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doc_第1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doc_第2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doc_第3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doc_第4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必须找到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结合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吸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练习上、思考的问题上,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生活、学习的成就感兴趣。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力量薄弱,学前教育的单调乏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觉得首先要做到几点: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数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对于抽象的东西,他们理解往往很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从生活中的形象的东西开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入手,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调动积极因素。 由于大多数农村学生对抽象的东西不了解,学前教育匮乏,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兴趣,加上不少学生中存在接受能力低、基础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排除这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清楚在生活中他们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一般怎么解决的。例如我在教学学生写数字时,告诉学生口诀,“1象小木棒,稍稍斜着放,2字象小鸭,脖长又圆滑,3要转个弯,上下大小要一般”,这样,学生可以动口、动手,也能充分活动,与生活贴近,学生自然兴趣极高。又如,教学加减法时,用学生熟悉的农村题材,例如“小明家本来有3只鸡,妈妈又买了5只鸡,小明家一共有几只鸡?”这一类型的题材,让学生熟悉数学,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和我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想学。并进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编相应的数学题,如有学生就说“我家春节时,一共有6人,春节后,爸爸和妈妈外出打工了,家里还有几人?”题目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生活,也有了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他们从而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对于高段的数学,我又经常用学生的劳动来出题,如“小明在家里洗碗,小红问他今天一共洗了多少碗,小明说,家里来客人了,一共25个碗,小红问,来了多少客人?小明说,不知道,只知道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四人一个酒碗,请问,你能帮助小红算出小明家来了多少客人吗?”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从而最终让学生清楚,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不懂数学的人,会是一个糊涂人,一个无用的人,甚至可以例举生活中不会算账的人,会是怎么一个可悲的人。所以,数学是每个人要面对,要使用的东西,必须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数学。二、让数学和故事结合,挖掘拓展教材,激发求知欲。优秀的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有趣的故事,因此,让数学和故事结合,挖掘拓展教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法宝。记得有教师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就给学生讲述了这一个故事在: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笔下有一个人物叫巴霍姆,他是一个很贪婪的人。有一天他到草原上去买地,卖地人说:“每天一千卢布。就是说,你如果愿意出一千卢布,那你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所围成的地就都归你。不过,你若在日落前不能回到出发点,你的钱就白花了。”人一天内所走的路是有限的,贪婪的巴霍姆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第二天早上太阳刚从地平线上露面,他就在大草原上奔跑起来。如果你是巴霍姆,你该怎样设计你所跑的路线,在有限的时间内围上更多的地呢?故事一讲完,学生便来了兴趣,纷纷举手,希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见,故事与数学结合,对教材的拓展,对数学人文性的体现,都起到了完美结合的教育作用。而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米和厘米的认识”时,设计了一道以日记形式的判断题。如下: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很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小树被风刮倒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他们故事和笑声中认识到长度单位的妙处,从而永远都不容易忘记这种关于长度单位的有趣问题。教师在拓展教材时,还可把古代许多趣味的数学故事和问题,组织到相应的章节,从而达到让数学和故事结合,挖掘拓展教材,激发求知欲的目的。三、设计分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小学教学是为了让孩子找到乐趣,而不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让学生爱学习,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的差异更大。但传统的作业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一刀切”,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作业,第二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型作业,第三层是面向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型作业。对于学困生,要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做,对优生是一个促进,又能帮助差生克服“完不成作业”的自卑和消极心理。话虽然这么说,但实际操作确实是有难度的,这对教师备课特别是备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学生分层,然后备课要层次。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 A、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周长4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C、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坛,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学生练习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训练,对学生练习的弹性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都有所获,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成功的体验。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生学习的自我愉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正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数学教学分析讲解是前奏,动手操作永远是主旋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这样,学生充分活动,并从实践中找到问题答案,从而印象深刻。真正实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如,在教学 10 以内数的认识时,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又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 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 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 是 2,2添上1是 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总之,数学必须注重实践,并注意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实现学习的自我愉悦。五、改变教学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训练中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消化;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产生听课疲劳,须知,学生上课不专心,不全是学生的错,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和这息息相关。而且,学生巩固知识 、形成某一技能,必然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这种机械重复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设计教学和练习时,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教学、训练应设计多形式的教学、练习。教学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概括教学法、求解教学法、推理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反复使用;练习的形式,则可从题型上运用填空、选择、判断、匹配等;从结构上有补条件、补问题、选条件等;从形式上又可以听算、笔算、视算、游戏等。设计练习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例如教学倍数关系时,我为了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去理解倍的意义。在黑板上演示了2只白蝴蝶和6只花蝴蝶,当学生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时,我问,你怎么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呢?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份数去观察,或从数量去观察,以加深对倍的理解。当时,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白蝴蝶有1份,花蝴蝶有3份;有的说白蝴蝶有1个2 只,花蝴蝶有3个2只;还有的说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讨论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让学生对变化的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学习兴趣。为了加深理解,巩固学生对倍数的理解,我又变化形式,让全班同学做盖红花的练习。最后一组题是:第一排盖几朵红花自己决定,第二排盖的朵数是第一排的2倍。看到学生有五种不同的盖法后,我问:“盖的朵数不同,为什么都对呢?”一个学生说:“不管第一排盖了几朵都把它看成 1 份,只要第二排的朵数有两份第一排那么多,第二排的朵数就是第一排的2 倍”。学生通过这种发散性的、变化的操作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倍”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训练中巩固了知识,保持了学习的兴趣。总之,我个人认为,兴趣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