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等 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社会面临深重危机 主题2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史料探究 1 察举制及九品中正制材料一今台阁选举 涂塞耳目 九品访人 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 段灼传 材料二 傅畅自序 云 时清定九品 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 又兄宣年三十五 立为州都令 余以年少复为此任 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探究 根据材料二 分析傅畅为何能 至于上品 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提示 1 原因 身为中正 门第高贵 2 共同特点 封闭性 垄断性 2 科举制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 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其推重谓之 白衣公卿 又曰 一品白衫 其艰难谓之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 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 王定保 唐摭言 探究 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 分析统治者推行科举制的目的 提示 1 现象 因为科举是士人做官的主要途径 所以时人对此乐此不疲 2 目的就是要借此吸纳更多的人才 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同时也借此控制天下士人的思想和行为 名家评史 观点1 唐代制度 在下有 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 在上有 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 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 国史新论 解读 作者认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 为历朝沿用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独尊 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 观点2 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 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 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 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 尽管其内容改变了 但它的技术 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 从这个方面看 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 我认为它是进步的 只是到了清朝末年 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 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 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 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 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 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 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 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 本杰明 艾尔曼 解读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 艾尔曼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论 1 科举制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 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 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有利于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 2 启蒙运动中 不少英法思想家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19世纪中期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选拔 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故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和趋势1 变化 1 察举制 汉代 由官吏察访 推荐授官 2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由中正 品评官 评 品级 依据品级授官 3 科举制 产生于隋 确立于唐 发展于北宋 明清走向衰落 1905年废除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2 趋势 1 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 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 才能 2 选拔方式 由血缘 推荐 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 选拔形式 逐渐走向制度化 体现相对的公平 公开 典题例证 2014 惠州二次调研 贡院 就是古代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的那座院子的简称 民间称之为 考棚 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解析 选d 考棚 反映选拔制度的特点是考试与做官相结合 故是科举制 d正确 a b c都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但不符合题意 史料链接 科举制乡会试考官 房考 监临 知贡举 监试 提调之子孙及宗族 例应回避 雍乾间 或另试 或题由钦命 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 1744年 停其例 并受卷 弥封 誊录 对读等官子弟 戚族亦一体回避矣 清史稿 选举志 解读 本材料主要描述了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具体解读如下 1 由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 选官的形式由原来的世袭 推举到现在的考试 依据史料中 例应回避 可以看出 该制度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和公开 2 由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 清政府对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加强了保密措施 要求皇室及贵族子弟一体回避 二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 主要特点 1 加强君主权力 秦朝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汉代利用新儒学思想来神化皇权 唐宋元等通过分割相权 弱化地方事权来加强君主权力 明清进一步强化了君权 2 思想控制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 文字狱等 3 变革中央和地方机构 秦的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唐三省六部制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4 官吏的选拔和任免 从秦朝废除分封制后 官吏任免由皇帝决定 隋唐实行科举制 一直延续到近代 5 完善监察制度 皇帝通过设置监察机构 来监察地方政治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影响 1 积极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能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有利于各民族交往和融合 2 消极 经济上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成为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在政治和思想等方面钳制人民 文化上极端专制统治的政策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空谈务虚 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 外交上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外联系和交流 逐渐拉大与西方差距 典题例证 2013 山东文综 t12 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 中书省b 内阁c 军机处d 礼部 解析 选c 从图片中的 上谕 钦此 等词语来看 属于皇帝诏书的语气 由此可以判断是军机处跪受笔录 向下传达政令 因为在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之后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军机处作为负责记录 传达皇帝命令的机构 图片内容显示为嘉庆帝时期 此时军机处已经设立 史料链接 清代军机处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 儤直者多 虑漏泄事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 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 皆亲臣 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 皆在于此矣 赵翼 檐曝杂记 解读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权 1 由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 要求严守机密 2 由史料信息 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责在于承旨 出政 至此 封建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频点1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1 2013 福建文综 t17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 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 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九十高龄之后 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题提示 解题时注意三点 本题主旨是考查古代科举制度对人价值取向的选择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说明科举制使人追求功名利禄 a中说 批判 是曲解原文 要尊重原文含义 解析 选c 试题材料从西方人士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延续至清末的科举制度 作者用了 年复一年 直到 和 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 考中又怎么样 等字眼 体现了作者对清末读书人执着追求科举功名现象的难以理解 据此判断四个选项 a b d表述过于主观或极端 偏离了材料本意 只有c最符合题意 2 2012 安徽文综 t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而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 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 选d 材料中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只重才学 不悉其行 至后败职 强调选官还要注重品行 否则会导致官员滥用职权 危害百姓 3 2011 广东文综 t13 隋唐以前 官府设有谱局 考定父祖官爵 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隋唐以前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品评官根据出身门第划分等级选官 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隋唐以后 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 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 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官府考证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 所以选d 4 2011 江苏单科 t2 右图所示为 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 选d 科举制的设立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从而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故a c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与九品中正制完全不符 故b有误 图片反映出科举制已经兼顾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等多个阶层 但士族子弟比重仍然最大 表明其还不完善 故答案为d 高考揭秘 巧闯关 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 可以看出 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 的考查角度有 1 选官的依据 品行 才学 例t2 3 2 选官制度的影响 个人价值取向 体现社会公平 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例t1 4 总之 选官制度不仅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 社会的进步 还关系到人民个体的政治生活和权利 选官制度与人类文明进步是同步的 也在不断向相对公开 公平 公正方向发展 高频点2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5 2013 山东文综 t11 自秦汉至宋元 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题提示 解题时注意抓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大主题 即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 从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方面分析 解析 选a 具体分析见下表 6 2013 江苏单科 t3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 违制 的论断 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题提示 解题时注意两点 材料关键信息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逐一分析备选项 解析 选a 题干材料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可知 违制 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因而a正确 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 故b错误 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 故c错误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皇帝并没有违背 d错误 7 2013 江苏单科 t5 光绪 大清会典 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 既述 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 皆书于册而藏之 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 谳 审 大狱 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 专管军务b 参与政务 秉旨办事c 设有官衙 机构完备d 专理刑狱 职能单一 解题提示 解题时注意两点 材料关键信息 凡有旨存记者 皆书于册而藏之 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 谳 审 大狱 得旨则与 结合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 认识到该制度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 解析 选b 军机处为协助西北军务而设 但其实质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中枢机构 没有决策权 故a c d错误 题干中 凡有旨存记者 皆书于册而藏之 议大政 谳 审 大狱 得旨则与 表明军机处参与政务 秉旨办事 8 2012 江苏单科 t4 明成祖时 特简 选拔 解缙 胡广 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 检 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 选d 具体分析如下 a内阁不是选官制度 表述有误 排除 b内阁始终是为皇帝服务的内侍机构 没有决策权 排除 c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 并不能说明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排除 d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 表明其职能基本未变 正确 9 2011 江苏单科 t4 据 南台备要 记载 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 若是一一咨禀 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 选b a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也不符合行省制的特点 可以排除 元朝行省的行政长官完全由朝廷任命 权力受中央控制 故c d均有误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表明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 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的紧急事务处置权 10 2010 江苏单科 t1 柳宗元 封建论 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 秦朝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信息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此时郡国并存 汉朝由于采用郡国并行制度 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 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1 2010 江苏单科 t3 元起朔方 固已崇尚释教 佛教 及得西域 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县土番之地 设官分职 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 官 隶属于 a 宣政院b 中书省c 理藩院d 行中书省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的提示 土番 时间是元朝 而且跟佛教有关 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宣政院 高考揭秘 巧闯关 通过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 可以看出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的考查角度有 1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直接总结 借生活实例 例t5 9 10 11 2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新机构 新官职 例t6 7 8 总之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中国历史长期统一 稳定 连续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促进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君主专制的演进 既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逐渐激化 也体现了政治制度继承与创新的特点 统治者设置新的中央机构 官职 削弱相权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创新 提高了行政效率 对后世中央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提供了借鉴 1 2014 河南三市调研 徐天麟在 西汉会要 中说 汉祖龙兴 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 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 矫前世之弊 主要是指 a 废除宗法制b 采取郡国并行制c 加强皇帝制d 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 选b 抓住关键信息 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 可见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认为秦朝 前世之弊 在于废分封 行郡县 一旦农民起义 无人勤王 导致速亡 宗法制自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 a错误 汉承秦制 c d错误 加固训练 20世纪90年代 省管县 改革在浙江开始试点 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 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 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解析 选b 秦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 历代就如何发挥地方行政分层决策在中央集权体制中的作用出现了很多困惑和问题 所以不断地调整地方行政建制 故b紧扣题干的内涵 a c d并未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2 2014 长郡中学模拟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 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 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 李煦等人 刺探绅民动向 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 留意所在地区雨水 米价 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解析 选b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 经济状况 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故答案为b 3 2013 南京盐城一模 旧唐书 载 长庆 太和中 狄兼谟 历郑州刺史 以治行称 入为给事中 中央官职 开成初 度支左藏库 掌管财政的机构 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 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 兼谟封还敕书 文宗召而谕之曰 嘉卿举职 然朕已赦其长官 典吏亦宜在宥 然事或不可 卿勿以封敕为艰 由此不能看出 a 给事中隶属门下省b 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c 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d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解析 选b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 开成初 文宗欲赦左藏库赃罪 狄兼谟封还敕书 文宗表扬了狄兼谟的忠于职守 解释说左藏库长官已赦在前 左藏库的典吏也该赦 文宗鼓励狄兼谟说 今后诏敕如有不妥 你不要为封敕感到为难 这说明 唐代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且有封驳权 给事中只有封还诏书的权力 但没有否决权 故给事中不能否决皇帝的旨意 4 2014 南京盐城一模 宋书 载 汉末丧乱 魏武始基 军中仓卒 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 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 遂为成法 自魏至晋 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解析 选a 由材料中 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 非为世族高卑 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的优劣确定品第 打破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因此a正确 b c错误 d是科举制的作用 可排除 5 2013 南京二模 元代行省的设置 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 秦岭 淮河 南岭 太行山等的存在 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 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 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解析 选d 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 不顾区域经济联系 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 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6 2013 太原模拟 史载 嘉庆十年 1805年 有个叫何元烺的御史 给皇帝上了一个 请酌改军机处名目 的奏折 理由是 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湖北省鄂州市、黄冈市物理高二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第2篇-洞察及研究
- 车间灯具合同协议书模板
- 酒吧消毒合同协议书范本
- 采砂船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重庆特斯拉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血压调节用品合作协议书
- 2025年LNG加注设备合作协议书
- 中职《数控车床》第01讲-认识 教案(表格式)
- 高中语文自然科学论著单元教学探究
- 中国军魂课件
- 油田调度汇报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汽车线束与连接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会计信息系统(本)》一平台在线形考客观题试题及答案
- JG/T 574-2019纤维增强覆面木基复合板
- 录音棚合伙人合同范本
- 管道防腐处理技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项目商业计划书
- 以实验为翼: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突破的创新实践
- 煤矿巷道分包协议书
- 购买甲醇安全协议书
- 医疗健康领域的伦理与法律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