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产业现状.doc_第1页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doc_第2页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doc_第3页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doc_第4页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2009-02-15 15:48我作为一个标准的动漫爱好者,在长时间的参与观摩各种动漫活动中,看到了国内动漫产业现状的许多情况。特此作了一番大力度的调查,经过与网友、漫友们的讨论,现在把调查结果和个人的一些建议写出来。 报告分为三部分,分别从动画产业、漫画产业、cosplay产业三方面来一一阐述。 一、动画产业 动画片早已有之,实际上,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很长的时间,2006年恰好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80年,当时是由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了一部叫大闹画室的短片。上世纪40年代,他们又制作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动画影院长片叫铁扇公主。这些说明中国在动画产业方面的起步还是相当早的。但是就中国动漫的发展状况来说,一直到文革结束之前甚至可以说到90年代中以前,中国的动画产业都是和市场脱节的,完全是计划经济模式:全国只有一家专业的动画片制作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影厂)。当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长片如大闹天宫等等,还有一种就是短片如小蝌蚪找妈妈,但都是胶片拍摄,产量不高。所以对于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我们看过的最早的国产动画片应该是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大闹天宫九色鹿之类。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八十年代,又有了黑猫警长葫芦兄弟;九十年代初还拍摄了一系列根据郑渊洁童话改编的动画片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等等。后来央视开办了一档名为“动画城”的儿童节目,专门放映国产动画片。于是我又有幸看到了太阳之子人参娃娃哈哈镜花缘等非常具有我国特色动画长篇,还有3D动画,地球卫士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仍然火热的蓝皮鼠大脸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 但是这些优秀动画片只是昙花一现,和八十年代开始引进来的进口动画片比较,无论从影响力、影响范围还是影像时间来说都远远的落后了。最早的有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变形金刚等。这些动画片播出后,随之而来的阿童木图案的文具、一休的童装品牌、变形金刚的玩具,曾让多少八零后人的童年激情澎湃。而中国的动画片呢?多为短篇,连续时间不长,而内容和画工决定了它很难做出各种个样的周边来搞宣传,因此渐渐的一些经典的动画片就成了我们的记忆。再后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个过渡,动画业也受到了一个巨大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一方面开始引进国外的电影大片。另一方面就是销售体制上的改革,以前从制作完成后的审批到销售只有中国电影公司一个口。国内外片子全部的发行都由中影公司来做。价格也不是根据市场票房定的,而是国家规定的。电影制片厂真正意义上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简单的制片厂,从开始制作就已经决定了销售。拍好与拍坏与销售毫无关系。国产动画片的质量就渐渐的降低了。动画也开始迎合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始走商业化道路。这个道路有两种走法,一种是初期的探索,先有品牌再有动画,这个以海尔兄弟最为著名。还有一种走的是模仿迪斯尼的路线的,先有动画片再有品牌,蓝毛淘气三千问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无一例外的,这两个尝试都以不了了之告终了。值得庆幸的是,海尔集团借动画片确确实实火了一把,我们也记住了动画片后面的片尾曲“打雷要下雨,雷哦”而蓝猫则没有那么好运。蓝猫播出时,我已经上初中快毕业了。当时第一眼看蓝猫时,觉得这个动画的人物设计很傻,没有一点美感,甚至连“可爱”都说不上。猫和老鼠搭档的设定更是在翻炒华纳名片猫和老鼠的冷饭。可是因为蓝猫每集都讲述一个科学小常识,所以备受幼儿园孩子们的喜爱。以至于后来又衍生出了3D的版本。蓝猫活了,商家吸取了原来动漫不赚钱的教训,立刻推出了“蓝猫专卖店”并在全国招商。专门销售与蓝猫相关的正版产品,包括衣服、鞋子、文具、图书、玩具、音像制品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看蓝猫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蓝猫却仍然没有什么长进,这些看蓝猫的孩子就觉得蓝猫幼稚转而去看七龙珠奥特曼去了,而新的能看蓝猫的孩子,由于没有从头看,所以兴趣也不大,蓝猫逐渐事去了观众,失去了市场。蓝猫专卖店由于蓝猫动画片的走入低潮和自身产品的单一化老旧化,也渐渐的走入低谷。开在我们市里的几家蓝猫专卖店几乎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倒闭了。虽然“蓝猫风”作为国产商业动画的确走出了商业化的路子,而且还赚了不少钱。成了中国动漫商业化的里程碑。但是就如一位专业人士所说的“蓝猫就算挣了钱,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了商业动漫的成就。蓝猫的成本其实消耗得很大。而回报跟本不能支持再生产。脱离了消费这一环节,谈何生产呢?所以说蓝猫作为商业动漫还是很糟糕的。” 为什么中国国产动画这么让人爱不起来呢? 首先是经济政策上的原因。以下是一位网友的亲身体会: “第一,在制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为经费发愁,原因很简单,缺少投资,国内市场对动画毫不重视,或者说对他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比如最近我一个同行参与的某30话某动画,原定经费是280万,结果一砍再砍,到最后不足计划经费的百分之40,导致很多原本需要专业人氏制作的底层东西,全靠他们剧组在摸索制作,导致周期爆长,整个制作完全围绕在省钱两个字上。 第二,很多剧情无法制作,其实这个时代的动话制作者,自己大多也在看日漫,网络小说。什么剧情受欢迎,其实大家都清楚。但是知道归知道,制作归制作。可以无奈的讲,那些受欢迎的剧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因为做了全是浪费掉,根本不能通过审批,如果上面良心大发,宽容一点,就是把内容一砍再砍。 第三,美工问题。完全不缺少动漫美工人才,日本的众多动漫,有N多都是中国人在制作底层美工,甚至有不少这样的公司。或者业余的美工爱好者。比如高达SEED,几乎美工几乎全是在中国制作。因此真给我们足够的资金,目标是做一部日本风格的动画,那实在太简单了。可惜,做的不是日本风格,而中国的风格,老实说,行内乃至所有中国动漫爱好者至尽没摸索到头绪。我们没哪个钱去请人。严格说,经常为两三千块的经费把脑子想爆炸。这个可能是行外人不能想象的吧! 第四,剧本重视不足,或者说动画的灵魂,漫画,在中国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原创动画剧本,很遗憾的说,中国没有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而反观日本,专门有一大票这样的人在吃行饭。外行创作的剧本,或者说根本是为了赶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没内容,没水准,受政策制约,本来先天就不足,再加上被国内审核方式限制了手脚,真的很难。 第五,大家在说蓝猫怎么怎么垃圾。不过大家晓得不晓得蓝猫乃至周边赚了多少钱,他的投入又是多少。如果我说,蓝猫的收益可以比拟中国20年动画的总和收益总和的两百倍,不晓得有没人会相信。这部动画我不评价,但是在中国,只有做这种类型或者(包括制作流程)才能赚到钱,我不晓得大家信不信。如果中国制作全金属狂潮(我个人比较喜欢),有人投资就可以做的出来,但是我可以保证,投入多少就赔多少,不会有一家电视台会播放,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内发行商会买。 第六,看到总是说中国动画工作者技术上比不上国外。或许3D技术上,中国还不成熟,但在2D上,我可以肯定,我们完全不落后旁人。25钟的动画,日本、分镜稿大约有3-7万张以上。我们呢,以十除吧!日动画,制作人员有多少,我们以20除吧!经费上,估计快要以百除了。日本一部OVA大约都是4千万人民币左右的制作成本。我们呢,给50万烧高香了。 没钱自然没技术,没钱自然没办法把所有底层交给专业人员。而且他们大多在为国外打工。没钱自然谈不上什么宣传,谈不上什么配音阵容,谈不上什么动画的分镜头的衔接,因为大家都在赶,周期越长,经费越紧张。根据我知道的,有部分中国动画,在没制作完成就假死了,N久之后,筹到点钱,就匆匆受尾。 行内的情形就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很简单,中国消费动漫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是花钱来看,花钱来供应这个市场的,没有钱,没有钱,没有钱。很无奈,因为大家的收入比起国外,次的很远。中国没有多少人会因为喜欢蝙蝠侠,而去买上万本不同版本的正版漫画版全餐,上千种的正版动画影碟。以及能堆成山的正版周边产。音乐CD。等等等等。 原因是中国动漫爱好者,都不愿意把钱花在我们动画的身上。在网上看着XXXXX的动画,几个好友合买或者租盗版的VCD。如果一个收入1000块的动漫爱好者,能一个月投入20块,甚至10块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经费就远比现在多10倍,甚至以上,国家的审核也就不会这么严格。投资方也会加大支持,并且抢着投资。可以一切都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坦白说,大家在制作动画的时候都是认真谨慎的。如何省钱,又如何能保证最底的动画质量,头疼着,头疼着。赶工,赶工着。骂的人不肯给我们投入。其实小白这个词,恐怕最早是从我们这里流传出去的。小白的真正意思不是说什么无知,或者愚蠢。而是说看白片或者白看的。 说实话,我应该恨你们这些人,因为明明有能力去支持我们的进步,却只知道漫骂。但是我又恨不起来,毕竟环境就是这样,我们做出来的动画质量就是这样,中国的观众就是这样。 日本动漫制作成本的确比较大,但是也不是像你说得那么夸张啊。要不然人家从哪儿赚的钱啊。其实中国的动漫的制作成本经常短缺是因为商品化程度不高造成的。而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是产品的服务价值低。我一句话就能反驳你:“请问有人花钱买蓝猫的盗版盘吗.” ” 首先感谢楼主的材料。其次我也得谈谈我的意见。 作为一个动漫的爱好者也是动漫产品的消费者,我有亲身的感受和看法:大家不要说蓝猫赚不钱了,而我经常去得动漫店也是在惨淡经营中。 首先,中国的动漫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从经济上来说,动漫属于享受资料支出而非生存资料支出。虽说现在中国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说起享受支出,大家想到的方式不过是洗桑拿、蹦迪、唱歌、电影之类。而具有观赏性、艺术性、人文性,老少皆宜的动漫则被视为小孩子的东西。不仅大多数人这样认为,而且首先是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的领导的理念没有转变过来。上行下效,自然形成误区。 其次,日本动漫逐渐走进中国市场应该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这个时间,正是我们这代人出生的年代,所以我们有幸看到了优秀的日本动画片和国产动画片。但是时代在发展,小孩子的欣赏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可能我们那时候十来岁看的动画片,到现在只适合七八岁甚至五六岁的孩子看。中国动漫制作业缺少对于时代的创新和准确把握,导致了现在的动漫逐渐趋于低幼化,没有固定的观众群体。归根结底,还是管理层的认识问题。九十年代的一部3d动画地球卫士就很不错,无论从画面还是内容情节上,都很吸引人,也很蕴含教育意义。而在动画的整体构成(画工、情节、配音、音乐等)方面,最近在少儿台播的精灵世纪就是个不错的进步例子。说明希望还是乐观的。 第三,中国动漫的支持力度不够,质量差。就像那位网友所说的,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钱而造成的。但也有制作人员过于追求和国际接轨的心情的因素。首先从立意上,宫崎俊的动画为什么受到全世界的欢迎?那是他在用动画为工具来描写人文精神和人性。而我们现在的动画,过于低幼,说理上过于直白浅显,经不起深挖,立意起点太低。之前获得银熊奖的三个和尚就做得很好。从画面还是立意上都是很优秀的例子。画面很有中国的写意风格,立意则是取自古老的寓言故事,而经费肯定比现在省多了。我们如果以三个和尚为成功的范例,那么则不难做出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 最后,中国动漫的市场运作有问题,市场导向判断错误。中国的动画,则是西游记哪吒传奇隋唐英雄传秦时明月;剧场动画有比较老的天书奇谈大闹天宫九色鹿,比较新的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红孩儿与火焰山,经典少只又少。前面四部动画都是长篇作品,可是播出的时候是制作好了统一播出的,同时期的光盘出来了,漫画书确出的非常滞后,而周边又大多缺少规范,导致了不少粗制滥造影响视觉的滥产品,这些无疑削减了动画片的火热寿命,也失去了一大批观众。如果这些动画都像日本动画死神火影忍者一样让大家每周一集的追着看,等着书,排队买周边那么其火热程度和周期也将大大延长,影响范围也将大大增加。此外,这样拉长战线的播放方式还可以随时收集市场信息,做到成本回收利用,何乐而不为?至于剧场动画,原来上海美术制片厂出了不少经典的具有民族性的和深刻意义的作品,近些年来的作品也只是再翻些旧帐。所以这方面的发展不但要配合连载漫画动画,还要从中国传统的寓言或典故经典下功夫,在回顾经典旧作的同时也要重新在创作。使之成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工具。动漫的形式当然要结合时代元素,不拘一格。 二、漫画产业 漫画是集幽默与讽刺于一身的画种,它最贴近生活。无标题的漫画已打破了语言限制,成为不同民族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深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多看漫画,无疑对培养人们的幽默感大有裨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漫画事业也蒸蒸日上,漫画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尤其近年来,我们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的漫画作品,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而且,我国漫画家的作品也打入了世界,许多作品在国际漫画大赛中获奖,甚至夺得桂冠。这说明我们民族的幽默才华并不逊色于任何国家。中国的漫画伴随着中国的历史,在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对讽刺与幽默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经济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需要轻松幽默来调剂精神。那些风趣、机智、充满哲理性的漫画永远是人们喜爱的。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华君武等漫画前辈们的精采之作,为何经历了风风雨雨数十年,他们的作品仍魅力无究,令人难忘?原因在于他们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已的心血从生活中挖掘出同民众息息相关的东西。前辈们留下的优秀品质、高超技艺、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漫画作者只有将漫画视为绘画艺术的一个品种,方能在从事漫画创作时,努力讲求高标准的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深刻幽默讽刺情趣的高超造型技巧的艺术作品。漫画作者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认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方法产生片画性,漫画就会对生活作不真实的反映。现在许多漫画不能给人美感,看了不舒服,至引起反感,这就是用丑来反映丑。漫画创作过程,就是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作为一个漫画作者,无疑需要有对于美的知识修养,需要与美相适应的心理条件、审美态度及立场观点。否则再美的东西也是感觉不到或表现不出来的。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好的漫画是集幽默、讽刺于一身的作品,那些充满魅力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将幽默机智运用得最佳的作品。反之,那些只配合一时宣传、短期行为的作品,其生命力也短暂的。一切艺术种类莫不如此。 在这一点上,近年来的中国漫画界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从九十年代被人们称作让中国漫画直起腰杆的作品雪椰问世后,中国的漫画一刻也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由漫画传播机构漫游文化公司推出的“金龙奖”动漫原创大赛推出了不少优秀的新人新作。蔡志忠、敖幼祥 本杰明、姚菲拉、猪乐陶、寂地、韩露、丁冰、客心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漫画家。乌龙院八十度mata与黄金国我的路巴罗克茧楼兰旎梦未成年都是大家赞不绝口的漫画集子。可见国产连载漫画继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后,后继有人了。但是,除非是上初中,至少也是小学六年级以上且爱好动漫的孩子,才知道这些国产漫画。这些漫画里面除了连载比较不错的乌龙院和老夫子外,大部分的市场还是被大量的日本漫画占领了。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中国的优秀漫画为什么影响范围还是没打开呢?原因就在于,除了蔡志忠、敖幼祥两位老师年龄大些,画的漫画风格老少咸宜外,其余的漫画家多是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可以说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对中国动漫有着自己的认识,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想法,于是表现在漫画中,多是以淡化故事情节重视阐述哲理来表现的,有一定的先锋性,所以尽管内容和画工很棒,但是却只有六年级以上文凭的人才能看懂。而四十岁以上的人却因为是漫画而觉得幼稚。所以使得漫画的消费对象相对狭窄了许多。 这些漫画虽然是商业化倾向比较明显,但是其商业运作却不很彻底。换句话说,大家对于这些漫画还停留在“看”的范畴,没有日本漫画那种把自己置身其中并为漫画主角的命运而牵肠挂肚的感觉,是可有可没有的东西,给人留不下多大的想象空间和讨论余地。而漫画连载还算火热的两部作品,在连载出书的同时忽略了相关周边产品的宣传和推销,同名的动画也没有制作出来。导致了整个漫画只局限于漫画的范围,其知名度大打折扣。 而漫画改编电视剧、电影的例子,中国也是少而又少。最典型的就是朱德庸的粉红女郎系列和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这两个画家的作品,论风格都是比较抽象的,揭示人生哲理类的,观众群体也大多数是白领小资阶级。而内地的漫画,如以上所举例子,在改编上则有很大难度。因为首先没有固定的“粉丝”,其故事设定悬念也不购明显。所以可以说有没有人愿意投资,投资后能不能收回成本就成了大问题。 总之,动漫动漫,动画和漫画,漫画和动画,无论怎么说是不分家的。漫画可以成为动画的依据,而动画则可以成为漫画的延伸和扩大。二者互为宣传,都搞好了,才是真正的动漫的春天! 三、COSPLAY 相关知识介绍:什么是COSPLAY? Cosplay, 是 Costume-play(注*1) 的缩写,中文译作 “角色扮演” 即是以服饰和道具的配搭,加上化妆造型、身体语言等等,来扮演成一个自己喜爱的角色。参与 Cosplay 的人我们称为 Cosplayer(角色扮演者)。一般来说,Cosplay 包括了扮演(注*2)漫画、动画、电玩、电影、视觉系乐团(注*3)和自创的角色。现在大家一般比较认同的是将COSPLAY的发源地定位于日本,当然如果这是以现时代COSPLAY理念为基准的话确是可以如此而言。但是如果从广义上来说,动画COSPLAY的真正发源地绝对是位于西半球的美国,甚至说如果真要探讨起COSPLAY原始形态的话,笔者可以毫不迟疑的告诉你COSPLAY最早的出现是在公元前一千年年之前的数个世纪之中!因为不论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存在的希腊祭祀们的装扮,或是其后共同创作了两部伟大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那群活跃于公元前8世纪的伟大游吟诗人们,他(她)们实际上都是在扮演着别人的角色。前者引变为后世的先知、先见,成功的COSPLAY了神之使徒的存在,而后者则如同是现今舞台话剧的鼻祖,出神入化的COSPLAY了那些可歌可泣英雄们的事迹。后来,日本通过大大小小的同人志即售会,不但使认识 Cosplay 的人不断上升,而且还吸引了很多同人志组织以外的人也参与 Cosplay。再加上各种 Cosplay 活动、传媒的介绍、互联网有关 Cosplay 的大量信息等等,使 Cosplay 急剧发展,其人气度也已经和同人志不相上下了。现在,Cosplay 可以说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兴趣,除了还会有 “看版娘” Cosplayer 外,有更多是以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为出发点的 Cosplayer。Cosplay 的重点也趋向为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扮演的对像也引申到动漫角色以外了。事实上,COSPLAY所要包括和装扮的涵义不仅仅只是指一种外表上的形象化,更重要的是去COSPLAY人的内心。如果纯綷穿上一些特别的服饰 (如 Gothic & Lolita), 而没有一个特定的扮演对像的话,那就并不算是 Cosplay。Cosplay 是一项有要求的兴趣,要求 Cosplayer 传神地去演绎一个角色,所以基本要求是要 “形似” 和 “神似”。“形似”是指外形要相似,例如服装、道具、化妆、甚至发型都要相似。“神似”是指神韵要相似,例如举止动作、神态都要相似。然而,Cosplay 的对象其实并无限制,只要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便是了。但是,最后要强调一点,Cosplayer 是因为自己喜爱一个角色的而 Cosplay 的。Cosplay 是一种自娱的兴趣,并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给别人拍照的。即使穿上一些角色的服装,但其动机是 “只为了给别人拍照” 的话,那就是 Model 而不是 Cosplayer了。 我国COSPLAY现状 近年来,由于日本动漫的大量引入,在中国八零后的一些年轻人中也渐渐出现了cosplay活动,且成不断增多的趋势,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我国的cosplay仍然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知,就连我们cos的角色也多数以日本动漫里的角色为主,虽然近年来对于国产动漫、游戏角色的cos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差距仍然很大。在我们搞活动的时候,多数人以为大家在拍话剧,还有人在嗤之以鼻,更有好多人十分冷淡。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反映了中国动漫发展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对于漫画相关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还不够先不说有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cosplay,就是知道的,也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和勇气,最重要的还是金钱! 在日本,孩子们从小就泡在漫画书里,就连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都是用漫画普及的。而在中国,动画片和根据动画片出的小人书除了六七十年代宣扬政治观点的外,大多是小猫小狗造型,内容极度低幼化,纯粹哄一到三岁小孩玩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视觉上不够唯美,内容上缺少人文色彩。尤其是人物造型上,给我们的cos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最多套上个充气的蓝猫服之类的东西,化妆都免了。这一点,从态度上就做的不够认真。 其次,中国大多数民众对于cosplay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中国也有不少好的cosplayer,像木叶乌鸦、美歪、风间召唤、风间雅、黄山、一道笙这些cosplayer几乎都是在校或者刚刚毕业的学生,其专业程度,一点也不逊动漫大国日本的cosplayer。国内的cosplay社团也有好多家,仅我在动漫节上所看到的,只是市里的就有不下几十家cosplay社团,而且全国各个城市几乎都有,南方相对于北方来说就更加多了。只不过这些“奇装异服”的cosplayer在漫展上出现时,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配合拍照之类的,也给cosplayer造成了尴尬的处境。 我曾在漫展上见过这样的场面,和cosplayer拍照的多是由家长带着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而他们,对与自己合影的人物是谁,出自那里都不甚了解,而最受欢迎的cosplayer则是传着充气蓝猫服,在大厅门口作宣传的人!太可悲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场面,还得从前面动画漫画两个方面说起。动画和漫画没有造成巨大的影响,国产动漫变得低幼化,缺少美感,也没有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