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一讲.doc_第1页
大学语文第一讲.doc_第2页
大学语文第一讲.doc_第3页
大学语文第一讲.doc_第4页
大学语文第一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一、自我介绍二、为什么学习大学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学了十几年语文,到了大学,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可以概括为下面三句话:国民教育要继续学习语文;艺术教育要继续学习语文;素质教育要继续学习语文。第一,国民教育要继续学习语文语文是母语,一个民族能够凝聚,能够延续,很大程度靠的自己的母语。汉语是世上少有的超时空(五千年,五十几个民族)的一种母语,我们民族能够凝聚,而不是象其它几个古文明那样消亡,不象前苏联和东欧民族那样解体,我们的母语功不可没。要想瓦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先瓦解他们的语言。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他们用砖和河泥做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人们各自用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就难免出现互相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这就是人类之间误解的开始。很快,修造工程因语言纷争而停止,人类的力量消失了,通天塔终于半途而废。最后一课那篇课文。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都德写的,讲的是十九世纪亡了国的阿尔撒斯人,一位语文教师给孩子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那位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即使亡国也许还不算最后的绝望,还能反抗,还能复国,要是把自己的母语也丢了,那才真正的没了指望。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把维护自己的母语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不准讲外语。包括进口商品在内的任何商品在法国销售,标签或说明必须用法语,否则就是违法,不得销售。孟加拉国的人民甚至为维护自己的母语而献出生命。资料:1952年,当孟加拉还属于巴基斯坦时,民众为争取把孟加拉语列为官方语文之一进行示威。2月21日当天,警察向一群示威者开枪,有五名示威者被杀。孟加拉独立后,为这几位“语文烈士”建立纪念碑。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倡议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并在倡议提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种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全世界人民的团结。”下面这一段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到位:“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记忆,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一个民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都深深地蕴藏在他们的母语里。每一种土著语种,都是一个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的钥匙以及文明的承传载体,失去一种语种就意味着断送一种文明。”(摘自网络)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是母语教育,在我们所有的学科中,没有哪一门课和我们的母语关系如此直接。所以,我们要从维护母语的高度学好大学语文。既然是母语学习,当然就应该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小学中学学过,大学当然还要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学习母语应该是国民的终生义务。所以今天的大学语文课也不会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终结者,将来教育发展了,大学后语文,也是顺理成章的。第二,艺术教育要继续学习语文虽然美术专业以线条、色彩等为自己的基本语言,但是掌握这些绘画语言仍然离不开语言文字。易经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尽管最终还要“得意忘言”,但那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语言的升华。所以仍然要开设大学语文等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课程。真正的艺术家没有语言水平不好的,所以现在能否学好这些课程,将来就是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第三,素质教育要继续学习语文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学习语文,而这各个阶段的学习意义又不是简单等同的,大学语文可以提升我们使用母语的质量,那是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有人质疑,中小学学了十几年语文都没学好,到了大学再学一年半载会有什么成效?这是一种简单统计学的观点。学习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地说,任何学习都包括知识、能力、素质这样三个层次。中小学的学习,比较注重知识和能力两个层次,但是由于目前的考试制度,尚无暇顾及到素质层次,因为素质这东西天然不适于考试,这就是人们批评的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并非与素质教育完全对立,起码它为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因为素质是要在知识和能力这两个层次上来发展的。随着迈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大学教育开启了真正素质教育的可能。这个素质教育,不是对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有人形象比喻说,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的学生,好象是一壶只烧到七、八十度的水,素质教育就是要再添上一把火,把这壶水烧开。我还想起另一个老套的笑话,说一个人吃了六个饼都没有吃饱,但是吃到第六个半时吃饱了。素质教育就好比是这一把火和这半只烧饼。而怀疑大学语文在短期内会有成效的人,就象那个笨人,说:六个饼都没吃饱,不相信再吃半个就会饱。他只看到量的微弱,而看不到质的飞跃。学习层次有高低。比如一首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当作儿歌吟唱,小学生可以欣赏其优美的意境,中学生可以把它和诗人身世以及一系列咏月诗联系起来理解,大学生则可以从文学母题、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哲学高度来加以研究。大学语文应该提升我们的母语素质,人文素质,艺术素质,当然要和我们的专业配合来实现。所以我在大学语文课里要尽可能结合你们的美术专业,这很危险,可能会说外行话,所以在这门课里我们要互相学习。三、学习大学语文的要求这门课实际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多门专业课的压缩。我们的学习时间比较紧。课本内容比较多,我们会适时的增删。添加的篇目需要同学们在课下提前做好准备。进入正式学习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2、周易教学重点: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分段掌握有关周易的知识教学学时: 2学时文本: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完整的文学史包括一体两翼:主体:文学创作 两翼: 文学理论、批评、鉴赏 文学传媒:文化文学的传播、传播手段(一)中国文学的演进动因外因: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矛盾、地理位置等因素。 例如: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带来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带来了文学上的繁荣局面。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有直接的影响。汉末的黄巾起义以及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文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隋唐的统一以及唐代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又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宋代理学的兴起,士人入仕机会的增多,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人士人地位低下,他们走向市井,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经济繁荣,市民壮大,文学也反映了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清朝初年民族矛盾突出,在文学上也有反映。内因: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的过程,所谓文体发展不平衡,包含:(1)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诗歌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诗文。魏晋南北朝才有初具规模的小说,至唐中叶才发展成熟。宋金两代,出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若细分,骈文是魏晋以后形成的,词是唐代中叶形成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代形成的,白话长篇小说是宋元之际形成的,散曲是元代形成的。各种体裁形成的时间相差数百年甚至一两千年,可见不平衡状况之突出。(2)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如小说,从远古神化到唐代传奇,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而赋的形成过程就短得多了。2.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相对繁荣,有的朝代相对平庸。而且各个朝代各有其相对发达的文体。如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两代的小说。同时,在一个朝代之内文学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年代较长的朝代如汉、唐、宋、明,其初期的文学比较平庸,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高潮。而有些小朝廷,年代较短,却在某种文体上异军突起,如梁、陈两代的诗,南唐和西蜀的词。3.地域的不平衡。(1)、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出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情况。如建安文学集中于邺都;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唐代的诗人大多出自于河南、山西两地,明清两代诗人大多来自于江苏、浙江两地,江浙在明清两朝文风最盛;江西在宋代涌现的诗人特别多,而其他朝代都比较少。等等。(2)、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地方特色。如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杂剧带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南戏带有突出的南方特色等等。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说明中国文学不止一个发源地。二、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些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作用。(1)、俗与雅。如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变雅了。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本是俗之又俗,却引起了梁陈宫廷文人的注意,促成了宫体诗的产生。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雅了起来。戏曲在宋元时期本是一种在勾栏瓦舍演唱的通俗文学,后来经过文人的雅化,产生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精致高雅的作品。在俗与雅之间,主要是俗对雅的推动与影响,由俗到雅的转变。反过来,由雅变俗的例子相对较少,但还是有的。如宋代诗人刻意地以俗为美,将本来是高雅的诗变俗,在俗中追求新的趣味、新的风格。(2)、各种文体的渗透与融合。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注重文体的辨析。但我们也应注意各种文体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如诗与赋。区别本是很明显的: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但魏晋以后赋吸收了诗的特点,赋被诗化,抒情小赋兴起;而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收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又如诗与词,虽然诗词同源,但两者之间的界限还是很清楚的:诗以载道,词以娱情。但苏轼首先打破这种界限,以诗为词,赋予词以诗的功能。周邦彦以赋为词,使词极尽铺张之能事。辛弃疾进一步以文为词,赋予词以文的功能。又如诗和文,宋诗之所以能和唐诗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宋人以文为诗,从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又如小说与诗词。宋代说话一般都是有说有唱,那些唱词就是诗,因此有的小说就叫“诗话”“词话”。至于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其他文体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了。(3)复古与革新自从魏晋以后文学走上了自觉的道路之后,文学创作就不断地进行着革新。如齐梁以来诗歌过分追求声色,出现了一些弊病,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就起来大声疾呼,主张恢复汉魏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陈子昂的复古实际上就是革新,促成了诗歌声色与性情的统一,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中叶,韩愈和柳宗元又在文的领域内举起复古的旗帜,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三代两汉的古文。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再度提倡和写作古文,最终确立了古文的不可动摇的地位。(4)文与道文与道的关系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的演进。文学或与道合,或与道离。文学适合儒家思想,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家,如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文学部分离开儒家思想,也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家,如陶源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唐代以后围绕着文以“明道”(柳宗元)、“贯道”(韩愈)、“载道”(周敦颐)有不少论述,这些说法,与强调独抒性灵、审美娱乐的要求,相互碰撞相互补充。此外,道家思想、释家思想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给文学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如市民兴起之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抬头,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发出一种新的呼声。这些不同的因素及其互动推进了中国文学的演进。(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三古七段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细分为七段:(三古七段说)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年)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年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年)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jing)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具体每个时期的特点和成就上古期 先秦阶段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bu)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经出现,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有了萌芽。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时期也已经形成了。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点,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都在这个时期提出。4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上古时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由群体转向了个人(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经历了数百年之久)。与其他时期的文学相比,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就散文领域而言),无纯文学的散文,如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又是历史著作,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又是哲学著作。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歌和乐舞有很大的关系。风、雅、颂的重要区别就是音乐的不同,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经三百五篇都可以和乐歌唱。楚辞中的九歌是用于祭祀的与乐舞配合的歌曲。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的第二段,出现了一些不同特点。1创作主体的处境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作家创作群体。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文士,聚集到皇帝或诸侯王周围,成为“言语侍从之臣”,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劝谏为己任。如汉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东方朔(shuo),吴王刘濞(bi)门下的枚乘、邹阳等。2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这是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的,也是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相适应的。由此,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然而,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诗经的四言形式到汉代已经僵化了,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却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这就是五七言体。中古期中古期文学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所有的各种因素都已经具备而且成熟。如从魏晋时期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进程;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诗、词、曲这三种重要文学体裁,分别在唐、宋、元三朝达到鼎盛时期;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从“三曹”“七子”,经过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杰”、陈子昂,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诗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杜甫是这个阶段最后的一位诗人,又是开启下一阶段的最早一位诗人。“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作为诗歌的两大范式,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这又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个性与人格得以充分的展现。同时,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个文学集团,成员之间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如以曹操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在发展五言古诗方面的作用,齐梁的宫廷诗人在建立近体诗格律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证据。在这个阶段,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在儒家提倡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之外,玄学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为作家的美学追求;佛教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样化。中古期的第二阶段从唐中叶(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爆发)开始,到南宋灭亡为止。文学发生了一些变化: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引起了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此后确定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一直到“五四”才被打破。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面临着盛极难继的局面,诗人们纷纷另辟蹊(xi)径,经过白居易、韩愈、李贺、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的努力,到了宋代终于找到了另一条道路。宋代诗歌是对中唐以后诗歌的继承,如中晚唐诗人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想明显增多,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又如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到了宋代得到了普遍的加强。宋代诗歌又是对唐诗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如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等等,成为有别于唐音的宋调。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经过五代词人温庭筠、李煜等人之手,到了宋代遂蔚为大观,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著名的词人如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宋代“话本”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文学的新发展。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文学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与观众。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的艺术形式。儒生的社会地位降低,走向了社会的底层,他们适应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进行通俗文学的创作,于是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高明等一大批不同于正统文人的作家。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作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和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成为这个阶段的另一标志,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近古期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1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金瓶梅的出现就是这种现象的综合反映。2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更加高扬的个性。特别是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的肯定,从而为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汤显祖的牡丹亭所写的那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情,便是一种新的呼声。晚清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的倾向,也透露出一种新的气息。3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而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其中又以小说最富于生命力。这些通俗文学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明清易代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对汉族士人的震动尤为强烈。这一时期,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论争,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诗文领域,有公安派、竟陵派、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桐城派;在词方面,有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在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吴江派。在不同流派的相互激荡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作家,诗、词、戏曲、小说都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特别是戏曲、小说,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共同达到传奇的顶峰;白话长篇小说,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代表了这个阶段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近古期的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带来了千古未有的变化,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许多有志之士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成为一代新的作家,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便是这批新人的代表。在这一时期,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求变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被看作是社会改良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小说被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报刊这种新的媒体出现了,一批新的报人兼具作家的身份,他们以报刊传播其作品,写作方法也为了适应报刊这种形式的需要而发生了变化。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是“五四运动”。这是因为“五四”作为一次新文化运动,不仅在社会史上开启了一个新时期,而且也在文学史上开启了一个新时期。“五四”之前,虽然也出现了带有新思想与新风格的作家,但仍然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五四”运动中出现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质的变化。三古七段说虽然打破了朝代分期,但朝代分期在目前的文学史教学中符合长期以来的习惯,便于操作。而且,朝代的更替有时确实也给文学带来兴衰变化,汉之盛在赋,唐之盛在诗,宋之盛在词,元之盛在曲,其中似乎存在着与朝代兴衰有关的某种原因,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代的理由。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双视角(三古七段、朝代分期)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二、周易诞生于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羑(you)里城关于名字:“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易:1. 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