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doc_第1页
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doc_第2页
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doc_第3页
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doc_第4页
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甲)劝学第二段 (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淘米水,引申为脏水,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1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而绝江河 绝:断绝 D其渐之滫 渐:浸1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而编之以发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系者然也 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善假于物也 生于高山之上1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3分)(二)阅读师说一、二段,完成18-22题。(17分)1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无贵无贱 无:没有 B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C其皆出于此乎 其:通“岂”,难道。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是,就是19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2分)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来源:学.科.网A与不相同,与也不相同 B与相同,与也相同C与相同,与不同 D与不相同,与相同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21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一段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22“其皆出于此乎”中“此”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2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2)阅读师说,完成69题。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2分)无长无少_ 则耻师焉,惑矣_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皆出于此乎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声呜呜然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老师的作用,进而论述了为什么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道理;在韩愈看来,从师的标准是“道”,而非地位、年龄等。B作者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的士大夫与耻师的士大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等三组对比,揭示并批判了社会不从师的风气。C第三段,作者引孔子的言行作证,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老师和学生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D选文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使人心动。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3题。(一)劝学2、3段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9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11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形乎动静(体现) B其渐之滫(渐渐) C、不临深谷(靠近) D教使之然也(这样)12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13给甲文画线的句子用“/”进行断句。(2分)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4)阅读劝学,完成710题。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格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8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B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劝学中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文章的重点在于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说明任何人都应当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学习。B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君子应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C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是文章一个特点。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表现了荀子文章笔势雄健的特点。D文章为了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劝勉人们努力学习,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这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5)阅读劝学,完成22-25题。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2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24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 用心躁也。A兴盛 不能够 藏身 毛躁B兴起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托付 毛躁C兴盛 无法 托付 浮躁D兴起 没有用来的办法 藏身 浮躁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B劝学的“劝”是“勉励”的意思。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26、翻译下列句子。(6分)(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6)阅读师说3段,完成1517题。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彼童子之师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1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不必贤于弟子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C对那些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18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感叹、描写、叙述综合运用,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通过三个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圣人与愚人对比,士大夫、君子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文字是批判反面现象,从反面写起,目的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以纠正时弊。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7)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216小题。( 14分。其中11小题,每题2分。)甲: 劝学3段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问焉以求一得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学即继以问也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办法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差不多 D孟子论“求放心”: 放纵散漫的心1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而客问曰:“何为其然也?”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有利于修饰品德。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1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分)译文: (2)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2分) 译文: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分)译文: 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8)阅读劝学第2段和师说第3段,完成6-10题。(10分,每小题2分)6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君子生非异也(同“性”性格) 而绝江河(横渡)B声非加疾也(快、速,引申为“洪亮”)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C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士大夫之族(类)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B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C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善假于物也8下列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A耻学于师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吾从而师之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其曲中规9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冰,水为之 10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1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分)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9)阅读劝学第2段和师说第3段,完成1215题(12分,每小题3分)12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声非加疾也(洪亮)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善假于物也。14、下面句子的语子的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是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5、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C劝学选段中用比喻论证论述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四、(19分)16、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17、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 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节选自文史通义)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0)阅读劝学2段和师说2段,完成15-20题。(24分)15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同“性”,性格) 而绝江河(横渡)B声非加疾也(快、速,引申为“洪亮”)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C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士大夫之族(类)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1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B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C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善假于物也17下列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耻学于师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吾从而师之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其曲中规18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是岁,元和四年也 19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2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分)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21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3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1)阅读师说,完成1620题。(共10分)16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句中的“耻”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舞幽壑之潜蛟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7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惑而不从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8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吾从而师之。 D古之学者必有师。19从句式特征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客有吹洞箫者2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不过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2)阅读下面劝学2段师说3段两个文段,回答811题。(12分)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从师学习,求师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B蚓无爪牙之利 动物的尖爪和牙齿 来源:学科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清楚用心一也 用的心思D而绝江河 横渡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书的著作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B善假于物也 不拘于时 C其皆出于此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10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A而耻学于师 B蚓无爪牙之利 C句读之不知 D学于余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分)译: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12请用斜线“/ ”给下文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3)阅读劝学2段和师说3段中的选段,完成下列912题。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而耻学于师A、 舞幽壑之潜蛟 B、望西山,始指异之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10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响亮) 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老师) 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11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12.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4)阅读赤壁赋3、4、5段,完成14-17题。14、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B.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C.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指洞箫声的余音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 曾经15、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B.相与枕藉乎舟中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挟飞仙以遨游 輮以为轮D.不知东方之既白 目遇之而成色16、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A.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渺渺兮予怀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而今安在哉?17、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举曹操之例,是借古抒怀,感叹人生“须臾”的悲哀。B.作者借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以跳出忧愁,改变现实。C.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D.本文既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5)阅读赤壁赋3、4、5段,完成1114题。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 危:不安 B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C酾酒临江 酾:斟酒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 1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逝者如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纵一苇之所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不知东方之既白 觉而起,起而归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即使是英雄人物也不能与天地共存之意,并发出自然永恒而自我生命短暂的深切感慨。 B作者借用江水、明月等自然景物,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并得出“水月值得人类羡慕”的结论。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最终主说服客,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后的议论,是写景、抒情之后的说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辩论最终让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14将上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6)阅读赤壁赋3、4、5段,完成15-18题(10分,选择题每题2分)。1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危坐(危险)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骤得(突然)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方其破荆州(当)1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愀然 輮使之然也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C.惟江上之清风 句读之不知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舞幽壑之潜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8.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19.翻译句子(4分,每句2分)(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7)阅读赤壁赋3段,回答69题。(12分)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2分)A顺流而东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抱明月而长终 觉而起,起而归 ks5u B渺沧海之一粟 句读之不知C知不可乎骤得 游于是乎始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善假于物也8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而今安在哉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C游于赤壁之下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3分)(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8)阅读赤壁赋3、4段(8分,每小题2分)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当) 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B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举匏尊以相属(叮嘱)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D酾酒临江(斟酒)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1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13下列句中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C又何羡乎!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4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 且夫天地之间凌万顷之茫然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A / / B / / C / / D / / 高一文言文语段阅读训练(19)阅读赤壁赋1、2、3段,完成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