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粮食仓储发展概述.doc_第1页
汉代粮食仓储发展概述.doc_第2页
汉代粮食仓储发展概述.doc_第3页
汉代粮食仓储发展概述.doc_第4页
汉代粮食仓储发展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粮食仓储 一、起源粮食仓储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和原始农业的出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粮食仓储是随着农业生产的产生而出现的。我国粮食仓储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起源于农业生产。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人们摆脱了原始的采集经济,从漂泊不得的流徙状态过渡到定居生活,人们的吃饭问题日益获得更多的保障。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收获的粮食不仅要满足当时的需求还要满足数月以至一年或更长的需求,意识到在正常年份储藏一定谷物,以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于是我国古代粮食仓储的历史也就开始了。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窖藏成为仓储起源时期最普遍的仓储形式。不管是仰韶文化,还是尤山文化,在房子遗址周围常有储存东西的窖穴遗迹,有相当一部分窖穴是专为贮藏粮食而挖的。比如著名的河北磁山遗址 “河北省磁山文化遗址,已发现有88个窖穴,储粮达13万多斤”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相关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西安半坡遗址也发现了众多的窖穴,窖穴密集地分布在居住区内,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发掘时发现有里面有粮食堆积遗存。 另外,在宝鸡北首岭和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也都发现了粟的皮壳,毫无疑间,这是贮藏粮食用的。有些窖穴,表面所涂一层碎的红烧土夹泥土,事先用火烧烤过,说明贮藏粮食的仓一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防潮间题。据说粮食贮藏在这样的窖穴中,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比仰韶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的食粮较以前丰富了,有了较多的储备。在各个村落遗址中都有大量的窖穴。如沣西发掘的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窖穴,规模比仰韶时期大得多,它表明这一时期的粮食产量比前已有所提高,贮藏粮食的窖穴也有了一些进步,能够更好地保藏谷物。 另外,这一时期贮藏粮食的窖穴多密集地分布在一起,一个地方往往有数个或十数个,说明了这些窖穴内储备的粮食是氏族公社公共所有的,大概是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一些遗址里,发现有些窖穴的壁上,挖有一个小龛,里面放着两个带有盖子的小陶罐,这是专门储存种子用的。 它说明保存种子比保存粮食更为人们所重视。原始社会末期, 可能已经出现了像房屋样式的地上仓储设施。传说,“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 史记。二、形成与巩固史载“禹别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万国以康。故天子之国内,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通典食货四赋税上夏禹通过治水划定九州区域,制定“任土作贡”的赋税办法,“任土作贡”就是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分等定级向国家缴纳贡赋的办法。禹把“天下”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具体根据各州的山川河流、水土肥瘠及物产概况,并参照其土地广狭和人口稠密,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按三等九级因田制赋,确定了各州每年应向朝廷进贡的物品种类和数量。我国延续至今几千年的赋税制度,即由此肇始。禹又命令伯益教民耕种,因地制宜发展农作,还让后稷发给百姓难得的食物,食物不够,就在诸侯之间均调有余以补不足。夏代由于水害得到治理,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剩余粮食增多,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 夏末“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 ,可见酒多到什么程度。虽是过分夸大之词,却反映了夏代粮食的丰足。夏朝建造了城墙、宫殿, 有了国家赋税收入, 仓储设施的营建肯定也会超越前人。禹贡中说“ 六府孔修” , 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谷六类物资储备的仓储设施已经整治。近年于河南登封告城出土了带有“ 阳城仓器”铭文的陶器。只可惜夏代史料贫乏,粮食仓储状况我们了解甚少。夏代肯定也有储备粮食的仓廪,但因文献不足,无法窥知它的全貌。商朝生产力提高, 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贵族们大量地窖藏粮食。这可从考古材料和卜辞中得到佐证。“在许多商代遗址中发现大量贮藏粮食的窖穴由此可知,商代对粮食的储存是非常重视的”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在郑州、辉县、邢台、其城等地的早商遗址和殷墟的晚商遗址发掘中都发现了大量的贮藏粮食的窖穴。在甲骨文中有“西仓”(屯南3731)。,是商王室都城之西的粮仓。另外还有: 贞勿省在南廪。(合集5708正) 南廪,十二月。(合集9636、9637同文) 己酉L,贞令吴省在南廪。(合集9638)“南廪”,就是商王室用来储粮的仓库。甄尽忠: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9页商甲骨文中有“仓”“廪”二字从字形分析, 当是把粮食贮存在高大建筑物内。“仓”“廪”二字(大量)出现在甲骨文中说明粮食仓储已很普及了。据甲骨文记载,殷王曾亲自下令收纳谷物入仓,谓之“呼穑”。王贵民: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王室田庄,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史记殷本记载:帝纣时“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矩桥之粟。”周武王攻下商的都城之后,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距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服虔曰:“距桥,仓名。许慎曰矩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也”。这个仓里的粮食是通过赋税的形式由全国征调来的,很明显它也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周朝农业是商代农业的继续发展。周靠农业兴起,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周初就有天子亲耕籍田的制度,天子率百官亲耕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周代农业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更多的剩余, 奴隶主贵族们的粮食储备更加充盈。诗经对粮食仓储有生动的描述: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国风伐檀 “择三有事,亶侯多藏。”小雅 十月之交 “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小雅楚茨 “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小雅甫田“乃埸乃疆,乃积乃仓。” 大雅公刘“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周颂丰年“载获济济, 有实其积。” 周颂载芟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或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 周颂良耜这些都是直接说的粮仓的事,虽有些是奴隶主贵族们的庙堂祈望, 但也反映出周代粮食仓储的规模已很可观。在田野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一些西周和东周时期粮仓遗迹。如在湖北圻春西周遗址中,曾发现成堆的粳型稻谷遗迹,据推测可能就是储存粮食的地方。在沣西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中,也发现有储藏用的窖穴。河北磁县下潘汪发现的第4号房基,在房内北部有一个窖穴,穴壁和穴底也都经火烤过,可以防潮,看来也是用作储粮的。辽宁赤峰夏家店和宁城南山根等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窖穴有袋形和筒状两种,平面均作圆形。有的穴壁上部用天然石块垒砌必(图7)。山西候马晋城居住遗址的发掘中,曾在房子的周围发现有密集的窖穴,有的窖穴中还残存有黄豆,_足以证明这些窖穴是贮藏粮食用的。周代仓储制度进一步完善。周礼中,分设各级官僚机构来负责储粮备荒的工作。“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以诏谷用,以治年之凶丰。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大祭祀,则接盛。” “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 周礼地官。他们的职责都是分管粮食仓储工作。礼记说:“孟冬,命有司穿窦窖,修囷仓,谨盖藏,务积聚”。“季春,发仓廪,赐贫穷”。仓内藏粮多少和统治阶级政权安危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粮食储备的标准,礼记王制中提出:“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礼记一书虽是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戴圣,但该书主要记述的是先秦时期儒家对政治制度的构想、修身做人的准则和社会生活的仪节等,是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资料。胡寄窗先生认为:“其内容是汇集当时流行的古代典籍中有关西周的政治体制。”(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253页)因此,这个“耕三余一”的储粮标准,我们可视为先秦时期备荒抗灾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我国后来历代储粮备荒的基本指导思想。先秦时期的其他思想家和文献都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逸周书文传曰:“有十年之积者王,有五年之积者霸,无一年之积者亡。”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曰:“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五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墨子兼爱下引用古周书曰:“国天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管子山权数提出:“故王者岁守十分之参,三年与少半成岁,三十三年而藏十年与少半。”这样即使发生“凶旱水涝”, “民无入于构蜜乞请者也”。这些材料虽出处不同,但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当时的储粮备荒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土地制度变革、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一系列奖励农耕政策的贯彻落实粮食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各诸侯国为谋求富国强兵, 进一步强化了各自的粮食仓储。据文献记载, 春秋时期, 齐国在棠地建立了大型粮食仓储, 多次仰仗棠地藏粟渡过饥荒,齐还曾输粟于鲁国和晋国范氏。公元前564年, 晋魏绛建议晋悼公把积聚的粮食借贷给国人, 要求所有贵族们的仓储, 都要向国人发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 遂成霸业, 此处的“ 聚”当是积累国家仓储以壮大国力。齐国的田氏利用仓储, 大斗出小斗进, 争得民心, 终于夺取了政权。战国时期,重农积谷已成为当时“实仓廪,便备用” 荀子王制的客观要求。如“梁惠王河内凶而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又发逢忌之藏以赐民” 汉书地理志注;“楚春申君造吴二仓,西仓名曰均输,东仓周一里八步” 越绝书外传,可见仓容之巨大。苏秦游说六国,于秦、齐,曰:“粟如丘山”;于燕、赵、楚,曰:“粟支十年”。 韩,甘茂言“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周王亦云“ 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十年”。1973年在洛阳发现战国中期“囷部仓城”式的粮仓遗址,74座粮窖分布在南北约400米,东西约300米的范围内,估计在周围还应有相当数量的仓窖。 文物1981年第11期如此规模的仓窑群,其所能贮藏的粮食之多也可想而知。1976年,江西新干县四座大型战国粮仓出土了大量稉米,也说明了当时粮食贮藏规模的相应发展。每一粮仓面积达600平方米,地下有纵横相交的通风沟,可见相应的保管措施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 文物1980年第8期。总之, 我国古代粮食仓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形成于商、西周时期, 巩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齐策称秦国境内“积粟如丘山”、“粟如丘山”。铁器和牛耕开始逐步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最初的仓储管理和仓储理论也随之产生伴随着仓储的形成与发展, 产生了最初的仓储理论。先秦时期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储粮对备荒的重要作用。墨子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国家在平时就要注意储存粮食等物资,只有“府库实满”,有充足的储备,才能“足以待不然”。从而更好地应对灾荒和其他突发事件。荀子也主张:“实仓凛,便备用。”管子第一篇牧民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凛”。在治国又指出: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富国和备荒的重要前提。“岁藏一,十年而十也。岁藏二,五年而十也。谷十而守五,涕素满之,五在上。”只有国有常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灾祸和突发事件。墨子七患墨子辞过苟子王制管子事语重储思想是最初的仓储理论的主流, 请看下列论述“ 故备者, 国之重也。” 墨子 七患“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墨子 七患“ 仓凛实, 则知礼节, 且无委致围。” 管子 事语力“ 军无粮食则亡, 无委积则亡。” 孙子 军争篇“ 国少物削, 国多物强。,商君书 去强“ 故居者有积仓, 然后可以爱方启行。” 孟子 梁惠王下。“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 无六年之蓄曰急, 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上述理论强调了仓储的有无盈亏与否, 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战争的胜负、国家应急度荒的能力以及民风的教化等方面。归结到一点, 就是“ 重储” 。从重储理论出发, 相应注意到了仓储的具体环节。范蠡计然认为要妥善完好地保管仓储物资, 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物“ 勿留”以减少仓储物资的损耗韩非子认为贵重物品在仓库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